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四川省邛崍市水口鎮 Qionglai City Water Town |
鄉鎮概況
水口鎮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陲,文井江畔,四川邛崍市以西7公裏,東與臨邛鎮、北與大同鄉、南與平樂鎮相鄰,西與油榨鄉、南寶鄉、大邑縣接壤。屬於山區鄉鎮,全鎮轄12個行政村,1個社區,176個村民小組,幅員面積106.24平方公裏,總人口2300餘人,是西路片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
自然資源
水口鎮是邛崍市的西大門第一大鎮鄉,國傢級旅遊景點天台山環綫邛蘆路貫穿全境。文井江兩岸南北高、東西低,山丘壩均有,水資源極其豐富,具有優美的自然風光、良好的植被、宜人的氣候,年均氣溫13℃,降雨量1659毫米,無霜期230天,適宜農作物生長,屬亞熱帶針闊葉林帶,森林覆蓋率70%,境內竹、木、中藥材、珍稀動物和石灰石礦豐富。全鎮有豐富的森林,竹子資源,名優産品,主要是年出欄優質的成都麻羊約6000餘衹。茶葉2000餘畝,年産20餘萬斤幹茶。農業占有主導産業地位,最具特色的是六大基地(蠶桑基地、製種基地、色塊基地、秋海椒基地、竹源基地、茶葉基地)等産業。
基礎設施
轄區內有工商、信用社、電力、衛生、派出所、林業工作站、農技服務站等7個派出機構;有高完中一所、初中2所,小學6所,幼兒園2所,幼兒入園率和小學升學率均達到98%;有中心衛生院2個,村級醫療機構15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普及率達85%;集鎮自來水普及率60%,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70%,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電視、村村通電話,科普教育宣傳面達80%。水口鎮集貿市場繁榮,每月趕集9天,逢2、5、8日趕集,日交易額約為10--15萬元。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4328男7589女6739家庭戶戶數3943家庭戶總人口(總)13969家庭戶男7377家庭戶女65920-14歲(總)25320-14歲男13250-14歲女120715-64歲(總)1025215-64歲男551915-64歲女473365歲及以上(總)154465歲及以上男74565歲及以上女799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3843 |
|
水口鎮位於江華瑤族自治縣中部,東鄰貝江鄉,南接小圩鎮,西與清塘壯族鄉相鄰,北與湘江鄉、花江鄉接壤。東西長14公裏,南北寬12公裏。境內有馮河、崇河兩河匯流。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屬山區地形,年降雨量14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22℃。
水口鎮轄:水口街、水源、源潭子、第四4個居委會;暗衝、泮水、高灘、山門、大車洞、山馬、文亮、金源、得貴9個村委會。
水口鎮原名城關鎮,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的山區小城鎮,是江華瑤族自治縣的老縣城。1995年5月撤區並鄉建鎮將原高灘鄉並入水口鎮。至2003年全鎮總面積84.95平方公裏,轄9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委員會,2090戶818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679人,瑤族6549人,壯族211人,城區面積1.5平方公裏。
水口鎮不僅是林區的交通要道,也是連接廣東的主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而吸引了衆多的商賈來此經商發財,這裏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是瑤胞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森林資源、水能資源都非常豐富,又是一個天然的大氧吧,旅遊休閑的理想去處。 |
|
水口鎮位於德化縣東北部,東經118°2′,北緯25°42′,與仙遊、永泰、尤溪三縣交界。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湖坂村,海拔250米,距縣城46公裏,距省城福州150公裏。土地總面積260.31平方公裏,耕地1.47萬畝。全鎮分102個自然村,設16個村民委員會,110個村民小組。2004年末人口1.73萬人,均係漢族。海外華僑、華裔和港澳臺同胞2000多人。水口鎮是革命老區,1944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從永泰青溪轉移到水口鎮昆坂村坂裏自然村,成為抗日戰爭時期福建省委領導全省革命的中心。
宋、明兩代,水口鎮隸屬永寧鄉清泰裏(淳湖一帶屬常平鄉楊梅中團);清代屬清泰裏丘坂社和南埕社(淳湖一帶屬梅中裏淳湖社);民國時期隸屬德化縣第二區,設水口鄉;解放後,設德化縣第三區;1956年8月,改為水口區;1958年10月成立水口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為水口鄉;1992年7月撤鄉建鎮。
水口鎮地處滻溪和涌溪的下遊,地勢南北高,中部較低。境內群峰林立,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其中石牛山主峰海拔1781.6米,地形錯綜復雜,氣候因地而異。年平均氣溫17.6℃,全年無霜期226-282天,年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
水口鎮的交通、通訊便捷。福州經德化至漳平的省道203綫橫穿鎮區中部;鄉村公路形成網絡,總長190多公裏,其中柏油路24公裏,水泥路127公裏。各行政村均開通了程控電話,建立電視接收站或有綫電視網。
水口鎮是一個風景幽美、聞名遐邇、正在開發的旅遊勝地。
石牛山國傢級森林公園,集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為一體,是旅遊、觀光、朝聖、健身、休閑的好去處。森林公園東臨水口鎮境內的墘頭、北接承澤、梨坑,西至滻溪,南連南埕鎮的石竜溪。範圍涉及水口鎮的榜上、昆坂、梨坑、承澤、村場等村,總面積9.7萬畝(6472公頃),於2003年12月通過了國傢級森林公園的評審。
久負盛名的石牛山,以其山腰石壺池中石牛和頂峰有一巨石狀似牛頭而得名。石牛山主峰海拔1781.6米,素以峰險、石怪、樹奇、洞幽聞名,是我國兩處放射狀古火山爆發口之一,有竜泉洞、碧虛洞、飛鳳石、老龜徵途等景點百來處。山崗石林遍布,成片的原始紅豆杉與數十種國傢保護珍貴樹種郁郁葱葱。石牛山聞名始於南宋,紹興年間,閩清道人張慈觀與章、肖兩道人結義,雲遊四方,來到石牛山,遇魑魅,仗劍與之連鬥數日,如今山頂岩石數十處腳印、指紋以及劍插石、鐵砧石、洗劍泉傳為當時鬥魅之遺跡。石牛山上的石壺殿,始建於南宋,歷來香火不斷,聲名遠播臺、港澳及東南亞。1984年重新修建。山頂尚有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演法臺。晴天,登臨石牛山頂峰,極目千裏,飽覽仙、莆、泉名山風光,境界開闊,氣派非凡,令人心曠神怡。每年秋夏到此瀏覽的遊客絡繹不絶。
泉州十八景之一有“華東第一瀑”之譽的岱仙瀑布發源於石牛山的赤石溪,流經山勢雄渾的飛仙山峰,飛瀉直下184米,其瀑布寬110多米,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晴天,陽光直射,水簾閃閃發光,彩虹時隱時現,像彩綢飛舞,似巨幅珠簾下垂;陰天,濺瀑飛花如煙如霧如塵,倩影隱隱約約;清晨,山𠔌彌漫乳白色的濃霧,浩渺蒼茫,撲朔迷離,觀者如浮飄空中,暢遊仙山瓊閣。
1999年開發的岱仙溪竹筏漂流,從亮天灣至赤石口渡口,途經九瀨、九潭、九彎十八麯,全長10公裏,有“閩中第一漂”之稱。兩岸奇峰競秀,怪石嶙峋,緑樹成蔭,花果飄香,山、水、石、樹相映成趣。沿途有石柱擎天、蘇潭映月、金牛戲水、樹中樹、蓮花呈祥、仙人島等景點,有古鬆、榕樹、樟、楠等千年名木上百種。一路上,可邊欣賞山水奇觀,邊品嚐民間傳說,盡情領略神奇大自然的優美風光。
石牛山度假村在距石牛山主峰數百米處,配備有賓館、別墅、人工湖等,可滿足夜宿石牛山的需求,讓人們去感受“天下第一牛”的獨特神韻。
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坂裏)位於德化縣水口鎮東南的石牛山麓,與永泰、仙遊交界,海拔900多米,省委舊址(坂裏)修建工程於2002年8月動工建設,省委舊址陳列館於2003年6月竣工並正式開館。陳列館位於水口鎮昆坂村坂裏,占地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2002年7月,省委舊址(坂裏)被命名為泉州市第三批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6月,被命名為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陳列館自開館以來,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群衆、中小學生紛紛前來陳列館追慕先烈英風,接受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日平均接待受教育者200多人次。
水口的優勢在於山。全鎮有林地面積33萬多畝,森林覆蓋率達82.1%,是泉州三個重點林業鄉鎮之重點,為德化最大的林區。林木蓄積量171.92萬立方米,毛竹林3.3萬畝,立竹量558.35萬株。樹種繁多,主要有杉、鬆、栲樹等,還有珍貴的樟樹、紅豆杉、楠木等。1987年以來,全鎮掀起營造工程林熱潮,萬畝鬆脂林基地、萬畝速生豐産毛竹林基地已初具規模。年銷售商品材1萬多立方米,毛竹30多萬支,商品筍300多噸。水口鎮還是德化的水果主産區,李、柑桔、桃、柿、梨、板慄、油柰、酸梅等水果面積2.3萬畝,人均1.5畝。2004年全鎮水果投産面積2.3萬畝,産量9654噸。
水口鎮水利資源十分豐富。德化縣最大的溪流滻溪和第二大的溪流涌溪在該鎮匯合流入永泰。可開發水利資源12萬千瓦,已建成水電站19座,總裝機容量107490千瓦,全部並入縣電網,供電充足。水口鎮的主要礦産資源有黃金、磁鐵、高嶺土、石灰石、花崗岩石、石英石、葉臘石、銅等,其中淳湖金礦、鉛鋅礦尤為著名。
2004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1.2656億元,其中農業産值0.6389億元,工業産值0.6267億元;糧食總産量6949噸,企業總産值1.814億元;財政收入294.22萬元,旅遊業直接收入101.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96元。
企業以農、林産品加工為主,其中竹木加工企業21傢。産品有車木、陶瓷配件、包裝箱材料、藤草編織、木屑加工及各種傢具;芙蓉李、酸梅、竹、蔬菜等加工企業13傢。全鎮形成以湖坂為中心,輻射村場、丘坂、墘頭公路沿綫的“一點三綫”企業經濟帶,以及華安竹木製品有限公司等“公司+農戶”企業的生産格局。
水口鎮自古以來是滻溪下遊農副産品集散地,商業貿易活躍。1998年以來,水口鎮進行鎮區改造,鋪設水泥路,安裝路燈,建設農貿市場,商業店鋪發展到200多間,每年貿易成交額2000萬元以上。
全鎮有中學1所、小學10所、幼兒園2所。有影劇院、文化室、老人活動室等文化娛樂場所。鎮有中心衛生院,村村有衛生所。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2910男6761女6149家庭戶戶數3721家庭戶總人口(總)12408家庭戶男6342家庭戶女60660-14歲(總)36750-14歲男18210-14歲女185415-64歲(總)829415-64歲男447015-64歲女382465歲及以上(總)94165歲及以上男47065歲及以上女471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2243 |
|
水口鎮位於竜州縣西北部,因兩條發源於越南的河流在鎮內交匯而得名,是國傢一級口岸之一,鎮政府駐地距縣城35公裏,東與武德鄉、霞秀鄉毗鄰,南接下凍鎮,西部、北部與越南接壤,邊境綫長56公裏。全鎮總面積183平方公裏,轄10個村委會,1個居會委,120個自然屯,總人口20964人。全鎮耕地面積39859畝,水田7800畝,旱地3200多畝。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主要經濟作物有甘蔗、木薯、香蕉、果蔗、西瓜等,主要特産有桄榔粉、山黃皮果,礦産資源有金、鉛、鋅礦。
水口是一個邊關重鎮,歷史悠久,氣候怡人,民風淳樸,交通便利,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鎮內有着優美的自然景觀、奇異的民俗風情和珍貴的歷史文物。中越界河兩岸風光、中越烈士墓園等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鎮內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景點就有蘇保德衣冠墓、奉村炮臺、水口二炮臺、業秀園(陸榮廷故居)四處,當前以蘇保德衣冠墓、奉村炮臺(311高地)等景點的保存、開發最為完好,隨着沿邊三級公路等邊境建設大會戰建設項目的竣工,這些旅遊景點將渙發更加迷人的光彩。
311高地又名奉村炮臺,位於水口鎮西面,距水口集鎮2.5公裏。中法戰爭(公元1885年)以後,清末抗法名將士蘇元春奉旨邊疆,為了鞏固國防,抗禦外侮,用了近二十年時間,在中越邊界綫上建立了關、隘、卡和炮臺等一係列國防設施,奉村炮臺建於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是這些設施中規模較大的一處。奉村炮臺海拔311米,1979年我邊防某部進駐炮臺後,對原有設施進行了修葺、加固和擴建,並把它命名為311高地,從山腳到山頂共有622級臺階。主、副炮臺共6座,建築在周圍1平方公裏的幾個不同高度的山峰上,與越南隔河相望,登高眺望,中越界河兩岸風景和越方景物盡收眼底。
1998年2月,駐守311高地的邊防某部撤離後,311高地交由竜州縣旅遊局管理,1998年5月被列為竜州縣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中共南寧地委、南寧地區行署、中國人民解放軍南寧軍分區共同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並對景區進行了大量維修,修築了一條l公裏的水泥道路與沿邊三級公路相接,使311高地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目前,311高地已成為竜州縣一個著名的旅遊度假景區,景區內停車、飲食、住宿、娛樂等設施齊全,每到節假日,都有大量遊客到景區旅遊、休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21309男11297女10012家庭戶戶數5677家庭戶總人口(總)21157家庭戶男11186家庭戶女99710-14歲(總)50030-14歲男26050-14歲女239815-64歲(總)1486515-64歲男806915-64歲女679665歲及以上(總)144165歲及以上男62365歲及以上女818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1076 |
|
水口鎮位於信宜市南部,距信宜市區10公裏,距茂名市區80公裏,207國道貫穿南北,規劃中的洛湛鐵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全鎮面積123.5平方公裏,轄20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6.7萬人。
該鎮是著名僑鄉,是廣東省工業衛星鎮之一,該鎮山地綜合開發效益好,“三高”農業發展快,全鎮形成金牌“鑒江紅糯”荔枝、優質香蕉、竜眼、黃紅煙、北運萊等拳頭産品的農業新格局,擁有信宜最大的香蕉生産基地和批發市場。有雲母、花崗岩等10多種礦産資源。工業主要有造紙、陶瓷、建材、傢具、皮子套、竹器加工等。
該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交通發達,全鎮建成二級公路26公裏,村村通公路,水電、通訊發達,城鎮建設初具規模。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51695男26187女25508家庭戶戶數13512家庭戶總人口(總)51480家庭戶男26055家庭戶女254250-14歲(總)201630-14歲男109970-14歲女916615-64歲(總)2756315-64歲男1331315-64歲女1425065歲及以上(總)396965歲及以上男187765歲及以上女2092戶口本地住在本地48070 |
|
水口鎮地處黔、桂、湘三省邊陲,位於黎平縣東南部,鎮所在地距縣城37公裏,是黎平縣南下兩廣的重要通道,與洪州、德順、中朝、順化、肇興、竜額、雷洞等鄉鎮毗鄰,轄3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03個自然寨,258個村民小組7390戶33827人,是黎平縣第二大鎮。全鎮共有51個黨支部,黨員689名,其中女黨員21名。鎮內以侗族、苗族為主聚居,總面積260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6115畝,其中水田面積15278畝,人均耕地0.45畝。屬邊遠貧睏的典型山區。全鎮通公路9個村,通電37個村,通程控電話10個村,各項基礎設施落後。境內平均海拔425M,年平均氣溫16.4℃,年降雨量1100毫米,無霜期290—300天。
全鎮國民生産總值9181萬元(其中第一産業4569萬元、第二産業3000萬元、第三産業1612萬元),人均純收入950元,人均産糧314公斤。截止2003年底各項存款餘額1350萬元,各項貸款餘額1100萬元,資産總額1389萬元。全年共完成財稅收入863556.56元。
鎮內主産木材、茶葉、中藥材、植物油及商品牛、羊等農牧産品,油茶籽年産量達1500000公斤,鬆脂平均年産量150000公斤,百合年産量80000公斤,茯苓年産量30000公斤,天麻年産量4000公斤,茶葉年産量30000公斤,羅漢果年産量1000公斤,竹筍年産量90000公斤,其它中藥材年産量70000公斤,肉類産品1641噸,禽、蛋産量60噸,豬年存欄15004頭、出欄12485頭,牛年存欄14285頭、出欄8447頭,羊年存欄16296頭、出欄11244頭。傢禽年存欄63821衹、出欄57607衹。鎮內森林履蓋率61.8%,其中91--92年世行貸款植造的3.48萬畝的杉木林長勢喜人。
原水口區轄水口鎮、南江鄉、已流鄉、東郎鄉、安民鄉、雷洞瑤鄉、牙雙鄉、肇興鄉、新平鄉9個鄉鎮。1992年撤並建新水口鎮轄原水口鎮、南江鄉、已流鄉、東郎鄉、安民鄉5個小鄉鎮。
水口鎮境內以侗、苗為主多種民族交錯聚居,民族文化底藴濃厚,各種民族傳統節日、活動十分豐富。水口村新寨---農歷正月初八的“聖母節”廣大村民穿着民族盛裝吹蘆笙比賽、跳民族舞蹈、唱侗族酒令歌,此節日隔年舉行一次,熱鬧非凡。平善村--農歷八月十八“團圓節”村民們着盛裝、吹蘆笙、載歌載舞慶祝豐收。美嫩村--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開展鬥牛、球賽、棋類、鬥畫眉比賽等活動。勝利村--農歷七月初七“新米節”開展鬥牛、球賽、唱侗戲、琵琶歌比賽等活動。己流村--農歷正月初五祭廟、祭祖,廣大村民穿着民族盛裝、白布長街歌舞祭廟(用傢織的白布鋪置通往廟宇的道路),為期七天的祭社活動,鄰近村寨均受邀前來參加,節日氣氛異常隆重。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1809男16812女14997家庭戶戶數7579家庭戶總人口(總)31780家庭戶男16786家庭戶女149940-14歲(總)96920-14歲男54450-14歲女424715-64歲(總)2044315-64歲男1049315-64歲女995065歲及以上(總)167465歲及以上男87465歲及以上女800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1525 |
|
炎陵縣水口鎮是炎陵南片交通樞杻,電力供輸和商貿中心,水泥公路直接連通南片其他5個鄉鎮,106國道縱貫全鎮。是井岡山鬥爭時期毛澤東同志主持連隊建黨的紀念地,1927年-1928年,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率中國工農紅軍數次進駐水口,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文自然資源豐富 全鎮轄20個村,1個居民委員會;170個村民小組,10個居民小組;面積199.7平方公裏。2005年末有耕地面積12686畝(其中水田11493畝,旱土1193畝);山林面積25.3萬畝(其中林地21.06萬畝);森林覆蓋率71%,木材蓄積量50.5萬立方米;河溪幹流40余公裏;年末總人口15762人(其中農業人口3935戶,14484人,非農業人口1278人),男性人口8267人,女性人口7395人,農村勞動力8389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0.9‰;死亡率7.5‰,自然增長率3.4‰;初步建成新農村示範村一個。
農、林、牧、漁業總産值4085萬元,其中農業産值1562萬元,林業産值593萬元,牧業産值1762萬元,漁業産值8萬元,服務業産值180萬元;農作物播種面積28022畝,其中糧食作物21927畝,經濟作物6095畝,其主要産品産量糧食8326噸,其中稻穀8039噸,油料101噸,茶葉4噸,水果260噸,水産品12噸,生豬出欄26920頭,年末存欄12980頭,耕牛存欄1477頭,傢禽出籠26300羽,禽蛋産量21噸,全年完成造林面積450畝,幼林撫育2590畝,油茶墾復1300畝,筍竹兩用林300畝,木材生産量6500立方米,楠竹生産量5萬根。
電力資源豐富 建有3萬千伏和1.5萬千伏升(變)壓站各一座,是炎陵縣“三點一園”工業區的一個重要工業發展點區。目前,全鎮境內建成水電站15座,裝機容量達4.5萬千瓦。鎮域內擁有各類企業542傢,其中較大規模企業7傢(阿爾法化工廠、天元化工廠、湘順硅業公司、和鑫硅廠、宏發硅廠、神農玻纖廠、橫溪江硅廠),從業人員1965人,年完成企業總産值1.2億元,工業産值6600萬元,稅金、産值比2000年增長1倍以上。主要産品有硅鐵、玻纖、工業氯酸鉀、木材、楠竹、紅磚、石灰石等。
城鎮發展迅速 城鎮面積達到1平方公裏,城鎮街道、環衛排污、供水、供電設施完備,鎮區設有公安、汽車客運、交通警察、國稅、地稅、工商、郵政、電信、信用社、中國移動、聯通等分支機構;擁有石油加油站;集市有農貿市場、商貿寬廣的一條街和商住小區,大型賓館、酒樓、飲食店多傢。
紅色旅遊勝地 擁有毛澤東同志親自主持連隊建黨紀念地――葉傢祠,毛澤東同志舊居――橋頭江傢,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部舊址――朱傢祠,紅軍打靶場――鬆山壩。同時,水口鎮還得存有獨具特色的晚清客傢民居――戴傢大屋和賴傢大屋等等。
交通、通訊網絡健全 全鎮21個村(居)委會開通程控電話,建成移動、聯通信號發射塔5座,信息暢通無阻。全鎮公路總長159公裏,其中國道22公裏,縣道23公裏,鄉道34公裏,村(林)道80公裏,貫通兩廣、江西省要道;擁有各類汽車70餘輛(含農用車),手扶拖拉機(含耕田機)90輛。
經濟發展迅速 全鎮社會消費品銷售額8500萬元,集市貿易成交額超億元,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3600萬元,人均2320元,農民人均純收2150元。
社會事業發達 全鎮有科技示範戶215戶,其中省級1戶,市級25戶,縣級189戶,科技培訓人數2550人;各類學校3所,其中中學1所,中心小學1所,合格幼兒園1所,幼教托兒所5所,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年鞏固率小學為99.8%,中學98.5%;建有萬册圖書館1個,年末藏書6.2萬册;有中心醫院1所,村級衛生室16個,醫生52人;新建敬老院1所,近1000㎡,入住人員30人;計劃生育率達99%。
水口鎮連續3年評為株洲市社會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4948男7824女7124家庭戶戶數4149家庭戶總人口(總)14217家庭戶男7281家庭戶女69360-14歲(總)29710-14歲男15390-14歲女143215-64歲(總)1061815-64歲男563215-64歲女498665歲及以上(總)135965歲及以上男65365歲及以上女706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4032 |
|
水口鎮地處銅梁縣城東北部,距縣城15公裏,交通便利。全鎮幅員面積23平方公裏,人口11234人,轄1個居委會、10個村、65個社。
該鎮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統攬,堅持“心貼群衆,超常發展”為主題,以“興工富鎮”為中心,認真落實縣委“2363”發展戰略和農業“222”工程的發展思路,奮力拼搏,強抓機遇,狠抓招商引資工作和做大做強特色農業産業。
該鎮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生産佈局、農業産業結構逐步調整優化,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積極推廣雜優良種,全鎮糧食種植面積2500畝,水果總産量450噸。蠶桑、種養殖等支柱産業不斷壯大,年産繭124噸,水禽飼養量達到70萬衹, 2000畝撐緑竹長勢良好。
積極改造和提升特色農業:以粉葛為特色的農業産業基地建設如火如荼,重慶市銅梁縣天星寨粉葛食品有限公司“天星寨”牌粉葛係列産品開發,進一步做大做強了該鎮粉葛産業,年産優質野生葛粉500餘噸,實現銷售收入800餘萬元;加強技術培訓,提高産量和質量,使君子、棕製品産業得到加強和發展,年産鮮使君子500餘噸,産值500餘萬元,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使君子基地;擴大棕製品生産加工規模和品種,擴大銷售市場,規範市場運作,形成水口棕製品的特色優勢。
基礎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遂渝高速公路出入口距離水口鎮7公裏。鎮村道路全部硬化,且形成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通信事業迅猛發展,全鎮程控電話總裝機容量2000門,電話普及率70%。
招商引資再結碩果。已引進工業企業3傢落戶銅梁金竜工業園區,重慶金馳皮鞋廠徵地5.5畝,投資850萬元;重慶新藝印務公司投資1000萬元的印刷企業將於今年10月建成投産,成為銅梁第一傢上規模上檔次的印刷包裝企業;註册資金50萬元的重慶市天星寨葛粉有限公司落戶該鎮,現産品已投放市場。
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全鎮有小學1所,集貿市場1個,鎮級中心醫院1所,文化站1所,廣播電視站1所。農村群衆文化體活動日益豐富,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進一步提高,全鎮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 |
|
水口鎮位於八步區西南部,東北與蒼梧縣沙頭、石橋鎮相鄰,南面與蒼梧縣犁埠鎮接壤,西南與蒼梧縣六堡、獅寨鎮相接,西邊與昭平縣富羅鎮毗鄰,北與賀州市大平瑤族鄉相鄰,鎮政府所在地距八步區政府駐地84公裏。全鎮現轄6個行政村,114個村民小組,2002年末總人口11771人。
全鎮總面積169平方公裏。現有森林面積21.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7%,用材林11萬畝,占森林面積的55%,年可産木材5000立方米;經濟林5.6萬畝,占森林面積的25%;擁有八角林2.48萬畝,年可産八角100多噸;鬆脂林5.5萬畝,年可産鬆脂800多噸;竹子1.55萬畝,年可産竹子1800噸;速生桉樹林2萬畝。全鎮現有耕地面積7260畝,其中水田面積4605畝,有微型耕田機588臺,有63%的耕地面積實行機械耕作。2002年糧食總産量417萬公斤,其中稻穀339萬公斤,人均有糧354公斤,全鎮建有沼氣池1456座,入戶率達58%,初具沼氣生態建設規劃。全鎮盛産鬆木、鬆脂、八角、毛楠竹、甜筍竹、香菇、蜂蜜等,地下礦藏豐富,主要有黃金、石英石等。
2002年國內生産總值5573萬元,第一産業增加值為2271萬元;第二産業增加值為2184萬元;第三産業增加值為1118萬元。財政收入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38元。全鎮現擁有木器加工廠6傢,石英礦廠2傢。在建的小水電站10傢,裝機容量達到l0500千瓦。
公路經水口通往賀州、梧州,鎮內公路貫通6個行政村96個村民小組,有4個行政村實行了農網改造,解决生産生活用電農戶1830戶,占全鎮總戶數的72%,全鎮6個行政村開通了程控電話和移動電話,通訊便利。
全鎮現有中學1所,小學7所,在職教職工135人,在校學生2117人:現有鎮級圖書館1個,藏書達5000多册。 |
|
鄉鎮簡介
水口鎮位於樂山市城西5公裏處,海拔高度:385米.因位於青衣江、地理位置大渡河、臨江河一江三河出口交匯地帶而得此名。水口鎮位眉山、樂山大佛和郭沫若故居三大旅遊勝地中心地域,幅員面積20.68平方公裏,可耕地8000畝,人口1.82萬人,轄11個村,76個經濟社和1個社區,4個居民小組。從90年代初期開始,水口鎮黨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度重視農業産業結構高速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基地,鎮黨委、政府提出了“以工業強鎮、以農業富民”的發展思路,因勢利導,以市場為契機,引導村民大力發展無公害優質蔬菜,全鎮共發展蔬菜種植面積4000餘畝。使菜農民增收450萬元;另外,大力發展農業經紀人等中介組織,每年外銷青椒、匣子、豇豆、苦瓜、四季豆等蔬菜1500萬斤,年增收150萬元,確保菜農在田邊就能銷售蔬菜,逐步引導農民嚮農業標準化、商品化、市場化邁進。
行政轄區
水口鎮下轄村:徐月村謝村埝塘村石羊村周陸村周橋村金壩村石古村雷壩村張徐壩村羅李壩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8137男8937女9200家庭戶戶數5401家庭戶總人口(總)18026家庭戶男8875家庭戶女91510-14歲(總)31440-14歲男15710-14歲女157315-64歲(總)1308415-64歲男648215-64歲女660265歲及以上(總)190965歲及以上男88465歲及以上女1025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7155鄉屬學校
樂山市中區水口鎮中心小學
樂山市中區水口鎮初級中學
樂山市中區水口鎮周橋小學
樂山市中區水口鎮羅李壩小學 |
|
水口鎮地處彬縣南塬,境內平均海拔1000-1300米,總面積67.04平方公裏,總耕地面積31099.31畝,人均約1.9畝。水口鎮塬面地形大致似“川”字形,東西兩塬窄而較短,中塬寬而較長,縣道彬底公路貫穿其中,全鎮入村道路已全部砂石化。鎮政府駐地水口村,距縣城約11公裏,交通較為便利。
彬縣自商以來3100餘年的城鎮歷史變遷中,水口地區曾有過一段輝煌。北魏盛興二年(公元468年)設白土縣,治所在今彬縣西南十裏水口塬,是關中通往豳州城(今縣城)及絲綢之路西行古道的必經之地。隋開皇三年(公元584年)改白土縣為新平縣,移縣治於今城中。
水口鎮人傑地靈,公孫賀是水口鎮呂興村人,為漢代名將。水口鎮九田村,有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戰”前秦王符堅墓。公孫賀墓(在今祁傢崖村)與符堅墓均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水口是彬縣的歷史名鎮,是彬縣南塬的中心集鎮,1998年,經省政府批準,水口撤鄉設鎮。
全鎮轄12個村民委員會,到2007年年底,全鎮共4032戶,68個村民小組,16556人。
2007年,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廣大幹部群衆,新農村建設統攬全局,紮實工作,狠抓落實,全鎮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全鎮工農業總産值達到了7623萬元,較上年增長12.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30元,較上年增長9%。
(一)農村經濟蓬勃發展,新村建設起步良好。
1、果業生産邁上新臺階。在狠抓挂果園和幼園管理的同時,籌集苗木款2.4萬元,購買優質無公害苗木4.8萬株,對去年新建果園3000畝進行了補植。全鎮蘋果園纍计達到13000畝,水果總産量7600噸,實現産值1,520萬元,農民人均果品收入490元,較上年增長10%。
2、草畜業生産穩步發展。全鎮畜禽飼養總量達到23100頭(衹),大傢畜存欄350頭。特別是形成了一批養殖示範村,祁傢崖規模養豬已達到35戶,張傢堡肉牛養殖20戶。2007年全鎮飼草産量150萬斤,産值達20萬元。
3、勞務經濟迅速發展。全年輸出勞務人員2168人,纍计3160人;其中省內1517人,省外651人,實現勞務收入2097萬元。
4、通村油路建設成績顯著。繼續搶抓全省通村油路建設的機遇,完成投資61萬元,修建了張傢堡、雷村、九田、呂興4個村 12.5公裏的通村油路;投資15萬元,對大王村2.9公裏道路進行了砂石化。5 條路建成後,解决了8000餘群衆行路難問題。
5、新村建設實現新突破。鎮上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堅持標準、註重實效”的原則,繼續抓好張傢堡、九田2個示範村新村建設,張傢堡村新建住戶20戶、房屋160間,九田村新建住戶11戶、房屋70間,給排水工程、通電工程、主副街道水泥路鋪築工程等基礎設施全面完工。
6、林業生産不斷鞏固。一是在緑色傢園建設上,緑化鎮村道路7條8.5公裏,栽植國槐樹6240株,四旁植樹4.5萬株。二是在退耕還林工作上,完成1000畝補植任務,完成了400畝酸棗接大棗任務。三是2850畝中幼林進行了撫育。
7、招商引資成績喜人,重點項目進展順利。河北客商投資50萬元,建成水口鎮永宏面粉廠,且已投産;水口街個體戶投資60萬元,建成水口加油站,目前已正式運營。投資200萬元擬建的蘋果氣調庫,正在洽談中。
(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教育創強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一是對小學教育布點進行了調整。今年撤銷呂興、九田、上長初小、小王完小並入西留完小和水口中心校。二是投資90萬元的祁傢崖小學教學樓前期準備工作到位,現已工程招標階段。三是投資65萬元建成水口中心校綜合樓一棟,10月份已投入使用。四是狠抓教育教學質量。上學期期末考試水口中心校名列全縣第一、學區名列全縣第三,3名教師受到縣委、縣政府表彰奬勵。五是積極實施農村“兩館一站一室”建設,建成張傢堡村全民健身廣場一座,配有籃球桿、健身器材等設施。
(三)安全創建工作成效明顯。一是按照“基層綜治隊伍抓提高、治安中心戶長抓鞏固、群防群治組織抓發展、矛盾糾紛調處抓延伸”的要求,進一步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二是對村治保、調解、巡邏隊、治安中心戶長等人員進行充實,並且加強了培訓。三是開展創建“平安村”活動。呂興、雷村、水口3個村已達到了“平安村”創建的要求。四是全年查處各類治安案件6起,處理各類民事糾紛20起,有力地維護社會穩定,人民群衆對社會治安滿意度為92%以上。 |
|
安徽省來安縣水口鎮是安徽省195個中心建製鎮之一,滁州市的東窗口,來安縣的南大門,全鎮總面積185.9平方公裏,總人口約6.2萬人,轄36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1個水稻良種場,22傢企業,36傢鎮直單位,城鎮建城區4.8平方公裏,城鎮化人口2.28萬人,城鎮化率36.8%,流動人口5000餘人。蚌寧高速公路、104國道貫穿而過。交通便捷,集貿繁榮,經濟發展迅猛。
水口漢墓群
水口漢墓群位於水口鎮東0.5公裏處的上蔡村下蔡生産隊,占地約2000平方米,地面平坦,無墳塚遺跡。墓地北300米處為漢時建陽縣城址。1978年前後,因建水口草席廠掘出2座棺墓,槨長4米,寬1.5米;棺長2.4米。棺槨均以卯榫構結,表面油漆光亮可鑒,棺內無遺骸。隨葬品尚存鐵劍、銅鏡、五銖錢、梳子及絲織品殘片等。經考證,該墓群屬新莽時期墓葬。
周球墓,位於新安鎮東南9公裏處的水口鎮清水村周大郢生産隊。墓地北高南低,地勢差為12米。該墓坐北朝南,前有石獅4對,恩坊1座,占地2000平方米。1967年,該墓地面建築全部被毀,墓地廢為農田。周球為清代太子少保,本縣水口鎮周大郢人。清道光十年版《來安縣志》有傳。 |
|
水口鎮地處興寧市最南端,由原水口、下堡、宋聲三鎮合併而成,素有“南大門”和“司城”之美譽,是梅州三大古鎮和省中心鎮之一,屬紅色革命老區。鎮政府距市區約28公裏,行政區域總面積230平方公裏,總人口7.8萬人。境內交通便利,四通八達,興畲高速、S120綫、S225綫和梅華公路橫跨全鎮,梅江、琴江、寧江交錯貫穿而過。
境內山水資源、礦産資源相當豐富。隨着大水口的合成,新的黨政班子憑着水口特有的區位優勢、中心鎮潛能和純樸的民風,以“三市”戰略為指導,大力樹立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勤政廉潔、務實高效的政府形象,為諸多有識之士投資置業水口,為水口的建設發展註入了巨大的活力。 衆人劃漿開大船。勤勞勇敢的水口人民將與聰明能幹的在外鄉親及各屆人士攜手合作,共同把水口這片紅土地建設成為後發有為、活力四射、團结奮進的和諧新水口。
財務公開
興寧市水口鎮2009年第一季度財務公開
井下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615.0元,收入 10692.4元,支出 10181.0元,本季結餘615.0 元。
石下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2210.5元,收入 7200.0元,支出 6500.0元,本季結餘2210.5 元。
官嶺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25.0元,收入 9560.0元,支出 9560.0元,本季結餘25.0 元。
東升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2604.1元,收入 7350.0元,支出 4989.0元,本季結餘2604.1 元。
光華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63904.7元,收入 2560.0元,支出 59678.5元,本季結餘63904.7 元。
洋槐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136.1元,收入 7100.0元,支出 6994.0元,本季結餘136.1 元。
洋新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2281.9元,收入 17352.0元,支出 17182.5元,本季結餘2451.4 元。
????米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26271.8元,收入 6115.0元,支出 16995.0元,本季結餘26271.8 元。
水洋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4547.3元,收入 515668.8元,支出 511121.5元,本季結餘4547.3 元。
小豐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1378.2元,收入 31151.0元,支出 30468.1元,本季結餘1378.2 元。
彭洞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27832.2元,收入 489800.0元,支出 479140.0元,本季結餘27832.2 元。
英勤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303.0元,收入 7672.0元,支出 7369.0元,本季結餘303.0 元。
水東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1197.2元,收入 22330.0元,支出 21608.0元,本季結餘1197.2 元。
益華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4901.8元,收入 0.0元,支出 0.0元,本季結餘4901.8 元。
達新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2951.5元,收入 18678.5元,支出 16405.4元,本季結餘2951.5 元。
荷樹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914.5元,收入 42500.0元,支出 42536.0元,本季結餘914.5 元。
大坑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4765.8元,收入 17850.0元,支出 13491.7元,本季結餘4765.8 元。
鄒洞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2965.7元,收入 70679.7元,支出 73341.7元,本季結餘2965.7 元。
光夏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121.8元,收入 16400.0元,支出 16282.0元,本季結餘121.8 元。
河口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44806.9元,收入 7880.0元,支出 98975.0元,本季結餘44806.9 元。
黎光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13.4元,收入 363130.0元,支出 363122.0元,本季結餘13.4 元。
布頭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12326.5元,收入 25000.0元,支出 32311.0元,本季結餘12326.5 元。
博溪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1482.7元,收入 29100.0元,支出 27906.0元,本季結餘1482.7 元。
群興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1007.0元,收入 7256.0元,支出 6631.0元,本季結餘1007.0 元。
先鋒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807.3元,收入 4000.0元,支出 3234.0元,本季結餘807.3 元。
前鋒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21770.8元,收入 0.0元,支出 5384.0元,本季結餘21770.8 元。
教美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38164.5元,收入 4800.0元,支出 5700.0元,本季結餘38164.5 元。
鬆陂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195.2元,收入 7240.0元,支出 7089.0元,本季結餘195.2 元。
雙成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1042.5元,收入 25460.0元,支出 24460.0元,本季結餘1042.5 元。
璜江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761.0元,收入 55223.5元,支出 59723.0元,本季結餘761.0 元。
宋聲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18.0元,收入 17740.2元,支出 17800.2元,本季結餘18.0 元。
徑下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4400.0元,收入 0.0元,支出 0.0元,本季結餘4400.0 元。
共寨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118.5元,收入 0.0元,支出 0.0元,本季結餘118.5 元。
茂興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124.6元,收入 2983.1元,支出 6414.6元,本季結餘124.6 元。
森豐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2281.9元,收入 17352.0元,支出 17182.5元,本季結餘2451.4 元。
下畲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7219.9元,收入 11817.0元,支出 4643.0元,本季結餘7219.9 元。
新坪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2307.5元,收入 9445.0元,支出 7138.5元,本季結餘2307.5 元。
坪畲村第一季度數據未更新
領導機構
董海文 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主持黨委、人大的全面工作
吳遠青 黨委副書記、鎮長 主持政府的全面工作
潘啓東 黨委副書記 協助書記主持黨委日常工作、黨群、信訪、政法、維穩、
圩鎮開發
張苑竜 黨委委員、副鎮長 協助鎮長主持政府日常工作、計育、衛生
張雲青 副鎮長 農業、農機、水利、規劃
羅東強 副鎮長 國土、林業
鐘自紅 副鎮長 企業、環保、安全生産
吳國彬 黨委委員、人大副主席 人大、公路、交通、扶貧、旅遊
陳天文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紀檢
潘光輝 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人武、民兵、城監、財貿
王慈珍 黨委委員 組織人事、協管衛生
謝秋瑩 黨委委員 教育、科技、婦聯
李予民 黨委委員 宣傳、文化、廣播、民政、殘聯
何妙軍 黨委委員 黨政辦、人才勞保、協管林業
李志雄 黨委委員 合作醫療、僑務統戰、經管、統計、協管農業
幸志輝 黨委委員 兼司法所所長、協管政法
範春鋒 黨校校長 黨校、協管組織人事 |
|
一、鎮域概況
水口鎮位於南雄市東南部,距市區21公裏,與本市黃坑、南畝、江頭、黎口、湖口等鎮相鄰,西南面與江西省全南縣陂頭鎮接壤。境內有市屬中型水庫寶江水庫、小型水庫梅花水庫和瀧頭林場。全鎮總面積114 平方公裏,耕地面積26910畝(其中水田16821畝,旱地 10089畝),林地面積8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4萬畝。全鎮轄13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現有總人口23679人,其中農業人口22322人,居有少數民族畲族。
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情況
水口鎮是著名的革命老區。1932年7月,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央紅軍入粵作戰史上歷時最久,殲敵最多,影響最大的戰役──水口戰役就在此發生。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水口鎮社會經濟文化發生了巨大變化。 1、行政、 企事業機構設置較為完善。 水口鎮是南雄南山片區域中心鎮,法院、工商、稅務、郵政、電信、供電、保險、信用等部門都在此設立了中心辦事機構;煙草公司也在此設立了水口煙站、河坪煙站,負責煙葉生産與收購工作。 2、交通、通訊十分便利。 境內有二級水泥縣道342綫,338綫縱橫貫穿,客運、貸運十分便利,通往周邊地區的道路全面實現水泥硬底化,所有行政村都通了公路,其中80%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全鎮固定電話實現了程控化,建有全球通、聯通移動電話衛星信號地面接收站,國內外通訊暢通無阻。 3、文教、衛生事業全面發展。 基礎教育設施完善,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全鎮現有完全小學11所、初級中學1所, 薄弱學校改造工作完成了95%;建有文化中心大樓,有綫電視網絡覆蓋全鎮;擁有衛生院1所,鄉村醫療站13個, 初級衛生保健得到全面普及。 4、農、林生産。 水口鎮主産黃煙、水稻、花生、大豆、西瓜以及木材、毛竹、叢生竹、鬆香等,其中優質煙為支柱産業,優質稻、花生、叢生竹為南雄市的重要生産基地。
三、資源優勢及招商引資情況
水口鎮南部為山區,中、北部為丘陵地帶,境內有湞江河及湞江河支流寶江河縱橫貫穿,水力發電資源非常豐富,除原有寶江電站、水口電站外,2002年已通過招商引資建設了瀧頭電站、和平一級電站、和平二級電站,其中瀧頭電站已建成發電,和平一級電站、和平 二級電站正在緊張施工建設,預計2003年底可完工投産發電
四、農業概況
水口鎮農業資源豐富,具備種植亞熱帶季風氣候作物的自然條件,農業以黃煙、優質稻、花生為主。近年來,水口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業産品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生産正逐步嚮基地化、特色化、産業化方面發展。
主要高産高效農作物産品
1、糧食作物:
優質水稻1460畝、超甜玉米500畝。
2、經濟作物:
黃煙19000畝、地膜花生、西瓜、大豆、朝天椒
3、養殖業:
甲魚、淡水魚(鯇魚)
4、林業:
速生豐産林2100畝、鬆林41000畝、毛竹3100畝、叢生竹25000畝、白果3000畝、慄子1000畝、三華李2500畝。 |
|
水口鎮位於廣東省開平市東郊,總面積80.1平方公裏,總人口7萬多人。古稱單水口,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城鎮。馳名中外的 “廣合腐乳”、“金山火蒜”和“水口白菜”為當地特産。2007年,財政收入9117.15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0.21%,財政收入總量在開平市排第一位。
水口鎮地理環境優越,水陸交通方便,是臺山、新會、鶴山、開平的交匯處,設有對外開放口岸,325國道、佛開高速公路、開陽高速公路、江開公路貫通全境,東通香港、澳門和廣州、深圳、珠海,西至湛江、海南島。商貿往來便利,通訊事業發達,全鎮裝有程控電話一萬多門,供水、供電保障,鎮內旅業配套完善,有僑聯大酒店、月亮酒店等數十傢旅店,由外商投資3億港元、配套星級酒店的“雅樂苑”高尚住宅小區已進入籌建階段。水口鎮已成為經商辦企業的“黃金寶地”。
水口鎮是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首批重點工業衛星鎮。由於該鎮有優越的投資環境和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客商前來辦廠經商,成為江門地區個體私營企業發展較多的鎮。水暖器材、紡織、小五金、摩托車零配件是當地的特色工業,水口鎮已發展成為全國有名的水暖器材生産基地。據統計,目前全鎮工商業戶已發展到3695傢,其中工業企業800多傢,從事水暖衛浴生産的企業就達468傢。水暖衛浴産業從業人員2萬多人,華藝、希恩、迪麗奇、勝發、彩洲等十多傢水暖衛浴企業産值超億元,水暖衛浴産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0%以上。繼2002年10月被中國五金製品協會命名為“水竜頭生産基地”後,2007年2月又被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命名為“水暖衛浴生産基地”。紡織業成為了水口鎮繼水暖衛浴業後的第二支柱産業,年産值占全鎮工業産值的50%以上,更有奔達第二紡織城和富琳紡織製衣有限公司第二期工程這兩個大型項目落戶水口。
鎮內建有占地面積128畝,建築面積25000平方米,廣場面積20000平方米的全國最大的衛浴設備展貿中心;建有1公裏長216間二層美觀、寬敞、適用的商鋪,建築面積共35810平方米的水暖衛浴商貿街。為了增強水暖衛浴業核心競爭力,在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去年投資380萬元興建總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的水口科技創新中心大樓和配備各項科研設施。2000年至2007年分別成功地舉辦了七屆中國(水口)水暖衛浴設備展銷洽談會,對該鎮的招商引資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以“衛展效應”為契機,2002年、2003年成功引入了世界著名衛浴企業意大利吉星集團公司和著名品牌西班牙賽道陶瓷閥芯公司在該鎮投資辦企業。新引入世界銅材生産量排名第七的韓國大昌工業株式會社使該鎮的水暖衛浴産業鏈漸趨完善。
水口鎮重視品牌戰略,以品牌強工業。到目前止,全鎮有希恩、華藝、喬頓等3傢企業獲得“中國水竜頭十大知名品牌”稱號, “Huayi”、“Hongkee”、“海鴻升”、“喬頓”、“廣合”和“廣中皇”等六個商標獲得廣東省著名商標稱號;“廣合”、“華藝”、“廣中皇”等榮獲廣東省名牌産品稱號,“廣合腐乳”還被評為中國名牌産品。
近年,鎮內設有工業集中地,吸引了國內外的水暖衛浴企業前來落戶辦企業,進一步壯大了水口水暖衛浴産業。此外,水口鎮還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加強資源整合和利用,吸引了電子、電器、化纖、製衣、紡織、食品、五金、塑料、水暖器材等25傢企業落戶沙岡。
農業設施完善,基礎紮實。近年來,水口鎮對農業結構進行了科學調整,傳統農業正嚮現代化農業轉變。目前,建有“三高”農業基地47個,其中豐産優質糧食基地11個共8560畝,優質塘魚基地5個共2820畝,果蔗基地1個1000畝,常年蔬菜基地3個共1600畝,花卉基地2個947畝,聞名遐邇的金山火蒜每年種植4000畝;三鳥、皇鴿、母豬、美國肉蛙養殖場20個。
目前,水口鎮已成為農、工、商、貿於一體,功能齊全的小城鎮。文體活動活躍,是著名的粵劇演員、藝術傢紅綫女的故鄉,2000年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鎮”、2004年被評為“廣東省衛生鎮”。現水口鎮是廣東省的中心鎮、衛生先進鎮、科技專業鎮、小城鎮建設中心鎮、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單位,城鄉規劃、建設高標準進行。為創建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水口鎮計劃籌資建設污水處理廠,預計在近年可投入運作 |
|
古藺縣轄鎮。1951年建水口鄉,1958年設水口公社,1984年復水口鄉,1992年廟林、九嶺兩鄉與水口鄉合併建水口鎮。位於縣境東南部,東與貴州省接壤,與貴州茅臺酒廠隔河相望。距縣城98公裏。面積200平方公裏,人口3.2萬。轄水口、平陽、長石、碧雲、金鐘、白臘、付裏、馬躍、天成、槐場、正竜、碧河、廟山、天富、水井、九壩、長壩、大平、方平、樟樹、民德、臺沙、合興、中平、木林、環山、青竜、望江、密臘、九嶺、浮營、來竜、瓦房、田榜、蘭平35個村委會。農業主産水稻、玉米、小麥。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4872男18513女16359家庭戶戶數7757家庭戶總人口(總)34834家庭戶男18489家庭戶女163450-14歲(總)111470-14歲男59310-14歲女521615-64歲(總)2166615-64歲男1152015-64歲女1014665歲及以上(總)205965歲及以上男106265歲及以上女997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4537 |
|
福建省古田县水口镇
水口鎮地處閩江中遊,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東距福州84公裏,西距南平89公裏,是水口電站庫區搬遷的重鎮之一,因其有閩江航道、316國道等便利交通運輸條件,又有古田南大門之稱.水口鎮轄6個村、2個居委會,人口1.1萬多人,村民主要以食用菌生産、網箱養魚、水果種植等生産為主.因果園經濟效益比農田高,隨着農村産業結構的調整,水口鎮水果種植面積已達10000畝,其中臍橙3000畝,油奈3000畝,枇杷2000畝,還有橄欖、桃子等,果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
廣東省惠州市水口鎮 Water Town,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
惠州市水口街道辦事處水口鎮(水口街道辦事處)位於惠州市區的東部,是省政府確定的首批中心鎮之一。全鎮總面積120平方公裏,轄有17個行政村和3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約11萬人,其中戶籍人口5萬多人,外來人口6萬人。2007年上半年全辦上半年經濟運行的基本情況如下:1、主要經濟指標快速增長。1-6月份,我辦完成國內生産總值8.75億元,同比增長23.5%。三大産業總産值35.84億元,同比增長19.4%;其中工業産值29億元,同比增長18.2%;第三産業産值6.03億元,同比增長27.5%;農業産值0.81億元,同比增長7%。完成固定資産投資6.66億元,同比增長12.1%。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億元,同比增長25%。實現稅收總額6966萬元,增長42.4%,其中,國稅3966萬元,增長37.1%,地稅3000萬元,增長50%。人均純收入2958元,同比增長7%。
。近年來,水口街道辦事處先後榮獲“廣東省群衆性體育活動先進單位”、“惠州市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六好示范镇”、“惠州市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六好先進鄉鎮黨委”和“惠州市創建文明城市十佳文明小城鎮”等稱號。
第三産業
隨着水口街道辦事處工業妁不斷發展以及工業園區的日益壯大,在水口街道辦事處居住的人口將越來越多、人們生活需要娛樂、休閑和購物、這就為第三産業提供了廣阔的發展前景;水口距離惠州中心城區 僅4公裏左右,往來惠州極其方便;自駕車經惠澳大道十分鐘以內即可到達惠州市中心,屬於惠城區15分鐘居傢半徑之內,可以很好地依托惠州城區完善的配套;水口距大亞灣區僅20分鐘車程,在大亞灣工作的人群進出惠城區必須經過水口街道辦事處大湖溪地帶,水口將成為大亞灣重要的後勤居住中心,同時也將成為惠澳大道沿綫經濟區的重要居住基地。
水口街道辦事處第三座業蓬勃發展,隨着“藍波灣花園洋房”、“東江明珠生態園林高尚社區”等一批打造居住經典的房地産項目落戶,及占地十萬平方米的大型商貿城的規劃建設,未來水口將形成以房地産為竜頭,以商貿、旅遊、休閑娛樂為依托,以環境培育為基礎的第三産業發展格局。 |
|
水口鎮位於滁州東首,來安縣南部重鎮,104國道、蚌寧高速、西氣東輸貫穿全境,新來河穿越南北直達長江,是南京經濟1小時都市圈核心層,全鎮面積123.5平方公裏,下轄24個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4.1萬人。
水口鎮工業迅速崛起,商貿十分繁榮,經濟發展前景廣阔。近幾年,水口鎮狠抓經濟建設,發揮地方竜頭企業帶動作用,效益農業發展迅速,小南瓜和蘆蒿生産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席藺草生産形成規模,建成了萬畝優質水稻和油料生産基地。佳楓鋼構件、長達塑料製品、迎春草席、三星服裝等一批民營企業成為當地骨幹企業;聯華、華聯超市、蘇果店、海爾、海信電器等連鎖店落戶水口。隨着商貿園區的建成,吸引了千傢萬戶嚮園區聚集,活躍了商貿流通。2004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産值6.5億元,財政收入近一千萬元,超1000萬元産值的企業就有6傢,並出現了2傢超億元産值的企業,初步形成了鋼構件、塑料製品、服裝、藺草、糧油等生産加工五大支柱産業。 |
|
水口鎮 水口鎮位於德化縣東北部,胵溪下遊,距縣城31千米。人口17686人(2003年末)。轄1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湖坂村。103省道過境。泉州市重點林區鎮。景點有岱仙瀑布、石牛山風景區和石壺古寺。 [代碼]350526106:~201亭坑村 ~202丘坂村 ~203鳳坪村 ~204上湖村 ~205久住村 ~206祥光村 ~207八逞村 ~208樟境村 ~209村場村 ~210湖坂村 ~211淳湖村 ~212毛厝村 ~213昆坂村 ~214梨坑村 ~215承澤村 ~216榜上村
[沿革]1958年置水口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改鎮。1997年,面積302.3平方千米,人口1.8萬,轄湖坂、淳湖、上湖、鳳坪、久住、亭坑、丘坂、祥光、八逞、樟鏡、毛厝、承澤、村場、梨坑、榜上、昆坂16個村委會。 |
|
水口鎮 水口鎮位於古田縣南部,距縣城22千米。東、南與閩清縣相鄰,西南與延平區接壤。轄2個居委會、6個行政村。外福鐵路、316國道過境,閩江航運要地。 [代碼]350922107:~001水口居委會 ~002朝天橋居委會 ~201灣口村 ~202溪嵐村 ~203汶潭村 ~204水潮村 ~205嵩溪村 ~206嶺邊村
[沿革]宋代曾為古田縣治。1986年析莪洋鎮置水口鎮。1997年,面積150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灣口、溪嵐、汶潭、水潮、嶺邊、嵩溪6個村委會和水口、朝天橋2個居委會。 |
|
水口鎮
水口鎮位於德化縣東北部,東經118°2′,北緯25°42′,與仙遊、永泰、尤溪三縣交界。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湖坂村,海拔250米,距縣城46公裏,距省城福州150公裏。土地總面積260.31平方公裏,耕地1.47萬畝。全鎮分102個自然村,設16個村民委員會,110個村民小組。2004年末人口1.73萬人,均係漢族。海外華僑、華裔和港澳臺同胞2000多人。水口鎮是革命老區,1944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從永泰青溪轉移到水口鎮昆坂村坂裏自然村,成為抗日戰爭時期福建省委領導全省革命的中心。
宋、明兩代,水口鎮隸屬永寧鄉清泰裏(淳湖一帶屬常平鄉楊梅中團);清代屬清泰裏丘坂社和南埕社(淳湖一帶屬梅中裏淳湖社);民國時期隸屬德化縣第二區,設水口鄉;解放後,設德化縣第三區;1956年8月,改為水口區;1958年10月成立水口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為水口鄉;1992年7月撤鄉建鎮。
水口鎮地處滻溪和涌溪的下遊,地勢南北高,中部較低。境內群峰林立,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其中石牛山主峰海拔1781.6米,地形錯綜復雜,氣候因地而異。年平均氣溫17.6℃,全年無霜期226-282天,年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
水口鎮的交通、通訊便捷。福州經德化至漳平的省道203綫橫穿鎮區中部;鄉村公路形成網絡,總長190多公裏,其中柏油路24公裏,水泥路127公裏。各行政村均開通了程控電話,建立電視接收站或有綫電視網。水口鎮是一個風景幽美、聞名遐邇、正在開發的旅遊勝地。
石牛山國傢級森林公園,集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為一體,是旅遊、觀光、朝聖、健身、休閑的好去處。森林公園東臨水口鎮境內的墘頭、北接承澤、梨坑,西至滻溪,南連南埕鎮的石竜溪。範圍涉及水口鎮的榜上、昆坂、梨坑、承澤、村場等村,總面積9.7萬畝(6472公頃),於2003年12月通過了國傢級森林公園的評審。
久負盛名的石牛山,以其山腰石壺池中石牛和頂峰有一巨石狀似牛頭而得名。石牛山主峰海拔1781.6米,素以峰險、石怪、樹奇、洞幽聞名,是我國兩處放射狀古火山爆發口之一,有竜泉洞、碧虛洞、飛鳳石、老龜徵途等景點百來處。山崗石林遍布,成片的原始紅豆杉與數十種國傢保護珍貴樹種郁郁葱葱。石牛山聞名始於南宋,紹興年間,閩清道人張慈觀與章、肖兩道人結義,雲遊四方,來到石牛山,遇魑魅,仗劍與之連鬥數日,如今山頂岩石數十處腳印、指紋以及劍插石、鐵砧石、洗劍泉傳為當時鬥魅之遺跡。石牛山上的石壺殿,始建於南宋,歷來香火不斷,聲名遠播臺、港澳及東南亞。1984年重新修建。山頂尚有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演法臺。晴天,登臨石牛山頂峰,極目千裏,飽覽仙、莆、泉名山風光,境界開闊,氣派非凡,令人心曠神怡。每年秋夏到此瀏覽的遊客絡繹不絶。
泉州十八景之一有“華東第一瀑”之譽的岱仙瀑布發源於石牛山的赤石溪,流經山勢雄渾的飛仙山峰,飛瀉直下184米,其瀑布寬110多米,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晴天,陽光直射,水簾閃閃發光,彩虹時隱時現,象彩綢飛舞,似巨幅珠簾下垂;陰天,濺瀑飛花如煙如霧如塵,倩影隱隱約約;清晨,山𠔌彌漫乳白色的濃霧,浩渺蒼茫,撲朔迷離,觀者如浮飄空中,暢遊仙山瓊閣。
1999年開發的岱仙溪竹筏漂流,從亮天灣至赤石口渡口,途經九瀨、九潭、九彎十八麯,全長10公裏,有“閩中第一漂”之稱。兩岸奇峰競秀,怪石嶙峋,緑樹成蔭,花果飄香,山、水、石、樹相映成趣。沿途有石柱擎天、蘇潭映月、金牛戲水、樹中樹、蓮花呈祥、仙人島等景點,有古鬆、榕樹、樟、楠等千年名木上百種。一路上,可邊欣賞山水奇觀,邊品嚐民間傳說,盡情領略神奇大自然的優美風光。
石牛山度假村座落在距石牛山主峰數百米處,配備有賓館、別墅、人工湖等,可滿足夜宿石牛山的需求,讓人們去感受“天下第一牛”的獨特神韻。
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坂裏)位於德化縣水口鎮東南的石牛山麓,與永泰、仙遊交界,海拔900多米,省委舊址(坂裏)修建工程於2002年8月動工建設,省委舊址陳列館於2003年6月竣工並正式開館。陳列館位於水口鎮昆坂村坂裏,占地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2002年7月,省委舊址(坂裏)被命名為泉州市第三批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6月,被命名為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陳列館自開館以來,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群衆、中小學生紛紛前來陳列館追慕先烈英風,接受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日平均接待受教育者200多人次。
水口的優勢在於山。全鎮有林地面積33萬多畝,森林覆蓋率達82.1%,是泉州三個重點林業鄉鎮之重點,為德化最大的林區。林木蓄積量171.92萬立方米,毛竹林3.3萬畝,立竹量558.35萬株。樹種繁多,主要有杉、鬆、栲樹等,還有珍貴的樟樹、紅豆杉、楠木等。1987年以來,全鎮掀起營造工程林熱潮,萬畝鬆脂林基地、萬畝速生豐産毛竹林基地已初具規模。年銷售商品材1萬多立方米,毛竹30多萬支,商品筍300多噸。水口鎮還是德化的水果主産區,李、柑桔、桃、柿、梨、板慄、油柰、酸梅等水果面積2.3萬畝,人均1.5畝。2004年全鎮水果投産面積2.3萬畝,産量9654噸。
水口鎮水利資源十分豐富。德化縣最大的溪流滻溪和第二大的溪流涌溪在該鎮匯合流入永泰。可開發水利資源12萬千瓦,已建成水電站19座,總裝機容量107490千瓦,全部並入縣電網,供電充足。水口鎮的主要礦産資源有黃金、磁鐵、高嶺土、石灰石、花崗岩石、石英石、葉臘石、銅等,其中淳湖金礦、鉛鋅礦尤為著名。
2004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1.2656億元,其中農業産值0.6389億元,工業産值0.6267億元;糧食總産量6949噸,企業總産值1.814億元;財政收入294.22萬元,旅遊業直接收入101.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96元。
企業以農、林産品加工為主,其中竹木加工企業21傢。産品有車木、陶瓷配件、包裝箱材料、藤草編織、木屑加工及各種傢具;芙蓉李、酸梅、竹、蔬菜等加工企業13傢。全鎮形成以湖坂為中心,輻射村場、丘坂、墘頭公路沿綫的“一點三綫”企業經濟帶,以及華安竹木製品有限公司等“公司+農戶”企業的生産格局。
水口鎮自古以來是滻溪下遊農副産品集散地,商業貿易活躍。1998年以來,水口鎮進行鎮區改造,鋪設水泥路,安裝路燈,建設農貿市場,商業店鋪發展到200多間,每年貿易成交額2000萬元以上。
全鎮有中學1所、小學10所、幼兒園2所。有影劇院、文化室、老人活動室等文化娛樂場所。鎮有中心衛生院,村村有衛生所。
水口鎮近中期的發展思路是:立足水口資源優勢,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堅持“能快則快”的方針,組織實施“五三三”工程,即加強商品材、毛竹林、芙蓉李、油茶林、養殖業五大基地建設;發展壯大旅遊、林業、礦産三大支柱産業,大力培育水果、農副産品加工、畜牧等三大重點産業,擴大經濟總量,增加農民收入,完善基礎設施,進一步提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為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的旅遊強鎮。 |
|
水口镇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
古田縣水口鎮地處閩江中遊,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東距福州84公裏,西距南平89公裏,是水口電站庫區搬遷的重鎮之一,因其有閩江航道、316國道等便利交通運輸條件,又有古田南大門之稱.水口鎮轄6個村、2個居委會,人口1.1萬多人,村民主要以食用菌生産、網箱養魚、水果種植等生産為主.因果園經濟效益比農田高,隨着農村産業結構的調整,水口鎮水果種植面積已達10000畝,其中臍橙3000畝,油奈3000畝,枇杷2000畝,還有橄欖、桃子等,果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
|
水口鎮 面積:200.09平方千米 人口:15600人 。郵編:412505 代碼:430225103 全鎮轄1個居委會、20個村委會:水口鎮;桃嶺、木灣、官倉下、水口、水西、水南、聯坑、楂村、板橋、棗樹、大塘、西壠、????池、雙山、桃源、小灣、自源、白源、漿村、下壠。鎮政府駐水口圩。
駐地北為河漠水支流桃溪、漿溪合水口,故名。清光緒《湖南通志》稱水口圩。鎮以圩名。1984年由公社改為水口鄉,1986年撤鄉建鎮。 |
|
轄:水口街、水源、源潭子、第四4個居委會;暗衝、泮水、高灘、山門、大車洞、山馬、文亮、金源、得貴9個村委會。 |
|
炎陵縣水口鎮是炎陵南片交通樞杻,電力供輸和商貿中心,水泥公路直接連通南片其他5個鄉鎮,106國道縱貫全鎮。是井岡山鬥爭時期毛澤東同志主持連隊建黨的紀念地,1927年-1928年,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率中國工農紅軍數次進駐水口,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自然資源豐富 全鎮轄20個村,1個居民委員會;170個村民小組,10個居民小組;面積199.7平方公裏。2005年末有耕地面積12686畝(其中水田11493畝,旱土1193畝);山林面積25.3萬畝(其中林地21.06萬畝);森林覆蓋率71%,木材蓄積量50.5萬立方米;河溪幹流40余公裏;年末總人口15762人(其中農業人口3935戶,14484人,非農業人口1278人),男性人口8267人,女性人口7395人,農村勞動力8389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0.9‰;死亡率7.5‰,自然增長率3.4‰;初步建成新農村示範村一個。農、林、牧、漁業總産值4085萬元,其中農業産值1562萬元,林業産值593萬元,牧業産值1762萬元,漁業産值8萬元,服務業産值180萬元;農作物播種面積28022畝,其中糧食作物21927畝,經濟作物6095畝,其主要産品産量糧食8326噸,其中稻穀8039噸,油料101噸,茶葉4噸,水果260噸,水産品12噸,牲豬出欄26920頭,年末存欄12980頭,耕牛存欄1477頭,傢禽出籠26300羽,禽蛋産量21噸,全年完成造林面積450畝,幼林撫育2590畝,油茶墾復1300畝,筍竹兩用林300畝,木材生産量6500立方米,楠竹生産量5萬根。電力資源豐富 建有3萬千伏和1.5萬千伏升(變)壓站各一座,是炎陵縣“三點一園”工業區的一個重要工業發展點區。目前,全鎮境內建成水電站15座,裝機容量達4.5萬千瓦。鎮域內擁有各類企業542傢,其中較大規模企業7個(阿爾法化工廠、天元化工廠、湘順硅業公司、和鑫硅廠、宏發硅廠、神農玻纖廠、橫溪江硅廠),從業人員1965人,年完成企業總産值1.2億元,工業産值6600萬元,稅金、産值比2000年增長1倍以上。主要産品有硅鐵、玻纖、工業氯酸鉀、木材、楠竹、紅磚、石灰石等。 |
|
位於信宜市南部,距信宜市區10公裏,距茂名市區80公裏,207國道貫穿南北,規劃中的洛湛鐵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全鎮面積123.5平方公裏,轄20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6.7萬人。 |
|
一、鎮域概況水口鎮位於南雄市東南部,距市區21公裏,與本市黃坑、南畝、江頭、黎口、湖口等鎮相鄰,西南面與江西省全南縣陂頭鎮接壤。境內有市屬中型水庫寶江水庫、小型水庫梅花水庫和瀧頭林場。全鎮總面積114平方公裏,耕地面積26910畝(其中水田16821畝,旱地10089畝),林地面積8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4萬畝。全鎮轄13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現有總人口23679人,其中農業人口22322人,居有少數民族畲族。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情況水口鎮是著名的革命老區。1932年7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央紅軍入粵作戰史上歷時最久,殲敵最多,影響最大的戰役──水口戰役就在此發生。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水口鎮社會經濟文化發生了巨大變化。1、行政、企事業機構設置較為完善。水口鎮是南雄南山片區域中心鎮,法院、工商、稅務、郵政、電信、供電、保險、信用等部門都在此設立了中心辦事機構;煙草公司也在此設立了水口煙站、河坪煙站,負責煙葉生産與收購工作。2、交通、通訊十分便利。境內有二級水泥縣道342綫,338綫縱橫貫穿,客運、貸運十分便利,通往周邊地區的道路全面實現水泥硬底化,所有行政村都通了公路,其中80%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全鎮固定電話實現了程控化,建有全球通、聯通移動電話衛星信號地面接收站,國內外通訊暢通無阻。3、文教、衛生事業全面發展。基礎教育設施完善,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全鎮現有完全小學11所、初級中學1所,薄弱學校改造工作完成了95%;建有文化中心大樓,有綫電視網絡覆蓋全鎮;擁有衛生院1所,鄉村醫療站13個,初級衛生保健得到全面普及。4、農、林生産。水口鎮主産黃煙、水稻、花生、大豆、西瓜以及木材、毛竹、叢生竹、鬆香等,其中優質煙為支柱産業,優質稻、花生、叢生竹為南雄市的重要生産基地。三、資源優勢及招商引資情況水口鎮南部為山區,中、北部為丘陵地帶,境內有湞江河及湞江河支流寶江河縱橫貫穿,水力發電資源非常豐富,除原有寶江電站、水口電站外,2002年已通過招商引資建設了瀧頭電站、和平一級電站、和平二級電站,其中瀧頭電站已建成發電,和平一級電站、和平二級電站正在緊張施工建設,預計2003年底可完工投産發電。 |
|
水口鎮地處珠江三角洲、潭江北岸平原區,位於廣東省開平市東郊,距三埠市區10公裏,總面積33.1平方公裏,總人口5萬多人。全鎮有10個村委會99條自然村及2個城鎮居委會,古稱單水口,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城鎮。水口鎮地理環境優越,水陸交通方便。是臺山、新會、鶴山、開平的交匯處,設有對外開放口岸,325國道、佛開高速公路、開陽高速公路、江開公路貫通全境,東通香港、澳門和廣州、深圳、珠海,西至湛江、海南島。商貿往來便利,通訊事業發達,全鎮裝有程控電話一萬多臺、供水、供電保障,鎮內有16層的僑聯大酒店,是南來北往客商、港澳華僑出入必往之地。水口鎮是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首批重點工業衛星鎮。馳名中外的“水口白菜”、“廣合腐乳”、“嘉士利花生”為當地特産。由於有優越的投資環境和優惠政策,吸引大量客商前來辦廠經商,成為江門五邑地方個體私營發展較多的鎮,去年統計個體私營已發展到2500傢,尤其特色的小五金、水暖器材、摩托車零配件是當地的特色工業産品,水暖器材已發展成為全國有名的生産基地。2000年成功地舉辦中國(水口)2000年水暖衛浴設備展銷洽談會。現有企業411傢,經銷商108傢,稱為水暖衛浴王國。鎮內建立有水暖器材專業市場,個體私營經濟方興未艾,增強了鎮級經濟實力。農業生産結構不斷優化,培育有水稻、蔬菜、水果、水産等生産基地,經濟效益顯著,群衆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目前,水口鎮已成為農、工、商、貿於一體,功能齊全的鎮。水口鎮又是著名的粵劇演員、藝術傢紅綫女故鄉。鎮的文體活動活躍,2000年10月評為全國體育先進鎮,群衆文化生活豐富。城鄉規劃、建設高標準進行,1995年被譽“五邑杯”達標鎮。一九九九年和今年列為江門市(地級市)和開平市規劃建設三個中心城鎮之一。一九九五、九七、九九、二○○一年評為省衛生先進鎮。近年,不斷投入資金,繼續抓好小城鎮建設,使水口鎮真正成為工業、商業的中心城鎮。 |
|
著名僑鄉水口鎮位於信宜市南部,總面積123.5平方公裏,距信宜市區僅9公裏,207國道從境內穿過,是廣東省工業衛星鎮之一,轄20個村委會和一個居委會。該鎮山地綜合開發效益好,“三高”農業發展快,全鎮形成金牌‘鑒江紅糯”荔枝、優質香蕉、竜眼、黃紅煙、北運萊等拳頭産品的農業新格局,擁有信宜最大的香蕉生産基地和批發市場。有雲母、花崗岩等10多種礦産資源。工業主要有造紙、陶瓷、建材、建築、傢具、皮手套、竹器加工等。該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交通發達,全鎮建成二級公路26公裏,村村通公路,水電、通訊發達,城鎮建設初具規模。 |
|
水口鎮地處興寧市最南端,由原水口、下堡、宋聲三鎮合併而成,素有“南大門”和“司城”之美譽,是梅州三大古鎮和省中心鎮之一,屬紅色革命老區。鎮政府距市區約28公裏,行政區域總面積230平方公裏,總人口7.8萬人。境內交通便利,四通八達,興畲高速、S120綫、S225綫和梅華公路橫跨全鎮,梅江、琴江、寧江交錯貫穿而過。境內山水資源、礦産資源相當豐富。隨着大水口的合成,新的黨政班子憑着水口特有的區位優勢、中心鎮潛能和純樸的民風,以“三市”戰略為指導,大力樹立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勤政廉潔、務實高效的政府形象,為諸多有識之士投資置業水口,為水口的建設發展註入了巨大的活力 |
|
水口鎮位於賀州市八步區西南部,東、南與蒼梧縣接壤、西與昭平縣相鄰。轄6個行政村,總面積145平方公裏,2004年末總人口1.23萬,其中瑤族1200多人。水口鎮地處山區,全鎮森林覆蓋率達90%。1995年被國傢緑化委評為“全國造林緑化百佳鄉(鎮)”,現有林面積19.5萬畝,其中八角林3萬畝,其它經濟林4萬畝。有耕地面積7600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兼種木薯等經濟作物。水口鎮盛産鬆木、鬆脂、八角、毛楠竹、竹筍、香菇、粉蕉、蜂蜜、腐竹等,八角遠銷全國各地。水口鎮水力資源豐富,適宜開發小水電站,可開發裝機容量3萬千瓦。現已引進外資興建的水電開發項目有12個。裝機容量近1.2萬千瓦。礦産資源有黃金、石英石等。風景點有沐虹瀑布、大衝瀑布、梨頭頂風景區等。 |
|
水口鎮 水口鎮位於銅梁縣東北部,距縣城15千米。轄清泉社區以及樹蔭等4個行政村。 [代碼]500224104:~001清泉社區 ~211樹蔭村 ~212汪祠村 ~213天寨村 ~214大灘村
[沿革]1919年置水口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23平方千米,人口1.2萬,轄高石、康山、萬安、樹蔭、餘橋、汪祠、柏樹、大灘、天寨、三河10個行政村和街道1個居委會。 |
|
水口鎮地處銅梁縣城東北部,距縣城15公裏,距渝遂高速公路銅梁互通口12公裏,交通便利,民風淳樸,環境優雅。全鎮幅員面積23平方公裏,轄4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人口11000人。
該鎮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圍繞“一小時經濟圈”內“打造重慶主城功能拓展區”的定位,發展承接型經濟、服務型經濟和勞務經濟,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狠抓農村産業結構調整,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招商引資,抓好重點工業項目的建設,促進了經濟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2007年,全鎮社會經濟總産值達到1.2億元,全年財政收入完成210萬元,同比增長42%;工業增加值完成1040萬元,
同比增長37%;農業增加值完成2802萬元,
同比增長42%;固定資産投資完成額3710萬元,同比增長49%,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30元。各項社會事業和黨的建設全面發展,綜合改革順利推進,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特色産業得以拓展。“一小時經濟圈”內的粉葛基地初具規模,純緑色保健食品、“天星寨”牌葛粉暢銷全市。使君子年産量300餘噸,形成全國最大的使君子基地。棕製品生産加工銷售形成一條竜産業,是重慶市棕製品唯一特色鎮。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投資2700萬元的重慶德君機械有限公司和投資8700萬元的重慶長慶壓鑄有限公司為該鎮穩定的財政稅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全鎮有小學一所,中心衛生院一所,敬老院一個,五保傢園兩個,文化活動中心一個。基本實現了低保、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全鎮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 |
|
水口鎮 水口鎮位於古藺縣東南部,東與貴州省接壤,與貴州茅臺酒廠隔河相望。面積190.08平方千米,總人口3.95萬人(2006年末)。轄1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水口寺,距縣城95千米。309省道過境。景點有碧雲寺。 代碼 510525108:~201水口村 ~202碧雲村 ~203柏臘村 ~204馬躍村 ~205懷場村 ~206浮雲村 ~207密臘村 ~208青竜村 ~209來竜村 ~210天府村 ~211九壩村 ~212廟林村 ~213民心村 ~214臺沙村 ~215中坪村
沿革 1951年建水口鄉,1958年設水口公社,1984年復水口鄉,1992年廟林、九嶺兩鄉與水口鄉合併建水口鎮。1997年,面積200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水口、平陽、長石、碧雲、金鐘、白臘、付裏、馬躍、天成、槐場、正竜、碧河、廟山、天富、水井、九壩、長壩、大平、方平、樟樹、民德、臺沙、合興、中平、木林、環山、青竜、望江、密臘、九嶺、浮營、來竜、瓦房、田榜、蘭平35個行政村。 |
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 Chengdu Qionglai |
水口鎮位於邛崍市西部,國傢級旅遊環綫(天台山主幹道)通過本鎮約18公裏,直通班車往邛崍市區25分鐘,到成都衹需1個多小時;進入成溫邛高速公路衹需30分鐘車程;新建的"水彭公路、水大路、馬下公路等,穿過全鎮十二個行政村和一個社區。交通的便利,可實現現代物流高速運轉。全鎮幅員面積106.42平方公裏,人口2萬多人,耕地總面積2萬多畝。山、丘、壩地形都有,特産豐富,土特産知名度高,包括秋海椒、茶葉、色塊、蠶桑等,都是著名特産,享有盛名。從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物産資源和傳統産品等各方面分析,水口鎮發展“三高”農業及工業企業都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
|
古藺縣轄鎮。1951年建水口鄉,1958年設水口公社,1984年復水口鄉,1992年廟林、九嶺兩鄉與水口鄉合併建水口鎮。位於縣境東南部,東與貴州省接壤,與貴州茅臺酒廠隔河相望。距縣城98公裏。面積200平方公裏,人口3.2萬。轄水口、平陽、長石、碧雲、金鐘、白臘、付裏、馬躍、天成、槐場、正竜、碧河、廟山、天富、水井、九壩、長壩、大平、方平、樟樹、民德、臺沙、合興、中平、木林、環山、青竜、望江、密臘、九嶺、浮營、來竜、瓦房、田榜、蘭平35個村委會。農業主産水稻、玉米、小麥。 |
|
樂山市水口鎮,素有“魚為之鄉”美稱的水口鎮,地處市中區西部,樂沙公路穿過鎮境,全鎮幅員面積20.68平方公裏,轄11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77個經濟社,總人口18000多人。是名山、名佛、名人城旅遊地輻射地帶,四面環水,風景怡人。
2003年GDP實現5011.6萬元,比去年增長13%;農民人均收入達2126元,比去年增加135元。 |
|
水口鎮地處黔、桂、湘三省邊陲,位於黎平縣東南部,鎮所在地距縣城37公裏,是黎平縣南下兩廣的重要通道,與洪州、德順、中朝、順化、肇興、竜額、雷洞等鄉鎮毗鄰,轄3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03個自然寨,258個村民小組7390戶33827人,是黎平縣第二大鎮。全鎮共有51個黨支部,黨員689名,其中女黨員21名。鎮內以侗族、苗族為主聚居,總面積260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6115畝,其中水田面積15278畝,人均耕地0.45畝。屬邊遠貧睏的典型山區。全鎮通公路9個村,通電37個村,通程控電話10個村,各項基礎設施落後。境內平均海拔425M,年平均氣溫16.4℃,年降雨量1100毫米,無霜期290—300天。
2003全鎮國民生産總值9181萬元(其中第一産業4569萬元、第二産業3000萬元、第三産業1612萬元),人均純收入950元,人均産糧314公斤。截止2003年底各項存款餘額1350萬元,各項貸款餘額1100萬元,資産總額1389萬元。全年共完成財稅收入863556.56元。
鎮內主産木材、茶葉、中藥材、植物油及商品牛、羊等農牧産品,油茶籽年産量達1500000公斤,鬆脂平均年産量150000公斤,百合年産量80000公斤,茯苓年産量30000公斤,天麻年産量4000公斤,茶葉年産量30000公斤,羅漢果年産量1000公斤,竹筍年産量90000公斤,其它中藥材年産量70000公斤,肉類産品1641噸,禽、蛋産量60噸,豬年存欄15004頭、出欄12485頭,牛年存欄14285頭、出欄8447頭,羊年存欄16296頭、出欄11244頭。傢禽年存欄63821衹、出欄57607衹。鎮內森林履蓋率61.8%,其中91--92年世行貸款植造的3.48萬畝的杉木林長勢喜人。
原水口區轄水口鎮、南江鄉、已流鄉、東郎鄉、安民鄉、雷洞瑤鄉、牙雙鄉、肇興鄉、新平鄉9個鄉鎮。1992年撤並建新水口鎮轄原水口鎮、南江鄉、已流鄉、東郎鄉、安民鄉5個小鄉鎮。
水口鎮境內以侗、苗為主多種民族交錯聚居,民族文化底藴濃厚,各種民族傳統節日、活動十分豐富。水口村新寨---農歷正月初八的“聖母節”廣大村民穿着民族盛裝吹蘆笙比賽、跳民族舞蹈、唱侗族酒令歌,此節日隔年舉行一次,熱鬧非凡。平善村--農歷八月十八“團圓節”村民們着盛裝、吹蘆笙、載歌載舞慶祝豐收。美嫩村--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開展鬥牛、球賽、棋類、鬥畫眉比賽等活動。勝利村--農歷七月初七“新米節”開展鬥牛、球賽、唱侗戲、琵琶歌比賽等活動。己流村--農歷正月初五祭廟、祭祖,廣大村民穿着民族盛裝、白布長街歌舞祭廟(用傢織的白布鋪置通往廟宇的道路),為期七天的祭社活動,鄰近村寨均受邀前來參加,節日氣氛異常隆重。 |
|
610427107000 水口鎮 610427107200 水口村
610427107201 大王村
610427107202 小王村
610427107203 上長祿村
610427107204 下長祿村
610427107207 祁傢崖村
610427107208 白土村
610427107209 雷村
610427107210 張傢堡村
610427107214 九田村
610427107215 西留村
610427107217 呂興村 |
|
水口鎮地處彬縣南塬,境內平均海拔1000-1300米,總面積67.04平方公裏,總耕地面積31099.31畝,人均約1.9畝。水口鎮塬面地形大致似“川”字形,東西兩塬窄而較短,中塬寬而較長,縣道彬底公路貫穿其中,全鎮入村道路已全部砂石化。鎮政府駐地水口村,距縣城約11公裏,交通較為便利。全鎮轄12個村民委員會,到2006年年底,全鎮共4023戶,68個村民小組,人口16526人。彬縣自商以來3100餘年的城鎮歷史變遷中,水口地區曾有過一段輝煌。北魏盛興二年(公元468年)設白土縣,治所在今彬縣西南十裏水口塬,是關中通往豳州城(今縣城)及絲綢之路西行古道的必經之地。隋開皇三年(公元584年)改白土縣為新平縣,移縣治於今城中。 |
|
水口鎮位於樂山市城西5公裏處,因位於青衣江、大渡河、臨江河一江三河出口交匯地帶而得此名。水口鎮位眉山、樂山大佛和郭沫若故居三大旅遊勝地中心地域,幅員面積20.68平方公裏,可耕地8000畝,人口1.82萬人,轄11個村,76個經濟社和1個社區,4個居民小組。從90年代初期開始,水口鎮黨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度重視農業産業結構高速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基地,鎮黨委、政府提出了“以工業強鎮、以農業富民”的發展思路,因勢利導,以市場為契機,引導村民大力發展無公害優質蔬菜,全鎮共發展蔬菜種植面積4000餘畝。
一、鎮黨委、政府始終把蔬菜發展作為全鎮産業結構調整的重點。
一是在適宜種植蔬菜的羅李、張徐等七個村專門配備了蔬農技員;二是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邀請省、市、區農科所農業專傢對蔬菜種植戶進行培訓,包括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推廣和無公害生産管理要求,並組織到省內蔬菜種植技術先進地區彭州市等地進行參觀學習。
二、加大投入,完善基礎設施。
1999年以來,鎮黨委、政府加大投入,多方籌措一百餘萬元修建7.8公裏混凝土道路,並建設完善了機井、輸水管道、蓄水池、防滿腔溝渠等基礎設施,逐步使基地內道路四通八達溝渠縱橫,既能灌又能排,逐步改善和增強了菜地抵禦自然災害能力,減少自然災害。
三、依托天成公司,大力開展“支部+協會”、“公司+農戶+基地“的蔬菜種植模式。
多年來,我鎮充分發揮天成公司優勢,積極實施“支部+協會”的農業生産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結合農業産業結構的調整,在羅李、張徐、周橋等村建設優質無公害蔬菜基地,其中,青蔥種植300餘畝,大白菜600餘畝,韭菜200畝,青梗菜400畝,達1500餘畝,使菜農民增收450萬元;另外,大力發展農業經紀人等中介組織,每年外銷青椒、匣子、豇豆、苦瓜、四季豆等蔬菜1500萬斤,年增收150萬元,確保菜農在田邊就能銷售蔬菜,逐步引導農民嚮農業標準化、商品化、市場化邁進。
四、大力推廣新技術,發展無公害蔬菜種植。
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農民,選用抗病、高産優質蔬菜品種,大力推廣塑料大棚、地膜、遮陽網、防蟲網等先進栽培技術,尤其是天成公司基地,實行計劃種植、科學統一的專業防治病蟲害,推廣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我鎮已通過無公害蔬菜基地各項檢測標準。
五、抓好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
多年來,加強了鎮黨委政府加強與水口在外創業能人的聯繫,依靠他們引進項目、資金,先後引進了投資150萬元的春達建材有限公司、投資500萬元的瑞和祥動物藥業公司、投資80萬元的農貿市場、投資100多萬元的深溪灣渡假村、投資3000多萬元的莊大混凝土公司。 |
|
水口鎮地處黔、桂、湘三省邊陲,位於黎平縣東南部處於東經109013′—109024′,北緯25026′—26004′之間′,鎮所在地距縣城93公裏,是黎平縣南下兩廣的重要通道,境內平均海拔425米,年平均氣溫16.4℃,年降雨量1100毫米,無霜期限290——300天。與洪州、德順、中朝、順化、肇興、竜額、雷洞等鄉鎮毗鄰,總面積260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6115畝,其中水田面積15278畝,人均耕地0.45畝。全鎮轄有3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03個自然寨,258個村民小組7537戶,總人口35187人,是黎平縣第二大鎮。有侗、苗、水、漢等民族占99%,其中侗族人口占82.6%,2.9萬餘人。屬邊遠貧睏的典型山區。主産木材、茶葉、中藥村、植物油及商品牛、羊等農牧産品。
水口有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千姿百態的民族歌舞,瑰麗奇美的民族工藝品。有譽為民族建築奇葩的花橋、鼓樓,有侗族信奉的女神“薩歲”。如南江的侗族大歌、侗族服飾,而己流的手工銀飾製作更是凝聚了侗族兒女的智慧和心靈手巧,它以其精湛的工藝贏得了“銀飾之鄉”的美譽。
水口交通便利,信息暢通,37個村全部開通程控電話、移動電話,國際互聯網已使用。如今的水口正按照“123”經濟社會發展思路,即:一個中心(以建設畜牧業大鎮為中心),兩個基礎(加強交通建設、鞏固“普六”和發展“普九”兩大基礎),三大産業(抓好油茶林改造、鬆脂基地建設、發展中藥材三大産業)的發展思路開發建設,正走嚮和諧、繁榮。 |
會計百科 Accounting encyclopedia |
位於四川邛崍市臨邛鎮以西22公裏處,屬於山區鄉鎮,全鎮有人口5000餘人,幅園遼闊,全鎮72.5平方公裏。鎮轄15個行政村,104個生産小組,是西路片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
全鎮有豐富的森林,竹子資源,名優産品,主要是年出欄優質的成都麻羊約6000餘衹。茶葉2000餘畝,年産20餘萬斤幹茶。
水口鎮集貿市場繁榮,每月趕集9天,疑縫2、5、8日趕集,日交易額約為10--15萬元。 |
|
- : weir Town, Shuikou Town
|
|
水口 |
|
|
|
清水口鎮 | 涼水口鎮 | 水口鎮居委會 | 南雄市水口鎮木製工藝廠 | 開平市水口鎮健輝工藝廠 | 古田縣水口鎮灣口村工藝二廠 | |
|
|
嚮陽村 | 光明村 | 光華村 | 新民村 | 建華村 | 八墩村 | 水南村 | 板橋村 | 寺前村 | 水東村 | 高莊村 | 永樂村 | 水東村 | 沙頭村 | 水西村 | 水西村 | 萬安村 | 東方紅社區 | 人民社區 | 河西村 | 水口村 | 水口村 | 桃源村 | 水口村 | 水口村 | 水口村 | 勝利村 | 水口村 | 西壠村 | 新市社區 | 漁業社區 | 下湖村 | 群星村 | 東升村 | 大王村 | 白土村 | 下莊村 | 西留村 | 渡口村 | 雙山 | 永安村 | 新風村 | 新屋村 | 大坪村 | 石莊村 | 高石村 | 三河村 | 柏樹村 | 金鐘村 | 大坪村 | 謝村 | 湖坂村 | 三溪村 | 清水村 | 新河村 | 東方紅村 | 來竜村 | 富裏村 | 樟樹村 | 合心村 | | | | | | 更多結果... |
嶺上村 | 獨山村 | 飛馬村 | 群豐村 | 高嶺村 | 共和村 | 水口居委會 | 雙山村 | 大甲村 | 賀傢村 | 簡坡村 | 赤坎村 | 橫茶村 | 舊縣村 | 旺衝村 | 雙獅村 | 合平村 | 沿山村 | 北勝村 | 康寧村 | 垌心村 | 都竜村 | 到永村 | 大垌村 | 平衝村 | 騎馬村 | 洞桂村 | 埂宜村 | 羅回村 | 思奇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