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北京 > 段祺瑞宅
顯示地圖
目錄
旅遊
  段祺瑞宅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段祺瑞宅位於倉南鬍同(原名吉兆鬍同)。此宅原為清代康熙皇帝第二十二子允祜府。北洋政府時期,該府被段祺瑞所得。段祺瑞(1865—1936),安徽合肥人,為北洋軍閥皖係首領,曾任陸軍總長、署理國務總理、參謀總長等職。1924年出伍中華民國臨時執政,1926年鎮壓學生遊行,造成三一八慘案,被迫下野,1936年病死於天津。宅院占地22642平方米,段居此時,對原府進行改建。中軸綫上保存有大殿,為筒瓦頂,面闊9間,兩捲勾連搭式。殿前環繞院子的水池,池上有3座小石橋,殿後方形院落,內東、西、北建有小樓,東、西側各帶一小四合院。大殿西側有一座大廈,面積500多平方米。宅內大殿、方形院、洋樓等建築還基本保持原狀。為東城區重點保護文物。
No. 2
  段祺瑞宅位於倉南鬍同(原名吉兆鬍同)。此宅原為 清代康熙皇帝第二十二子允祜府。北洋政府時期,該府被 段祺瑞所得。段祺瑞(1865—1936),安徽合肥人,為北洋 軍閥皖係首領,曾任陸軍總長、署理國務總理、參謀總長 等職。1924年出伍中華民國臨時執政,1926年鎮壓學生 遊行,造成三一八慘案,被迫下野,1936年病死於天津。 位於萬安公墓。宅院占地22642平方米,段居此時,對原 府進行改建。中軸綫上保存有大殿,為筒瓦頂,面闊9間, 兩捲勾連搭式。殿前環繞院子的水池,池上有3座小石 橋,殿後方形院落,內東、西、北建有小樓,東、西側各帶一 小四合院。大殿西側有一座大廈,面積500多平方米。宅 內大殿、方形院、洋樓等建築還基本保持原狀。為東城區 重點保護文物。
  段祺瑞宅
   ——倉南鬍同5號
  王之鴻
  倉南鬍同屬東城區東四地區,按照現在的路牌所示,是朝陽門北小街路東從南往北數的第三條鬍同。鬍同自西嚮東溝通朝陽門北小街與朝陽門北大街,長約600米,因地處“南門倉鬍同”以南而得名。鬍同中段稍有麯折,東段與豆瓣鬍同相交;南側與“福夾道”相通,有支巷通“燒酒鬍同”;北側自西嚮東與“倉南北巷”、“羅傢大院”相通。
  被稱為“全面係統記述古代至民國前期北京城區變遷最詳盡的著作”《燕都叢考》卻對“倉南鬍同”沒有記載。是作者疏漏了嗎?似乎又不像。因為:其一,書中對“倉南鬍同”周邊情況記錄得非常詳細,怎麽可能單單落掉一個“倉南鬍同”呢?書中記載:“自朝陽門大街南北直達之街曰北小街。在北小街以東,朝陽門大街以北,曰燒酒鬍同,曰弓箭營(《順天府志》作弓匠營),曰吉兆鬍同(《順天府志》作雞爪鬍同),段執政府在是。曰寶玉鬍同,曰新開路,曰前井,曰後井。又東為五爺府,為空府大院。府之東曰羅傢大院,曰府夾道,曰煤鋪鬍同,曰花園。又東曰豆瓣鬍同。其南曰後石道,曰釣魚臺。又東曰南豆芽菜鬍同。”其二,書中明確指出:“吉兆鬍同,段執政府在是。”而“段祺瑞宅”就是在“空府大院”基礎上建成的。據此分析,“倉南鬍同”原為“吉兆鬍同”的一部分。
  “吉兆鬍同”亦稱“雞爪(zhao)鬍同”。當年的走嚮是:西起“朝陽門北小街”,往東直行通“弓箭營(工匠營)”;鬍同北側有兩條支巷,第一條支巷往北直行通“寶玉鬍同”,中間東拐與第二條支巷匯合東行通“新開路”;經“新開路”繼續東行通“豆瓣鬍同”,北側自西嚮東有一條支巷和“羅傢大院”通“南門倉”。鬍同枝枝岔岔由西南折嚮東北,恰似由“新開路”連接的兩個“雞爪子”。因此,鬍同應是因形得名,又以諧音棄俗就雅,稱“吉兆鬍同”。如此說來,“新開路”原來也應該是“吉兆鬍同”的一部分,而且是起着連接作用的中間部分;極有可能由於狹窄,成為“瓶頸”,為方便交通予以拓寬,遂稱“新開路”。
  當年,北平市內三區境內有兩條“新開路”,另一條在“雍和宮大街”路東,即今“北新鬍同”。為避免重名,解放前就將雍和宮大街的“新開路”改稱“北新開路”;將“吉兆鬍同”中間的“新開路”改稱“南新開路”。“南新開路”西端的“吉兆鬍同”名稱照舊;東端的“吉兆鬍同”東西嚮的幹綫改稱“倉南鬍同”,南北嚮的支巷改稱“倉南西夾道”。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南新開路”、“倉南西夾道”並入“倉南鬍同”,形成“T”字型。東西嚮的一橫,西起“南弓匠營鬍同”,東止“豆瓣鬍同”;南北嚮的一竪,南起“倉南鬍同”一橫,北止“南門倉鬍同”。
  如今,從“南門倉鬍同”往南至“朝陽門內大街”,從“朝陽門北小街”往東至“朝陽門北大街”建成了樓房居民區,稱“倉南小區”。小區內有新建的“史傢鬍同小學”新校園和“東四奧林匹剋社區公園”。用句《沙傢浜》中的臺詞——“今非昔比,鳥槍換炮啦”。
  “倉南鬍同”東西的一橫已經貫通了“朝陽門北小街”與“朝陽門北大街”,南北嚮的一竪,路牌上赫然標明:“倉南北巷”。
  倉南鬍同5號在鬍同中段北側,占地面積為22600多平方米,四周環以圍墻,墻體皆為城磚,儼然一座城堡。南墻在“倉南鬍同”,北墻在“南門倉鬍同”,東墻在“羅傢大院”,西墻在“倉南北巷”。整座建築雖然是坐北朝南的格局,但街門卻面西,是一座兩側砌有磚垛子的隨墻大門,可以進出載重汽車;街門雖然建在“倉南北巷”,但門牌依然是“倉南鬍同5號”。
  倉南鬍同5號現為單位宿舍,目前,院內正在施工。
  1986年6月,東城區人民政府將其作為“段祺瑞宅”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
  此宅原為清康熙皇帝第二十二子允祜的底邸。允祜於雍正八年(1730年)封貝子,雍正十年晉貝勒,乾隆八年(1743年)卒,謚曰“恭勤”。故該府又稱“恭勤貝勒府”。允祜的長子弘曨於乾隆九年襲貝子,乾隆四十九年卒;其長子永芝同年襲鎮國公,但第二年便被革退。遂該府又被稱為“空府大院”。
  北洋政府時期,段祺瑞購得“空府大院”,大興土木,進行了大規模改建。
  段祺瑞居此之時,街門應該面南,但面闊三間的府門被改為西式大鐵門;門內有一個大地球儀造型,一隻雄鷹傲踞其上,“文革”中被拆除。原府內中軸綫上的建築,僅存大殿,亦被擴建為面闊九間,前有新式走廊的民國時期風格的建築。院內有麯水環繞,上有前(南)三後(北)兩共五座石橋。大殿後院東、西、北面建有一組西式屋宇,北為二層樓房,是主體建築,東、西為配房(一層),有走廊連接,廊柱為瓜棱水泥柱。大殿東側建有一座兩層西式樓房,據說是段母的居所;大殿西側建有一座兩層窗戶、實為一層的舞廳。據說段祺瑞執政時曾在此召開過國務會議。
  倉南鬍同5號曾是段祺瑞的住宅,故被稱為“老段府”。
  “老段府”大概不能作“老段的底邸”解。因為,段祺瑞在今東城區交道口地區的“府學鬍同”也有房産。《燕都叢考》載:“府學鬍同,文文山祠在其西,段合肥任總理時曾居於其東。”所以,“老段府”具有識別的功能,是“段祺瑞本宅”之謂也。
  段祺瑞(1865-1936),皖係軍閥首領,原名啓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畢業於天津武備學堂,後赴德國學習軍事。1896年,隨袁世凱創辦北洋軍,與王士珍、馮國璋並稱“北洋三傑”。
  辛亥革命後,段祺瑞在北洋政府任過陸軍總長、參謀總長、國務總理。1916年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掌控了北京政府的實權。在任國務總理期間,與黎元洪發生了“府院之爭”,之後,引出“張勳復闢”、“馬廠誓師”,段祺瑞大獲全勝,強化了他在北京政府的實權。1920年,段祺瑞在“直皖戰爭”中兵敗下野,但他依靠手中的皖係軍隊,在軍閥角逐中仍有重要影響。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後,段祺瑞被馮玉祥聯絡張作霖推為臨時政府執政。期間,段祺瑞製造了駭人聽聞的“三一八慘案”。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群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反對八國通牒國民示威大會”。會後,群衆結隊到位於鐵獅子鬍同的執政府門前請願。面對手無寸鐵、且毫無思想準備的請願隊伍,段祺瑞悍然命令衛隊開槍鎮壓,當場死40多人,傷100多人。
  “三一八慘案”震驚了全國。魯迅憤然寫下“三月十八日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並發表了《無花的薔薇》、《記念劉和珍君》等一係列申討檄文;馮玉祥命北京警備司令鹿鐘麟緝拿段祺瑞。段祺瑞逃往天津,後遷居上海。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病死於上海霞飛路寓所。11月5日,國民政府發表關於國葬段祺瑞的命令。本來段氏死後,蔣介石撥款20萬在黃山購置了墓地。然其子段宏業認為乃父創業發跡,一世功名均在“京師”,遂决定扶柩北上,在平郊另卜風水寶地。12月11日,段祺瑞靈櫬運至北平,公祭三天,暫厝臥佛寺,等待安葬。豈料,這一等便是28年。
  原因是:段祺瑞遺櫬暫厝臥佛寺未及一年,北平淪陷了,日偽當局當然不會承認國民政府關於國葬段祺瑞的决定;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當局忙於內戰,實在是無暇顧及;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也不會為一個已故軍閥舉行國葬。
  1964年,段祺瑞的老部下、老朋友章士釗等人出面,將段祺瑞遺櫬悄悄地葬於萬安公墓水字區,章士釗還在漢白玉的墓碑正面題寫了銘文:“段公芝泉男宏業、宏範及諸孫敬立”。
  章士釗不忘故交,知恩圖報,纔使段祺瑞死後28年入土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