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冠鹿屬 : 鹿 > 毛冠鹿
目錄
No. 1
  物種名稱
  學名:elaphodus cephalophus
  別名:隱角鹿、簇鹿
  分 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鹿科 cervidae
  亞科:麂亞科(muntiacinae)
  屬: 毛冠鹿屬(elaphodus)
外形特徵
  體形似小麂。體長1.4~1.7米,肩高0.6米;上犬齒甚大,呈獠牙狀,露出口外;無額腺,但眶下腺特別發達。淚窩大而深,比眼眶的直徑還要大;尾短,僅10cm左右。
  毛發:各毛黑褐,夏毛深赭褐色,毛粗硬,腹毛和後腿內側白色。背部青灰色或黑褐色。耳尖黑,耳尖背面有一白斑。幼鹿有數排不甚明顯的白斑。兩性前額均有一叢硬而智力的黑色長毛,故名毛冠鹿
  角:雄鹿有角,角極短長度僅1cm左右,且角冠不分杈,尖略嚮下彎,隱藏在額頂上的一簇長的黑毛叢中;雌鹿無角。
分佈範圍
  毛冠鹿有3個亞種:指名亞種(elaphodus c. cephalophus)個體大,毛色暗褐,分佈於中國雲南、緬甸北部;華東亞種(e.c.michianus)個體小,鼻骨窄,其後端明顯變窄,分佈於中國浙江、福建和廣東;華中亞種 (e.c.ichan□ensis)個體小,毛色灰,鼻骨較寬,其後端亦不太窄,分佈於中國湖北和四川。
生活環境
  棲息地一般在海拔900~2600米左右的山區,也曾在48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區發現。棲息於亞熱帶山區常緑闊葉林及針闊混交林內。
生活習性
  活動在各種密林或山地灌叢中。多在晨昏成對活動,成雙入對的習性在鹿類中很少見。以草和其他植物為食,喜吃????,棲息處常靠近水源。不結群,一般單獨活動,最多也僅2~3衹在一起,其活動路綫固定。吃食時或奔跑時尾巴翹起,不斷露出白色尾底面。
  毛冠鹿有時也到山區村捨附近的田園中覓食,毛冠鹿生性膽怯,反應敏捷,主要在晨昏活,常四腳並臥入睡。主食以闊葉樹的嫩枝嫩葉為食,如薔薇科、百合科和杜鵑花科的植物,喜食雙子葉豆科植物,農作物及傘菌、落果等。
生長繁殖
  每年4~5月交配,妊娠期6個月,每窩産1~2仔,是在鹿類中是很少見的一種。一般1-2歲性成熟,在動物園中可活7年。
  據研究,雄鹿和雌鹿的最大壽命分別為10歲和12歲;初生仔鹿的雌雄性比為1:1.4~6歲時雌雄性比為3:1;雌鹿最早的産仔年齡為3~4歲。種群自然增長率和平均世代時間分別為1.221,0.032和7.014,雌鹿3—4歲時的繁殖價最高。
  人工繁殖
  毛冠鹿生性膽小,人工飼養及繁殖睏難。成都動物園通過設置專門的飼養場地,並在其中種植大量毛冠鹿喜食的小葉女貞、毛葉丁香等植物,將4衹毛冠鹿放入這樣一個僻靜無幹擾的環境中飼養,提供多樣化的飼料和足夠的能量,同時毛冠鹿還能自由采食場地中的植物,使多年未繁殖的毛冠鹿開始繁殖,2003年有一隻雌性毛冠鹿産仔,2004年3衹雌性毛冠鹿全部産仔並存活。
  毛冠鹿的飼養與傢畜飼養方法相似,一般每天早晚飼喂,定時定量,使其産生穩定的適應性。飼養中,應根據飼養季節,食物來源合理配料,毛冠鹿愛吃樹葉,特別是拐棗、杜仲、桑樹、柿樹、構樹等,也吃茜草科的槐子花、薔薇科的桃樹、梨樹、櫻桃樹的葉子。毛冠鹿進食,要求食物新鮮,通常嫩葉邊摘邊喂,有時提前6至8天采摘,要放入水中浸泡,利於咀嚼、消化。也喂豆科植物如黃豆、緑豆、大豆,農作物如山芋、玉米、甘藍、鬍蘿蔔、蘿蔔的嫩莖和嫩葉及落果如南酸棗等。在秋鼕至初春時,食物來源不足,可喂多汁飼料。每天清掃,適時除蟲,並不定期的給予飲食????水,增強抗病免疫力。建造小蓄水池,為其提供飲水和嬉水條件。
種群現狀
  從2002年11月到2003年3月,在四川寶興蜂桶寨自然保護區設點,對該區域毛冠鹿鼕季生境選擇進行了研究.在單變量分析中,植被類型、坡位、鬱閉度、竹子密度、老筍密度、喬木大小、草本覆蓋率和空地面積8個變量在生境樣方和對照樣方間存在顯著差異,logistic回歸的分析表明草本覆蓋率、喬木大小和植被類型是影響毛冠鹿生境選擇的主要變量,食性與氣候是影響毛冠鹿鼕季生境選擇的兩大主要生態因子。
  雲南香格裏拉縣是毛冠鹿的主要棲息地之一,1997年實施封山禁獵後, 毛冠鹿種群明顯增多,其活動頻繁。
保護級別
  國傢二類保護動物
百科大全
  maoguanlu
  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 tufted deer
  鹿科毛冠鹿屬的 1種(見圖毛冠鹿外形)。俗稱隱角鹿。外形頗似麂。體長1.4~1.7米,肩高0.6米;上犬齒甚大,呈獠牙狀,露出口外;淚窩大而深,比眼眶的直徑還要大;角極短,不分杈,尖略嚮下彎,隱藏在額頂上的一簇長的黑毛叢中;各毛黑褐,夏毛深赭褐色,毛粗硬,腹毛和後腿內側白色,耳尖黑,上有白斑。幼鹿有數排不甚明顯的白斑。毛冠鹿有3個亞種:指名亞種(Elaphodus c. cephalophus)個體大,毛色暗褐,分佈於中國雲南及緬甸北部;華東亞種(E.c.michianus)個體小,鼻骨窄,其後端明顯變窄,分佈於中國浙江、福建和廣東;華中亞種 (E.c.ichan□ensis)個體小,毛色灰,鼻骨較寬,其後端亦不太窄,分佈於中國湖北和四川。棲息地一般在海拔900~2600米左右的山區,也曾在48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區發現。以草和其他植物為食,喜吃????,棲息處常靠近水源。不結群,一般單獨活動,最多也僅2~3衹在一起。吃食時或奔跑時尾巴翹起,不斷露出白色尾底面。每年4~5月交配,妊娠期6個月,每窩産1~2仔。在動物園中可活7年。在中國已被列為保護動物。
  (羅澤□)
英文解釋
  1. lat.:  Elaphodus cephalophus,  tufted deer elaphodus cephalophus milne-edward
包含詞
毛冠鹿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