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水晶燈籠
目錄
水晶燈籠 Crystal Lantern
拼音: shuǐ jīng dēng lóng

用法: 偏正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解釋: 比喻遇事能明察是非的人。

資料來源: 宋·范镇《東齋記事補遺》:“劉隨待製為成都通判,嚴明通達,人謂之水晶燈籠。”

shuǐ jīng dēng lóng shuǐ jīng dēng lóng
  以水晶製作燈籠,內外透明,喻人眼光銳利,洞察隱情,對事物瞭解極為清楚
No. 3
  劉隨待製為 成都通判,嚴明通達,人謂之水晶燈籠。—— 宋· 范镇《東齋記事補遺》
喻明察事理之人 Yu and perspective of the people
  喻明察事理之人。 宋 范镇 《東齋記事·補遺》:“ 劉隨 待製為 成都 通判,嚴明通達,人謂之‘水晶燈籠’。”《宋史·孫道夫傳》:“﹝ 道夫 ﹞遇事明了,人目為‘水晶燈籠’。”
水晶燈籠shuǐ jīng dēng lóng
  【釋義】:比喻對事物瞭解得非常清楚。
  【出處】:宋·范镇《東齋記事補遺》:“劉隨待製為成都通判,嚴明通達,人謂之水晶燈籠。”《宋史·劉隨傳》:“隨臨事明銳敢行,在蜀人號為水晶燈籠。”
成語故事
  宋朝時,有個叫劉隨的人,從小就為人正直,當官後也很清廉,看不慣貪贓枉法、收受賄賂之類事情。他看到什麽不法之事,無論涉及誰,都直接告訴皇帝。有一次,有個叫鐘離瑾的人,花重金買了很多貴重東西,載運到京城汴梁,送給宮中權貴,討好他們,讓他們在皇上跟前幫他說好話升官。這件事讓劉隨知道了,就在皇帝面前參奏他,讓鐘離瑾受到了懲處。
  又有一次,當時朝中重臣王欽若死了。他活着的時候,被皇帝看作知己,可是他其實是個兩面派,一面討好皇上,一面貪污受賄。皇帝以為他是個好人,打算給他搞一個塑像,放在道觀裏封作仙官。劉隨對皇帝說:"陛下,您不能這麽做。王欽若活着的時候我沒來得及啓奏您,現在您還要為他塑像,我就不能不說了。王欽若不是什麽仙官,而是貪官。"就這樣,劉隨把王欽若貪污受賄的事全都講了出來。雖然人已經死了,無法追究,但皇帝也就不再給他塑像了。
  後來仁宗繼位,年紀尚幼,就由皇太後執政。皇帝成年後,皇太後對朝政還是很有影響力。可是劉隨有什麽事情,都是直接嚮皇帝稟報,從不到太後面前討好。皇太後一氣之下,便逼迫皇帝把劉隨貶到蜀郡當官。儘管被降了職,但劉隨耿直的脾氣還是依舊,有一是一,有二是二。這下子,他在蜀郡便得了一個綽號,叫作水晶燈籠。燈籠是水晶做的,透明,裏邊點着蠟燭,外邊看的清楚,裏邊什麽樣外邊都知道。
  "水晶燈籠"這條成語,就是形容表裏如一,有什麽說什麽;現在也用來比喻對事物瞭解得非常清楚。
英文解釋
  1. n.:  Crystal Lantern,  sharp-ey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