| | 單子葉植物,禾本科。一年生草本。葉狹長扁平,葉鞘有茸毛。圓錐花序稱稻穗”,成熟時下垂,小穗有芒或無芒,稃上有毛或無毛。穎果即稻穀。按米粒黏性分粳、秈、糯稻;按生育期分早、中、晚稻。 | | 栽種在水田裏的一種産糧植物,有粳稻和秈稻兩大類 | | 種在水田裏的稻,有粳稻和秈稻兩大類。 楊石 《山水篇》:“白雲之上飄着稻花香,那是山區人民把水稻種上了山崗。” | | 學名:oryza sativa l. ; 英名:rice
禾本科,屬須根係,不定根發達,穗為圓錐花序,自花授粉。一年生栽培𠔌物。稈直立,高30~100釐米。葉二列互生,綫狀披針形,葉舌膜質,2裂。圓錐花序疏鬆;小穗長圓形,兩側壓扁,含3朵小花,穎極退化,僅留痕跡,頂端小花兩性,外稃舟形,有芒;雄蕊6;退化2花僅留外稃位於兩性花之下,常誤認作穎片。穎果。原産亞洲熱帶。是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我國水稻播種面占全國糧食作物的1/4,而産量則占一半以上。栽培歷史已有6000~7000年。為重要糧食作物;除食用穎果外,可製澱粉、釀酒、製醋,米糠可製糖、榨油、提取糠醛,供工業及醫藥用;稻稈為良好飼料及造紙原料和編織材料,𠔌芽和稻根可供藥用。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約1.2米,葉長而扁,圓錐花序由許多小穗組成。所結子實即稻穀,去殼後稱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幾乎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人口,都以稻米為食。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後逐漸嚮西傳播,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除稱為旱稻的生態型外,水稻都在熱帶、半熱帶和溫帶等地區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種子播在準備好的秧田上,當苗齡為20至25天時移植到周圍有堤的水深為5至10釐米的稻田內,在生長季節一直浸在水中。收穫的稻粒稱為稻穀,有一層外殼,碾磨時常把外殼連同米糠層一起去除,有時再加上一薄層葡萄糖和滑石粉,使米粒有光澤。碾磨時衹去掉外殼的稻米叫糙米,富含澱粉,並含約8%的蛋白質和少量脂肪,含硫胺、煙酸、核黃素、鐵和鈣。碾去外殼和米糠的大米叫精米或白米,其營養價值大大降低。米的食用方法多為煮成飯。在東方、中東及許多其他地區,米可配以各種湯、配菜、主茶食用。碾米的副産品包括米糠、磨得很細的米糠粉和從米糠提出的澱粉,均用作飼料。加工米糠得到的油既可作為食品也可用於工業。碎米用於釀酒、提取酒精和製造澱粉及米粉。稻殼可做燃料、填料、拋光劑,可用以製造肥料和糠醛。稻草用作飼料、牲畜墊草、覆蓋屋頂材料、包裝材料,還可製席墊、服裝和掃帚等。稻的主要生産國是中國、印度、日本、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泰國和緬甸。其他重要生産國有越南、巴西、韓國、菲律賓和美國。上個世紀晚期,世界稻米年産量平均為4000億公斤左右,種植面積約1.45億公頃。世界上所産稻米的95%為人類所食用。
水稻喜高溫、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水稻土最好。幼苗發芽最低溫度10~12℃,最適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適溫30℃左右;低溫使枝梗和穎花分化延長。抽穗適溫25~35℃。開花最適溫30℃左右,低於20℃或高於40℃,受精受嚴重影響。相對濕度50~90%為宜。穗分化至灌漿盛期是結實關鍵期;營養狀況平衡和高光效的群體,對提高結實率和粒重意義重大。抽穗結實期需大量水分和礦質營養;同時需增強根係活力和延長莖葉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穀約需水500~800千克。
生産遍及除南極以外的各大洲。
中國是世界上水稻栽培歷史最悠久的國傢,據浙江余姚河姆渡發掘考證,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這裏就已種植水稻,比泰國還早千餘年
中國著名的小站稻主産於天津市,它是在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引進的品種在小站地區試種成功,後來經天津南郊的高莊子李氏大地主改良後成為今天的小站稻,它口味好,成飯後鬆軟可口,成為天津的主要糧食産品之一,但是文化大革命中它曾經做為四舊品種停種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改革開放後又在天津南郊大面積種植。
近年,我國北方大面積地區幹旱少雨,淡水資源嚴重缺乏,使水稻的種植又一次受阻,已經好幾年沒有人種植水稻了。
轉基因水稻從實驗室走嚮田野
據新華社杭州電廣受世人關註的轉基因水稻研究正從實驗室走嚮田野,記者最近從中國水稻研究所獲悉,轉基因水稻已進入大田釋放階段,現正申請商品化生産。
1996年,中國水稻研究所以黃大年研究員為首的課題組,在世界上首次研究出了抗除草劑轉基因雜交稻,為解决長期以來睏擾雜交稻製種純度問題提供了新方法。這項成果名列由我國500位兩院院士評選出的“199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榜首。之後,課題組又成功配製出抗除草劑轉基因直播水稻,可省工省時除盡稻田雜草。
去年3月,中國水稻所與浙江錢江生物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組建了浙江金穗農業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正式拉開了將轉基因水稻推嚮産業化的序幕。
目前,黃大年等人已選育出一批優良的轉基因水稻組合和新品係,經農業部基因産品安全委員會的安全審定和批準,這些新品種已開始在浙江的富陽、臨安、麗水等地進行繼實驗室研究和中間試驗後的大田釋放和試種示範,並正在嚮有關部門申請商品化生産。
我國水稻基因分離技術取得突破
我國科學家運用獨創的基因分離技術已成功地獲取近兩千條水稻cdna片段,並研製出國內第一張功能獨特的水稻基因芯片。
這項由浙江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李德葆教授研究組首次提出的模塊表達序列標簽技術(m-est),最近獲中國國傢知識産權局的專利保護。
芯片上集成的成千上萬的密集排列的分子微陣列,使人們能在短時間內分析大量的生物分子,快速準確地獲取樣品中的生物信息,效率是傳統檢測手段的成百上千倍。它被一些科學家譽為是繼大規模集成電路之後的又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科學技術革命。
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所、植物分子遺傳國傢重點實驗室林鴻宣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在水稻産量相關功能基因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功剋隆了控製水稻粒重的數量性狀基因gw2,並深入闡明了相關的生物學功能和作用機理,顯示這一基因在高産分子育種中具有應用前景。相關論文已於4月8日在綫發表於國際頂級遺傳學雜志《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
遺傳改良或基因工程是提高作物産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尋找與高産相關的功能基因對水稻高産育種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粒重是决定水稻産量的要素之一,它是由多個基因控製的復雜數量性狀,相關分子遺傳調控機理還不清楚。
林鴻宣研究員指導博士生宋獻軍和黃巍等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成功剋隆了控製水稻粒重的數量性狀基因gw2。大量翔實的實驗結果表明,gw2作為一個新的e3泛素連接酶,可能參與了降解促進細胞分裂的蛋白,從而調控水稻穀殼大小、控製粒重以及産量;當gw2的功能缺失或降低時,基因降解可能與細胞分裂相關蛋白的能力下降,從而加快細胞分裂,增加𠔌粒𠔌殼的細胞數目,進而顯著增加水稻穀粒的寬度、加快籽粒灌漿速度、增加粒重以及産量。
研究人員通過分子標記選擇方法將大粒品種的gw2基因導入小粒品種中培育成新株係,分別收穫了種於大田的25株。測定每株的産量,與小粒品種相比,新株係雖然每穗粒數有所減少,但由於粒重的明顯增加,最終引起單株産量顯著增加,顯示這個基因在高産育種中具有利用價值。增産效果有待於進一步的小區試驗考察和驗證。研究成果為作物高産育種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重要應用前景的新基因;為闡明作物産量和種子發育的分子遺傳調控機理提出了新見解。
《自然·遺傳學》雜志三位評審人對這項研究一致給予高度評價:“我們現在可以通過控製gw2的功能得到合適大小的水稻穀粒,在這一點上我相信這是一項在水稻産量育種史上有重要意義的工作”“有關該基因定位剋隆、序列分析和轉基因表型鑒定以及e3泛素連接酶的功能實驗是令人信服的”“這是一篇將引起遺傳工作者極大興趣的力作,該論文通過大量而深入的實驗包括基因定位剋隆、基因結構分析、功能和表型鑒定等證明該基因控製水稻穀粒大小,為作物種子的遺傳調控機理研究提出了有價值的見解。
水稻的穗型是這樣的:
重穗型:穗粒數在200粒左右,中一穗重5g左右
多穗型:每穗實粒100粒以下
大穗型:每穗實粒120粒以上
重穗型水稻穗大粒多 ,輸導組織發達 ,籽粒充實良好 ,後期莖鞘物質嚮穗部的運轉快而多。生産上在註重前期田管的同時 ,必須加強後期肥水管理 ,以防早衰 。
(1) 秈稻和粳稻 秈稻和粳稻是長期適應不同生態條件,尤其是溫度條件而形成的兩種氣候生態型,兩者在形態生理特性方面部有明顯差異(3—1). 在世界産稻國中,衹有我國是秈粳稻並存,而且面積都很大,地理分佈明顯.秈稻主要集中於我國華南熱帶和淮河以南亞熱帶的低地,分佈範圍較粳稻窄.秈稻具有耐熱,耐強光的習性,它的植物學特性為粒形細長,米質粘性差,葉片粗糙多毛,顆殼上茸毛稀而短以及較易落粒等,都與野生稻類似,因此,秈稻是由野生稻演變成的栽培稻,是基本型.粳稻分佈範圍廣泛,從南方的高寒山區,雲貴高原到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的地區均有栽培.粳稻具有耐寒,耐弱光的習性,粒形短圓,米質粘性較強,葉面少毛或無毛,穎毛長密,不易落粒等特性,與野生稻有較大差異.因此,可以說粳稻是人類將秈稻由南嚮北,由低嚮高引種後,逐漸適應低溫的變異型.
(2)早,中稻和晚稻 早,中,晚稻的根本區別在於對光照反應的不同.早,中稻對光 照反應不敏感,在全年各個季節種植都能正常成熟,晚稻對短日照很敏感,嚴格要求在短日照條件下才能通過光照階段,抽穗結實.晚稻和野生稻很相似,是由野生稻直接演變形成的基本型,早,中稻是由晚稻在不同溫光條件下分化形成的變異型.北方稻區的水稻屬早稻或中稻. (3)水稻與陸稻 水稻種在水田,陸稻種在旱地.水陸稻形態上差異較小,生理上差異較大.水,陸稻均有通氣組織,但陸稻種子發芽時需水餃少,吸水力強,發芽較快;陸稻的莖葉保護組織發達,抗熱性強;根係發達,根毛多,對水分減少的適應性強.陸稻可以旱種,也可水種,有些品種既可作陸稻也可作水稻栽培,但陸稻産量一般較低,陸稻逐漸為水稻所代替,北方稻區衹侖有少量陸稻栽培.
(4)非糯稻與糯稻 我國做主食的為非糯米,做糕點或釀酒用為糯米,兩者主要區別在米粒粘性的強弱,糯稻粘粘性強,非糯稻粘性弱.粘性強弱主要决定於澱粉結構,糯米的澱粉結構以支鏈澱粉為主,非糯稻則含直鏈澱粉多.當澱粉溶解在碘酒溶液中,出於非糯稻吸碘性大,澱粉變成藍色,而糯稻吸碘性小,澱粉呈棕紅色.一般糯稻的耐冷和耐旱性都比非糯稻強. | | 名 字
拉丁語學名:Oryza sativa ,Oryza glaberrima
英文名字: rice;paddy
別名: 未脫皮的--稻,稻穀,𠔌子;
脫皮的--大米,米
脫去稻殼,但保留胚的:糙米
科屬分類
域: 真核生物域 Eukaryote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單子葉植物綱 Liliopsida
目: 禾本目 Poales
科: 禾本科 Poaceae
屬: 稻屬 Oryza
簡 述
栽培稻(Oryza sativa)的外形、稻穗及稻穀
屬須根係,不定根發達,穗為圓錐花序,自花授粉。一年生栽培𠔌物。稈直立,高30~100釐米。葉二列互生,綫狀披針形,葉舌膜質,2裂。圓錐花序疏鬆;小穗長圓形,兩側壓扁,含3朵小花,穎極退化,僅留痕跡,頂端小花兩性,外稃舟形,有芒;雄蕊6;退化2花僅留外稃位於兩性花之下,常誤認作穎片。穎果。原産亞洲熱帶。是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我國水稻播種面占全國糧食作物的1/4,而産量則占一半以上。栽培歷史已有14000~18000年。為重要糧食作物;除食用穎果外,可製澱粉、釀酒、製醋,米糠可製糖、榨油、提取糠醛,供工業及醫藥用;稻稈為良好飼料及造紙原料和編織材料,𠔌芽和稻根可供藥用。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約1.2米,葉長而扁,圓錐花序由許多小穗組成。所結子實即稻穀,去殼後稱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幾乎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人口,都以稻米為食。水稻源於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約14000年—18000年。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嚮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除稱為旱稻的生態型外,水稻都在熱帶、半熱帶和溫帶等地區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種子播在準備好的秧田上,當苗齡為20至25天時移植到周圍有堤的水深為5至10釐米的稻田內,在生長季節一直浸在水中。收穫的稻粒稱為稻穀,有一層外殼,碾磨時常把外殼連同米糠層一起去除,有時再加上一薄層葡萄糖和滑石粉,使米粒有光澤。碾磨時衹去掉外殼的稻米叫糙米,富含澱粉,並含約8%的蛋白質和少量脂肪,含硫胺、煙酸、核黃素、鐵和鈣。碾去外殼和米糠的大米叫精米或白米,其營養價值大大降低。米的食用方法多為煮成飯。在東方、中東及許多其他地區,米可配以各種湯、配菜、主茶食用。碾米的副産品包括米糠、磨得很細的米糠粉和從米糠提出的澱粉,均用作飼料。加工米糠得到的油既可作為食品也可用於工業。碎米用於釀酒、提取酒精和製造澱粉及米粉。稻殼可做燃料、填料、拋光劑,可用以製造肥料和糠醛。稻草用作飼料、牲畜墊草、覆蓋屋頂材料、包裝材料,還可製席墊、服裝和掃帚等。稻的主要生産國是中國、印度、日本、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泰國和緬甸。其他重要生産國有越南、巴西、韓國、菲律賓和美國。上個世紀晚期,世界稻米年産量平均為4000億公斤左右,種植面積約1.45億公頃。世界上所産稻米的95%為人類所食用。
水稻除稱為旱稻的生態型外,稻都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等地區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水稻)。種子播在準備好的秧田上,當苗齡為20∼25天時移植到周圍有堤的水深為5∼10公分(2∼4吋)的稻田內,在生長季節一直浸在水中。
栽培稻(Oryza sativa)
稻穀的構造
稻的植物剖面繪圖稻葉在幼年時,跟雜草非常相似,一樣具有長扁型的外觀,農人多依賴稻葉特殊的葉耳與葉舌來區分。葉耳就是稻葉葉環的兩端長出耳狀之物,葉舌則是稻葉葉環內長出的薄膜。稻葉的葉脈是平行的,中央有很明顯的中脈,呈緑色,在中肋,邊緣或尖端有時也會有紫色色素。
稻子的根呈鬍須狀,細短而多,隨著稻的成長數量會增多,稻株旁也會不斷長出小枝來。
稻成為稻穗後,一株稻穗約開200-300朵稻花,一朵稻花會形成一粒稻穀。稻花沒有花瓣,也很難看到雄蕊雌蕊,它們都由稻花的內外穎保護著。稻在自體授粉時,雄蕊上的花藥會破裂,花粉相當細小,會隨風力,稻的搖擺,落到隔壁雌粉上頭。與雌粉子房中的胚珠結合,發育而成胚芽,也就是人類食用和攝取營養的主要來源。在胚芽附近,還有漿狀的胚乳會不斷增加,使子房日漸肥大。外觀上則會看到緑色的稻穀上有細毛,稱為稻芒。
由外而內分別有稻殼(穎)、糠層(果皮、種皮、糊粉層的總稱)、胚及胚乳等部分。
稻的生長非常快,最久一年,最快則三到四個月,就能從發芽、開花、完成結實的過成。稻的種子在伸出幼芽的時間僅需兩三天,幼芽抽出第一片葉子,又衹需要三天,因此在氣候溫和的地區,一年可種三期稻。農人選稻種時,多會將其泡在水中,輕而浮起的稻種會被淘汰,剩下來的就會培育成稻苗。
生 性
水稻喜高溫、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水稻土最好。幼苗發芽最低溫度10~12℃,最適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適溫30℃左右;低溫使枝梗和穎花分化延長。抽穗適溫25~35℃。開花最適溫30℃左右,低於20℃或高於40℃,受精受嚴重影響。相對濕度50~90%為宜。穗分化至灌漿盛期是結實關鍵期;營養狀況平衡和高光效的群體,對提高結實率和粒重意義重大。抽穗結實期需大量水分和礦質營養;同時需增強根係活力和延長莖葉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穀約需水500~800千克。
發現水稻耐淹水的關鍵基因
臺灣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餘淑美實驗室於10月6日發表重要論文Coordinated Responses to Oxygen and Sugar Deficiency Allow Rice Seedlings to Tolerate Flooding,發現水稻耐淹水的關鍵基因,揭開數千年來所有𠔌類作物中,衹有水稻種子可在水中發芽及成長的秘密。這篇研究的發現,對於目前全球種植水稻以淹水方式防治雜草,以及促進其他作物耐淹水的育種等範疇,都有重大影響。
論文刊登在國際專業期刊《科學—信號傳導》(Science Signaling),該期刊隸屬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集團,專門以報道有關分子生物、神經科學、微生物、生理學與醫學、細胞生物學等領域的最前端創新性論文為主。論文第一作者李國維是餘淑美研究員的博士生,目前就讀於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本篇論文重要的貢獻是清楚呈現“蛋白激酶”(CIPK15)為調控水稻耐淹水的關鍵基因。研究團隊發現,當水稻種子在淹水狀態下,將缺氧訊息傳遞到CIPK15,接着再調控細胞內具有監測能量多寡及感應逆境的多功能蛋白激酶(SnRK1A),然後透過糖訊息傳遞途徑在水稻種子內大量製造澱粉水解酶(amylase)將澱粉轉化成糖,同時大量製造酒精脫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將糖發酵産生能量(ATP),使種子有足夠碳水化合物及能量而能夠在水中發芽。等小苗快速生長至水面可以呼吸更多空氣後,根部以同樣原理製造碳水化合物及能量,而使植株可在半淹水稻田中生長。其他𠔌類作物及雜草並無這些能力,因此無法在水中發芽及生長。
餘淑美研究員指出,水稻不怎麽喜歡淹水,但是可以忍耐淹水。因此,傳統稻農的智慧是利用淹水方式去除雜草,可以大量減少人工及除草劑。因而目前全球80%的水稻田,藉此耕種方式來生産足以養活全球近半數人口的稻米。
分
生産遍及除南極以外的各大洲。
中國是世界上水稻栽培的起源國,根據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古栽培稻,距今已有14000年—18000年的歷史。
中國著名的小站稻主産於天津市,它是在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引進的品種在小站地區試種成功,後來經天津南郊的高莊子李氏大地主改良後成為今天的小站稻,它口味好,成飯後鬆軟可口,成為天津的主要糧食産品之一,但是文化大革命中它曾經做為四舊品種停種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改革開放後又在天津南郊大面積種植。
我國水稻基因分離技術取得突破
我國科學家運用獨創的基因分離技術已成功地獲取近兩千條水稻cDNA片段,並研製出國內第一張功能獨特的水稻基因芯片。
這項由浙江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李德葆教授研究組首次提出的模塊表達序列標簽技術(M-EST),最近獲中國國傢知識産權局的專利保護。
芯片上集成的成千上萬的密集排列的分子微陣列,使人們能在短時間內分析大量的生物分子,快速準確地獲取樣品中的生物信息,效率是傳統檢測手段的成百上千倍。它被一些科學家譽為是繼大規模集成電路之後的又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科學技術革命。
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所、植物分子遺傳國傢重點實驗室林鴻宣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在水稻産量相關功能基因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功剋隆了控製水稻粒重的數量性狀基因GW2,並深入闡明了相關的生物學功能和作用機理,顯示這一基因在高産分子育種中具有應用前景。相關論文已於4月8日在綫發表於國際頂級遺傳學雜志《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
遺傳改良或基因工程是提高作物産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尋找與高産相關的功能基因對水稻高産育種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粒重是决定水稻産量的要素之一,它是由多個基因控製的復雜數量性狀,相關分子遺傳調控機理還不清楚。
林鴻宣研究員指導博士生宋獻軍和黃巍等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成功剋隆了控製水稻粒重的數量性狀基因GW2。大量翔實的實驗結果表明,GW2作為一個新的E3泛素連接酶,可能參與了降解促進細胞分裂的蛋白,從而調控水稻穀殼大小、控製粒重以及産量;當GW2的功能缺失或降低時,基因降解可能與細胞分裂相關蛋白的能力下降,從而加快細胞分裂,增加𠔌粒𠔌殼的細胞數目,進而顯著增加水稻穀粒的寬度、加快籽粒灌漿速度、增加粒重以及産量。
研究人員通過分子標記選擇方法將大粒品種的GW2基因導入小粒品種中培育成新株係,分別收穫了種於大田的25株。測定每株的産量,與小粒品種相比,新株係雖然每穗粒數有所減少,但由於粒重的明顯增加,最終引起單株産量顯著增加,顯示這個基因在高産育種中具有利用價值。增産效果有待於進一步的小區試驗考察和驗證。研究成果為作物高産育種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重要應用前景的新基因;為闡明作物産量和種子發育的分子遺傳調控機理提出了新見解。
《自然·遺傳學》雜志三位評審人對這項研究一致給予高度評價:“我們現在可以通過控製GW2的功能得到合適大小的水稻穀粒,在這一點上我相信這是一項在水稻産量育種史上有重要意義的工作”“有關該基因定位剋隆、序列分析和轉基因表型鑒定以及E3泛素連接酶的功能實驗是令人信服的”“這是一篇將引起遺傳工作者極大興趣的力作,該論文通過大量而深入的實驗包括基因定位剋隆、基因結構分析、功能和表型鑒定等證明該基因控製水稻穀粒大小,為作物種子的遺傳調控機理研究提出了有價值的見解。
水稻的穗型:
重穗型:穗粒數在200粒左右,中一穗重5g左右
多穗型:每穗實粒100粒以下
大穗型:每穗實粒120粒以上
重穗型水稻穗大粒多 ,輸導組織發達 ,籽粒充實良好 ,後期莖鞘物質嚮穗部的運轉快而多。生産上在註重前期田管的同時 ,必須加強後期肥水管理 ,以防早衰 。
稻的分類與品種
由於稻是人類的主要糧食作物,據知目前世界上可能超過有14萬種的稻,而且科學家還在不停的研發新稻種,因此稻的品種究竟有多少,是很難估算的。有以非洲米和亞洲米作分類,不過較簡明的分類是依稻穀的澱粉成份來粗分。稻米的澱粉分為直鏈及枝鏈兩種。枝鏈澱粉越多,煮熟後會黏性越高。
(1) 秈稻和粳稻
秈稻(Indica rice):有20%左右為直鏈澱粉。屬中黏性。秈稻起源於亞熱帶,種植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生長期短,在無霜期長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去殼成為秈米後,外觀細長、透明度低。有的品種表皮發紅,如中國江西出産的紅米,煮熟後米飯較乾、鬆。通常用於蘿蔔糕、米粉、炒飯。
粳稻(Japonica rice):粳稻的直鏈澱粉較少,低於15%。種植於溫帶和寒帶地區,生長期長,一般一年衹能成熟一次。去殼成為粳米後,外觀圓短、透明(部分品種米粒有局部白粉質)。煮食特性介於糯米與秈米之間。用途為一般食米。
秈稻和粳稻是長期適應不同生態條件,尤其是溫度條件而形成的兩種氣候生態型,兩者在形態生理特性方面部有明顯差異(3—1). 在世界産稻國中,衹有我國是秈粳稻並存,而且面積都很大,地理分佈明顯.秈稻主要集中於我國華南熱帶和淮河以南亞熱帶的低地,分佈範圍較粳稻窄.秈稻具有耐熱,耐強光的習性,它的植物學特性為粒形細長,米質粘性差,葉片粗糙多毛,顆殼上茸毛稀而短以及較易落粒等,都與野生稻類似,因此,秈稻是由野生稻演變成的栽培稻,是基本型.粳稻分佈範圍廣泛,從南方的高寒山區,雲貴高原到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的地區均有栽培.粳稻具有耐寒,耐弱光的習性,粒形短圓,米質粘性較強,葉面少毛或無毛,穎毛長密,不易落粒等特性,與野生稻有較大差異.因此,可以說粳稻是人類將秈稻由南嚮北,由低嚮高引種後,逐漸適應低溫的變異型.
(2)早,中稻和晚稻
早,中,晚稻的根本區別在於對光照反應的不同.早,中稻對光 照反應不敏感,在全年各個季節種植都能正常成熟,晚稻對短日照很敏感,嚴格要求在短日照條件下才能通過光照階段,抽穗結實.晚稻和野生稻很相似,是由野生稻直接演變形成的基本型,早,中稻是由晚稻在不同溫光條件下分化形成的變異型.北方稻區的水稻屬早稻或中稻. (3)水稻與陸稻 水稻種在水田,陸稻種在旱地.水陸稻形態上差異較小,生理上差異較大.水,陸稻均有通氣組織,但陸稻種子發芽時需水餃少,吸水力強,發芽較快;陸稻的莖葉保護組織發達,抗熱性強;根係發達,根毛多,對水分減少的適應性強.陸稻可以旱種,也可水種,有些品種既可作陸稻也可作水稻栽培,但陸稻産量一般較低,陸稻逐漸為水稻所代替,北方稻區衹侖有少量陸稻栽培.
(3)非糯稻與糯稻
糯稻:中枝鏈澱粉含量接近100%,黏性最高。又分粳糯及秈糯,粳糯外觀圓短,秈糯外觀細長,顔色均為白色不透明。煮熟後米飯較軟、黏。通常粳糯用於釀酒、米糕。秈糯用於八寶粥、粽子。
我國做主食的為非糯米,做糕點或釀酒用為糯米,兩者主要區別在米粒粘性的強弱,糯稻粘粘性強,非糯稻粘性弱.粘性強弱主要决定於澱粉結構,糯米的澱粉結構以支鏈澱粉為主,非糯稻則含直鏈澱粉多.當澱粉溶解在碘酒溶液中,出於非糯稻吸碘性大,澱粉變成藍色,而糯稻吸碘性小,澱粉呈棕紅色.一般糯稻的耐冷和耐旱性都比非糯稻強.
此外,在水稻分類學上,根據稻作栽培方式和生長期內需水量的多少,有水稻和旱稻之分。旱稻,也稱陸稻,是種植於旱地靠雨養或衹輔以少量灌溉的的稻作,一生灌水量僅為水稻的1/4~1/10,適於低窪易澇旱地、雨水較多的山地及水源不足或能源緊缺的稻區種植。
旱稻與水稻的不同
要瞭解稻,最基本的分法,往往先根據稻生長所需要的條件,也就是水份灌溉來區分,因此稻又可分為水稻和旱稻。但多數研究稻作的機構,都針對於水稻,旱稻的比例較少。
旱稻又可稱陸稻,它與水稻的主要品種其實大同小異,一樣有秈、粳兩個亞種。有些水稻可在旱地直接栽種(但産量較少),也能在水田中栽種。旱稻則具有很強的抗旱性,就算缺少水份灌溉,也能在貧瘠的土地上結出穗來。旱稻多種在降雨稀少的山區,也因地域不同,演化出許多特別的山地稻種。目前旱稻已成為人工雜交稻米的重要研究方向,可幫助農民節省灌溉用水。
有一說最早的旱稻可能是占城稻。中國古籍宋史《食貨志》就曾經記載,“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為種,擇民田之高仰者蒔之,蓋旱稻也。……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但目前仍有爭議,原因就在於學者懷疑以地區氣候來論,占城稻有可能是水稻旱種,而非最早的旱稻。
人工水稻品種
提到人工水稻,歷史也相當悠久,1973年,袁隆平成功用科學方法産出世界上首例的雜交水稻,因此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他經過四年的研究,帶領團隊從世界上幾百個稻種中探索,並在稻種的自花授粉上有了自己的心得。袁隆平認為野稻並不一定全為自花授粉,他在海南島找尋到一種野稻稱為「野粺」,並成功的與現有水稻配種出一些組合稻種。這些組合稻種無法自體授粉,而需仰賴旁株稻種的雄蕊授粉,但産量比原水稻多上一倍。不過最初的幾年,培育出的新稻雖然稻量增加,而且多數沒有花粉,符合新品種的需求,但其中有的卻有花粉,能産出下一代,而且稻量不豐;但袁隆平並沒有放棄,一直到了第九年,上萬株的新稻都沒有花粉,達成了新品種的要求,也就是袁隆平的三係法雜交水稻。
參見:雜交水稻、超級雜交水稻
國際水稻基因定序工程
由於生物科技和基因工程技術近年來快速發展,科學家在1998年開始水稻基因組的分析與整理,稱為國際水稻基因組定序計畫(International Ric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簡稱是IRGSP)。主要希望能解讀水稻十二條染色體中的基因密碼,此計劃由日本主持,並有中國、南韓、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巴西、印度、法國加入。在2002年宣佈整個水稻的基因圖譜,都已被解讀。並公開在基因圖譜資料庫中,供各國的水稻專傢研究。
水稻的基因體是高等生物中基因定序最完整的,科學家辨識出的37500個基因中,包括了數個影響重要農産未來的基因;例如提高水稻産量的基因、改變水稻受光周期的基因等。
關於美國水稻的旱地直播技術
美國南部有的商品𠔌物農場采用旱地直播技術種植稻穀,避免了水田耕作以及育秧、插秧等環節,其生産過程與種植小麥無多大差別。把地裏的水排幹,再播種。有直播稻種。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北方曾大面積推廣水稻直播,黑竜江省1980年代以前水稻直播占到70%,中國南方60年代也采用過直播。近年來,隨着經濟的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人口進入城市勞務市場,農村勞動力的減少,以及化學除草劑等廣泛使用,直播稻栽培又呈現出迅速發展的態勢。
近日,江蘇省儀徵市農機部門在樸席鎮成功示範了新型水稻栽插技術--水稻機械化旱地直播。這種技術與傳統水稻栽插方法相比,省去了水稻育秧、栽秧等環節,稻種經浸泡發芽後直接用條播機播種,具有省工、節本、增效等優點。據測算,一臺條播機每天可播30畝,每畝較傳統栽插方法節約成本200元左右。該市準備今年試用,明年大面積推廣。
或許有人以為直播稻是近年發展起來的新技術,殊不知水稻直播栽培古已有之,甚至比移栽更早出現,即先有直播,而後有移栽。
生長範圍
稻生長的最北限是中國的黑竜江省呼瑪。但主要的生長區域是中國南方、臺灣、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國東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區,中國北方沿河地區也種植稻。也就是說,除了南極洲之外,幾乎大部份地方都有稻米生長。
在2003年統計,全世界的稻作産量高達5億8900萬噸。在亞洲就有5億3400萬噸的産量。而全世界稻田總面積可達150萬平方公裏。目前,最大的稻米出口國為泰國。
耕種方式
稻米的種植技術,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國發明的。傳說中是神農氏教導人們如何種稻。
目前稻的耕種除傳統的人工耕種方式,亦有高度機械化的耕種方式。但仍不失下列步驟:
整地:
種稻之前,必須先將稻田的土壤翻過,使其鬆軟,這個過程分為粗耕、細耕和蓋平三個期間。過去使用獸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來整地犁田,但現在多用機器整地了。
育苗:
農民先在某塊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會被稱為秧田,在撒下稻種後,農人多半會在土上灑一層稻殼灰;現代則多由專門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來使稻苗成長,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關鍵。在秧苗長高約八公分時,就可以進行插秧了。
插秧:
將秧苗仔細的插進稻田中,間格有序。傳統的插秧法會使用秧繩、秧標或插秧輪,來在稻田中做記號。手工插秧時,會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幫助農人將秧苗分出,並插進土裏。插秧的氣候相當重要,如大雨則會將秧苗打壞。現代多有插秧機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狀不是方型的稻田中,還是需要人工插秧。秧苗一般會呈南北走嚮。還有更為便利的拋秧。
除草除蟲:
秧苗成長的時候,得時時照顧,並拔除雜草、有時也需用農藥來除掉害蟲﹙如福壽蠃﹚。
施肥:
秧苗在抽高,長出第一節稻莖的時候稱為分蘗期,這段期間往往需要施肥,讓稻苗成長的健壯,並促進日後結穗米質的飽滿和數量。
灌排水:
水稻比較倚賴這個程序,旱稻的話是旱田,灌排水的過程較不一樣,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後,幼穗形成時,還有抽穗開花期加強水份灌溉。
收成:
當稻穗垂下,金黃飽滿時,就可以開始收成,過去是農民一束一束,用鐮刀割下,再紮起,利用打𠔌機使稻穗分離,現代則有收割機,將稻穗捲入後,直接將稻穗與稻莖分離出來,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為稻穀。
乾燥、刪選:
收成的稻穀需要乾燥,過去多在三合院的前院曬𠔌,需時時翻動,讓稻穀乾燥。刪選則是將癟𠔌等雜質刪掉,用電動分𠔌機、風車或手工抖動分𠔌,利用風力將飽滿有重量的稻穀自動篩選出來。
病蟲害及防治
水稻三大主要病害是: 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其它重要病害有稻麯病、惡苗病、霜黴病等。病害流行暴發的根本原因是:優質感病品種比重增大,病菌生理小種增多,耕作栽培制度變化等嚮着有利於病害發生和危害的方向發展。
稻瘟病
稻瘟病又名稻熱病,俗稱火燒瘟、吊頭瘟、掐頸瘟等,是流行最廣、危害最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地上部分。由於危害時期和部位不同,可分為苗瘟、葉瘟、穗頸瘟、枝梗瘟、粒瘟等。寄主範圍是水稻、小麥、馬唐等多種禾本科植物。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鼕,第2年從病稻草上傳入稻田中侵染為害。病菌傳播主要靠風傳播,雨、水流、昆蟲也可傳播。天氣轉暖,又有雨淋的情況下,越鼕病菌會大量復蘇、增殖,從堆在田邊的病稻草上轉移到水稻上為害。
防治穗頸瘟
一是選用抗病品種;二是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肥、磷鉀肥;三是科學用水,防止深水漫灌,保持田間乾燥,連陰雨天註意清溝排水;四是應用藥劑防治,在破口前2~3天,每畝用40%富士1號乳油75~100毫升或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00剋,加水50~75公斤噴霧,7~10天後根據天氣情況再噴藥一次。
水稻害蟲類別有哪些
外源性害蟲即遠距離遷飛性害蟲,如褐稻虱、白背稻虱、稻縱捲葉螟、粘蟲等。本世紀遷飛性稻飛虱發生相對偏輕,但不能麻痹,加強監控,防止回升;稻縱捲葉螟持續猖獗,特別是第4代(8月下旬~9月上旬)大發生,對粳稻穗期造成嚴重為害。內源性害蟲即本地蟲源、本地繁殖、本地為害,如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灰飛虱、稻薊馬等。本世紀螟蟲興風作浪,灰飛虱小蟲鬧大災。
灰飛虱
灰飛虱暴發因素有8個:⑴粳稻面積擴增,感蟲感病品種覆蓋面積大,帶毒蟲增加。⑵少免耕、麥套稻、稻套稻有利於灰飛虱增殖。⑶麥田雜草防治放鬆,三邊(田邊、溝邊、路邊)雜草較少有人問津。⑷秋季代數量猛增,越鼕基數增加。⑸全球氣候變暖,暖鼕頻率增加。⑹對路農藥不多,農藥質量不高,施藥技術不佳。⑺吡蟲啉防效降低,可能已發生抗藥性。⑻治螟用藥頻率高, 有機磷農藥為主,農田天敵減少。
防治策略
是以農業防治為基礎,抗蟲品種為先導,實施以防治灰飛虱為中心的化學防治與生態防治相結合的綜合治理體係。農業防治具體措施是:大力推廣旋耕、深耕,壓縮麥套稻、稻套麥;適當調整水稻品種佈局;淘汰感病品種, 選育與推廣抗蟲抗病品種, 強化春後對麥田雜草清除措施(特別是禾本科雜草),力求做到面面光。秧田選擇遠離蟲源田,建立無毒秧田。適度推遲水稻播期,推廣拋秧、機插秧等栽培方式。
稻縱捲葉螟
本世紀江淮稻區稻縱捲葉螟遷入代數和遷入數量增加。第4代(8月下旬~9月上中旬)本地蟲源滯留本地,水稻正處穗期,功能葉受害,産量損失大。不遷出的原因是:⑴栽培制度變革,營養條件有利於第4代激增。粳稻葉片營養條件有利於生存與繁殖。⑵秋季持續高溫,有利於增加第4代滯留量。稻縱捲葉螟是喜溫喜濕性昆蟲,溫度是影響發育與繁殖的主要關鍵因素,25~2 8℃為最適溫度。⑶無節制施用高毒農藥影響了生物多樣化,天敵作用降低。
控製稻縱捲葉螟最有效的天敵是稻螟赤眼蜂、擬澳洲赤眼蜂、稻縱捲葉螟絨繭蜂、赤扁膠小蜂、擬環紋狼蛛、草間小黑蛛。這些天敵對農藥很敏感。稻縱捲葉螟的防治策略是:治前壓後,壓3控4;治早治小,重點打2齡高峰。農藥品種有銳勁特、毒死蜱、阿維菌素、乙酰甲胺磷、殺蟲單、三唑磷、Bt復配劑等。原則是狠、準。防治指標是:分蘖100~1 20頭/百穴,穗期60~80頭/百穴。
加工後米的種類
糙米:稻穀去除稻殼後之稻米,保留了八成的産物比例。營養價值較胚芽米和白米較高,但浸水和煮食時間也較長。
胚芽米:糙米加工後去除糠層保留胚及胚乳,保留了七成半的産物比例,是糙米和白米的中間産物。
白米:(即我們平時食用的白米或大米)糙米經繼續加工,碾去皮層和胚(即細糠),基本上衹剩下胚乳,保留了七成的産物比例。市場上最主要的類別。
預熟米(改造米):將食米經浸潤、蒸煮、乾燥等處理。
營養強化米:食米添加一種或多種營養素。
速食米:食米經加工處理,可以開水浸泡或經短時間煮沸,即可食用。
有機米:水稻栽種過程中,不施用化學合成農藥及化學肥料,采有機式(以天然萃取物或浸泡汁液防治病蟲害、施用有機肥料等)管理,種植生産的稻米,經加工所得的食米。
免淘洗米:是一種清潔幹淨、晶瑩整齊、符合衛生要求,不必淘洗就可以直接蒸煮食用的大米。
蒸𠔌米:經清理、浸泡、蒸煮、烘幹等水熱處理後,再按常規碾米方法加工的大米。
稻的種類與米的種類的關係
在很多時候,稻的種類與米的種類是一致時,習慣稱「某某米」,而非「某某稻」。例如稱「印度香米」,而少稱「印度香稻」。但也有些時候,米和稻不能混為一談,原因是同一種稻,可能精製出不同的米。例如臺灣日據時期的在來米,原本是秈稻同為一談。蓬萊米,則是粳稻的代名詞。但時至今日,在來米與蓬來米又各自發展出相當多品種,有些學者遂建議不能再混為一談,應在最基本品種時,使用秈、粳的稱呼較為妥當。
飯與粥
稻變成米之後的烹調方式相當多種,但基本上可依煮出來後的含水量來分類,最簡單的有以下兩種:
飯:一杯米加一杯半到一杯的水,煮出來的米適當的膨脹,裏面全熟,且整鍋不留水份,就是飯。
粥:一杯米加三杯水,煮出來的米軟爛,邊緣模糊,膨脹的比原來大三四倍,且整鍋還有相當多的水份,就是粥。
五花八門的米食
1。米飯
飯是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地區最主要的糧食,其料理方法五花八門。以下是其中一些最主要的例子:
泡飯:飯煮好後加水。看起來有些像粥,但米沒有膨脹的那麼大。
炒飯:把煮好的飯和蛋、蔬菜、肉、海鮮等食材一塊翻炒,可說是國際化的米料理,幾乎世界各地的華人餐館都有賣炒飯,在中國最著名的有揚州炒飯。
燴飯:乾飯煮好以後,淋上以太白粉勾芡的醬汁。如牛肉燴飯、豬肉燴飯或雞肉燴飯;淋上咖哩醬汁的就叫做咖哩燴飯。
手抓飯:中亞和阿拉伯地區常用鬍蘿蔔、蔥頭和羊肉加米和水一起燜飯,熟後淋上羊油翻炒食用,就叫做手抓飯。
蓋澆飯:中國南方常在米飯上澆上菜和菜汁一起食用,稱作蓋澆飯。
壽司:是日本傢常食物,源自中國的飯糰,其特色是一口一件。用醋調味的飯、海苔將生魚片或清淡的食材捲起後切塊或是放上手指長度的飯糰上,由於日本是島國,亦多以生魚片為配搭。亦有手捲的作法。
飯糰:在中國、日本、臺灣等地區普遍的方便食品,以飯包裹食材成團狀,餡料千變萬化。由於便於製作,亦流行作便當。
粢飯(或稱粢飯糰):中國江南地區早餐食品,亦流行於香港,由飯糰演變而成,以糯米為主,亦有摻其他米。通常會夾上油條、肉鬆和榨菜,亦有以醬瓜或砂糖等作餡料,一般食用時還配上豆漿一杯。參看「粢飯糰」
粢飯糕:油炸食品,將米飯煮熟,再壓至方狀冷卻然後油炸而成。參看「上海早晨-粢飯糕,白粥,醬瓜炒毛豆」
蒸飯:把米飯以蒸的方式煮熟
盅頭飯:蒸飯的一種,也是中國廣東點心的一種,以燉盅把飯和配菜放在一起蒸
稀飯:與粥相似,質感屆乎飯與粥之間
焗飯:常見於香港,在飯面鋪上芡汁(部份會加上芝士)焗製而成
煲仔飯:起源於中國廣東,把飯放進砂煲(煲仔),再用炭燒熱而成,日本的稱為釜飯。
米漢堡:一說源自日本的摩斯漢堡快餐集團,是以白米壓製成的餅皮取代傳統的面包來製作漢堡。
禦飯糰:原為日式點心,但因連鎖便利商店企業將其大量生量化而聞名,是以模仿三明治外形而推出的小型飯糰。
2。條類米製品
一般由米磨成粉再加工製作而成麵條或面綫的形狀。部份於製作過程已煮熟,所以煮食時以滾水燙熟即可食用。
米粉:歷史悠久,可追索至魏晉南北朝的食品。當時中國南方盛産稻米,而米粉因攜帶、食用方便而流行,有湯米粉及炒米粉等吃法。
米綫:與米粉相似,但作法不同。以中國雲南的過橋米綫為源,亦最為著名。
餌絲:中國雲南食品,沒有米綫的滑溜。一般滇西和滇西北人比較愛好吃餌絲,而滇東滇中一帶比較喜歡米綫。著名的餌絲是騰衝餌絲。
金邊粉:金邊是柬埔寨首都的名稱,現時金邊粉也成為越南菜和泰國菜的一部份。
檬粉:檬粉形狀與中國的米綫相似,但在越南語中是河粉的意思。以撈檬粉較為著名。
酹粉(俗寫作瀨粉):中國廣東地區的食品,經常伴與叉燒和燒鴨等燒味,如:叉燒瀨。
河粉(或稱沙河粉):源自中國廣州沙河,最著名的為乾炒牛河及生牛肉沙河粉。河粉亦在東南亞相當普遍。
粿條(又稱粄條或粿仔條):泰國米製品,與河粉相似。
3。加工類米製品
鍋巴:煮飯時鍋底微焦,全乾的部份。
米香(華南地區稱米通):不加水,衹用高溫使米膨脹。一般以混合糖的製法為主,近年亦有朱古力、花生味等口味。
米花糖:與米通相似。一般以棒狀或條狀售賣。
米糕:
米餅:包括雪米餅、香米餅、仙貝及嬰兒吃的牙餅等。
ja:米菓:日式米餅。把剩下的米,搓成塊狀拿去炸,之後加上海苔粉。
蘿蔔糕:中國南方的菜色。將蘿蔔切絲後混入米漿蒸製成的料理。
其他:碗糕(或稱碗粿)、米苔目、麻糬、竹筍包、豬血糕(又稱為米血或米血糕)、發糕、芋粿、紅龜粿、草仔粿
糯米(中國北方又稱江米):是一種黏性較高的米。
湯圓(中國南方稱湯圓或湯糰,北方多稱元宵):是一種中國節日的食物,一般在元宵節前後入湯或糖水裏拌吃。湯圓煮後湯比較清,元宵煮後湯比較濃,因此喝湯如同喝糯米面粥。
糍粑(朝鮮、韓國稱打糕,日本稱鏡餅):以煮熟的糯米飯入石臼以木棒捶打而成,廣泛分佈於東亞各地。
糯米雞及珍珠雞:一種中國廣東點心,糯米雞由於份量較多較易飽滯。因此,近年數十年的廣東酒樓推出材料相同,體積卻衹有幾分之一的珍珠雞。
糭子:中國端午節傳統的食品,相傳粽子的發明與古代中國詩人屈原投江有關。粽子使用箬竹葉或蘆葦葉包裹糯米或黃米和其他輔料如棗、豆沙、火腿等,隔水煮熟而成。
筒仔米糕:臺灣各地的糯米類小吃,與油飯類似,但卻是在竹筒或鐵罐中炊煮而成,口味濃郁。
年糕:中國各地均有不同口氣的鹹甜口味年糕,以糯米粉製成。(所謂日本年糕和朝鮮年糕,實際上是打糕)
糯米腸(又稱米腸):一種結合香腸和糯米的小吃,將調味後的糯米塞入洗淨後的豬大腸,成為攜帶方便的糯米腸。
黑糯米食品:黑糯米又稱紫米,常被用於冷熱甜品中,而其營養價值也較高。往往被作在八寶粥內,或者與其他紅黑色營養食品(如:紅棗,赤豆等)煮在一起。
酒釀(又稱醪糟):用糯米飯加入酒藥(由米和食用真菌製成)發酵而成。另一普遍吃法是加入湯圓成「酒釀湯圓」(又稱酒釀丸子)。
糯米糍:用糯米粉團,通常會包入豆沙或蓮蓉的餡料
糖不甩 :用糯米粉團,沾上糖漿、花生碎和芝麻
其他:糯米糕、糯米捲
5。米布丁(rice pudding):
一般是甜品,在世界各地都有,配製內容不同,但主要是甜味道的米粥,中國的八寶粥就是其中一種;有些國傢甚至放入果仁,橘皮,桂皮,牛奶等等;有些米布丁是鹹味道的。
用米做的飲料
亞洲:用米做的飲料有相當多種: 將米炒製後做成的米茶和糙米茶相當有名,而當中米酒可能最為大衆所知,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出産的三花酒、浙江省出産的加飯酒、黃酒、女兒紅、四川甜米酒都是用稻米釀製的,部份酒類亦有以糯米釀成的。米酒也是臺灣家庭料理不可或缺的要角,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甚至還曾引起米酒搶購潮。此外,屬日本米酒類的清酒,其國際知名度也相當高。米漿則是一種冷熱皆可的飲料,製法與豆漿相似,一般是將米浸泡5、6個小時,將米炒過與芝麻等再加水及糖煮沸而成,米漿也是河粉、腸粉等的製作程序之一。此外,有些啤酒的副原料中也有米。
歐美:目前流行一種用米作原料的酸奶。
米的額外功用
稻米經加工後也可像面包糠一樣作為油炸粉之用,而將一團飯粒放進冰箱後可拿來吸掉熱油中的油渣。除了食用方面的功能外,也對果物有催熟作用,將生果放在米缸中可以令其更快熟透。米對美容也有許多幫助,稻米糊就是一種保養品,而稻米磨成的粉末則可製成蜜粉,均對滋潤和護膚有美容功效。煮熟的米具有很大的黏性因此也曾被用作漿糊。
稻的副産品
稻糠僅管種稻是為了要吃米,但在歷史悠久的演化下,稻米還有很多對人類有貢獻的經濟作用,如米糠就是其一,米糠是米的皮層,可以榨油。在日本,米糠油被視做一種美白聖品。此外,米糠也能腌菜,甚至單獨成為一道菜,就叫做炒米糠。據科學家研究[來源請求],米糠的營養價值也相當高,除含有稻米中64%的營養,還含有90%以上人體需要的營養。除米糠油外,米糠蛋白和米糠營養素都是科學家研究的主要方向。因此有許多保健食品,生活用品中都強調它們有新鮮米糠的成份。
與米糠類似的還有稻糠,也就是稻穀的殼,它是動物飼料的重要來源。也被運用做建築材料,許多亞洲鄉下的傳統泥屋,如中國客傢村落中的圓形土樓,材料中就有稻糠。現代社會中,稻糠也被試用在水泥混合材上,或是用來生産植酸鈣、肌醇。
稻草也是另一個相當有特色的經濟副産品,用途相當多。除供牛羊等牲畜食用,以稻草編成的草繩、草鞋與簑衣,是許多農人的必備品。早期也有許多房子是以稻草做屋頂。利用稻草編織出的工藝産品,也相當常見,如草席,草帽等。在稻田中最常見的還有戴著帽子,用來嚇阻鳥群的稻草人,是早期農村相當常見的景觀。
然而今日由於機械化器具引進,牲畜減少,塑膠生活用品也處處皆是,因此稻草的用處急遽減少。許多農民收割之後,會在田中以焚燒的方式來處理大量稻草,但同時製造空氣污染。但最佳的方式是就地掩埋稻草,除不會製造空氣污染外,尚可加強土壤的養份。據臺灣農業改良會研究,在排水良好的稻田中,就地掩埋稻草,能對第一期作水稻增産 10%;排水不良的田中,每年都掩埋稻草的話,第四年以後,就可增産約 5~8%;研究資料也顯示,三年中每年都掩埋稻草,會讓稻田土壤有機質含量自 2.1%增加至 2.7%,同時田中的磷、鉀、鈣、鐵、硅含量也都會增加。
各國稻米的文化與歷史
世界上所有的種植稻都是亞洲栽培稻。而亞洲栽培稻又起源於野生稻。在過去,學者通常認為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是起源於印度到中國雲南一帶。自從1970年代浙江河姆渡遺址的稻穀出土以後,傳統的思想受到衝擊。也引發了一波古稻起源追尋的研究。
稻與中國
相傳神農氏教會農民種稻的技術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國傢,而稻在3000多年前,就是中國人的主要糧食,時代約在商朝,當時稻這個字,衹有類似“臼”字的字形,後來周朝種稻較為普及了,就加上了如稻穗挺立般的“禾”字。在金文當中,臼的上面加上了“爪”,形如迎風打稻,用手舂米。
至於「米」字在甲骨文中,原先衹有六直點,上下三點,代表著米粒。後來將中間的點連起來,用以表示放米的架子隔板,就成了「米」字。而東漢許慎在其著作一本關於漢字的解說書《說文解字》中說到「米,穬粟實也。像禾實之形。」,後在漢字中也有將「粟米」稱為「小米」,「稻米」為「大米」。
透過文字可以看出中國種稻的歷史相當悠久是無容至疑的,但有不少學者依然希望找出最早的水稻或旱稻品種,亞洲有很多考古地點曾陸續發現了一些早期的稻穀。如1995年在中國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裏,發現了四粒黃色的稻穀,測定年代為公元前一萬年前,據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穀。此外在長江下遊河姆渡也曾出土有約7000年前的稻種殘留物;廣東英德出土的約一萬年前的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質體。中國的古稻有些甚至被科學家拿來重新種植,並加入雜交稻的品種當中。[來源請求]
目前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産國傢,占全世界35%的産量。在中國的南方主要生産秈稻,北方生産粳稻。如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內容就包括環繞的麥穗(嘉禾)。
中國南方俗稱稻為稻穀或𠔌子,脫殼為大米(多為白色,但亦有淡紅色(如胭脂米)、淡緑色(如碧粳米)和紫色(如雲南香米)甚至黑色的品種。煮熟的大米中國北方稱其為米飯,中國南方稱之為白飯,香港亦有俗稱靚仔(源自潮州話)。
近年來中國積極對水稻和旱稻進行研究,還發展最快的雜交稻米研究中心以推動中國農業來解决和幫助經濟、糧食等問題。
稻米與中國的成語及諺語
如說稻米有稻米文明的話,中國人最常打招呼的是「你吃飯了嗎?」,可能就是稻米文明的最佳代表話。自古便有開門七件事之說:「柴、米、油、????、醬、醋、茶」,足見中國人視米為主食之重視程度。而唐朝詩人李紳所寫的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今日也成為朗朗上口的唐詩之一。
其他諺語: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是靈巧能幹的婦女,沒米也是做不出飯來的。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條件,很難做成。
「一樣米養百樣人」:意思為吃同樣的米,卻養活了不同性格、不同際遇、不同身份的人來。比喻社會上各形各色的人都有或指家庭裏各人的吃的都一樣,卻性格各異。
「一物治一物,糯米治木蝨」:以糯米能沾著木蝨來喻意萬物相生相剋。
「食????多過你食米」:意喻經驗比他人豐富。
「吃米不知米貴(價)」:可比喻一個人對周遭事物的不瞭解。
「偷雞不著蝕把米」:意喻貪心得不到好處還要受害其中。
稻米與中國的風俗
中國風俗中,夫妻如生下男孩,滿月時要贈送油飯給親友,以茲慶祝。中國自古便是農耕國傢,當中不少民族以稻米為日常主食,因而有舉行慶祝稻米收成的慶典。如高山族便喜將稻米煮成飯,或把糯米蒸成糕與米粑慶祝各種節日或來賓。漢族在農歷新年時吃元宵(湯圓)、年糕及蘿蔔糕;在端午節吃糭等習俗。
稻與日本
一幅日本的浮世繪;描繪農人下雨天在農田工作的情景日本米大部份以粳稻為主,而黏性較大和外型圓短則較像糯稻,卻非常適合需要黏度的日本傳統食品「壽司」的製作。水稻的種植方法是在西元前3世紀傳入日本的,當時是日本的繩文時代(亦有是彌生時代中期之說),科學家化驗炭化了的稻穀和米,從殘留在土器上的痕跡等得到了這方面的數據。但今日學者對何地傳入的起源仍有所爭議,有資料指嚮是由中國大陸傳入朝鮮半島,後再將水稻及相關農耕技術傳入九州北部再流傳到全國各地;亦有另一說法支持是從中國大陸經臺灣、琉球再傳到九州南部,此後再廣而流行全國。不過,這二個見解都被認為是從中國大陸慢慢傳到九州再傳到中國地方、四國地方、近畿、中部、關東、東北按順序再擴大到周邊的日本地區直至全國。
在日本歷史中,彌生文化當中的水稻經濟,導致日本的貧富分級開始,也使農村成為政治集團的種子,隨之衍生出日本的信仰、禮俗。因此水稻在日本歷史中,是經常被提起的。
日本可能是少數有發行以稻米為圖案的錢幣的國傢(舊式的五元日幣),目前日本是世界第九大稻米生産國,國內約有230萬稻農,由於地小人稠,每稻農分到的稻田面積僅有0.8公頃。在日本,90%以上的米都內銷,售價也不斐,而且日本米一般一年衹有一次收成,但日本人喜歡吃本國産的日本米。也由於稻農幾乎都高度機械化,減少了人力流失的問題,使得日本的稻米一直都能自給自足。
在日本除了食用的米外,酒、年糕、糖、點心、醬汁、醬油、醋等食物也以稻米為製作原料之一。而傳統的日本人喜歡以米飯作早餐,近來年輕一代纔漸漸被面包等食品取代。日本也有很多大街小巷以米命名。
日本也有新年時吃日式年糕的風俗。此外,日本傳統,少女第一次月經後,傢人會煮紅豆飯以慶祝少女已經成長而擁有女性的特徵。
稻與印度
印度産稻的歷史也相當悠久,在總人口中約有65%是以稻米為主食,由於印度的溫和氣候相當適合水稻生産,也使該國成為了最大的水稻栽培區,稻米生産量近年超過越南而僅次於中國,以在西孟加拉邦、北方邦、中央邦、奧裏薩和比哈爾都以産稻為主要經濟。印度的稻米之王稱為「印度香米」(Basmati),出産於印巴交界地區,特色是形狀細長,具有濃郁的米香。在1997年,美國稻米科技公司(Rice Tec Inc.)曾將此米的基因與美國長秈米品種雜交,改良出新米,並以「印度香米」之名,加以專利權保護,導致原種植印度香米的農民,都必須嚮此公司付出高額的專利費。此案曾引起國際討論,最後判定美國稻米科技公司不能以「印度香米」名義出售他們的新米,而改以「超級印度香米」來銷售。
稻與泰國
稻米是泰國主要的出口品,是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亦是當地人的主食之一。農耕節亦是當地主要節日,當中的耕田播種儀式最為重要,以期盼五穀豐收。
稻與法國
阿爾稻米節(la Feria du riz)是法國阿爾當地慶祝稻米收成的節慶,在每年九月中旬一連三天舉行。慶祝活動包括選出「稻米皇后」、花車巡遊、鬥牛、喝水果酒、吃西班牙式海鮮飯等。「稻米皇后」被選出後,會於隆河順流而下搭乘着大型的平底船,然後接受河畔兩岸大傢灑下的稻米。
稻與馬來西亞
豐收節是馬來西亞卡達山杜順族的傳統文化,為稻米豐收而設的感恩慶典,當中有選美活動及文化舞蹈等風俗。
詩 詞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憫農》
大意:農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中國水稻種植區劃
水稻屬喜溫好濕的短日照作物.影響水稻分佈和分區的主要生態因子:①熱量資源一般≥10℃積溫2000-4500℃的地方適於種一季稻, 4500 -7000℃的地方適於種兩季稻,5300℃是雙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種三季稻;②水分影響水稻佈局, 體現在"以水定稻"的原則;③日照時數影響水稻品種分佈和生産能力;④海拔高度的變化, 通過氣溫變化影響水稻的分佈;⑤良好的水稻土壤應具有較高的保水, 保肥能力,又應具有一定的滲透性,酸鹼度接近中性.
全國稻區可劃分為6個稻作區和16個亞區.
Ⅰ.華南雙季稻稻作區 位於南嶺以南,我國最南部.包括閩, 粵,桂,滇的南部以及臺灣省,海南省和南海諸島全部.包括194 個縣(市)(暫不包括臺灣省).水稻面積占全國的17.6%.
Ⅰ1.閩粵桂臺平原丘陵雙季稻亞區 東起福建的長樂縣和臺灣省,西迄雲南的廣南縣,南至廣東的吳川縣,包括131個縣(市).年≥10 ℃積溫6500-8000℃,大部分地方無明顯的鼕季特徵. 水稻生長期日照時數1200-1500小時,降水量1000-2000毫米. 秈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始現期至≥22℃終現期的間隔天數,下同)212-253天; 粳稻(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始現期至≥20℃終現期的間隔天數,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佈在江河平原和丘陵𠔌地,適合雙季稻生長. 常年雙季稻占水稻面積的94%左右. 稻田實行以雙季稻為主的一年多熟製,品種以秈稻為主.主要病蟲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後, 應充分發揮安全生育期長的優勢,防避臺風,秋雨危害;選用抗逆,優質,高産品種; 提倡稻草過腹還田,增施鉀肥;發展鼕季豆類,蔬菜作物和雙季稻輪作製.
Ⅰ2.滇南河𠔌盆地單季稻亞區 北界東起麻慄坡縣,經馬關,開遠至盈江縣,包括滇南41個縣(市).地形復雜,氣候多樣. 最南部的低熱河𠔌接近熱帶氣候特徵.年≥10℃積溫5800-7000 ℃. 生長季日照時數1000-1300小時,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秈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佈在河𠔌地帶,種植高度上限為海拔1800 -2400米.多數地方一年衹種一季稻.白葉枯病, 二化螟等為主要病蟲害.今後,要改善灌溉條件,增加復種,改良土壤,改變輪歇粗耕習慣.
Ⅰ3.瓊雷臺地平原雙季稻多熟亞區 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島,共22個縣(市).年≥10℃積溫8000-9300℃,水稻生長季達300天,其南部可達365天,一年能種三季稻.生長季內日照1400-1800小時,降水800 -1600毫米.秈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 臺風影響最大,土地生産力較低.雙季稻占稻田面積的68%,多為三熟製, 以秈稻為主.主要病蟲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後,要改善水肥條件,增加復種, 擴大鼕作,發揮增産潛力.
Ⅱ.華中雙季稻稻作區 東起東海之濱,西至成都平原西緣, 南接南嶺,北毗秦嶺,淮河.包括蘇,滬,浙,皖,贛,湘,鄂,川8 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陝,豫兩省南部,是我國最大的稻作區, 占全國水稻面積的67%.
Ⅱ1.長江中下遊平原雙單季稻亞區 位於年≥5300 ℃等值綫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東至東海之濱.包括蘇,浙,皖,滬,湘,鄂, 豫的235個縣(市).年≥10℃積溫4500-5500℃, 大部分地區種稻一季有餘,兩季不足.粳稻安全生育期159-170天,粳稻170-185天. 生長季降水700-1300毫米,日照1300-1500小時.春季低溫多雨, 早稻易爛秧死苗,但秋季溫,光條件好,生産水平高.雙季稻仍占2/5-2/3, 長江以南部分平原高達80%以上.一般實行"早秈晚粳"復種.稻瘟病, 稻薊馬等是主要病蟲害.今後,要種好雙季稻,擴大雜交稻, 並對超高産品種下功夫,合理復種輪作,多途徑培肥土壤.
Ⅱ2.川陝盆地單季稻兩熟亞區 以四川盆地和陝南川道平原為主體,包括川,陝,豫,鄂,甘5省的194個縣(市).年≥10℃積溫4500-6000℃,秈稻安全生育期156-198天,粳稻166-203天,生長季降水800- 1600毫米,日照7000-1000小時.盆地春溫回升早於東部兩亞區,秋溫下降快.春旱阻礙雙季稻擴展,目前已下降到3%以下,是全國鼕水田最多地區,占稻田的41%.以秈稻為主,少量粳稻分佈在山區. 病蟲害主要有稻瘟病和稻飛虱.今後,要創造條件擴種雙季稻,丘陵地區增加蓄水能力, 改造鼕水田,擴種緑肥.
Ⅱ3.江南丘陵平原雙季稻亞區 年≥10℃積溫5300℃綫以南, 南嶺以北,湘鄂西山地東坡至東海之濱,共294個縣(市). 年≥ 10 ℃積溫5300-6500℃,秈稻安全生育期176-212天,粳稻206-220天. 雙季稻占稻田的66%.生長季降水900-1500毫米,日照1200-1400小時, 春夏溫暖有利於水稻生長,但"梅雨"後接伏旱,造成早稻高溫逼熟, 晚稻栽插睏難.稻田主要在濱湖平原和丘陵𠔌地.平原多為鼕作物--雙季稻三熟,丘陵多為鼕閑田--雙季稻兩熟,均以秈稻為主,擴種了雙季雜交稻. 稻瘟病,三化螟等為主要病蟲害.水稻單産比其它兩亞區低15%.今後, 有條件的地區可發展"遲配遲"形式的雙季稻,開發低丘紅黃壤, 改造中低産田.
Ⅲ.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 地處雲貴和青藏高原,共391 個縣(市).水稻面積占全國的8%.
Ⅲ1.黔東湘西高原山地單雙季稻亞區 包括黔中,東,湘西, 鄂西南,川東南的94個縣(市).氣候四季不甚分明.年≥ 10 ℃積溫 3500-5500℃.秈稻安全生育期158-178天,粳稻178-184天.生長季日照 800-1100小時,降水800-1400毫米.北部常有春旱接伏旱,影響插秧,抽穗,灌漿.大部分為一熟中稻或晚稻,多以油菜--稻兩熟為主. 水稻垂直分佈,海拔高地種粳稻,海拔低地種秈稻.稻瘟病, 二化螟等為主要病蟲害.糧食自給率低,30-50%縣缺糧靠外調.今後,仍需強調增産稻穀,它是脫貧的基礎.低熱川道𠔌地應積極發展雙季稻.
Ⅲ2.滇川高原嶺𠔌單季稻兩熟亞區 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個縣(市).區內大小"壩子"星羅棋布, 垂直差異明顯.年≥10℃積溫3500-8000℃,秈稻安全生育期158-189天,粳稻 178-187天;生長季日照1100-1500小時,降水530-1000毫米,鼕春旱季長,限製了水稻復種.以蠶豆(小麥)--水稻兩熟為主,鼕水田占稻田 1/3以上.稻田最高高度為海拔2710米,也是世界稻田最高限. 多為抗寒的中粳或早中粳類型.稻瘟病,三化螟等為害較重.今後,在海拔1500 米以下河𠔌地帶積極發展雙季稻,在1200-2000 米的𠔌地發展雜交稻為主的中秈稻並開發優質稻.
Ⅲ3.青藏高寒河𠔌單季稻亞區 適種水稻區域極小, 稻田分佈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𠔌地帶,其中雲南的中旬,德欽和西藏東部的芒康, 墨脫等7縣,有水稻.由於生産條件差,水稻單産低而不穩,但有增産潛力.
我國北方稻區稻作面積常年衹有 3千萬畝,約占全國水稻播種面積的6%,以下僅作概括性的介紹.
Ⅳ.華北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 關中平原以東,包括京,津,冀,魯,豫和晉,陝,,皖的部分地區,共457個縣(市).水稻面積僅占全國3%.
本區有兩個亞區:Ⅳ1.華北 北部平原中早熟亞區.Ⅳ2.黃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亞區.≥10℃積溫3500-4500℃.水稻安全生育期約130-140天.生長期間日照1200-1600小時,降水400-800毫米.鼕春幹旱, 夏秋雨多而集中.北部海河,京津稻區多為一季中熟粳稻, 黃淮區多為麥稻兩熟,多為秈稻.稻瘟病,二化螟等為害較重.今後,要發展節水種稻技術,對稻田實行綜合治理.
Ⅴ.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 大興安嶺以東,包括黑,吉全部和遼寧大部及內蒙古東北部,共184個縣(旗,市).水稻面積僅占全國的3%.
本區有兩個亞區:Ⅴ1.黑吉平原河𠔌特早熟亞區;Ⅴ2. 遼河沿海平原早熟亞區.≥10℃積溫少於3500℃,北部地區常出現低溫冷害. 水稻安全生育期約100-120天.生長期間日照1000-1300小時,降水300-600 毫米.近幾年來,水稻擴展很快.品種為特早熟或中,遲熟早粳. 稻瘟病和稻潛葉蠅等危害較多.今後,要加快三江平原建設,繼續擴大水田, 完善寒地稻作新技術體係,推廣節水種稻技術.
Ⅵ.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 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銀川平原,河套平原, 天山南北盆地的邊緣地帶是主要稻區.水稻面積僅占全國的0.5%.
本區有三個亞區:Ⅵ1.北疆盆地早熟亞區;Ⅵ2.南疆盆地中熟亞區;Ⅵ3.甘寧晉蒙高原早中熟亞區.≥10℃積溫2000-5400℃. 水稻安全生育期100-120天.生長期間日照1400-1600小時,降水30-350毫米. 種稻完全依靠灌溉.基本為一年一熟的早,中熟耐旱粳稻,産量較高. 稻瘟病和水蠅蛆為害較重.旱,沙,鹼是三大障礙.要推行節水種稻技術, 增施農傢肥料,改造中低産田.
稻的副産品
儘管種稻是為了要吃米,但在歷史悠久的演化下,稻米還有很多對人類有貢獻的經濟作用,如米糠就是其一,米糠是米的皮層,可以榨油。在日本,米糠油被視做一種美白聖品。此外,米糠也能腌菜,甚至單獨成為一道菜,就叫做炒米糠。 | | - : paddy rice, padi, pade
- n.: paddy, rice borer, rice, lowland paddy rice, aquatic rice
- v.: aquatic rice (as opposed to hill rice)
| | - n. riz
| | 水稻鄉 | | 糧食 | 大米 | 食品 | 嘉興 | 城市 | 古城 | 江南水鄉 | 健康 | 黑米 | 飲食 | 稻穀 | 山東 | 植物 | 農業 | 水稻病蟲害 | 植物生理學 | 感性運動 | 院士 | 武漢大學 | 植物遺傳育種 | 種子 | 水果 | 化肥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