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濂禪寺位於桐柏縣城西六公裏的山峽中。殿堂後面,緊臨一座百米峭崖,一弘山泉自崖巔傾瀉下來,活像一條水晶挂簾懸在空中,將峭崖上部的一座天然石窟遮掩在幕後,稱為水濂洞。寺因此為名。
此處原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列於第四十一位的桐柏山道教勝地的組成部分。始建於宋元祐三年(1088)以前,明萬歷二十七年,清乾隆、嘉慶年間,都進行過修建。原有山門一間,中殿、後殿各三間,另有陪房十間。直到1956年房捨毀壞無遺,道人活動終斷。1983年,這裏被劃定為遊覽開放區以後,各級政府為了落實宗教政策,决定將這一禪寺重加修建,先後撥給修建經費近十萬元,加上各方面資助建設費用十餘萬元,建造山門5間,大殿5間及廂房等房捨共16間;另在北面蓋有大僚、招待室、僧捨等15間,自此,正式改為佛寺。現住僧尼12名,由省佛協常務理事傳虛、妙空任主持。桐柏佛教協會也設於此。這裏遂代替了雲臺寺的地位,成為桐柏山佛教活動的中心。(出自南陽民族宗教志)
豫南名剎水濂寺位於千裏淮河之源桐柏山腹地,與洛陽白馬寺、嵩山少林寺、開封大相國寺並稱中原當代四大名寺。水濂寺是中國臨濟禪宗的重要道場。也是豫南鄂北佛教活動中心。
水濂寺院坐落於桐柏山名勝水濂洞側,枕翠峰,臨壁流,水飛瀑舞於寺右,鳴吟唱於寺左,崇山環繞,洞鎖煙霞,殿宇巍峨,聖像莊嚴。
寺院所建年代無考。據碑文記載,宋元祐三年(108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清乾隆八年(1743年)均有重修。千百年來該寺時遇兵燹匪患;幾經興衰。1983年國傢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實,政府批準開放水濂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在各級政府關心重視下,水濂寺得到完整的修復,先後建成大雄寶殿、庇廬殿、玉佛樓、天王殿、山門、僧房樓、功德堂、禪林院、羅漢堂、華藏圖書館各類殿堂房捨120多間,各類佛菩薩像120多尊(其中大型精雕緬甸白玉佛像堪稱中原一絶),大型木刻金剛12面,歷代僧人傳承保存的頻伽藏一部,日本版大正藏兩 部經書二萬餘册。石塔六座,石拱橋五座, 攔河壩一座,儼然一座百寶莊嚴的梵宇佛剎巍然重輝。1993年10月28日水濂寺舉辦佛像開光法會,全國22個省市的佛教四衆弟子1800多人及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新西蘭和港澳臺地區的佛教代表團代表出席了法會,前來觀光的遊客達5萬多人,盛況空前。譜寫了水濂寺千年歷史的新篇章。出自《南陽旅遊指南》桐柏水簾寺位於千裏淮河之源的河南省桐柏山腹地,與洛陽白馬寺、嵩山少林寺和開封大相國寺並稱“當代中原四大名寺”。水簾寺是中國臨宗的重要道場,也是豫南鄂茲地區佛事活動中心,河南省南陽市佛教協會就設在寺內。
1983年政府批準開放水簾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先後建成大雄寶殿、毗廬殿、玉佛樓、天王殿、山門、僧房樓、功德堂、禪林院、羅漢堂、華藏圖書館各類殿堂房捨120多間,佛像、菩薩像120多尊(其中大型精雕緬甸白玉佛像堪稱中原一絶),大型木刻金剛12面,歷代僧人傳承保存的頻伽藏1部,日本版大正藏兩部經書2萬餘册。寺周圍有石塔6座,石拱橋5座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為省級風景區,屬於山嶽型旅遊區,總面積108平方公裏,東至桐柏縣城關鎮西楊莊村下虎山組,西至淮源鎮固廟村西的分水嶺,北至312國道以南,南至與湖北省交界處。
淮源景區山水歷史文化的代表資源主要有秦朝建立的淮祠、鎖蛟井、六盤𠔌、大、小淮井、禹王殿、淮源碑廊、水簾洞、桃花洞、太陽城、田王寨、神泉。佛道文化的代表資源主要有雲臺禪寺、水簾寺、觀音禪林、普化寺臥佛等。紅色蘇區文化代表資源有太白頂。景區共列187個旅遊資源單體,其中有主類資源7個類型,占國標8種類型的87.5%;亞類資源20個類型,占國標引種類型的64. 5%;基本類型43種,占國標155種類型的27.7%。桐柏山淮源風景區現已成為豫南、鄂北旅遊熱區,淮源景區總體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批準,現正在申報AAAA級風景區。
歷史背景:
水簾寺位於千裏淮河之源的河南省桐柏山腹地,與洛陽白馬寺、嵩山少林寺和開封大相國寺並稱“當代中原四大名寺”。水簾寺是中國臨宗的重要道場,也是豫南鄂茲地區佛事活動中心,河南省南陽市佛教協會就設在寺內。
水簾寺始建於年代已湮滅不可考,拒歷代碑刻記載,宋元佑三年(108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清乾隆八年(1743年)均有重修。千百年來,水簾寺時遭兵災匪衰、據《白雲宗譜》記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川徵山宗林寺長老、法傳臨濟四十一世端德和尚,朝五臺歸,路過桐柏山麓,睹雲林峰巒,遂小住此山,並收徒傳法,開壇布教。至1949年前,寺院業已荒廢。1949年後,又有僧人在此結茅居耕,至“文革”時期僧人離散,千年古剎湮設於枯木敗草之中。
1983年起,水簾寺在傳虛、印恭、妙俠法師的主持下,開始了大規模重建修復工作。自1983年至1993年間,水簾寺先後建成大雄寶殿、玉佛樓、毗廬殿、天王殿、山門、僧房樓、功德堂、觀音禪林、羅漢堂、竹林精捨、華藏圖書館、佛教賓館、素餐館和各類房捨共180間,建塔園一處,石拱橋五座,石欄桿三百多米,石踏步九百多階。擴坡圍墻二千多立方米,攔河壩一座,護河提八百多立方米。殿內供奉有各類佛菩薩像128尊,大型木刻金剛經12面,泰國大小銅佛五尊,大鐘一口重1.2噸,大鼓一面直徑1.3米,寶鼎一幢高3.6米,各類法物法器二百多件,立各類石碑16通,珍藏《頻伽藏》部,香港佛教青年協會贈送日本版《大正藏》二部,經書二萬餘册。臺灣觀音寺住持如儉法師賠玉佛一尊、臺灣翠玉念珠一串、上品大紅祖衣一件。至此儼然一座百寶莊嚴的梵宇佛剎巍然落成。
1993年10月28日,水簾寺舉辦了佛像開光、迎奉藏經及方丈升座法會,全國19個省市的佛教四衆弟子及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新西蘭和港、澳、臺地區的佛教團體代表出席法會,盛況空前。
水簾寺附近有水簾洞,自古以來便是遊人彙聚、避暑消夏的理想勝地。水簾洞距地高約二十餘米,同內有泥塑獼猴一尊,猴身上人泉水流出,酒在石鉢中叮當有聲。洞口被山頂傾泄而下的瀑布遮蓋,猶如珠簾垂挂。沿石壁有階綈和鐵鏈可攀援而上,進入洞中,雖盛夏酷暑仍涼氣襲人,沁人心脾。
二百年來,桐柏山佛教慧燈常明,代不乏人,著名的法師有馬喝奈和尚、月霞法師、了貴法師、通道法師、真空法師、傳傑法師、海墨法師、印恭法師等。偉虛和尚、印恭法師和妙俠法師為水簾寺的重建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傳虛法師1908年鼕月誕生於河南新鄉,1986年春圓寂。印恭法師1930年生於湖北隋州,1993年圓寂。
水簾寺現任住持妙俠法師,兼任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南陽市佛教協會會長等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