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目錄 武漢理工大學 投訴電話武漢市旅遊投訴電話:027—82855773
湖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27—8712470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武漢理工大學 (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學校位於“九省通衢”的武漢市,環境優美,占地面積4700餘畝,其中一個占地1949畝的南湖新校區正在建設中。學校現有4座現代化圖書館,藏書325萬册。有在職教職工5975人,其中專任教師2903人。專任教師中,有院士5人(含雙聘4人),長江學者3人,楚天學者3人,國傢、省部級專傢7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8人,教授499人,副教授1089人。學校有全日製普通本科在校生37658人,有博士、碩士研究生11548人,有外國留學生151人。
學校擁有工學、理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哲學、歷史學、教育學、醫學等學科門類。有本科專業77個,碩士授權點130個,一級學科博士點9個,博士授權點6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7個。有國傢級重點學科3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2個,國傢重點實驗室和國傢重點工業性試驗基地2個,省部級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6個,與國內外大型骨幹企業共建研究開發中心47個。
學校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産業化成績顯著。近年來承擔了大量國傢自然科學基金、“973”、“863”、國傢科技攻關項目和部省級重點科研項目,2005年科研經費3.0413億元。“十五”期間共獲國傢級技術發明奬、科技進步奬7項,各類省部級科技成果奬140多項,獲授權專利235項。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得到推廣應用,以光纖傳感器、高速船舶、電動汽車以及新材料、港口機械、先進製造等為代表的校辦科技産業健康穩步發展,2005年科技産業銷售收入達4.728億元,位於“武漢·中國光𠔌”占地800多畝的武漢理工大學 科技園已初具規模。
學校重視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與德國、英國、日本、法國、美國、荷蘭、俄羅斯、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國傢的10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聘請了100多名國外知名學者來校任教或進行科學研究,每年派出專傢、學者、科研人員出國留學、訪問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外國專傢、學者來校訪問、講學。學校成立了國際教育學院,與國外高校直接聯合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學校還從在校生中選派優秀學生出國傢學習和深造。
武漢理工大學 堅持“育人為本,學術至上”的辦學理念,堅持實施特色戰略、協調發展戰略、國際化戰略和創新戰略,立足以特色創優勢、以創新求發展、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促共建,以建成“整體水平國內一流,部分學科水平國際一流”的多科性、開放式、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學為發展目標,將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團结一致,開拓創新,為科教興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武漢理工大學 ,簡稱:武漢理工,在湖北通常簡稱為理工大,
英文名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縮寫WHUT。
校訓:厚德博學,追求卓越 【學校簡介】
武漢理工大學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傢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重點建設高校。武漢理工大學 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由分屬於教育部、交通部、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的武漢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三校合併組建。
馬房山校區鑒湖教學區大門
學校位於“九省通衢”的武漢市,環境優美,占地面積4300餘畝。學校現有4座現代化圖書館,藏書367萬册。學校具有教授任職資格整體審定權,可自評增列博士生導師。有在職教職工57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2953人。專任教師中,有院士6人(含雙聘4人),國傢“973” 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2人,長江學者特聘(講座)5人,楚天學者特聘教授9人,“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傢級人選9人,國傢、省部級專傢79人,國傢、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79人,享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人員212人,教授586人,副教授1185人,博士生導師293人,碩士生導師1378人。學校有全日製普通本科生35900人,博士、碩士生13500餘人,有外國留學生293人。
武漢理工大學 余家頭校區
學校擁有工學、理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哲學、歷史學、教育學、醫學等十大學科門類。有本科專業79個,碩士授權點135個,一級學科博士點9個,博士授權點6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3個。有2個一級國傢重點學科和7個二級國傢級重點學科,1個國傢重點(培育)學科,省部級重點學科30個,國傢重點實驗室、國傢工程實驗室、國傢重點工業性試驗基地3個,國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4個,與國內外大型骨幹企業共建研究開發中心47個。
學校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産業化成績顯著。“十五”以來承擔了大量國傢自然科學基金、“973”、“863”、國傢科技攻關項目和部省級重點科研項目,獲國傢級科技奬勵9項。2008年科研總經費4.2億元,獲得各類科技成果奬勵50項,其中省部級科技奬勵22項;申請專利283項,獲授權專利218項;被“三大檢索”收錄科技論文1223篇。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得到推廣應用,以光纖傳感器、高速船舶、電動汽車以及新材料、港口機械、先進製造等為代表的校辦科技産業健康穩步發展,位於“武漢•中國光𠔌”占地800餘畝的武漢理工大學 科技園已形成規模,2008年科技産業實現銷售收入8.3億元。
學校建有國傢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機電工程實驗實訓中心)、國傢級工科基礎課程(化學)教學基地、國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和3個國傢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是國傢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範學校。2007年以優異的成績通過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學校目前有國傢精品課程16門,省級精品課程63門;獲全國優秀教學成果10項、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奬43項;畢業生就業率一直穩定在94%以上。
學校重視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與德國、英國、日本、法國、美國、荷蘭、俄羅斯、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國傢的10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聘請了100多名國外知名學者來校任教或進行科學研究,每年派出專傢、學者、科研人員出國留學、訪問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外國專傢、學者來校訪問、講學。學校成立了國際教育學院,與國外高校直接聯合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學校還從在校生中選派優秀學生出國傢學習和深造。
武漢理工大學 堅持“育人為本,學術至上”的辦學理念,堅持實施特色戰略、協調發展戰略、國際化戰略和創新戰略,立足以特色創優勢、以創新求發展、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促共建,以建成“整體水平國內一流,部分學科水平國際一流”的多科性、開放式、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學為發展目標,將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團结一致,開拓創新,為科教興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學校地址】
馬房山校區:武漢市洪山區珞獅路205號(東院)
武漢市洪山區珞獅路122號(西院)
武漢市洪山區雄楚大道 (鑒湖、南湖新校區)
余家頭校區:武漢市武昌區和平大道1040號(餘區) 武漢理工大學 學科門類齊全,結構合理,涵蓋工學、理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哲學、史學、教育學、醫學等學科門類。現有本科專業79個、一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7個、國傢重點(培育)學科1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及特色、優勢學科28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6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7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3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3個。並有MBA、MPA、MFA、EMBA、JM、16個高校教師專業、21個工程碩士領域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
【本科專業】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復合材料與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學、材料成型及控製工程
交通學院:交通運輸類(含交通運輸、交通工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工程結構分析
管理學院:工商管理類(含工商管理、會計學、市場營銷、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係統、勞動與社會保障
機電工程學院 :機電類(含機械工程及自動化、過程裝備與控製工程、工業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包裝工程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能源動力係統與自動化、輪機工程、油氣儲運工程
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 :土木工程、建築學、給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
汽車工程學院 :車輛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汽車服務工程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礦物資源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地理信息係統、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信息工程學院 :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
自動化學院 :自動化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航運學院 :航海技術和海事管理
文法學院 :法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教育技術學
理學院 :信息與計算科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光信息科學與技術、應用化學、生物技術、統計學、工程力學
經濟學院 :經濟學類(含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電子商務
藝術與設計學院 :工業設計、藝術設計、動畫、藝術設計學
外國語學院 :英語、法語、日語
物流工程學院 :機械與物流類(含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物流工程)、物流管理
政治與行政學院 :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工作
化學工程學院 :化學工程與工藝、製藥工程
【特色專業】
國傢特色專業:動畫、通信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 車輛工程 、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工業設計專業、機械工程及自動化、輪機工程、 船舶與海洋工程
湖北省品牌專業:船舶與海洋工程、輪機工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通信工程、工業設計、材料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工程力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交通運輸、物流工程、礦物資源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
校級品牌專業:輪機工程、車輛工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通信工程、工商管理、藝術設計、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復合材料與工程、工業設計、土木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工程力學、航海技術、礦物加工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測控技術與儀器、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熱能與動力工程、應用化學、給水排水工程
【重點學科】
一、 國傢級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
二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輪機工程、水聲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國傢重點(培育)學科:礦物加工工程
二、省部級重點學科
序 號專業名稱級 1結構工程部級2采礦工程部級3礦物加工工程部級4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部級5輪機工程部級6機械設計及理論部級7管理科學與工程部級8材料科學與工程優勢學科9船舶與海洋工程優勢學科10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特色學科11礦物加工工程特色學科12力學一級學科重點學科13機械工程一級學科重點學科14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重點學科15土木工程一級學科重點學科16礦業工程一級學科重點學科17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重點學科18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重點學科19産業經濟學二級學科重點學科20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二級學科重點學科21思想政治教育二級學科重點學科22藝術學二級學科重點學科23設計藝術學二級學科重點學科24動力機械及工程二級學科重點學科25計算機應用技術二級學科重點學科26應用化學二級學科重點學科27環境工程二級學科重點學科28技術經濟及管理二級學科重點學科
【博士學位授權點】
一級學科博士點:
序號學科名稱學科代碼門類批準年限1力學0801工 學20052機械工程0802工 學20033材料科學與工程0805工 學20004信息與通信工程0810工 學20055土木工程0814工 學20036礦業工程0819工 學20057交通運輸工程0823工 學20038船舶與海洋工程0824工 學20009管理科學與工程1201管理學1993
二級學科博士點:
序號學科名稱學科代碼所屬一級學科門類批準年限1産業經濟學020205應用經濟學經濟學20032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030501馬剋思主義理論法 學20053思想政治教育030505馬剋思主義理論法 學20054設計藝術學050404藝術學文 學20035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080101力學工 學20056固體力學080102力學工 學20037流體力學080103力 學工 學19848工程力學080104力學工 學20059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080201機械工程工 學200010機械電子工程080202機械工程工 學200311機械設計及理論080203機械工程工 學198912車輛工程080204機械工程工 學199813工業工程080220機械工程工 學200414汽車運用工程080221機械工程工 學200415物流技術與裝備080222機械工程工 學200416材料物理與化學080501材料科學與工程工 學200017材料學080502材料科學與工程工 學198118材料加工工程080503材料科學與工程工 學200019建築材料與工程080520材料科學與工程工 學200320生物材料學080521材料科學與工程工 學200321復合材料學080522材料科學與工程工 學200322光電子及信息材料080523材料科學與工程工 學200323新能源材料080524材料科學與工程工 學200324動力機械及工程080703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工 學200325通信與信息係統081001信息與通信工程工 學200326信號與信息處理081002信息與通信工程工 學200527計算機應用技術08120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 學200328岩土工程081401土木工程工 學200329結構工程081402土木工程工 學198430市政工程081403土木工程工 學200331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081404土木工程工 學200332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081405土木工程工 學200333橋梁與隧道工程081406土木工程工 學200334歷史城市與建築修復工程081420土木工程工 學200435智能結構及其係統信息化081421土木工程工 學200436土木工程建造與管理081422土木工程工 學200637采礦工程081901礦業工程工 學200338礦物加工工程081902礦業工程工 學200039安全技術及工程081903礦業工程工 學200540道路與鐵道工程082301交通運輸工程工 學200341交通信息工程及控製082302交通運輸工程工 學200042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082303交通運輸工程工 學200343載運工具運用工程082304交通運輸工程工 學199644公路橋梁與渡河工程082320交通運輸工程工 學200445物流管理082321交通運輸工程工 學200446智能交通工程082322交通運輸工程工 學200547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082401船舶與海洋工程工 學199848輪機工程082402船舶與海洋工程工 學198649水聲工程082403船舶與海洋工程工 學200050船舶與海洋環境保護082420船舶與海洋工程工 學200351海洋工程結構082421船舶與海洋工程工 學200352水上運動裝備工程082422船舶與海洋工程工 學200353艦船電力推進及自動化技術082423船舶與海洋工程工 學200354環境工程083002環境科學與工程工 學200555管理科學與工程1201管理科學與工程管理學199356信息管理及信息係統120120管理科學與工程管理學200357金融工程與管理120121管理科學與工程管理學200358創新工程與管理120122管理科學與工程管理學200359工程與項目管理120123管理科學與工程管理學200360科技與教育管理120124管理科學與工程管理學200961企業管理120202工商管理管理學200562技術經濟及管理120204工商管理管理學2003
【碩士學位授權點】
一級學科碩士點:
序號學科名稱學科代碼門 類批準年限1應用經濟學0202經濟學20052馬剋思主義理論0305法 學20053物理學0702理 學20054力學0801工 學20055機械工程0802工 學20036材料科學與工程0805工 學20007信息與通信工程0810工 學20058控製科學與工程0811工 學20059計算機科學與技術0812工 學200510土木工程0814工 學200311礦業工程0819工 學200512交通運輸工程0823工 學200313船舶與海洋工程0824工 學200014環境科學與工程0830工 學200515藥學1007醫 學200516管理科學與工程1201管理學199317工商管理1202管理學2005
二級學科碩士點
序號學科名稱學科代碼所屬一級學科門類1馬剋思主義哲學10101哲學哲 學2倫理學10105哲學哲 學3科學技術哲學10108哲學哲 學4西方經濟學20104理論經濟學經濟學5國民經濟學20201應用經濟學經濟學6區域經濟學20202應用經濟學經濟學7財政學(含:稅收學)20203應用經濟學經濟學8金融學(含:保險學)20204應用經濟學經濟學9産業經濟學20205應用經濟學經濟學10國際貿易學20206應用經濟學經濟學11勞動經濟學20207應用經濟學經濟學12統計學20208應用經濟學經濟學13數量經濟學20209應用經濟學經濟學14國防經濟20210應用經濟學經濟學15民商法學30105法學法 學16經濟法學30107法學法 學17政治學理論30201政治學法 學18中共黨史30204政治學法 學19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30501馬剋思主義理論法 學20馬剋思主義發展史30502馬剋思主義理論法 學21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30503馬剋思主義理論法 學22國外馬剋思主義研究30504馬剋思主義理論法 學23思想政治教育30505馬剋思主義理論法 學24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50506馬剋思主義理論法 學25高等教育學40106教育學教育學26體育教育訓練學40303體育學教育學27英語語言文學50201外國語言文學文 學28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50211外國語言學文 學29傳播學50302新聞傳播學文 學30藝術學50401藝術學文 學31美術學50403藝術學文 學32設計藝術學50404藝術學文 學33中國近現代史60107歷史學歷史學34計算數學70102數學理 學35應用數學70104數學理 學36理論物理70201物理學理 學37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70202物理學理 學38原子與分子物理70203物理學理 學39等離子體物理70204物理學理 學40凝聚態物理70205物理學理 學41聲學70206物理學理 學42光學70207物理學理 學43無綫電物理70208物理學理 學44無機化學70301化學理 學45物理化學70304化學理 學46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80101力學工 學47固體力學80102力學工 學48流體力學80103力學工 學49工程力學80104力學工 學50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80201機械工程工 學51機械電子工程80202機械工程工 學52機械設計及理論80203機械工程工 學53車輛工程80204機械工程工 學54工業工程80220機械工程工 學55汽車運用工程80221機械工程工 學56物流技術與裝備80222機械工程工 學57汽車電子工程80223機械工程工 學58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80402儀器科學與技術工 學59材料物理與化學80501材料科學與工程工 學60材料學80502材料科學與工程工 學61材料加工工程80503材料科學與工程工 學62建築材料與工程80520材料科學與工程工 學63生物材料學80521材料科學與工程工 學64復合材料學80522材料科學與工程工 學65光電子及信息材料80523材料科學與工程工 學66新能源材料80524材料科學與工程工 學67動力機械及工程80703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工 學68電機與電器80801電氣工程工 學69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80804電氣工程工 學70電工理論與新技術80805電氣工程工 學71物理電子學80901電子科學與技術工 學72電路與係統80902電子科學與技術工 學73通信與信息係統81001信息與通信工程工 學74信號與信息處理81002信息與通信工程工 學75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81101控製科學與工程工 學76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81102控製科學與工程工 學77係統工程81103控製科學與工程工 學78模式識別與智能係統81104控製科學與技術工 學79導航、製導與控製81105控製科學與技術工 學80計算機係統結構8120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 學81計算機軟件與理論8120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 學82計算機應用技術8120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 學83建築歷史與理論81301建築學工 學84建築設計及其理論81302建築學工 學85城市規劃與設計81303建築學工 學86岩土工程81401土木工程工 學87結構工程81402土木工程工 學88市政工程81403土木工程工 學89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81404土木工程工 學90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81405土木工程工 學91橋梁與隧道工程81406土木工程工 學92歷史城市與建築修復工程81420土木工程工 學93智能結構及其係統信息化81421土木工程工 學94土木工程建造與管理81422土木工程工 學95化學工程81701化學工程與技術工 學96化學工藝81702化學工程與技術工 學97應用化學81704化學工程與技術工 學98采礦工程81901礦業工程工 學99礦物加工工程81902礦業工程工 學100安全技術及工程81903礦業工程工 學101道路與鐵道工程82301交通運輸工程工 學10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製82302交通運輸工程工 學103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82303交通運輸工程工 學104載運工具運用工程82304交通運輸工程工 學105公路橋梁與渡河工程82320交通運輸工程工 學106物流管理82321交通運輸工程工 學107智能交通工程82322交通運輸工程工 學108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82401船舶與海洋工程工 學109輪機工程82402船舶與海洋工程工 學110水聲工程82403船舶與海洋工程工 學111船舶與海洋環境保護82420船舶與海洋工程工 學112海洋工程結構82421船舶與海洋工程工 學113水上運動裝備工程82422船舶與海洋工程工 學114艦船電力推進及自動化技術82423船舶與海洋工程工 學115環境科學83001環境科學與工程工 學116環境工程83002環境科學與工程工 學117生物醫學工程83100生物醫學工程工 學118藥物化學100701藥學醫 學119藥劑學100702藥學醫 學120生藥學100703藥學醫 學121藥物分析學100704藥學醫 學122微生物與生化藥學100705藥學醫 學123藥理學100706藥學醫 學124管理科學與工程120100管理科學與工程管理學125信息管理及信息係統120120管理科學與工程管理學126金融工程與管理120121管理科學與工程管理學127創新工程與管理120122管理科學與工程管理學128工程與項目管理120123管理科學與工程管理學129科技與教育管理120124管理科學與工程管理學130危機與災害應急管理120125管理科學與工程管理學131會計學120201工商管理管理學132企業管理120202工商管理管理學133旅遊管理120203工商管理管理學134技術經濟及管理120204工商管理管理學135教育經濟與管理120403公共管理管理學
【專業碩士學位點】
工程碩士學位點:工業設計工程、礦業工程、安全工程、環境工程、材料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機械工程、工業工程、車輛工程、控製工程、電氣工程、計算機技術、軟件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建築與土木工程、項目管理、交通運輸工程(含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物流管理、道路與橋梁工程、交通工程四個方向)、船舶與海洋工程、動力工程、物流工程、化學工程
工商管理碩士(MBA)
公共管理碩士(MPA)
藝術碩士(MFA)
高層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
法律碩士(JM) 【現任領導】
校 長 周祖德 黨委書記 劉偉
副校長 張清傑 嚴新平 張聯盟 王乾坤 張安富 黨委副書記 邱觀建 夏江敬
紀委書記 邱觀建
【院係設置】
本科生、研究生教育: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交通學院 管理學院 汽車工程學院 機電工程學院 物流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 自動化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理學院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航運學院 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 化學工程學院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經濟學院 文法學院 藝術與設計學院 政治與行政學院 外國語學院 國際教育學院 體育部
網絡繼續教育:繼續教育學院 、網絡教育學院
職業教育:職業技術學院
【機構設置】
【黨群部門】
黨委辦公室、組織部、統戰部、宣傳部、紀委辦、監察處、學生工作處、工 會、 委、離退休工作處、武裝部
【行政部門】
校長辦公室、人事處、計劃財務處、教務處、科學技術處、研究生院(籌)、招生與就業指導處、
保衛處、審計處、國際交流與合作處、國有資産管理處、基建處、後勤管理處(含校園綜合治理辦、附中、附小、幼兒園)
【直屬單位】
檔案館、圖書館、出版社 、期刊社、教學督導辦、發展規劃與改革辦公室、網絡信息中心、
馬區管工委、餘區管工委、新校園規劃建設指揮部綜合辦、後勤集團、産業集團
【基地中心】
國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國傢級工科基礎課程(化學)教學基地
國傢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機電工程實驗實訓中心
湖北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工電子實驗中心、
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土木建築學科實驗教學中心、汽車實驗中心、
藝術設計試驗實訓教學示範中心、力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船舶運輸實驗實訓教學中心、機械實驗實訓教學中心 師資隊伍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是形成學校特色和優勢的根本,是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學校堅持引進與培養並重,以“十一五” “211工程”建設為契機,在引進、培養和使用中構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師資隊伍建設體係,建設了一支結構優化、規模適當、素質良好、富有活力、勇於創新、適應學校發展需要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為了實現人才立校、人才興校、人才強校的目的,學校通過“211工程”建設啓動了三項師資隊伍建設項目:“高層次拔尖人才引進和培養工程”、“中青年學術骨幹培養計劃”、“中青年教師博士化工程”。師資隊伍實現了“三大提升”,即教師素質、國際化水平和博士比例得到了明顯提升。
截止到2009年7月,有專任教師近3000人(教職工總數近6000人),其中教授586人,副教授1185人,博士學位1015人。兩院院士6人(含雙聘4人),國傢“973” 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2人,國傢級教學名師2人,長江學者特聘(講座)教授5人,楚天學者特聘教授9人,講座教授5人,國傢、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75人,“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傢級人選9人,享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人員212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人(其中主任委員1名,副主任委員3名),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跨世紀人才基金”、“高校青年教師奬”等獲得者40人次;省部級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對象26人次;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國傢級專傢稱號187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和省政府專項津貼104人次;湖北省教學名師4人,建立了以院士、973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首席教授、國傢和省部級精品課程負責人領銜、結構合理的各支教學科研團隊。
【兩院院士】
選礦工程專傢——餘永富 光纖傳感技術專傢——薑德生
無機化學與材料科學家——郭景坤
力學和高壓物理學家——經福謙
鋼鐵冶金和工程管理專傢——張壽榮
岩土工程與防護工程地質力學模型試驗研究專傢——顧金纔
【千人計劃】
蘇寶連
【國傢“973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
張清傑、趙修建
【長江學者】
特聘教授:趙修建(1999)傅正義(2000)顧而丹(2002)
講座教授:王安波(2006)蘇寶連(2007)
【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
高孝洪、 陳定方、王呈方、陳誠書、楊永謙
【“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傅正義(1999)趙修建(2001)余家國(2006)華 林(2007)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傢級人選】
孫海虹(1996)傅正義(1997)張聯盟(1999)鬍曙光(2004)趙修建(2004)華 林(2006)余家國(2007)陳 文(2007)官建國(2007)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傅正義(2003)劉正林(2003)王呈方(2003)
【國傢級教學名師】
劉 泉(2007)張聯盟(2008)
【教育部創新團隊】
趙修建團隊(2005)傅正義團隊(2006)
【教育部學科創新引智計劃】
張清傑團隊(2007)劉祖源團隊(2007)
【國傢級教學團隊】
張聯盟團隊(2007) 嚴新平團隊(2008) 劉 泉團隊(2008)
【楚天學者】
特聘教授
孫志剛(2005)余家國(2005)鄭偉濤(2005)官建國(2006)
王為民(2006)水中和(2006)譚國竜(2006)楊明紅(2008)薑宏(2008)
講座教授
張樹君、李廷秋、 雷成旺、郭書祥、劉鵬飛
【全國先進工作者】
薑德生(2005)
【全國優秀教師】
薑德生(2001)李卓球(2004)吳傳生(2007)
【全國師德先進個人】
趙修建(2001)傅正義(2004)
【全國優秀教育管理工作者】
高孝洪(2001)
【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周祖德(2002)
【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
張安富(2006)李文鋒(2006)吳傳生(2006)黃立文(2006)王麗錚(2006)劉祖源(2006)
薛勝軍(2006)張聯盟(2006)陳 文(2006)張清傑(2006)謝峻林(2006)張超燦(2006)
江徵風(2006)鄭建啓(2006)王玉傑(2006)楊志勇(2006)雷傢珩(2007)許之所(2007)
潘長學(2007)徐東平(2007)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奬”獲得者】
陳 文(2002)華 林(2004)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
徐 慶(2004)翟鵬程(2004)夏元友(2004)王為民(2004)孫志剛(2005)王 皓(2005)張高科(2005)官建國(2005)李方敏(2005)瀋 強(2005)吳少鵬(2005)陳 紅(2006)方 亮(2006)曾志剛(2006)周 建(2006)木士春(2007)劉啓明(2007)
【教育部跨世紀“優秀青年教師基金”入選者】
趙修建(1999)傅正義(1999)陳 文(2001)劉韓星(2001)唐新峰(2002)
【教育部“高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入選者】
謝峻林(2000)周明凱(2000)王 鈞(2000)張季如(2000)王立新(2000)熊傳溪(2000)鬍曙光(2000)梅炳初(2000)劉韓星(2000)張東明(2000)王建中(2000)夏元友(2000)瞿鵬程(2000)王繼輝(2000)李新平(2000)陳 文(2000)張超燦(2000) 珞(2000)曹明禮(2000)陳作炳(2000)陳曉明(2000)趙修建團隊5人(2000)
【教育部“優秀骨幹教師”獲得者】
陳 文(2002)劉韓星(2002)嚴新平(2003)
【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入選者】
鬍樹華(2001)傅正義(2001)趙修建(2001) 南策文(2001)鄒早健(2001) 董力平(2001)蔡 軍(2001)李百浩(2001)謝科範(2001)梅炳初(2001)唐新峰(2001)余家國(2002)官建國(2002)王為民(2002)周 建(2003)
【交通部“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
孫海虹(2004)陳 輝(2004)
【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
楊建國(2003)
【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
李世普(1990)柴蒼修(1991)費 江(1991)黃金火(1991)黎德揚(1991)薑德生(1991)
湯忠𠔌(1992)王培根(1991)吳錦翔(1991)徐 達(1991)張仲甫(1991)趙其輝(1991)
趙玉林(1992)陳炳光(1993)陳宗良(1993)桂 馥(1993)姜家佩(1993)錢芝宇(1993)
王仁康(1993)張幼陵(1993)周祖福(1993)陳至剛(1994)樂全根(1994)倪嘉陵(1994)
聶春暉(1994)潘世榮(1994)王從祥(1994)王威孚(1994)薛亦瑜(1994)張 猛(1994)
張必銘(1994)左 林(1994)陳先詠(1995)程志煜(1995)方和平(1995)李臘元(1995)
林宗壽(1995)陸豐奎(1995)瀋成武(1995)瞿偉廉(1996)張聯盟(1997)陳 輝(1997)
傅正義(1997)李 波(1997)羅繼相(1997)王華昌(1997)徐兆康(1997) 陳 磊(1999)
陳昌巨(1999)陳曉明(1999)劉金華(1999)王斌球(1999)王為民(1999)趙修建(1999)
朱明健(1999)楊春金(2000)周祖德(2001)陶德馨(2001)鬍曙光(2001)梅炳初(2001)
王立新(2001)魏紀林(2001)程森成(2003)張清傑(2003)劉韓星(2003)周 建(2003)
官建國(2005)黃志雄(2005)李文鋒(2005)武星寬(2005)
【“霍英東教育基金”獲得者】
趙玉林(1992)劉林海(1992)晏石林(1996)謝科範(1998)肖新平(1998)夏元友{2000)程國平(2000)甘文平(2000) 勇(2002)陳友治(2004)官建國(2006)曾志剛(2007)
【“中國博士後基金”獲得者】
鄭偉濤(2001)李 曦(2002)木士春(2002)史曉亮(2003)陶洪久(2004)肖 峻(2004)陳德軍(2005)汪前元(2005)童杏林(2005)高小建(2005)侯作富(2005)謝全敏(2005)陳躍鵬(2005)劉成國(2006)郜慶路(2006)肖德雲(2006)劉曰利(2006)葉 春(2006)易法軍(2006)陳國良(2006)張立炎(2006)雷德明(2007)袁勝發(2007)李勳祥(2007)高英力(2007) 陳 偉(2007)樊希安(2007)陳 峰(2007)王國波(2007)高 飛(2008)盧全國(2008)吳 婧(2008)胥 軍(2008)周 寧(2008)朱文華(2008)
【人事部“留學人員科技活動項目擇優資助”獲得者】
陳 紅(2005)
【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科研項目擇優資助”獲得者】
趙修建(2003)張清傑(2003)陳 輝(2003)華 林(2003)陳曉明(2003)陳 文(2003)劉韓星(2006)馬保國(2006)熊傳溪(2006)周 建(2006)
【湖北省“青年傑出人才基金”獲得者】
徐 慶(2002)周 建(2003)翟鵬程(2004)吳少鵬(2004)夏元友(2005)陳 紅(2005)羅亞波(2005)李文鋒(2005)劉啓明(2006)羅 鍵(2006)李方敏(2006)李遠志(2007)高山俊(2007)
【湖北省“博士後科技活動項目擇優資助”獲得者】
鄭 化(2005)童杏林(2005)羅亞波(2005)徐 寧(2006)高英力(2006)萬幼清(2006) 【科研中心】
國傢重點實驗室:
逸夫樓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傢重點實驗室
國傢工程實驗室:
光纖傳感技術國傢工程實驗室
國傢重點工業性試驗基地:
光纖傳感技術國傢重點工業性試驗基地
國傢工程研究中心:
燃料電池與氫能源技術國傢工程研究中心(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清華大學和武漢理工大學 共建)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硅酸????材料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光纖傳感技術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高速船舶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國防重點實驗室:
特種功能材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高性能艦船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港口物流技術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緑色建築材料及製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製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交通運輸部重點實驗室:
港口裝卸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
船舶動力工程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數字製造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道路橋梁與結構工程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燃料電池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礦物資源加工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寬帶無綫電通信與傳感器網絡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湖北生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光纖傳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中藥製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
湖北省産品創新管理研究中心
湖北省危機與災害應急管理研究中心
湖北省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湖北省藝術工程研究中心
國傢技術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材料研究與測試分析國傢級檢測實驗室
國傢體育總局:
體育工程(水上運動裝備)國傢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國防教育辦公室:
高校國防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基地
其他科研基地:
武漢理工大學 -哈佛大學納米聯合重點實驗室、湖北省粉體技術中心、湖北省石膏工業技術中心 、交通部復合型財會人才培訓基地、湖北省統一戰綫理論與實踐研究基地、教育部MAPGIS軟件應用中心 、國傢信息安全基礎設施研究中心華中實驗室、湖北省中小企業共性技術礦物加工研發推廣中心 、武漢市城市水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中交船舶與橋梁工程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理工大學 電動汽車研究院、武漢理工大學 國際玻璃研究中心、武漢理工大學 非金屬設計研究所、武漢理工大學 智能運輸係統研究中心、武漢理工大學 設計研究院、武漢理工大學 交通工程研究所、武漢理工大學 材料保護研究所、武漢理工大學 摩擦學研究所、爆破研究所、環保研究所、通信技術研究所、嵌入式係統與技術研究所、測控技術研究所、信號與信息處理研究所、信息技術研究所、信息與電子工程研究所、3S技術研究所、智能信息研究所、信息傳輸研究室、水上交通安全與環境研究中心、 高性能網絡研究中心、並行分佈式處理研究中心、智能技術與智能係統研究中心、企業應用軟件研究中心(校企聯合建設)、智能科學與技術實驗室(教育部行動計劃項目)、高溫高壓物理研究所、力學研究所、智能材料結構研究所、生物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材料與結構數值模擬研究所、靜電研究所、復合材料結構與應用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建材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造船史研究中心、工程流體力學研究所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歐亞文化研究所、英諾維軟件工程重點實驗室
【博士後流動站】
現有1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 、礦業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藝術學、馬剋思主義理論 、環境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
【學報】
《武漢理工大學 學報 》 、《武漢理工大學 學報(材料科學英文版)》 、《武漢理工大學 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
《武漢理工大學 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 武漢理工大學 學報(社科版)》、 《港口裝卸 》、《交通信息與安全》、《交通科技》、
《交通企業管理》、《船海工程》、《建材世界》、《 理工高教研究》 、 《爆破》、《高教發展與評估》、《 數字製造科學》
【産業技術】
該校是國內唯一擁有光纖傳感技術領域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單位,CCM技術生産膜電極技術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奬金奬,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得到推廣應用。以光纖傳感器、高速船舶、電動汽車以及新材料、港口機械、先進製造等為代表的校辦科技産業健康穩步發展,位於“武漢•中國光𠔌”占地800餘畝的武漢理工大學 科技園是國傢級大學生科技園,已形成規模,2008年科技産業實現銷售收入8.3億元,2008年底的有效專利總量居全國高校第十一位。 武漢理工大學 校園地圖 【校區簡介】
武漢理工大學 共有兩個校區,馬房山校區和余家頭校區,
其中馬房山校區由東院、西院、鑒湖、南湖新校區四部分組成。
馬房山校區位於洪山區,余家頭校區位於武昌區。
武漢理工大學 校園佈置如左圖所示。
【文化活動】
該校形成了具有理工特色的校園文化,將科技創新、文化藝術、社會實踐等作為拓展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該校學校園文化生在省部級以上各類競賽中獲奬1000餘項,獲奬人數2000餘人次。其中被譽為中國大學生學術科技“奧林匹剋”的“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國際和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中共獲奬100餘項。我校學生鐘亮榮獲第三屆“標志汽車”設計國際邀請賽中第三名,被評為感動中國創新人物;學生李一設計、學校投入50萬元科研經費打造了首輛“熱望”電動概念車,在上海F1國際“米其林必比登挑戰賽”中,獲得了“最佳原型概念設計奬”。學校有學生社團75個,成員達26000餘人。作為全國優秀學生社團的校大學生藝術團,更是在全國藝術競賽、文藝匯演中屢獲佳績。連續三年在教育部主辦的“五月的鮮花”全國大學生大型校園文藝展演中獲優秀節目奬,曾受邀赴俄羅斯參加中國年活動。我校有數十位學生曾受邀赴美國、韓國等國參加國際航海夏令營等活動。
大學生群體健身活動豐富多彩,大學生競技體育尤其是男子籃球、武術、網球、跆拳道和田徑等項目在全國高校處於一流水平。男子籃球隊在第六、七、理工籃球八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上分別奪得冠軍、第三名和第五名,2000年以來先後八次進入全國大學生籃球賽前八強,兩次獲得CUBA亞軍;校武術隊在2005年~2007年三次香港國際武術比賽中,共獲得30枚金牌,在第七屆和第八屆全國大運會上獲得3枚金牌;校田徑隊在第八屆全國大運會上獲得3枚金牌;男子網球榮獲全國大學生網球賽團體冠軍。武術、跆拳道榮獲國際和國傢級比賽奬牌數十枚,男子中長跑選手任竜雲曾打破全國男子馬拉鬆和萬米紀錄。5名學生入選北京奧運會和第25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國代表隊。該校是中國大學生籃球協會、網球協會、武術協會和跆拳道協會的副主席單位,是湖北省大學生體育協會、湖北省大學生籃球協會和湖北省大學生武術協會的主席單位和辦公所在地,承擔着湖北省大學生體育工作的重要任務,為湖北省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校園風景】
理工廣場竜韻湖風情 2000年5月27日,武漢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合併組建武漢理工大學 。
武漢理工大學 校史可追溯至和湖北工藝學堂,為求介紹之簡潔明確,此處主要介紹其高等教育部分。
一、武漢工業大學(原隸屬於國傢建材料工業局,後隸屬教育部)
1958年9月,建工部組建北京建築工業學院
1959年,瀋陽建築材料工業學院(本科部分)並入北京建築工業學院
1960年,北京建築工業學院成為建築工程部部屬重點院校
1969年10月,北京建築工業學院南遷至湖南常德
1971年7月,北京建築工業學院搬至湖北武漢與同屬建工部的武漢建築工程學校(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併,更名為湖北建築工業學院
1978年2月,湖北建築工業學院被列為新增的全國重點大學,重新新劃歸國傢建築局領導,並更名為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
1980年,經國務院批準,武漢建材學院在原北京建築工業學院舊址成立了北京研究生部
1981年,學校獲得了無機非金屬材料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結構工程等7個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成為首批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
1981年7月,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部分)分建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1985年8月,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更名為武漢工業大學
1986年,“結構工程”學科獲批為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增加8個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獲得正、副教授任職資格評審權
1987年,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傢重點實驗室獲得得國傢計委批準
1988年,無機非金屬材料學科被批準為首批國傢重點學科,1989年該學科獲準設立博士後流動站
1997年9月,武漢工業大學通過“211工程”建設項目立項審核,成為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1998年,武漢工業大學由建材總局所屬劃歸為教育部,成為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
2000年5月27日,武漢理工大學
二、武漢交通科技大學(隸屬交通部)
1946年,國立武昌海事職業學校、廣東省立潮汕高級商船職業學校(部分)合併組建國立武昌海事學校
1949年,中南交通學院,由劉惠農同志任院長,曹海波為副院長
1952年,大連海運學院、上海海運學院等高校船舶專業並入中南交通學院
1954年,大連海運學院(航運專業)並入中南交通學院,中南交通學院更名為武漢河運學院
1957年,武漢交通學院更名為武漢水運工程學院
1957年,全國多所高校水運專業並入武漢水運工程學院
1963年,上海海運學院內燃機專業、大連海運學院船機等專業並入武漢水運工程學院
1963年,交通部屬院校進行專業調整時,水運管理和水運經濟專業調整到上海海運學院
1981年,船舶與海洋工程流體力學等4個學科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1984年,船舶與海洋工程流體力學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1992年7月,武漢河運專科學校(前身為國立潮汕高級商船學校)並入武漢水運工程學院
1993年11月,武漢水運工程學院更名名為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在全國範圍開始一本招生
1998年,武漢交通科技大學部分學科通過211工程預審
2000年5月27日,武漢理工大學
三、武漢汽車工業大學(原隸屬機械工業部,後隸屬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
1958年10月27日,武漢工學院創建
1960年,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汽車製造專業並入武漢工學院
1961年,湖北工學院、湖北化工學院並入武漢工學院
1958年,湖北化工學院創建
1958年,湖北工學院創建
1970年,武漢工學院、湖北農業機械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湖北農機學院
1979年,武漢工學院恢復名稱
1983年9月,由機械部劃歸為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領導
1995年,武漢工學院更名為武漢汽車工業大學
1997年,武漢汽車工業大學通過了國傢“211”工程重點學科部門預審
2000年5月27日,武漢理工大學 【學界】
歐進萍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校長
薑德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 教授
程一兵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工學院副院長
南策文 清華大學特聘教授、973計劃首席科學家
顧 明 同濟大學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丁烈雲 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丁漢初 華中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
陳鐵群 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
鄧鏗 美國路易斯安娜大學終身教授、美國《數學評論》評論員
尚鋼 武漢科技學院黨委書記
劉國新 湖北大學黨委副書記
呂清 廣東技術師範學院黨委副書記
鬍社軍 廣東五邑大學校長
曹獻坤 海南大學副校長
武哲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
潘春旭 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
邱建榮 浙江大學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求是特聘教授,獲國傢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劉洪 南京大學商學院副院長
劉海雲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院副院長
李嶽林 長沙理工大學汽車與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
佘廉 華中科技大學特聘教授
鄒早建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何茂春,教授,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鬍以懷 上海海事大學教授
林程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
包亦望 中國建築材料檢驗認證中心副總工程師,獲國傢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歐陽傢虎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歐陽世翕 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
【政界】
羅清泉 中共中央委員、中共湖北省省委書記
石秀詩 中共中央委員、貴州省原省長,全國人大財經委主任
張紀南 中共中央紀委常委,中央組織部副部長
陳全國 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河南省委副書記,省委黨校校長、河南行政學院院長
張力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湯濤 中央候補委員,山西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朱正昌 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山東大學黨委書記
劉鄂 原交通部副部長
蔣明麟 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
王炯 全國總工會副主席
林茂光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少將,廣州軍區空軍建設局局長
宋德星 交通部水運司司長
孫國慶 交通部科技教育司司長
李任芷 國傢旅遊局監督管理司司長
王小青 青海省人大副主任
王躍飛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秘書長
李青平 河北海事局局長
袁宗祥 長江海事局局長
李國勇 國傢發改委交通運輸副司司長
張驥 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産業司副司長
費志榮 國傢發改委西部開發司副司長
鬍曙光 武漢市市委副書記
朱正禮 海軍局副局長,海軍大校
劉順妮 武漢市市副市長
趙建纔 中共鄭州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黨組書記
黃關春 中共孝感市市委書記
潘世建 廈門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鄭春白 湖北省科技廳副廳長
徐佑林 交通運輸廳常務副廳長
鬍樹華 湖北省信息産業廳副廳長
吳軍 國傢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
饒中享 武漢海事法院副院長
高法新、舒正榮 湖北省知識産權局副局長
【商界】
李永安 中國三峽總公司總經理、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賀恭 三峽截流工程總指揮,中國華電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
魏傢福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裁
張富生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黨組書記
陳華元 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總經理
李建紅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副總裁
吳強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包起帆 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公司副總裁
李選民 深圳市????田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宋志平 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建築材料集團公司公司董事長
司國晨 中材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彭毅 中國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執行副總裁
彭壽 中國建材國際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衛東 神竜汽車公司總經理,東風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安進 江淮汽車集團副董事長、總裁、總經理
王嶺 武漢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武鋼副總經理
賈寶軍 現任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李葉青 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黨委書記
陳木森 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崔星太 中國聯合水泥集團董事長
郝健 中商集團董事長,武商聯的董事、副總經理
趙慶生 中集集團副總裁
周育先 中材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中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於國波 中國材料工業科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金東寒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11研究所所長
陳潮 深圳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兼總裁
曾南 中國南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首席執行官兼總裁
陳健 聚友集團董事長
孫承鉻 深圳蛇口工業區總經理
張國良 連雲港鷹遊集團董事長、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公司董事長
韋宏文 柳州五菱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五菱集團副總經理
姚佐平 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宋海良 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鬆 東風汽車公司顧問,原東風汽車公司産品總設計師
孫曉波 康明斯東亞研發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玉華 武漢地鐵集團總經理
鬍顯源 宗申動力總經理
蔣曉萌 尖峰集團董事長
盧冶 國傢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襄樊)主任
劉啓明 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喻振東 連雲港港口集團副總裁
黃佳騰 東風汽車公司研究院院長
符敦鑒 上海振華港機公司副總經理
李青 江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毛駿飆 七喜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王海平 原天津港務局副局長 武漢理工大學 與全球100多所大學建立姊妹院校和合作關係,現列部分院校如下:
【中國香港】
香港理工大學(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中國臺灣 】
淡江大學(Tamkang University) 臺北科技大學(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臺灣海洋大學(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日本】
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 長崎大學(Nagasaki University) 廣島大學(Hiroshima University)
山口大學(Yamaguchi University) 神奈川大學(Kanagawa University) 東京海洋大學(Tokyo University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韓國】
全北國立大學(Chonbuk National University)
【美國】
西北理工大學(Northwester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密歇根理工大學(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斯普林奧博大學(Spring Arbor University)
匹茲堡州立大學(Pittsburg State University) 舊金山州立大學(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夏威夷大學希洛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i at Hilo)
紐約州立大學奧斯威戈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Oswego) 新澤西理工學院(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英國】
鄧迪大學(University Of Abertay Dundee) 倫敦南岸大學(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 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布裏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 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布拉德福德大學(University of Bradford) 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 (Queen Mary,University of London)
【法國】
昂熱大學(Université d'Angers) 圖爾大學(Université de Tours) 梅斯大學(Unviersité de Metz)
勃艮第大學(Unviersité de Bourgogne) 巴黎第十一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Sud:Paris 11)
貝爾福-蒙貝利亞爾技術大學(Université de Technologie de Belfort-Montbéliard) 波爾多高等商學院(Ecole Supérieure de Commerce de Bordeaux)
法國南特設計學院(Ecole de Design Nantes Atlantiquer) 法國電子與計算機信息學院(Ecole Française d’Electronique et d’Informatique)
【德國】
德纍斯頓理工大學(Dresd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北方工學院(Norther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澳大利亞】
南澳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 澳大利亞海事學院(Australian Maritime College)
【加拿大】
渥太華大學(University of Ottawa) 布魯剋大學(Brock University)
【俄羅斯】
弗拉基米爾國立大學(Vladimir State University) 聖彼得堡理工大學(Saint Petersbur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庫爾斯剋國立技術大學(Kursk State Technical University) 國立遠東航海學院(Far Eastern State Maritime Academy)
【意大利】
都靈理工大學(Politecnico di Torino)
【芬蘭】
瓦薩科技大學(Vaasa Polytechnic University) 羅瓦年米科技大學(Rovaniem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荷蘭】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烏特列支應用大學(Hogeschool Van Utrecht)
【瑞典】
韋剋捨大學(Växjö University) 呂勒奧理工大學(Lul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挪威】
特勒瑪剋大學(Telemark University College) 阿哥德大學(Adger University College) 西富爾德大學(Vestfold University College)
【匈牙利】
布達佩斯科維納斯大學(Corvinus University of Budapest)
【烏剋蘭】
烏剋蘭國立海洋技術大學(Ukraine State Maritime Technical University)
該校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主持編製的《2009中國大學評價》2009中國大學排行榜綜合排名中名列第40名,湖北省大學排名中名列第3名。 :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建築 院係 人物 企業傢 湖北 武漢 大學 高等教育 教育 高等院校 汽車學院 重點學科 醫生 教授 武漢大學 文人 三本 獨立學院 博士生導師 專傢 學者 科學家 湖南人 北京大學 更多結果...
武漢理工大學影協 武漢理工大學章程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武漢理工大學社團 武漢理工大學教授 武漢理工大學東院 武漢理工大學 福建學習中心武漢理工大學教務處 武漢理工大學 學生公寓武漢理工大學 熱能工程係武漢理工大學 金秋藝術節武漢理工大學 社會工作協會武漢理工大學校醫院 武漢理工大學 理工類院係武漢理工大學 文史類院係武漢理工大學 經管類院係武漢理工大學外語節 武漢理工大學 世紀杯辯論賽武漢理工大學 校運動會武漢理工大學 數學建模協會武漢理工大學 法律協會武漢理工大學 橋牌協會武漢理工大學 新生奬學金武漢理工大學奬學金 武漢理工大學學生會 武漢理工大學 經濟學人協會武漢理工大學 馬房山校區武漢理工大學 思源廣場武漢理工大學 科尼奬助學金武漢理工大學 校友總會武漢理工大學 計算機學院武漢理工大學科技園 武漢理工大學 男子籃球隊武漢理工大學 自行車協會武漢理工大學 汽車協會武漢理工大學 武術協會武漢理工大學 吉他協會武漢理工大學 動漫協會武漢理工大學 南湖校區武漢理工大學 大學生藝術團武漢理工大學 交通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網絡教育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軍事協會武漢理工大學 計算機協會武漢理工大學 機電創新協會武漢理工大學景觀湖 武漢理工大學體育部 武漢理工大學 職業教育中心武漢理工大學 臺球協會武漢理工大學 華夏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建築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武漢理工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經濟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余家頭校區武漢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信息工程學院武漢理工大學理學院 武漢理工大學 廈門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 武漢理工大學 化學工程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物流工程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材料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航運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職業技術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自動化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産業集團武漢理工大學 後勤集團四.武漢理工大學教授 16.武漢理工大學教授 四武漢理工大學教授 武漢理工大學 黃石函授站武漢理工大學 東莞辦事處武漢理工大學 集美校區省出版城路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後勤集團培訓中心武漢理工大學 創業就業俱樂部武漢理工大學 學生科學技術協會武漢理工大學 青年志願者協會武漢理工大學 學生心理健康協會武漢理工大學 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武漢理工大學 “求索杯”知識競賽武漢理工大學 余家頭校區大禮堂武漢理工大學 學生心理素質拓展協會武漢理工大學 “無止橋”公益團隊武漢理工大學 日本郵船(NYK)奬學金武漢理工大學 學生社團聯合會武漢理工大學 “春之風”園區評比活動武漢理工大學 圖書館航海分館武漢理工大學 圖書館藝術與設計學專業分館武漢理工大學 圖書館外國語學院分館武漢理工大學 圖書館政治與行政學院分館武漢理工大學 斯考根海員培訓中心武漢理工大學 後勤集團模具數控培訓中心武漢理工大學 材料研究與測試中心武漢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教學實踐中心武漢理工大學 光纖傳感技術研究中心武漢理工大學 心理素質拓展協會武漢理工大學 圖書館管理學院分館武漢理工大學 華夏學院笛簫協會武漢理工大學 普通全日製本科學生學籍管理規定武漢理工大學 余家頭校區勤工創業實踐基地武漢理工大學 材料學院文工團武漢理工大學 汽車工程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省數字製造重點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 光纖傳感技術國傢重點工業性試驗基地武漢理工大學 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傢重點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 學生馬剋思主義理論學習研究會武漢理工大學 學報—材料科學版(英文)武漢理工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日本郵船(奬學金武漢理工大學 無止橋公益團隊武漢理工大學 求索杯知識競賽武漢理工大學 春之風園區評比活動武漢理工大學 成人教育學院江西函授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