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①不脫離生産的群衆武裝組織。通常是國傢(或政治集團)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是常備軍的助手和後備力量。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民兵,是中國人民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在各個歷史時期為贏得革命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行基幹民兵和普通民兵制度,一面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維護社會治安,一面接受軍事訓練,完成戰備勤務,並隨時準備參軍參戰,保衛祖國,抵禦侵略。②民兵組織中的成員。 | | ◎ 民兵 mínbīng | | 不脫離生産的群衆性人民武裝組織。也稱其成員 | | 古時稱列入兵籍,平日從事農業生産,戰時應召入伍的農民 | | 古時指鄉兵,列入兵籍,有事則徵召入伍。《資治通鑒·後唐明宗長興元年》:“ 董璋 閲集民兵,皆剪髮黥面,復於 劍門 北置 永定關 ,布列烽火。”《玉海》捲一三九引《慶歷兵錄》:“凡軍有四:……四曰民兵,農之徤而材者籍之,闕者輒補,歲一閲焉。”《三國演義》第三九回:“可速招募民兵, 亮 自教之,可以待敵。” 清 何焯 《義門讀書記·歐陽文忠公文》:“禦邊非參用民兵,不可習其地利,知賊虛實。” | | 指民間組織的武裝。 | | 今指不脫離生産的、群衆性的人民武裝組織。亦指這種組織的成員。 邵子南 《地雷陣》:“組織民兵,他當了武委會主任,又改為中隊長。” 邵子南 《地雷陣》:“吃罷飯, 李勇 就到中隊部去,集合民兵,整理爆炸工具。” | | 民兵臂章民兵,是指不脫離生産的群衆武裝組織。通常是國傢或政治集團的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常備軍的助手和後備力量。有的則同預備役相結合,既是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又是預備役的一種組織形式。我國民兵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群衆武裝組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後備軍,是鞏固基層政權、維護國傢安全與社會穩定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進行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基礎。
我國民兵産生於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伴隨着中國革命和建設進程不斷發展壯大,始終是我黨領導的“三結合”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革命戰爭年代,民兵為人民解放、民族獨立和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後,民兵在建設祖國、保衛祖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我國國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部隊和預備役部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組成。”這就從法律上確立了我國民兵在武裝力量體製中的戰略地位。新時期,我國民兵建設取得了重大成績。民兵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頭完成生産任務;擔負戰備勤務,保衛邊疆,維護社會治安;隨時準備參軍參戰和支前,抵抗侵略,保衛祖國。
我國民兵實行在國務院、中央軍委領導下的組織領導體製。全國的民兵工作在國務院、中央軍委領導下,由總參謀部主管;各大軍區按照上級賦予的任務負責本區城的民兵工作;省軍區、軍分區和縣(市)人民武裝部是本地區的民兵領導指揮機關;鄉、鎮、部分街道和企事業單位設有人民武裝部,負責民兵和兵役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民兵工作實施原則領導,對民兵工作實施組織和監督。
我國實行普遍民兵製。兵役法規定,我國“凡18歲至35歲符合服兵役條件的男性公民,除應徵服現役的以外,編入民兵組織服預備役。”“根據需要,吸收女性公民參加基幹民兵。”根據普遍民兵製的要求,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産狀況和居住期限,衹要符合民兵條件,都有義務依照這一規定參加民兵組織。國傢機關、社會團體和企業事業單位是一種依法成立並以自己的名義享有國防權利和承擔國防義務的社會實體,這些組織都有義務支持建立和發展民兵組織、參加民兵建設。普遍民兵製作為一項基本的軍事制度,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在新時期國防建設中的具體體現。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我們仍然需要依靠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我國民兵作為動員群衆、武裝群衆的主要組織形式,衹有保持它的普遍性、群衆性,才能將人民戰爭之深厚偉力根植於人民群衆之中。實行普遍民兵製,將符合條件的適齡公民最大限度地保留在民兵組織之中,有利於堅持傳統的民兵制度,使我黨我軍這一寶貴的財富得以繼承和發展;有利於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強大的後備力量動員基礎,以應付各種規模和形態的戰爭對力量的需求;有利於通過民兵工作的影響,輻射增強全民的國防觀念。
民兵分類、編組。民兵區分為基幹民兵和普通民兵。28歲以下退出現役的士兵和經過軍事訓練的人員,以及選定參加軍事訓練的人員編入基幹民兵組織。其餘18~35歲符合服兵役條件的男性公民,編入普通民兵組織。女民兵衹編基幹民兵,人數控製在適當的比例內。陸海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城市有特殊情況的單位,基幹民兵的年齡可適當放寬。民兵的編組是將符合參加民兵條件的公民,根據人數,按班、排、連、營、團等建製序列分別編入所在單位的民兵組織之中。
民兵訓練。民兵幹部和基幹民兵的訓練原則上由縣(市、區)人民武裝部組織實施。根據訓練大綱的要求,幹部訓練時間為30天,一般在一年內完成;民兵訓練時間為15天,一次完成。通過訓練,幹部具備相應的軍事技能和組織指揮能力,並提高開展本職工作的能力;民兵學會使用手中武器裝備,掌握基本軍事技能;分隊能擔負一般戰鬥任務。民兵幹部主要進行本級指揮和教學法訓練,基幹民兵,主要進行技術和戰術基礎訓練。專業技術兵的訓練時間,根據需要適當延長,一般比步兵訓練時間多一些。為適應訓練發展的需要,全國目前已建設了許多縣級民兵訓練基地,民兵大部分基地實施集中訓練。根據需要,還組建了一批專業技術訓練中心。這些基地和中心都達到了能吃、能住、能訓練的要求。在訓練手段上,大力推廣電化教學和模擬訓練,實施形象、直觀教學,訓練質量有較大提高。在訓練中註意突出重點,民兵幹部、應急分隊和專業技術分隊的訓練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在新世紀、新階段,堅持在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中提高民兵建設的整體質量,是時代賦予民兵建設的一項新的任務。質量是民兵建設的核心和靈魂,提高質量是深化民兵改革的根本目的。近年來,我國民兵建設堅持在改革中提高質量、在創新中尋求發展,創造了許多成功經驗。特別是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下發的一係列文件指示,科學揭示了新形勢下民兵質量建設的基本規律,係統提出了新世紀、新階段深化民兵工作改革的對策措施,解决了民兵建設與發展中的一係列深層次問題。我們要準確把握文件精神,拓展民兵建設的思路,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發展步伐,努力提高民兵建設總體質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第三十六條規定,民兵是不脫離生産的群衆武裝組織,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助手和後備力量。民兵的任務是:
(一)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頭完成生産和各項任務;
(二)擔負戰備勤務,保衛邊疆,維護社會治安;
(三)隨時準備參軍參戰,抵抗侵略,保衛祖國。 | | minbing
民兵
militia
不脫離生産的群衆武裝組織。通常是國傢或政治集團的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常備軍的助手和後備力量。平時其成員各事本業,接受必要的軍事訓練;戰時就地配合軍隊作戰,擔負戰爭勤務,開展遊擊戰爭,維持社會治安,必要時隨軍遠征。民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傢,有着不同的階級性質和使命,名稱也不盡相同。
簡史 在奴隸社會,自由民出身的男子都有義務服兵役,平時耕收,戰時出徵,後世稱之為“民軍制度”。常備軍成為武裝力量的主體後,不少國傢則以種種形式和名稱組織群衆武裝,作為常備軍的輔助力量。
在中國,北朝時期已使用“民兵”一詞。據《魏書》捲五十一記載,北魏文成帝興安二年(453),淮陽王皮豹子曾上表:“臣所領之衆,本自不多,唯仰民兵,專恃防固。”北宋時,民兵(亦稱鄉兵)逐漸成為國傢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神宗熙寧三年(1070),政治傢王安石變法,推行保甲,倡訓民兵。熙寧五年,民兵隸屬兵部。哲宗嗣位(1086)後,廢除民兵。元順帝時設立民兵萬戶府,下詔各地組織民兵(亦稱義兵),結堡自衛。明朝也曾組織民兵(如民壯、土兵等),戍衛邊疆,守護城池,維持治安。清朝鄉兵(又稱鄉團或民壯)遍於各省。上述歷代民兵,雖在抵抗外來侵略中起過作用,但多為地主階級用以維持統治的工具。真正為抵禦外侮、反抗侵略而組織起來的人民群衆武裝,有明嘉靖年間東南沿海人民反抗倭寇鬥爭中的義兵、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廣州三元裏人民抗英鬥爭中的群衆武裝等。
在世界其他國傢,英國是較早以“民兵”為名組織群衆武裝的國傢之一。16~18世紀,英國基本上采用民兵製。1588年,英國民兵是抵抗西班牙入侵的主要武裝力量。美國民兵在1775~1783年獨立戰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1792年,美國國會通過《民兵法》,把民兵製列為國傢的軍事制度。1903年,美國以國民警衛隊取代民兵。法國在1789~1794年大革命時期,資産階級為推翻波旁王朝的統治,在城市、農村分別組織了工人自衛軍和農民自衛軍,統稱國民自衛軍。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國民自衛軍參加了巴黎保衛戰。1871年,法國無産階級依靠巴黎工人武裝起來的國民自衛軍,成功地舉行了巴黎公社起義,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無産階級專政的政權(見彩圖1871年3月18日,法國巴黎工人舉行武裝起義,在歷史上建立第一個無産階級革命政權──巴黎公社(畫))。俄國於1905~1907年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領導下建立了由工人組成的赤衛隊。1917年,赤衛隊遍及各大城市及工業中心,成為無産階級為爭取蘇维埃政權的勝利而鬥爭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十月革命”後,俄國共産黨()第八次代表大會提出建立無産階級的民兵。1923~1939年,實行了正規紅軍與民兵相結合的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朝鮮等國的群衆武裝,在反法西斯鬥爭中都起過重要作用。目前,第三世界國傢為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保衛國傢安全,大都建立了民兵組織。
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民兵 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民兵是在長期革命戰爭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一支新型的人民群衆武裝組織。
隨着工農革命運動的興起,1922年1月,在香港海員大罷工中産生了第一支工人糾察隊;1924年8月,在廣東成立了第一支農民自衛軍。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時期,工人糾察隊和農民自衛軍有了很大發展。1925年1月,中國共産黨第四次代表大會提出,普遍組織農民協會,發展農民自衛軍。彭湃、毛澤東、周恩來等在廣州、武漢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為開展農民運動,建立農民自衛軍,培養了大批骨幹。廣東農民協會頒 | | - n.: commando, militia, militiamen, posse, posseman, tame jolly, a militia soldier, militia,people's militia, militiaman, member of a militia
| | - n. milice
| | 國民自衛隊隊員 | | 美國 | 歷史 | 軍事 | 戰爭 | 學習 | 毛澤東 | 女民兵 | 革命烈士 | 見義勇為 | 烈士 | 閔行 | 士兵 | 教官 | 上海 | 地方性法規 | 預備役 | 法律法規 | 遵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