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殷墟(yīn-) : 商代後期都城遺址。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及其周圍。1899年在這裏發現古人占卜用的甲骨刻辭。1928年開始考古發掘,所發現的大量遺跡、遺物,對研究商代後期奴隸製社會的歷史有很高價值。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謂殷紂身死﹐國都為墟 That Yanzhou his death, States for the Market |
謂 殷紂 身死,國都為墟。 漢 揚雄 《解嘲》:“昔三仁去而 殷 墟,三老歸而 周 熾。”《文選·陸機<演連珠>》:“是以 殷 墟有感物之悲, 周 京無佇立之跡。” 劉孝標 註:“ 殷 墟,謂 紂 也; 周 京, 幽王 也。棄性逐欲,遂令身死,國傢為墟。” |
|
指 商 代後期都城遺址。在今 河南 安陽 小屯村 及其周圍。 商 代從 盤庚 到 帝辛 ( 紂 ),在此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是 中國 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1899年在此發現占卜用的甲骨刻辭。從1928年考古發掘至今,先後發現宮殿、作坊、陵墓等遺跡,及大量生産工具、生活用具、禮樂器和甲骨等遺物,總面積24平方公裏以上。 |
|
殷墟投訴電話安陽旅遊投訴電話:0372-3688002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位於安陽小屯村一帶,是商代後期都城的遺址。1899年,小屯村的村民發現了很多刻有文字的龜甲和獸骨,經研究證實這就是迄今為止最古老的文字棗甲骨文。這一發現幫助史學家們迅速準確地找到了殷墟的位置。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到殷(即現在的小屯村),在此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座穩定的國都。殷墟總面積達24平方公裏,內有大量的青銅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文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重達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世界上所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門票:21元 |
|
如果說鑽木取火標志着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野蠻歲月,那麽文字的出現就意味着人類走出了結繩記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發現,是照亮中華文明的一盞明燈。
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廣德說,甲骨文不僅僅是一個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志,它印證了包括《史記》在內的一係列文獻的真實,把有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嚮前推進了近5個世紀。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係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係,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萬片,單字約4500個,其中約有1500個單字已被釋讀。3000多年以來,甲骨文雖然經過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不同書寫形式的變化,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徵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至今,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産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産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走遍華人社會,即使方言難以交流,方塊字寫在紙上,一目瞭然——親不親?文字根! |
|
“殷墟出土了大量青銅器,這麽精美的青銅器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談到殷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商周室主任杜金鵬這麽評價。
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器杜金鵬說,安陽殷墟在1978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青銅容器4000餘件,這些青銅器中,司母戊鼎是殷墟出土的最大青銅器。實際上,安陽其他一些證據證明,這並不是殷墟最大的青銅器物。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鋼進行考古發掘時,曾經發現過一個鑄造青銅器的工廠,那個工廠現場有一個鑄造青銅器的內範,而這個內範表明它是一件圓形青銅器,這個圓形青銅器的口徑達到1.6米,比司母戊要大得多,這樣來講,如果它是一個圓形的鼎,那比司母戊鼎壯觀多了。
這種規模、體型的青銅器要進行鑄造必須有一批熔化青銅器的爐同時工作,而且有大量的鑄造工人,這個澆鑄是不能間斷的,能把各個工種有機協調起來,可見當時的社會組織已經非常嚴密。
殷商的青銅加工業如此發達,但安陽周圍並沒有高品位銅礦以及冶煉青銅所必需的錫鉛礦石。有學者推測,當時的工匠們已經學會了在礦石的産地進行冶煉粗加工,然後把加工過的粗銅、粗錫、粗鉛運到這裏,進行配比熔煉。當時的銅礦很可能采自江西、安徽等長江流域一帶,而錫、鉛的礦藏則主要在江西一帶。有學者推測,商代頻繁的戰爭,可能也與爭奪礦産資源有關。
商代的石器與玉器亦可謂琳琅滿目,殷墟出土的玉器體現出中國青銅時代高超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想像力。學者們認定,殷墟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大都為新疆的和田玉、遼寧岫玉!那麽可以這樣設想,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經有通往新疆的“金石之路”了。這可要比始於公元前二世紀的“絲綢之路”早1200多年! |
|
“殷墟作為非常明確的商代古都,這個證據是非常充分的。”劉慶柱說,殷墟有好多東西是中華民族的基因。
劉慶柱說,殷墟考古發掘70多年來,發現墓葬計8000餘座,包括王陵和大量族墓,其種類有帶墓道大墓、長方竪穴墓、無墓壙墓及祭祀坑等,這在世界其他文化遺址中是少見的。這些墓葬等級森嚴,隨葬禮器的大小、形製、組合、數量更是代表墓主人的不同等級和身份。殷墟的王陵大墓,規模宏大,殺殉衆多,禮器精美。婦好墓的隨葬品達1928件,而平民、奴隸則隨葬品很少甚至沒有。
劉慶柱說:“在殷墟的墓中,有4個墓道的是王墓。王為何要用4個墓道?這是在喻示着‘地上是四方,地下是四方,四方都歸我管’。換句話說,王埋在地下也要控製四方。“ |
|
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唐際根博士率領的考古學家,在殷墟的東北方探明了一座面積470多萬平方米的洹北商城,其中僅一號基址長度就有170餘米,面積達1.6萬平方米,不僅是夏商周三代最大的單體建築,甚至可謂歷代宮殿之最!它的建築面積相當於六七個故宮太和殿的面積總和。
在洹北商城發現的1號宮殿建築基址,是繼1999年發現400多萬平方米的商代城墻遺址後,又在該城內南北中軸綫偏南位置,發掘出的一座回字形巨大宮殿建築遺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商代夯土建築。
唐際根博士說,洹北商城及其中軸綫附近夯土建築群的發現,在考古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是考古工作者通過多年野外調查,分析大量古文化遺存和古地貌資料後,發現的一商代都邑遺址,填補了以鄭州二裏崗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間的空白,從而完善了商代的編年框架。
目前,考古人員已發現宮殿宗廟建築110餘座。這些建築成組排列,或為宗廟,或為社壇,已具備中國宮殿建築“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規劃雛形。 |
|
據徐廣德研究員介紹,殷墟時期的自然科學技術在很多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甲骨文的記載表明,殷人已能夠準確地記錄日食、月食和星象,並對超新星等天文現象有了較早的認識。殷歷法采取陰陽合歷,將一年分為12個月,並采取增加閏月的方法,解决了與回歸年實際太陽日的矛盾。這些方法仍為中國現行的農歷所沿用。
在數學方面,殷人已有了個、十、百、千、萬等數字概念,並采用了十進位製。
在醫學方面,商代晚期已能認識人類的10多種疾病,除用藥物治療外,還能應用針砭、按摩等治療方法,達到了較高水平。
考古發掘表明,殷墟時期的手工業空前發達,不僅門類齊全,而且工藝水平極高。一些主要的手工業生産部門,如青銅冶鑄、製玉、製陶、製骨、製車、紡織等都已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其中這一時期的白陶、原始瓷等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殷墟出土的商代馬車,已經使用了大量青銅構件,獨轅雙套雙輪,結構精緻復雜,體現出高超的機械、青銅鑄造等復合技術。
殷墟時期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對人類科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
宮殿宗廟遺址:殷墟宮殿宗廟區位於洹河南岸小屯村、花園莊一帶,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650米,總面積達71.5公頃,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
著名的婦好墓是1928年以來殷墟宮殿宗廟區內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婦好墓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繫並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
殷墟宮殿宗廟區還分佈着為數衆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現以來,這裏共出土甲骨約1.5萬片。
王陵遺址:殷墟王陵遺址的建設是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核心工程和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共同組成殷墟遺址。殷墟王陵遺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與祭祀場所,開了中國帝王陵寢制度的先河,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
殷墟,又名殷虛,殷墟是我國奴隸社會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郭沫若先生在《訪安陽殷墟》一詩中贊嘆道:“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於讀古書”,“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的著名詩句。2006年7月13日,第30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中國安陽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兩岸,面積約24平方公裏。,大致分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據《竹書紀年》記載“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自盤庚遷都於此至紂王(帝辛)亡國,整個商代後期以此為都,共經8代12王、
殷墟古稱“北蒙”,甲骨文卜辭中又稱之為“大邑商”、“商邑”,為中國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人類歷史文化遺産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殷墟為都城的商代晚期,疆域廣阔,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空前發達,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典範之一。殷墟以獨具風格、規模巨大、規劃嚴飭的宮殿建築和商王陵墓體現出恢弘的都城氣派而卓絶一時;以製作精美、紋飾細膩、應用廣泛的青銅器而聞名中外;以青銅冶鑄、玉器製作、製車、製骨、陶器、原始瓷器燒造等高度發達的手工業而享譽世界;以造字方法成熟、表現內容豐富、傳承有序的甲骨文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獨領風騷。殷墟豐富的文化遺存從各個方面反映出中國古代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是華夏先民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因此,一個世紀以來在殷墟的發現和發掘,不僅使它成為中國近現代考古學的搖籃,而且為湮滅了3300年的殷商文化,提供了一種獨有的、歷史的和科學的見證。殷墟作為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為甲骨文及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其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和文化價值,蜚聲中外而又影響深遠,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或缺、輝煌壯美、璀璨絢麗的一頁,應受到全世界的重視和保護。
殷墟的發掘,標志着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郭沫若先生稱:“殷墟的發現,是新史學的開端。” 殷墟的發現和發掘被評為20世紀我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
|
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發現中藥店中所售竜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於是開始重金收購。1900年,王懿榮的甲骨轉歸了劉鶚所有,他的親傢羅振玉得知這些甲骨來自於河南安陽的小屯村,於是多次派人去那裏收購甲骨,並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認為小屯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其後,王國維對這些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進一步證實這裏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
1928年到1937年,為了尋找更多的甲骨而開始進行發掘。中央研究院組織考古隊對殷墟進行了15次科學發掘,後來由於抗日戰爭而停止,1950年起又重新開始發掘工作。
1928年10月13日,受當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委派,董作賓與臨時工作人員開始對殷墟進行試掘,在18天的發掘中,共出土有字甲骨800餘片及銅、陶、骨、蚌等若幹,一個有別於傳統史學與金石學的中國現代考古學時代由此開創。同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獲博士的李濟擔任史語所考古組主任,並於1929年春主持殷墟第二次發掘,這也是殷墟首次正式發掘。 1931年,國內首次將地層學原理應用於高樓莊後岡發掘,釐清了殷代、竜山和仰韶文化發展序列。1934年至1935年,侯傢莊西北岡商王陵區被發現,墓坑棋布、文物宏富,轟動學界。1936年殷墟第13次發掘,考古隊員在一處編號為YH127的窖穴中發現了形狀規整、數量龐大、積疊有序的甲骨,這是殷墟歷次科學發掘以來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為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提供了十分寶貴的材料。1950年,武官村大墓發掘,成為新中國首次殷墟發掘。1976年,小屯西北地發現商王武丁配偶“婦好”之墓,保存完好,極富學術價值。到1986年,已經對十幾個點進行了20多次的發掘,獲得了刻字甲骨15萬片左右。 |
|
殷墟發現的甲骨中已經辨認出5000多個單字,能夠認出來的的漢字大約1700多個,甲骨文中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的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現代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中演變而來的。而且對於甲骨的研究,也産生了一門新的學問——甲骨學。
目前所探明的殷墟範圍東西長約6公裏,南北寬4公裏,洹水從中間穿過,面積約有24平方公裏。這一範圍是商朝的青銅器和甲骨出土最為密集的地方,有許多遺址和墓葬,其中洹水南岸小屯村東北是殷墟的中心。宮殿和宗廟都集中在這裏。他的外圍是一些手工業作坊。洹水北岸武官村一帶則是歷代商王的王陵,共發現了13座大墓,其中一座空墓推斷是紂王所建,因為國破身亡不能入葬。
在陵墓中發現有很多的殉葬人群,體現了當時的喪葬習俗。在王陵區編號1001的大墓中,殉葬了墓主生前一支不少於68人的田獵隊、18匹馬,殉葬的領隊是貴族出身,因此這個領隊自己還擁有兩個殉葬者。殉葬者最多的是王室宗廟祭祀坑,有近600人殉葬。大多都是被斬首、腰斬、斷肢甚至肢解後扔進來的,其中還發現有1周歲左右的嬰兒也被殉葬。
1976年,在小屯村北面百米處,還發現了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出土器物1928件,其中青銅器468件,同時還出土755件玉器,將近7000件海貝。
另外,在王陵的東邊出土了司母戊大方鼎,是現今為止所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小屯村西北200米處有一條巨大壕溝,認為是人工挖掘的防禦設施。
殷墟是我國奴隸社會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
殷墟占地面積約24平方公裏,大致分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古老的洹河水從市中緩緩流過,城市佈局嚴謹合理。從其城市的規模、面積、宮殿的宏偉,出土文物的質量之精、之美、之奇、數量之巨、可充分證明它當時不僅是全國,而且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邊修建了殷墟博物苑。它占地100多畝,就建在殷墟的宮殿區遺址上。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門”字形,用幾根雕有商代紋飾的木柱和橫梁結構而成。苑中建築由著名的古建築傢設計,嚴格地構築在原建築的遺址上。每座建築都采用了重檐草頂,夯土臺階,檐柱上雕以蟬竜等紋飾圖案。殷墟博物苑不僅展現了殷代王宮殿堂的佈局與建築,而且還具有園林特色。同時,它也是集考古、園林、古建、旅遊為一體的勝地。
正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産大會13日一致决定,將中國安陽殷墟作為世界文化遺産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安陽殷墟由此成為中國第33處世界遺産。
中國國傢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13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殷墟申報世界遺産成功對中國來說很不平凡。童明康認為,相對於寺廟、建築、石窟等可視性遺産而言,殷墟作為中國重要的考古遺址申報世界遺産非常不易,因為很多東西都埋藏在地下,申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這次申報成功說明,殷墟在文物保護和展示方面的努力不僅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同時也為中國類似文物的展示和保護樹立了典範。
中國安陽商代遺址又名殷墟,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東起郭傢灣,西至北辛莊,南起劉傢莊,北至後營,東北至三傢莊,長約6公裏,寬約5公裏,總面積約24平方公裏。殷墟的總體佈局以小屯宮殿宗廟區為中心,沿洹河兩岸呈環形放射狀分佈,是一座開放形製的古代都城。距今已有3300多年歷史。殷墟是聞名中外的中國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童明康說,殷墟作為中國重要的考古遺址是最早的都城遺址,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殷商時期的文字已相當成熟,所確立的古代都城制度、禮製、喪葬制度等也都直接影響後世幾千年。
繼中國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前一天作為世界自然遺産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後,河南安陽殷墟又作為世界文化遺産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至此,中國已有33處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數量居世界第三位。
殷墟交通綫路
市內交通:在文峰中路乘18路公交車直達,或乘公交車1、15路,殷墟站下車步行5分鐘即到。 |
|
殷墟,又名殷虛,商王朝後期都城遺址。郭沫若先生在《訪安陽殷墟》一詩中贊嘆道:“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於讀古書”。2006年7月13日,第30屆647209.htm>世界遺産大會通過中國2845.htm>安陽殷墟入選14389.htm>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位於5488.htm>河南省114030.htm>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兩岸,面積約24平方公裏。117298.htm>《竹書紀年》記載“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自29327.htm>盤庚遷都於此至紂王(帝辛)亡國,整個商代後期以此為都,共經8代12王、 殷墟古稱“北蒙”,8170.htm>甲骨文卜辭中又稱之為“大邑商”、“商邑”,為中國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為1256.htm>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人類歷史40711.htm>文化遺産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殷墟為都城的商代晚期,疆域廣阔,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空前發達,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成為137916.htm>中國古代文明的典範之一。殷墟以獨具風格、規模巨大、規劃嚴飭的宮殿建築和商王陵墓體現出恢弘的都城氣派而卓絶一時;以製作精美、紋飾細膩、應用廣泛的31782.htm>青銅器而聞名中外;以青銅冶鑄、玉器製作、製車、製骨、陶器、原始瓷器燒造等高度發達的手工業而享譽世界;以造字方法成熟、表現內容豐富、傳承有序的甲骨文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獨領風騷。殷墟豐富的文化遺存從各個方面反映出中國古代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是6405.htm>華夏先民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因此,一個世紀以來在殷墟的發現和發掘,不僅使它成為中國近現代考古學的搖籃,而且為湮滅了3,300年的殷商文化,提供了一種獨有的、歷史的和科學的見證。殷墟作為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為甲骨文及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其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和文化價值,蜚聲中外而又影響深遠,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或缺、輝煌壯美、璀璨絢麗的一頁,應受到全世界的重視和保護。 殷墟的發掘,標志着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2021.htm>郭沫若先生稱:“殷墟的發現,是新史學的開端。” 殷墟的發現和發掘被評為20世紀我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發掘過程 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發現中藥店中所售竜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於是開始重金收購。1900年,王懿榮的甲骨轉歸了劉鶚所有,他的親傢羅振玉得知這些甲骨來自於352451.htm>河南安陽的小屯村,於是多次派人去那裏收購甲骨,並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認為小屯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其後,王國維對這些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進一步證實這裏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 1928年到1937年,為了尋找更多的甲骨而開始進行發掘。中央研究院組織考古隊對殷墟進行了15次科學發掘,後來由於2587.htm>抗日戰爭而停止。1950年後又重新開始發掘工作,到1986年已經對十幾個點進行了20多次的發掘,獲得了刻字甲骨15萬片左右。新發現 殷墟發現的甲骨中已經辨認出5000多個單字,能夠認出來的的漢字大約1680多個,甲骨文中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的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現代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中演變而來的。而且對於甲骨的研究,也産生了一門新的學問——304355.htm>甲骨學。 目前所探明的殷墟範圍東西長約6公裏,南北寬4公裏,洹水從中間穿過,面積約有24平方公裏。這一範圍是商朝的青銅器和甲骨出土最為密集的地方,有許多遺址和墓葬,其中洹水南岸小屯村東北是殷墟的中心。宮殿和宗廟都集中在這裏。他的外圍是一些手工業作坊。洹水北岸武官村一帶則是歷代商王的王陵,共發現了13座大墓,其中一座空墓推斷是紂王所建,因為國破身亡不能入葬。 在陵墓中發現有很多的殉葬人群,體現了當時的喪葬習俗。在王陵區編號1001的大墓中,殉葬了墓主生前一支不少於68人的田獵隊、18匹馬,殉葬的領隊是貴族出身,因此這個領隊自己還擁有兩個殉葬者。殉葬者最多的是王室宗廟祭祀坑,有近600人殉葬。大多都是被斬首、腰斬、斷肢甚至肢解後扔進來的,其中還發現有1周歲左右的嬰兒也被殉葬。 1976年,在小屯村北面百米處,還發現了商王51680.htm>武丁的配偶婦好墓,出土器物1928件,其中青銅器468件,同時還出土755件玉器,將近6800件海貝。 外,在王陵的東邊出土了37782.htm>司母戊大方鼎,是現今為止所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小屯村西北200米處有一條巨大壕溝,認為是人工挖掘的防禦設施。殷墟是我國奴隸社會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 殷墟占地面積約24平方公裏,大致分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古老的洹河水從市中緩緩流過,城市佈局嚴謹合理。從其城市的規模、面積、宮殿的宏偉,出土文物的質量之精、之美、之奇、數量之巨、可充分證明它當時不僅是全國,而且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邊修建了殷墟博物苑。它占地100多畝,就建在殷墟的宮殿區遺址上。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門”字形,用幾根雕有商代紋飾的木柱和橫梁結構而成。苑中建築由著名的古建築傢設計,嚴格地構築在原建築的遺址上。每座建築都采用了重檐草頂,夯土臺階,檐柱上雕以蟬竜等紋飾圖案。殷墟博物苑不僅展現了殷代王宮殿堂的佈局與建築,而且還具有園林特色。同時,它也是集考古、園林、古建、旅遊為一體的勝地。 |
|
Yinxu
殷墟
商王朝後期都城遺址。又名殷虛。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兩岸,面積約24平方公裏。據文獻記載,自盤庚遷都於此至紂王(帝辛)亡國,整個商代後期以此為都,共經8代12王、273年。年代約當公元前14世紀末至前11世紀。遺址發現於20世紀初,1928年開始發掘。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陽殷墟鳥瞰圖
殷墟的發現 1899年,王懿榮首先在被稱為“竜骨”的中藥上發現契刻文字。其後羅振玉等通過調查,弄清了甲骨文出土於今安陽市的小屯村,並在甲骨卜辭上發現了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證明其為商代甲骨。王國維對甲骨卜辭中所見的王亥、王恆、上甲等商代諸先公進行考證,證實《史記》、《世本》所記載的商王朝世係是可信的;同時根據受祭的帝王有康祖丁、武祖乙、文祖丁(即康丁、武乙、文丁)之稱,確定帝乙之世尚建都於此,從而確定《古本竹書紀年》所記載的自盤庚遷殷至紂之亡“更不徙都”之說符合歷史事實。這一見解為大多數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所贊同。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糾正了自唐代杜佑的《通典》、宋呂大臨的《考古圖》起,出現的安陽西北五裏、洹水之濱為河□甲城的誤傳,證實《史記·項羽本紀》洹水南為殷墟的記載是正確的。這樣,以商代甲骨的發現為契機,商代後期的王都遺址──殷墟遂告發現,並開始了發掘和研究。
發掘簡史 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考古組,負責殷墟的發掘工作。主持發掘的主要有李濟、梁思永等人。自1928年10月至1937年6月,10年內共發掘了15次,取得了較大收穫。這15次發掘可分為3大階段。第1階段(1928~1934年春)共進行9次發掘,主要收穫有:在小屯東北揭露出商代夯土建築基址;根據高樓莊後岡的地層疊壓關係,弄清了仰韶文化、竜山文化和商文化的年代關係;在高樓莊後岡發掘出一座有兩條墓道的大墓,提供了尋找商代王陵的綫索,經過調查,認為侯傢莊西北岡可能是王陵所在地。第2階段(1934年秋~1935年秋)在侯傢莊西北岡進行了3次發掘,在西北岡西區發掘大墓7座,方坑1個。7座大墓都是4條墓道的大型墓,包括著名的1001號、1004號墓。在東區發現大墓3座,大墓周圍分佈有1200多座小型墓和祭祀坑,小墓排列整齊,從佈局看,當與大墓有密切關係。這些大墓規模宏大,雖經多次盜掘,仍出有豐富精美的隨葬品,因而斷定這裏即是商代王陵所在地(見侯傢莊商王陵區)。第3階段(1936年春~1937年6月),繼續在小屯村東北發掘3次,主要為尋找商代建築基址,弄清分佈與組合關係。共發現基址34座,包括宮殿和宗廟遺址。發掘的127號坑中,出土刻字甲骨1.7萬多片,其中絶大部分為卜甲。上述15次發掘,豐富了商代歷史和文化的研究資料,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重視。(見彩圖1930年殷墟發掘現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迅速恢復殷墟發掘工作。1950年春郭寶鈞主持發掘了武官村大墓。1961年,劃出了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和殷墟外圍。30多年來,殷墟的發掘工作主要是由鄭振香領導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進行的。大體可分為兩大階段:第 1階段(1950~1970)主要是配合基本建設,在一般保護區內鑽探、發掘,工作地點比較分散。重要收穫有:武官村大墓的發掘;在小屯村西發現一條長750餘米的灰溝;在苗圃北地發現規模較大的商代鑄銅遺址;發掘後岡祭祀坑,內埋砍頭人架和銅禮器、武器等,出土的戍嗣子鼎有銘文長達30字,在商代銅器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在大司空村南地發現貯存骨料的窯穴及與製骨有關的居住遺存;另外在居住遺址周圍還發現有比較密集的平民墓葬。第 2階段(19 |
|
旅遊 | 安陽 | 歷史 | 墓葬 | 百科辭典 | 飲食 | 小吃 | 美食 | 考古 | 世界遺産 | 影響中國的文化 | 國寶 | 玉器 | 文物 | 商代 | 鼎 | 青銅器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