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稱】【雙調】水仙子·詠江南
【年代】元朝
【作者】張養浩
【體裁】散麯·小令
【宮調】雙調
【麯牌】水仙子 |
|
【雙調】水仙子
詠江南
一江煙水照晴嵐⑴,
兩岸人傢接畫檐⑵,
芰荷叢一段秋光淡⑶,
看沙鷗舞再三,
捲香風十裏珠簾⑷。
畫船兒天邊至,
酒旗兒風外颭⑸,
愛殺江南⑹。 |
|
【註釋】
⑴“一江煙水”句:意思是說陽光照耀江水,騰起了薄薄的煙霧。煙水:江南水氣蒸騰有如煙霧。晴嵐:嵐是山林中的霧氣,晴天天空中仿佛有煙霧籠罩,故稱晴嵐(晴天空中仿佛有煙霧籠罩)。
⑵畫檐:繪有花紋、圖案的屋檐。
⑶芰荷:指菱角與荷花。芰,菱角。
⑷“捲香風”句:“即十裏香見捲珠簾。”化用杜牧《贈別》詩句“春風十裏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⑸颭:風吹物使之顫動。
⑹殺:用在動詞後表示程度深。
【譯文】
滿江的煙波和岸邊山中的霧氣相映,兩岸人傢屋檐相連。江面上荷花叢生秋光恬淡,看沙鷗正在江面上飛舞盤旋。時風從捲起的珠簾飄出有十裏遠。畫船兒好像從天邊駛來,酒旗兒迎風招展。真愛死個人啊,江南! |
|
【麯牌】
《水仙子》為元麯麯牌名,又稱為《湘妃怨》、《馮夷麯》、《凌波麯》、《凌波仙》等。亦入“中呂”、“南呂”。首二句宜對。六、七句可作五字,宜對;亦可作兩個四字句,與末句相配。 兼作小令、套麯。也可帶《折桂令》為帶過麯。南麯略同。
【格律】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傢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看沙鷗舞再三,捲香風十裏珠簾。
⊙○⊙●●○△,⊙●○○○厶△。⊙○⊙●●○○▲,○○○●厶△,●○○⊙●○△。
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颭,愛殺江南。
●○○○○厶,○○○⊙●△,⊙●○△。
(註:北麯入派三聲,故衹列平上去。上去為仄聲。平聲標“○” ,仄聲標“●”,去聲標“厶”,通用標“⊙”,平韻位標“△”,仄韻位標“▲”) |
|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傢接畫檐”兩句采用對偶的寫法,從大處落筆,先描寫江上之景,霧靄彌漫,煙雲繚繞,再寫兩岸人傢,鱗次櫛比,畫梁相接,正合乎水仙子的麯牌作法。首句畫出一幅天然美景,江面經晴日照射,氤氳蕩漾,更顯出煙水迷茫之致。次句“兩岸人傢接畫檐”已經透露了幾許消息—描畫精雕的房捨密接不斷,這自然不是普通人傢了,應是酒傢一類地帶。
接著作者又把註意力放到自然景物,“芰荷叢一段秋光淡”的“淡”用得好,把溫柔鄉的濃郁春光衝淡了,彷佛有抿去囂擾的意味,更增添了幾許詩意盎然的搖曳之姿。“看沙鷗舞再三”寫得是作者張養浩本人閑灑自適得怡然之味。
“捲香風十裏珠簾”暗示了其所在的溫柔鄉之香豔、富麗,和前面的畫檐人傢相呼應。“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颭”相對,也是水仙子的慣例。而這兩句不僅是字面相對,所描述的情景也恰成對應,一方頻頻召喚,一方倦旅來投。最後一句由客觀觀察轉回主觀感受,“愛殺江南”總結心得,既突顯主旨,又充分表達了情感。
這首小令在藝術的處理上,能夠把遠近的景物交錯來寫,富有變化,江南各種富有特色的景觀足以激發起令人心想神往的印象。
這首《水仙子》中最繁華富麗的句子是“兩岸人傢接畫檐”。
該麯中運用了“一”“兩”“再三”“十”等數詞,集中表現了江南風物明麗雋美的特點。由於選擇的數詞不同,富於變化,增強了生動活潑的情韻。五句寫景由遠而近,從大到小,寫傢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寫遠方的船,第七句又村落酒店酒旗,極富條理性和層次感,表達了歡快的格調。 |
|
張養浩像張養浩
(1269~1329)元代散麯作傢。字希孟,號雲莊,山東濟南人。號雲莊。元代著名散麯傢。詩、文兼擅,而以散麯著稱。張養浩少年知名,19歲被薦為東平學正,歷官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因看到元上層統治集團的黑暗腐敗,便以父老歸養為由,於公元1322年(英宗至治二年)辭官傢居,此後屢召不赴。公元1329年(文宗天歷二年),關中大旱,特拜陝西行臺中丞,遂“散其傢之所有”“登車就道”(《元史》本傳),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勞瘁而卒。追封濱國公,謚文忠。著有散麯集《雲口休居自適小樂府》傳世。據《全元散麯》所輯,今存小令161首,套數2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