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寧,地處巴州東部,位於通江、平昌、巴州三縣區交界之處,僅距巴城30公裏,是達川、通江、平昌至巴州必經之地,有“入巴第一鎮”、“巴州東大門”之美譽。
水寧原名始寧,西晉始設始寧郡,後改始寧縣,歷經晉、隋、唐、宋、元五個朝代,明朝廢郡縣製,改製水寧寺,是當時北通漢中,南到成都的驛站。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38龕300餘尊佛像彩雕是盛唐時期文人墨客留下的藝術瑰寶,曾被敦煌學專傢,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名譽教授段文傑先生譽為“全國第一”、“深山藏國寶”。
1993年3月,水寧寺鎮建置成立,幅員面積54平方公裏。現轄16個村,1個居委會,96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小組,21個黨支部,587名共産黨。有6698戶,2.5萬人口,14131畝耕地,31515畝林地,森林覆蓋率51.3%。水寧作為典型的農業大鎮,盛産水稻、玉米、紅苕、小麥、油菜、枇杷、生豬、水産等,其中“水寧魚”更是名揚省內外。
鎮內有小(乙)型水庫一座(斯連水庫),山坪塘230口,年産值100萬元以上的頁岩磚廠3個,水泥預製板廠3個,板材加工廠1個,純淨水廠1個,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省級小集鎮建設示范镇,2000年市委、市府授予“文明集鎮”稱號,2003年市委、市府授予“十年創輝煌紅旗單位”。
水寧,這塊歷史悠久,風景秀麗,交通便捷,物産豐富的紅色大地正敞開雙臂熱忱歡迎八方賢士前來投資興業,共創輝煌! 水寧古名曰“始寧”,梁普六年起,設郡、建縣,明以後,火毀城鎮,撤郡、縣,因“五行”缺水而更名為水寧。其四周的佛龕子、千佛崖,水寧寺的38龕300餘尊栩栩如生的佛像就是盛唐時期留下來的優秀作品。其中水寧寺11龕最為集中,而且精美完善。有“藥師三尊”、“釋迦說法”、“釋迦多寶”等雕塑精美絶倫。1952年被巴中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0年起先後有日、美、英、新加坡等1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客人前來參觀,其間敦煌學專傢、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名譽教授段文傑先生觀後譽為“全國第一”、“深山藏國寶”。此處文物受歷屆黨政領導重視。文革“破四舊”時,巴中縣人民政府、巴中縣公安局發佈告保護,“不準打這裏的菩薩”;1994年水寧寺鎮人民政府以每年120元補助資金安排人看守;1995年區文管所年接手補150元資金安排人看守。由於地處荒山叢林,難予看守,1993年水寧寺建鎮前,不知何時被盜走9號龕正中佛像全身;1993年鼕被盜走3龕正中兩個佛像;1995年春被盜走2號龕兩個佛像;1997年11月5日晚被盜走3龕兩側兩個佛像;1997年11月7日分管文化的副市長黃吉翠到水寧寺召開保護文物現場辦公會議,強調一是要繼續看守;二是撥資金2萬元修圍墻,因資金少未修成;1999年區文管所親自到現場施工砌起了堡坎、修起了圍墻。因無資金而停止了其餘設施建設。水寧摩崖造像是祖國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但由於本鎮經濟睏難,無力開發建設和保護,敬請上級和各仁人志士前來開發保護利用這一寶貴文化資源,加快發展旅遊經濟。領導、朋友,水寧人民熱烈歡迎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