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理化 >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傢重點實驗室
目錄
No. 1
  實驗室簡介
  --------------------------------------------------------------------------------
  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傢重點實驗室是1987年由國傢計委批準,並投資在武漢理工大學建設的新材料領域中的國傢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主管部門為國傢科技部。實驗室現有建築面積18000平方米,擁有一批先進的材料合成與加工裝備,以及現代化的材料結構分析、表徵與性能測試設備,設備總價值約8900萬人民幣(相當於約1100萬美元)。
  實驗室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發展新一代材料復合與加工新技術,特別是低維復合技術,包括納米復合技術及薄膜復合技術;
  2. 基於材料復合與加工新技術,發展新型結構與功能材料,特別是國防建設配套關鍵新材料、信息功能材料和新能源材料;
  3. 材料基礎研究與材料設計,特別是多組分、多尺度材料的復合原理與設計。
  實驗室面嚮國內外開放,現有固定研究人員52人,客座研究人員25人,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包括留學生)256人。
  圍繞上述研究領域,實驗室承擔了一批國傢重大項目,包括:高技術“863”項目、重大和重點自然科學基礎項目、國傢攻關和軍工項目,並取得了一批優秀的科研成果,平均每年發表論文約120篇,其中一半以上被sci、ei收錄和引用,近五年以來獲國際奬兩項,國傢和省部級奬19項,授權專利10項,一批高技術成果已經或正在實現産業化。
  實驗室重視國內外學術交流,尤其註重與國際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強—強聯合。在原位復合技術領域,與俄羅斯科學院結構宏觀動力學與材料科學研究所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工學院建立了合作關係;在梯度復合技術領域,與日本東北大學、日本航空宇宙技術研究所建立了合作關係;在納米材料與技術方面與美國rutgers大學納米材料研究中心建立了合作關係。
  實驗室建設目標:在所研究的領域,逐步將實驗室建設成為從事基礎和高技術研究的基地;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基地;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基地;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基地。
實驗室簡介
  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傢重點實驗室是1987年由國傢計委批準,並投資在武漢理工大學建設的新材料領域中的國傢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主管部門為國傢科技部。實驗室現有建築面積18000平方米,擁有一批先進的材料合成與加工裝備,以及現代化的材料結構分析、表徵與性能測試設備。
組織結構
  研究部
  1、原位復合技術與新材料研究室
  2、梯度復合技術與新材料研究室
  3、納米復合技術與新材料研究室
  (1)、納米生物醫用材料
  (2)、有機-無機納米復合技術與新材料
  (3)、金屬-非金屬納米復合技術與新材料
  (4)、納米半導體光催化材料
  4、燃料電池研究室
  5、高性能熱電材料研究室
  6、信息功能材料研究室
  (1)、新型功能材料與器件
  (2)、薄膜材料與器件及材料的外場復合技術
  (3)、智能材料與結構係統
  (4)、稀土功能材料
  7、高性能聚合物基復合材料研究室
  8、計算機材料學與設計研究室
  9、其他新材料探索研究室
  (1)、新型化合物陶瓷及其與金屬的復合材料
  (2)、自旋電子學材料與器件
  技術部
  材料加工與製備實驗室
  材料結構分析、表徵實驗
  材料性能評價實驗室
  事務部
  秘書室
  行政管理室
實驗室主要研究領域
  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發展新一代材料復合與加工新技術,特別是低維復合技術,包括納米復合技術及薄膜復合技術;
  2. 基於材料復合與加工新技術,發展新型結構與功能材料,特別是國防建設配套關鍵新材料、信息功能材料和新能源材料;
  3. 材料基礎研究與材料設計,特別是多組分、多尺度材料的復合原理與設計。
  圍繞上述研究領域,實驗室承擔了一批國傢重大項目,包括:高技術“863”項目、重大和重點自然科學基礎項目、國傢攻關和軍工項目,並取得了一批優秀的科研成果,平均每年發表論文約120篇,其中一半以上被SCI、EI收錄和引用,近五年以來獲國際奬兩項,國傢和省部級奬19項,授權專利10項,一批高技術成果已經或正在實現産業化。
實驗室對外交流
  實驗室面嚮國內外開放,現有固定研究人員52人,客座研究人員25人,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包括留學生)256人。
  實驗室重視國內外學術交流,尤其註重與國際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強—強聯合。在原位復合技術領域,與俄羅斯科學院結構宏觀動力學與材料科學研究所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工學院建立了合作關係;在梯度復合技術領域,與日本東北大學、日本航空宇宙技術研究所建立了合作關係;在納米材料與技術方面與美國Rutgers大學納米材料研究中心建立了合作關係。
實驗室建設目標
  在所研究的領域,逐步將實驗室建設成為從事基礎和高技術研究的基地;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基地;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基地;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基地。
獲奬項目
  1、陶瓷-金屬梯度材料設計理論
  2、新型大功率PTC元件
  3、半導體陶瓷製冷材料與器件的研製
  4、非均質材料顯微結構-性能關係預測理論研究
  5、反應合成與加工材料基礎研究
  6、透紅外氟化物及硫鹵玻璃的基礎研究
  7、諧振腔型微波等離子化學氣相沉積金剛石膜技術研究
  8、電子相互作用與譜的Xa理論研究
  9、自蔓延高溫合成瞬間衝壓快速製備復相陶瓷新技術
  10、陶瓷—金屬梯度材料設計理論
  11、陶瓷復合塗層吸水箱面板
  12、中遠紅外光纖用硫鹵玻璃和鍺硅酸????玻璃的基礎研究
  13、提拉法大容量磁懸浮冷坩堝晶體生長新技術
  14、無團聚亞微米 a-Al2O3粉及微晶剛玉瓷球製備新技術
  15、非氧化物玻璃的形成、性能與結構研究
  16、TiC-Ni係統復合材料的增強增韌機理及其應用研究
  17、高性能稀土—鐵超磁緻伸縮單晶製備技術
  18、自蔓延燃燒還原反應技術製備二硼化鈦陶瓷粉料的工業應用與開發
  19、玻璃的形成、性能及結構的關係研究
  20、SHS技術特別貢獻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