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目錄 民族文化宮 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民族文化宮 在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北側。1959年落成開放。是一座具有我國民族風格的塔式高層建築,潔白的樓體在孔雀藍琉璃瓦頂下十分壯麗,主樓高聳,噴池環抱,兩翼平伸。展覽館館藏民族文物4萬餘件,有5個陳列廳,展陳面積3000餘平方米。在1994年9月,推出了充實後的基本陳列“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係列展--服飾、樂器、工藝美術品”,展覽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民族服飾,按長衣和兩截衣分別展示各少數民族服裝和飾品;第二部分是民族樂器,少數民族一般都能歌善舞,有着悠久的音樂文化,在這裏,你可以看到鄂溫剋、鄂倫春族獵民使用的鹿哨、飛竜哨,南方各民族使用的銅鼓,堪稱維吾爾族音樂瑰寶的《十二木卡姆》演奏時所用的整套樂器等等;第三部分是工藝美術品,我國少數民族心靈手巧,工藝美術品絢麗多彩。除基本陳列外,民族文化宮 展覽館還經常舉辦各民族專題性臨時展覽,為增進各民族的相互瞭解、加強民族團结、弘揚華夏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民族文化宮 展覽館主要收藏我國少數民族文物、研究弘揚優秀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展示和宣傳黨和國傢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充分反映建國以來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就,以及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作出的重大貢獻。 民族文化宮 (the Cultural Palace of Nationalities)
民族文化宮 展覽館位於北京市西長安街,是一座具有博物館性質的民族風情展覽館,民族文化宮 建築獨特,極具民族情調。展覽館館藏民族文物4 萬餘件,有5個陳列廳,展陳面積3000餘平方米。展覽館以收藏保護我國少數民族文物、研究弘揚少數民族文化,展示宣傳黨和國傢的民族政策、民族工作成就為己任,在1994年9月,推出了充實後的基本陳列“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係列展--服飾、樂器、工藝美術品”,展覽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民族服飾,按長衣和兩截衣分別展示各少數民族服裝和飾品;第二部分是民族樂器,少數民族一般都能歌善舞,有着悠久的音樂文化,在這裏,你可以看到鄂溫剋、鄂倫春族獵民使用的鹿哨、飛竜哨,南方各民族使用的銅鼓,堪稱維吾爾族音樂瑰寶的《十二木卡姆》演奏時所用的整套樂器等等;第三部分是工藝美術品,我國少數民族心靈手巧,工藝美術品絢麗多彩。除基本陳列外,民族文化宮 展覽館還經常舉辦各民族專題性臨時展覽,為增進各民族的相互瞭解、加強民族團结、弘揚華夏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 民族文化宮 坐落在北京長安街西側,建於1959年9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首都北京著名的十大建築之一。它的建立,體現了黨和國傢的民族政策,是中國56個兄弟民族平等、團结、進步、繁榮的象徵。
民族文化宮 建築面積32000平方米,主樓13層,高67米,東西翼樓環抱兩側,中央展覽大廳嚮北伸展,飛檐寶頂冠以孔雀藍琉璃瓦,樓體潔白,塔身高聳。整個建築造型別緻、富麗、宏偉、壯觀,具有獨特的中國民族風格。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深受全國各族人民的喜愛,1994年被北京市民選為50座“我最喜愛的民族風格建築”之首;作為新中國“第一宮”載入英國出版的《世界建築史》 ;1999年國際建築師協會第二十屆大會上,民族文化宮 被推選為20世紀中國建築藝術精品之一。
民族文化宮 是國傢民族事務委員會直屬的文化事業單位。內設博物館、中國民族圖書館、民族畫院、中國民族年鑒社、展覽館、民族文化宮 劇院、賓館等近20個涉及文化事業、經營及職能管理部門。具有宣傳黨的民族政策,舉辦民族展覽,收藏和研究少數民族文物、文獻,提供民族書刊,開展民族文化交流,承辦民族活動及商業演出等多項功能,是中外人士瞭解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窗口。
民族文化宮 的宗旨是:為民族文化事業服務,為民族工作服務,為各民族的團结進步事業服務。民族文化宮 建成四十多年來,收有珍貴少數民族文物5萬餘件;藏有24種少數民族文字文獻及漢文書籍60餘萬册;舉辦了民族工作成就、少數民族服飾、樂器、工藝美術、面具等專題文化展覽及基本陳列《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係列展》 ,全國各民族地區有近50個兄弟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經濟建設成就在這裏展示;上演了民族歌舞及中外著名音樂、戲麯等劇目;出版了民族音像製品;展示了民族風格的飲食文化……接待了近100個國傢和地區的外賓、港澳臺同胞和僑胞,每年接待國內外觀衆、來賓和讀者幾十萬人。
民族文化宮
1998年開始,國傢投資1.6億元人民幣,對民族文化宮 進行抗震加固和全面裝修。民族文化宮 下設展覽館、博覽館、圖書館、賓館、大劇院、娛樂城等機構和設施,集文化交流、餐飲、娛樂、辦公為一體,是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理想場所。其中,民族文化宮 展覽館擁有3400平方米的五個展覽大廳和雄厚的展覽組織、設計、施工力量。主要從事組織,承辦國內外經濟、文化展覽、展銷會;嚮社會各界提供展覽場地、展覽設備租賃;承接各種展覽會的總體設計、美術製作;組織展覽的新聞發佈會;並設有巨幅廣告牌,為企業及其産品設計製作廣告。
民族文化宮 展覽館主要收藏我國少數民族文物、研究弘揚優秀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展示和宣傳黨和國傢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充分反映建國以來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就,以及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作出的重大貢獻。
民族文化宮 是國傢民族事務委員會直屬的文化事業單位。內設博物館、中國民族圖書館、民族畫院、中國民族年鑒社、展覽館、劇院、賓館等近20個涉及文化事業、經營及職能管理部門。具有宣傳黨的民族政策,舉辦民族展覽,收藏和研究少數民族文物、文獻,提供民族書刊,開展民族文化交流,承辦民族活動及商業演出等多項功能,是中外人士瞭解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窗口。 民族文化宮 博物館於1959年10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1979年改稱民族文化宮 展覽館,1997年9月恢復民族文化宮 博物館名稱。
1980年、1982年、1985年,民族文化宮 博物館作為團體會員分別首批加入中國自然博物館協會、中國博物館學會和北京市博物館學會。
1995年12月,民族文化宮 成為北京市首批登記註册的55座博物館之一。
民族宮博物館現設有陳列研究部、文物部、資料部、外聯部4個部門。
民族文化宮 博物館的展陳,是在舉辦全國民族工作成就展覽中起步的。195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之際,伴隨着民族文化宮 的落成, 《十年來民族工作展覽》經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宋慶齡等黨和國傢領導人親自審定後對外展出。劉少奇、周恩來、陳毅、李富春、彭真、李先念等黨和國傢領導人、民族領袖,以及西哈努剋親王、墨西哥總統等國際友人,都曾親臨民族文化宮 博物館,出席展覽開幕儀式,參觀展覽和相關會議活動,通過這次展覽,展示出各民族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教育和鼓舞了各族人民,使民族平等、團结政策深入人心。經歷了“十年動亂”之後,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之際,經過再次籌辦,1979年10月1日《全國民族工作展覽》與觀衆見面。
八十年代後期以來,博物館在陳列體製上實行基本陳列與專題展覽相結合。成功展出《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陳列》(1990年9月開展)、《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係列展——服飾、樂器、工藝美術品》(1994年9月開展)等基本陳列展和《中國苗族服飾展覽》 、《中國彝族服飾展覽》 、 《中國西藏社會歷史資料展覽》等專題展覽。還有部分專題展覽到全國各地進行巡展,如《歷世達賴、班禪敬獻中央政府禮品展覽》 、《中國少數民族服飾展覽》等。其中《中國西藏文化展覽》、《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服飾藝術展覽》等十多個專題展先後在日本、美國、法國、前蘇聯、馬來西亞、韓國、香港等國傢和地區成功展出。此外,民族文化宮 博物館還承接來華的如《江上波夫收藏絲綢之路文物展》、《日本國池田大作攝影藝術展》等國外優秀文化藝術展覽,豐富了展出內容。這一係列的展覽,為服務於“三中全會”後黨在新時期的民族工作、民族文化建設和國傢民族團结進步事業,為搶救民族文化遺産、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國際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
民族文化宮 博物館共收藏全國各地少數民族古代、近現代藏品五萬餘件,藏品分為:生産工具、生活用品、服裝服飾、民間樂器、錢幣印璽、文書封誥、工藝美術、宗教用品等,從物質文化到精神文化包羅萬象,豐富多彩。另有圖片資料60000餘幅,圖書文獻資料2000餘册,音像資料500餘盤。作為全國各少數民族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留物,這些藏品和資料不僅得以科學地收藏和保管,而且為舉辦不同類型的民族文化展覽、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研究和交流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自1959年以來,民族文化宮 博物館共舉辦國際、國內民族文化、經濟技術展覽500餘個,年均接待觀衆20萬人次。
民族文化宮 博物館有一支較強的專業隊伍,幾十年來積極開展民族學、博物館學的研究和探討,發表和編輯出版了許多學術論文和著作。如: 《東方霓裳—解讀中國少數民族服飾》 、《民族文博研究》 、 《中國苗族服飾》 、《中國苗族服飾文化》、 《中國彝族服飾》、《中國西藏秘寶和傳統工藝》 、《中國西藏社會歷史資料》 、《民族學博物館學散論》 (論文集)、《中國少數民族面具》 、 《中國少數民族佩飾》 、《民族博物館的理論與實踐》(論文集)等著作和畫册。 作為一個一流的專業性博物館,多年來民族文化宮 博物館以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民族文物而享譽國內外。其中尤以少數民族地區敬獻中央禮品、服飾、樂器、宗教用品為特色。
工藝美術品
中國少數民族工藝美術源遠流長,各民族工藝品質樸凝重。少數民族精美的工藝品多出自農牧漁獵民和工匠之手,與其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令時序、宗教祭奠等習俗緊密相連,並沿着造物之路延伸,經過世代傳襲變異,積澱升華而具有“永恆的魅力”。它們既根植於各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又成長發展在多民族相互交融輝映的文化氛圍之內,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中國少數民族工藝美術以實用工藝為主,陳設工藝也占有主要位置。工藝美術品分為陶瓷工藝、編織工藝、雕塑工藝、金屬工藝、織染綉與服飾、漆器工藝、民間繪畫與剪紙藝術七大類。人們可以從中觀賞到品類豐富的少數民族工藝品中,瞭解其世代傳承的延續變化,多元化多層面的發展態勢和積澱升華而形成的迥然相異的美學風格,深切感受到少數民族工藝品所具有的永恆魅力。
宗教用品
宗教信仰,是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我國各少數民族中,宗教對於社會生活、生産、文化藝術和風俗習慣等諸多方面都有着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我國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大致可以分為五種情況,一是原始宗教信仰,主要存在於20世紀50年代前後仍保留濃厚原始公社殘餘的一些民族中,以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為主,包括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巫教、薩滿教等;二是藏傳佛教,主要信仰的民族有藏、蒙古、土、裕固、納西、門巴等民族;三是小乘佛教,主要信仰的民族有傣、布朗、阿昌、德昂等民族;四是伊斯蘭教,主要信仰的民族有回、東鄉、撒拉、保安、維吾爾、哈薩剋、柯爾剋孜、塔吉剋、烏孜別剋、塔塔爾等民族。此外,在我國南方一些少數民族中部分人信仰基督教,俄羅斯族和鄂溫剋族的部分人信仰東正教等。
作為一個全國性民族博物館,搜集收藏、陳列研究反映少數民族群衆宗教信仰的有代表性的實物,以加深各民族人民之間的相互瞭解與尊重,進一步促進民族團结。 館藏代表性宗教實物主要包括:經籍典章、偶像、法器、服裝服飾、樂器、繪畫等。
樂器
中國少數民族樂器種類豐富,源遠流長,在中國輝煌燦爛音樂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歷史上曾對中原音樂文化産生過深刻影響。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樂器現存有五百餘種。一般是北方少數民族多使用弦樂器,流傳影響甚廣;南方少數民族多使用打擊樂器和管樂器,地域特色鮮明。這些樂器種類繁多,形製各異,洋溢着濃郁的民族鄉土氣息,廣泛運用於各民族人民的勞動生活,娛樂社交,婚喪嫁娶,節慶聚會,宗教祭祀等活動。
少數民族傳統樂器多由群衆自己製作,品類豐富,特色鮮明,群衆性、自娛性很強。許多古老樂器仍傳習至今。民族文化宮 博物館收藏有五十個民族的一百餘種千餘件樂器。主要分為:
吹奏樂器:包括號、笛、蕭、塤、嗩吶、蘆笙等;
拉弦樂器:包括馬頭琴、艾捷剋、馬骨鬍、三弦琴等;
彈撥樂器:包括伽椰琴、熱瓦甫、琵琶、月琴等;
打擊樂器:包括鼓、鑼、鈸、嶺、沙巴依等。
服飾
中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傢。五千年歷史的積藴,千萬裏山河的滋養,各民族智慧的創造,成就了中華“衣冠之國”博大精深的服飾文化。
絢麗多姿的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是中華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紛繁的服裝款式,精湛的服飾工藝,多彩的服飾民俗,不斷豐富裝點着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成為中華大地一道亮麗而綿延流長的文化景觀;而藴涵其間的工藝技術等服飾元素、生活情趣、審美觀念、婚姻道德、宗教信仰以及多民族文化交融,復成為研究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內涵和認識東方文明獨特形態的又一途徑,成為中國服裝産業成就中國氣派、鑄造民族品牌的寶貴資源。
為整理、研究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産,進一步豐富發展中華民族服飾文化。自1959年開館以來,民族文化宮 博物館逐步對中國各民族傳統服飾進行了全面的調研和徵集,現已纍積收藏各民族服裝服飾近萬件,基本上反映出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整體風貌。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先後在國內外多次舉辦《中國少數民族服飾》、《中國苗族服飾》、《中國彝族服飾》、《中國少數民族佩飾》等專題展覽,並出版了相關畫册、論著。
禮品
民族文化宮 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的各少數民族敬獻中央人民政府及國傢領導人的禮品、貢品3500多件。今天,這些禮品已成為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的珍貴藏品,成為中央政府與地方各族人民及各界人士親密關係的歷史實物見證,成為民族文化宮 博物館獨具特色的典藏精品文物之一。這些貢品和禮品贈與的雙方,多為中央政府的領袖和民族地方的政治、宗教領袖或上層人士之間,因此,它們不同與民間交往中表示友好和親善的贈與物品。這些禮品記載和傳遞着地方各族人民及各屆人士對祖國大家庭的熱愛、對人民領袖的擁護與崇敬。
這些禮品涉及到藏、回、維吾爾、蒙古、滿、苗、瑤、傣、佤、彝、白、達斡爾等30多個少數民族,內容包括民族生産、生活、經濟、文化和宗教器物等方方面面。其中很大一部分禮品無論從工藝還是從材料和價值上看,堪稱文物中的精品和珍品。有些禮品還與歷史事件相關,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物價值。
在各少數民族敬獻禮品中,尤以歷世達賴和班禪敬獻中央政府的禮品歷史悠久、品種豐富。我館收藏了許多五世達賴、十三世達賴、十四世達賴和六世班禪、十世班禪、十一世班禪等敬獻清朝皇帝、慈禧太後、中央人民政府和國傢領導人的貢品和禮品。這些貢品和禮品大多用金、銀、珍珠、珊瑚、琥珀、鬆石、蜜蠟等貴金屬和稀有寶石精製而成,文物價值極高,彌足珍貴 中國民族圖書館是一所全國性的民族專業中心圖書館,1959年9月建成開放。原為民族文化宮 圖書館,1989年4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民族事務委員會和文化部批準,改稱中國民族圖書館。
中國民族圖書館在北京民族文化宮 內花園式庭院之中,館捨面積2700平方米,有近百個閱覽座位,並擁有國內少見的封閉式書庫。
現設采訪編目部、典藏閱覽部、研究發展部等部門,有漢、蒙古、回、藏、維吾爾、朝鮮、彝、滿、水等多個民族的工作人員。
中國民族圖書館多年來以藏書豐富,獨具民族特色而著稱。現有藏書50多萬册,以漢文和民族文獻為主,外文文獻為輔。民族文字古籍占17萬餘册,其中不少是特種文獻、孤本。所藏的民族文獻種類繁多,有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剋、朝鮮等24種;外文有英、俄、日、德等14種。
中國民族圖書館特藏文獻中有不少國內外罕見的各種民族文字寫本、刻本、金石拓片、輿圖,還有年代久遠的稀世真品、菩提葉寫本等。漢文古籍中大量收藏了地方志、史志、民族史志、年譜、傳記,並有部分孤本。如《甘省便覽》、《西昌備乘志》等。此外還有極為珍貴的元初補雕的《金藏》,它是《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的底本之一。民族文字古籍中,有蒙古、藏、滿、彝、水等文種,僅古藏文經典就有數千包,數萬種之巨。這些古藏文珍品中有《紅史》、《薩伽班智達貢嘎堅贊本生事記》等。其它民族典籍精萃有蒙文《成吉思汗格言》、彝文《西南彝志》、水文《水書》、西夏文《佛經》等。
中國民族圖書館豐富而獨特的藏書體係不僅贏得了“民族典籍之宮”的美譽,而且為對外弘揚中華各民族的古老文化,對內開展多層次、高質量的讀者服務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首先,圖書館積極開展外藉、閱覽、郵藉等多種服務業務,每年可接待國內外讀者萬餘人。
其次,設有縮微照相機、復印機、微型計算機等現代化設備幾十臺,為開發文獻資源做出了努力。自1981年以來,陸續復印出版了《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八旗通志》、《丹珠爾》和《妙法蓮華經》、《聲聞地》貝葉寫本等幾十種30萬餘册圖書,服務範圍遍及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有的還傳播到國外。此外,圖書館編輯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工作大事記》、《中國少數民族圖書館概況》、《中國民族年鑒》(1995年捲-2003年捲)等書。
1983年起先後舉辦民族地區圖書館館長研討班、進修班,采取多種方式培訓人才。
另一方面,與國際間的交往逐年增加,先後接待了日、美、英、印度、意、澳、德、尼泊爾、泰、匈、伊朗、蒙、朝、韓、吉爾吉斯等國的政府官員、圖書館界學者、學術團體和民族宗教界人士以及旅居國外的藏胞及臺、港、澳同胞等,並派員出訪了匈牙利、澳大利亞、前蘇聯、印度、日本、蒙古、土耳其等國,與國外及臺、港、澳許多學術機構和圖書館建立了友好文化交流關係。 minzu wenhuagong
民族文化宮
Cultural Palace of Nationalities
1959年在北京建成。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高層塔式建築。建築面積 3萬平方米。中央主樓13層,高67米,左右兩翼平伸環抱。墻面為白釉面磚,樓頂為孔雀藍琉璃瓦,富麗、宏偉、壯觀。
民族文化宮 是宣傳中國共産黨和國傢的民族政策,推動各民族文化交流,傳播科學文化知識,促進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場所,是中國各民族團结的象徵。民族文化宮 設有展覽館、圖書館、禮堂、舞餐廳和俱樂部。展覽館有 5個展覽大廳。1959年和1979年曾在這裏兩次舉辦全國民族工作展覽,概括介紹了黨和國傢的各項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成就,以及各族人民為建設祖國作出的貢獻。圖書館以收藏民族專業圖書為主,藏書30多萬册,包括漢、蒙古、藏、維吾爾、□、朝鮮、壯、哈薩剋、傣、柯爾剋孜和滿等20餘種民族文字書籍,其中有年代久遠罕見的古藏文、□文以及印度梵文等珍本和善本。禮堂內設有超短波的“譯意風”,可同時用幾種民族語言進行翻譯。俱樂部設有健身房、射擊室、乒乓球室、臺球室及音樂、舞蹈排練室等。舞餐廳有宴會廳和茶座,可供中外來賓舉辦宴會和酒會。(見彩圖民族文化宮 )
民族文化宮 展覽廳
(殷海山)
特36民族文化宮 芒市民族文化宮 北京民族文化宮 德宏民族文化宮 貴州民族文化宮 民族文化宮大劇院 民族文化宮展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