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毛發分為毛幹和毛根兩部分。
毛幹是露出皮膚之外的部分,即毛發的可見部分,由角化細胞構成。組織可分為表皮、皮質及毛髓三層。毛幹由含黑色素的細長細胞所構成,胞質內含有黑色素顆粒,黑色素使毛呈現顔色。黑色素含量的多少與毛發的色澤有關。
毛根是埋在皮膚內的部分,是毛發的根部。毛根長在皮膚內看不見,並且被毛囊包圍。毛囊是上皮組織和結締組織構成的鞘狀囊,是由表皮嚮下生長而形成的囊狀構造,外面包覆一層由表皮演化而來的纖維鞘。毛根和毛囊的末端膨大,稱毛球。毛球的細胞分裂活躍,是毛發的生長點。毛球的底部凹陷,結締組織突入其中,形成毛乳頭。毛乳頭內含有毛細血管及神經末梢,能營養毛球,並有感覺功能。如果毛乳頭萎縮或受到破壞,毛發停止生長並逐漸脫落。毛囊的一側有一束斜行的平滑肌,稱為立毛肌。立毛肌一端連於毛囊下部,另一端連於真皮淺層,當立毛肌收縮時,可使毛發竪立。有些小血管會經由真皮分佈到毛球裏,其作用為供給毛球毛發部分生長的營養。
毛發在人體分佈很廣,幾乎遍及全身,衹有掌蹠、指趾屈面、指趾末節伸面、唇紅區、龜頭、包皮內面、小陰唇、大陰唇內側及陰蒂等處無毛發分佈。
全身的毛發數目尚無精確統計,但有人曾測定過頭髮約有10萬根左右。身體各部位毛發的密度不同,隨性別、年齡、個體和種族等而異。一般頭部最密,頭頂部約為300根/cm2,後頂部約為200根/cm2,手背處則很少,衹有15~20根/cm2,在前額和頰部毛發密度為軀幹和四肢的4~6倍。一般認為毛囊的密度是先天性的,到成人期不能增添新的毛囊數。
毛發的粗細不同,與性別、個體、部位和種族有關。男子一般比女子粗,有人測定過頭髮約在70~100μm之間。毛發的長度也不等,毳毛一般在5~6mm以下,超過10mm以上者很少;短毛如睫毛、眉毛、鼻毛等,一般長度也不超過10mm。頭髮的長度最長,尤其是女子留長發者,有的可長到90~100cm,甚至150cm,據文獻記載最長的達3.2m。
通常毛發可分成硬毛與毳毛兩類,硬毛粗硬,具有髓質、顔色較深。
硬毛又可以分兩種:
(1)長毛 如頭髮、鬍須、腋毛、陰毛、胸毛等,通常可長至10mm以上。
(2)短毛 較短且硬,如睫毛、眉毛、鼻毛、耳毛等,通常長度小於10mm。毳毛又稱汗毛,細軟無髓質,顔色較淡,主要見於面部、四肢和軀幹部。
人體除了頭髮和長在腋窩及陰阜的長毛外,另有睫毛、眉毛、鼻毛、耳毛,和一些細小的毫毛。小孩全身除了手掌、腳掌及最後一節的指、趾骨上的皮膚外,幾乎都被一層細小毫毛所覆蓋。到了青春期,由性激素所引起的第二性徵出現時,一部分細小的毫毛就會被長毛所替代。就女性而言,這種現象發生在腋窩和陰部,而男性除了這些地方外還包括臉(鬍子),手、腿、胸部和腹部。
成年男女,都生有腋毛與陰毛。這兩種毛發,不但功用相同,而且都受腎上腺皮質的雄激素的控製。腋下與陰部常受到摩擦,而腋毛與陰毛可以減少局部的摩擦,並可幫助汗液的散發。
隨着年齡的不同,毛發的性質也會發生變化,同一毛囊長出的毛發也不一樣。在青春期,腋窩和恥骨部位會長出硬毛性的陰毛、腋毛代替毳毛;到了晚年,頭皮毛囊傾嚮返回毳毛,以男性最著,同樣情況見於腋窩和恥骨部,以女性較著。
毛發的生長速度是不一致的,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1)部位 頭髮的生長速度最快,每天生長0.27~0.4mm,腋毛每天生長0.21~0.38mm,按此計算,頭髮大約1個月長1cm左右,另外頦部毛發每日生長0.21~0.38mm,其他部位約0.2 mm。
(2)性別 生長速度:頭髮 女>男,腋毛 男>女,眉毛 男=女,全身毛發平均生長速度 男>女。
(3)年齡 頭髮於15~30歲,生長最為旺盛,老年頭髮生長緩慢,兩性差異消失。
(4)季節 夏季生長快於鼕季。
(5)晝夜 白天生長較夜間快。
(6)與機體健康狀況有平行關係。
(7)與毛囊的粗細成正比例 與毛發生長相比,一年內毛發在正常情況下脫落約70g,而每天脫落的頭髮一般不超過100根。
毛發的生長和替換也有一定規律,並非連續不斷,而是呈周期性。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即生長期、休止期及脫落期。
此外性激素也會影響頭髮生長的速度。懷孕期間性激素分泌最旺盛,頭髮的壽命增加;而生産後,性激素恢復原來的數量,頭髮又重新恢復正常的生長速度,此時頭髮會大量掉落。
毛發的功能很多,它能幫助調節體溫,同時也是觸覺器官,當我們輕觸到身體表面時,毛發的根部就會産生輕微的動作;這動作會立刻被圍繞在毛幹四周的神經小分支物所截取,然後經由感覺神經傳送到大腦去。每根毛發都連着一至數個由排列在分泌管的腺泡所構成的皮脂腺。
有的人,身上的毛發非常稀少,醫學上稱為“特發性毛發稀少”。
也有先天性無毛癥的,如雲南宜良縣楊天兆、揚天順兩兄弟,頭上無發,臉上無眉毛、睫毛、鼻毛、鬍須,體毛亦無,皮膚光潔,而其兩個妹妹毛發很全且頭髮濃黑,傢族中尚無他人是無毛現象。
如果患有腎上腺皮質機能低下的疾病時,可能會出現毛發稀少和毛發脫落的癥狀。相反,有些人,特別是婦女,毛發增粗變濃,甚至出現小須、陰毛增多等現象,這叫做“特發性多毛”癥,也與遺傳有關。
此外,如果婦女患腎上腺皮質腫瘤時,雄激素增多,就會出現多毛的男性化現象。也有個別女性多毛的現象。如浙江長興縣20歲李姓姑娘,胎生多毛,身上的毛以背部、腰部、小腹部、雙臂、雙腿處最密。已引起醫學科學工作者的重視和研究。
參考資料:
毛發主要化學成分是什麽?
毛發的主要成分是角質蛋白。它是由多種氨基酸組成,其中以胱氨酸的含量最高,可達15.5%,蛋氨酸和胱氨酸的比例為1:15。自然頭髮中,胱氨酸含量約為15- 16%,燙發後,胱氨酸含量降低為2-3%,同時出現前沒有的半膠氨酸。這說明燙發有損發質。
毛幹、毛球、毛乳頭的結構和功能是怎樣的?
毛幹:我們平時所看到的部分,為一長柱形角質蛋白細絲。在顯微鏡下,由內嚮外,可分內、中、外三層。內層位於毛發中心,稱髓質(但有些毛發如毳毛無髓質)。中層稱皮質,為毛發構造的主要部分,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皮質細胞有張力細絲和纖維間基質。細絲由纖維蛋白組成,基質則是由富含胱氨酸的非蠃旋蛋白組成。這些成分對毛發理化性質起决定作用外層稱角質部,又叫毛表皮。
毛球:位於毛發的根部,是最寬大的部分,有許多未分化的細胞,是一種增殖能力和分化潛能很強的細胞群。
毛乳頭:位於毛球的基端,是突入毛球內的結締組織成分,其中有數量不等的血管和神經。毛乳頭對維持毛發營養和生長有重要影響。當毛乳頭遭破壞或毛囊退化時,毛發即停止生長,並逐漸枯萎脫落,新毛發更換或再生難以形成。
毛發過多的成因是什麽?
一般而論,毛發是南歐人比北歐人和非洲人多,非洲人又比印第安人和中國人多。毛發多寡不同是正常現象,很少有毛發多得不正常的。毛發過多可能出於遺傳因素,也可能因服食類固醇藥物、內分泌不正常或絶經而引起。
毛發基本構造是怎樣的?
完整的毛發,其外觀是近圓柱形細絲狀。仔細觀察,可見根端較大,末端纖細。毛發由毛幹、毛囊、毛球膠其根端毛乳頭組成。我們肉眼看見的部分稱毛幹,而隱藏在皮膚深處的部分稱毛根。毛根中包括毛囊及根端膨大狀似蔥頭的毛球,毛球內有毛乳頭。
毛發生長是靠什麽來調節?
答:毛發生長調節主要依靠毛囊周圍的血管和神經內分泌係統。每個正常毛囊的基底部分或乳頭部分,均有各自數量不等的血管伸入毛球,這些血管和毛囊下部周圍的血管分支相互交通,構成嚮乳頭部的毛細血管網,而毛囊兩側乳頭下的毛細血管網,以及毛囊結締組織層的毛細血管網,又形成豐富的血管叢,血液通過這些血管網和血管叢,提供毛發生長所需要的物質營養。毛發生長除依靠毛囊周圍的血液循環供給營養以外,還靠神經及內分泌控製和調節。內分泌對毛發的影響明顯,男性激素對毛囊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內分泌包括垂體、性腺、甲狀腺、腎上腺等。
毛 的 結 構
人的毛發是由胚胎的外胚層演變而來,起源於原始上皮胚芽(也叫毛胚芽),以後生長和分化形成胎毛。
胎毛在胎兒4個月是最先出現於頭髮和面部,到妊娠後期則遍布全身。出生後過一段時間,胎毛被毳毛和終毛所代替。出生之後不再形成新的毛囊。
毛發是從毛囊長出,而毛囊和毛發又都是由毛球下部毛母質細胞分化而來。毛囊像個細長的口袋,開口與皮膚的表面,底部深入真皮及皮下脂肪層。毛囊由內而外又分為內、外毛根鞘和結締組織鞘三層,內、外毛根鞘起源於表皮,結締組織鞘起源於真皮。毛發露出皮膚表面部分為毛幹,處於毛囊內部分為毛根。毛根下端膨大如洋蔥頭稱毛球,毛球基底部嚮內凹陷為毛乳頭。毛球下層與毛乳頭相對的部分是毛母質,是毛發和毛囊的生長區,其中有黑素細胞。毛乳頭內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以供應毛發的營養和生長。
毛 的 功 能
頭髮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保護頭皮,減少和避免外來的機械性和化學性損傷,防止頭部遭受強烈的日曬,以及鼕季保溫,夏季散熱等作用。
頭髮又是外表健美的重要標志之一,一頭濃密漂亮的頭髮增加引人註目的美感,頭髮經過人為加工修飾,女性佩帶各種飾物後,更增加美感和風采。
頭髮是從頭上的毛囊中長出來的。頭皮上長滿了頭髮,每根頭髮都伴有皮脂腺,因此頭皮上有很多皮脂腺和汗腺。皮脂腺分泌皮脂,汗腺分泌汗液,排出於頭皮上的皮脂遺憾液等水分乳化形成乳化脂膜,對頭髮及頭皮起潤澤保護作用,是頭髮亮潔發亮,富有彈性。皮脂中的脂肪酸還可阻止頭皮上微生物的繁殖,並可中和頭皮上的鹼性物質。皮脂腺的分泌隨着年齡增長而變化。許多激素如雄激素、孕酮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對皮脂腺的分泌均有影響。到青春期性腺和腎上腺産生的雄激素量多而活躍,促進皮脂肥大,皮脂分泌亢進,頭皮及頭髮顯得很油膩。到了老年則皮腺分泌減少,頭髮乾燥無光澤。有的年輕人皮脂分泌少,頭皮和毛發乾燥,頭髮發脆易折斷;另外有的人皮脂旺盛,頭髮油膩,容易脫發。有些人的皮脂較稀,因其中含不飽和脂肪酸較多,使頭皮顯得油亮,稱油性頭皮或多油性頭髮。由於頭髮多油相互粘連一起而容易打咎,易沾灰塵。有些人的皮脂比較稠,所含飽和脂肪酸較多,成為幹性頭皮,頭髮為乾燥型頭髮。這種頭髮比較脆弱,容易受損傷,燙發時頭髮易折斷,洗頭時也不宜過多的揉搓。另外有些人的頭髮不油不燥,皮脂分泌適度,稱為中性頭髮,頭髮即不油也不幹。進入青春期後皮脂腺體的大小保持不變。在女性,腺體於絶經期後萎縮,而男性近70歲時纔發生萎縮。
毛發的生長周期分為三個階段:從生長(即活躍期)經退化期過度到休止期。控製毛發的生長周期與毛凸和毛乳頭兩個組織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有關。由於毛乳頭中含有神經及給毛發提供營養的血液供給,毛凸帶有能再生整個毛囊的細胞,因此是治療重點。研究表明,破壞這兩個組織可以去處毛發並不再生。
另一個在毛發生長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組織是毛凸,它位於立毛肌着體附近,含有特殊的細胞能夠重複激活毛囊。
成功阻止毛發再生的關鍵在於準確地選擇毛囊中適當的目標,以足夠的能量有選擇地破壞毛凸和毛乳頭,且不損表皮和周圍正常皮膚細胞。在毛發的再生期(即活躍期)毛凸和毛乳頭同時生長,此時清除毛發最有效。
正常毛發生長規律:
生長期: 70-85%
過度期: 5-10%
休止期:15-20%
生長期:對激光敏感,易治療。
休止期:對激光不敏感,無效。 |
|
毛發
是皮膚的附屬器官。在人體表面,除手掌,足底等處外,均有毛發分部。毛發由角質細胞構成,分為毛幹和毛根兩部分。露出皮膚之外的部分為毛幹,埋在皮膚內部的部分為毛根。毛根外裏毛囊,毛囊底部的上皮細胞不斷增生,並嚮上移動,逐漸角化,形成毛發的角質細胞,每日約生長0.35mm。如果毛囊的毛乳頭損壞,毛發即脫落不能再生,必須由新毛母基細胞增殖,才能長出新毛。皮質腺開口於毛囊,皮脂腺阻塞易形成皮脂囊腫,發生在面部形成皮膚痤瘡,單個毛囊化膿性感染稱為"癤",多發生在頸、面部。多個毛囊化膿性感染稱為"癰"。毛發的多少、分佈與顔色可隨年齡發生變化。一般中年以後毛(尤其頭髮)逐漸減少或色素脫失,毛發乾燥,形成禿頂或白發。某些疾病也可引起毛發脫落,如脂溢性皮炎引起的脫發,營養不良引起的斑禿,席漢綜合徵引起全身毛發脫落,此外使用抗癌藥物,長期接觸放射綫也可引起毛發脫落;而某些情況可引起毛發的增多,如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在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癥,除毛發過多外,女性病人也可生長鬍須。
|
|
- n.: hair, pelt, hair(on the human body and head), pelage, mass of these, esp on the human head
- adj.: bristly, sleek
|
|
- n. poils et cheveux
|
|
頭髮 |
|
生理 | 第二性徵 | 科普 | 人體 | 百科大全 | 解剖學 | 美容 | 百科辭典 | 健康 | 生物 | 定義 | 醫學 | 材料 | 中醫 | 陰毛 | 體毛 | 中醫詞典 | 疾病 | 動物 | 紡織 | 纖維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