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目錄 武漢大學 ,舊稱“國立武漢大學 ”,簡稱武大,英文Wuhan University,英文縮寫WHU
武漢大學 溯源於清朝末期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於1913年由國民政府建立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於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 ,是近代中國首批國立綜合大學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學府。目前武漢大學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與法國同行聯繫最緊密、合作最廣泛的中國高校之一
武漢大學 有着豐富的內涵與人文底藴。珞珈山上風雲際會,周恩來、董必武、陳潭秋、羅榮桓曾在這裏指點江山;辜鴻銘、竺可楨、李四光、聞一多、鬱達夫、葉聖陶、李達等曾在這裏激揚文字。一百多年來,武漢大學 匯集了中華民族近現代史上衆多的精彩華章,形成了優良的革命傳統,積澱了厚重的人文底藴,培育了 “ 自強、弘毅、求是、拓新 ”的大學精神。
2000年,武漢大學 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 ,揭開了學校改革發展的嶄新一頁。
武漢大學 環繞東湖水,坐擁珞珈山,校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被譽為“ 中國最美麗的大學 ”。
1999年,世界權威期刊《Science》雜志將武漢大學 列為 “ 中國最傑出的大學之一 ”。
學校簡介
【學校環境】
武漢大學 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珞珈山路16號 ,武漢大學 校園占地面積5 600畝(含附屬醫院占地面積438畝),建築面積389萬平方米(含附屬醫院建築面積536 760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學之一”。
校園瀕臨東湖,環抱珞珈,滿園蒼翠,桃紅櫻白,鳥語花香。中西合璧的宮殿式早期建築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堪稱“近現代中國大學校園建築的佳作與典範”,一批武漢大學 早期建築(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如:宋卿體育館、老圖書館、半山廬、十八棟。近年來,武大學人又進一步精心治理校園,法學大樓、經管大樓、外語大樓等文科區標志性建築群拔地而起,氣勢雄偉,新老建築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珞珈校園更加多姿多彩。
學生住宿區桂園、楓園、櫻園、梅園因其風景而命名,春夏秋鼕,桂櫻梅楓可以說是詩情畫意。還有湖濱、星湖等住宿區都各有特色。
校內四季常青,花香流溢,以櫻花最為有名,有櫻花城堡、櫻花大道、櫻頂、珞珈廣場等相關景點(每年春季3月中旬,櫻花盛開的時候,武漢大學 都會吸引數百萬的遊客前來賞花,期間發生的一些事情,也常常引發一些討論的熱點),武漢大學 校園內就有種子植物120科、558屬、800多種,其中屬於珍稀瀕危的植物有11科17種,古樹名木13株;此外,還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藥用植物和岩生植物,如盤竜參、紫芝、海金沙、金雞菌、挖耳草、江南毛莨等。豐富多彩的植物體係和數量衆多的珍稀植物,使珞珈山被譽為全國樹木園,曾有植物學家到校園考察後,驚嘆武大就是一個天然的植物園。事實上,擁有多種國傢一級保護樹種的武漢大學 校園,本身就是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園分會。
武漢大學 校園內還先後建有“六一紀念亭”、“聞一多先生紀念塑像”、“鯤鵬展翅”、“李達塑像”、“愛因斯坦塑像”、“阿蘭·佩雷菲特塑像”、“李四光塑像”、“王世傑塑像”、“孔子銅像”等人文景觀。
【學校概況】
江城多山,珞珈獨秀;山上有黌,武漢大學 。
武漢大學 是國傢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傢“985工程 ”和“211工程 ”重點建設高校。
學校占地面積5167畝,建築面積252萬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築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 26棟早期建築被列為 “ 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近年來,法學大樓、經管大樓、外語大樓、計算機大樓等拔地而起,成為學校邁入新世紀的標志性建築。2000年經合校組建後,,校園增加到四個校區分別為:文理學部(一區,即原國立武漢大學 校區)、工學部(二區)、信息學部(三區)、醫學部(四區)。
武漢大學 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特色明顯,涵蓋了哲、經、法、教育、文、史、理、工、農、醫、管理等11個學科門類。學校設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學、工學、信息科學和醫學六大學部36個學院(係)。有110個本科專業。5個一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傢重點學科,共覆蓋了29個二級學科,另有17個二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傢重點學科。6個學科為國傢重點(培育)學科。 28個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 203個二級學科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284個學科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有29個博士後流動站。設有三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
目前普遍認為的理工類的較強勢院係有:測繪學院、遙感信息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水利水電學院、國際軟件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文科社科類院係則是武漢大學 的傳統優勢優勢領域,如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等。
武漢大學 名師薈萃,英才雲集。學校現有專任教師3500餘人,其中正副教授2300餘人,有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本校,非雙聘)、8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本校、非雙聘)、2位歐亞科學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資深教授、8位“973 項目 ”首席科學家(含國傢重大基礎研究計劃)、4位 “863 項目 ”計劃領域專傢、3個國傢基金委創新群體、24位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位國傢級教學名師。
在學生的文化生活方面,有學生喜愛的“四大名嘴”、“珞珈講壇”為代表的教會大學生思考的學者與講壇,還有藏書豐富,建築風格古樸的圖書館讓學生迷戀。更有豐富多彩的社團、文化節,讓學生的生活多姿多彩。
武漢大學 科研實力雄厚,成就卓著。學校有4個國傢重點實驗室、2個國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傢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9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還擁有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0個國傢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5個國傢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1個國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000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傢自然科學奬、國傢發明奬和國傢科技進步奬三大奬17項, SCI論文數和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均位列全國高校前列,在第一、二、三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評選中獲奬數均居全國高校第三位,第四屆居第二位,國傢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社科課題均居全國高校前列,並有數十項成果獲得國傢“ 五個一 ”工程奬、國傢圖書奬、中國圖書奬。學校連續十次榮獲深圳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産品奬(成交奬)和優秀組織奬。
武漢大學 積極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資源優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與産業化的方式,與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共同建設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平臺,聯合創辦了70多傢高新技術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學校參與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輸等國傢重點工程項目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在南北極科學考察、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馬協型、紅蓮型雜交稻、高頻地波監測雷達、GPS全球衛星定位與導航、高性能混合動力電池等應用型科技成果不僅具有重大的科學理論價值,還産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傢學者充分發揮“ 智囊團 ”和“ 思想庫 ”的作用,積極探索關係國傢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為國傢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保證和智力支持。大型漢語工具書《故訓匯纂》、譯著《康德三大批判新譯》、學術專著《馬剋思勞動價值論的歷史與現實》等成為新時期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標志性成果。
求知在武大,成纔在珞珈。武漢大學 率先提出 “ 創造、創新、創業 ” 教育的新理念,培養 “ 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 ”復合人才,積極探索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現有普通本科生31277人,碩士研究生10731人,博士研究生6736人,其中包括港澳臺僑學生566人(截止2008年武漢大學 錄取港澳臺僑學生總人數連續五年居全國內地普通高校之首),有外國留學生 1491 人。建校以來,學校共培養了30多萬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僅兩院院士就有100餘人,為國傢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令人矚目的高水平辦學成就,為武漢大學 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學校與36個國傢和地區的293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
傳承百年輝煌,盡展名校風采。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武漢大學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製定了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高水平大學的總目標,明確了建設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的發展定位,致力於推動學者、學科、學術、學風、學生的協調發展,不斷提高學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各項工作在穩定中發展,在創新中前進,學校整體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嶄新局面。 百餘年的風雨,百餘年的磨礪,百餘年的輝煌。武漢大學 正充滿信心,豪邁地邁嚮美好未來! 武漢大學 的之前的名字是"國立武漢大學 "。舊時漢語的書寫順序是從右嚮左,“國立武漢大學 ”,所以按如今的從左至右的習慣
就成了“學大漢,武立國”,讀來慷慨大氣,意味深長,甚是巧妙。關於“學大漢武立國”的理解一般有兩種(實際上意思基本一樣)。“學大漢,武立國”即像漢朝那樣以武立國,很是豪邁。另一種就是把“大漢武”連起來就成了“像漢武帝那樣立國”,漢武帝是位雄纔大略的皇帝自不必說。這樣理解也同樣豪情萬丈。
一個大學的名字倒過來讀,也一樣意味深長,磅礴大氣的情形,在古今中外都是絶無僅有,前無古人的。這也是武大學子一直引以為豪的地方之一。
“學大漢,武立國”這一絶妙的巧合是武大教授,兼副校長吳於廑於1950年首先提出的。1950年,他在全校抗美援朝參軍參幹動員大會上,以《學大漢武立國》(把“國立武漢大學 ”牌樓按由左至右順序來讀)為題,作精彩講演,使師生員工深受鼓舞。"學大漢,武立國"從此名滿天下。 為繼承和發揚武漢大學 的光榮傳統與優良校風,激勵全校師生員工不斷煥發精神,刻苦學習,嚴謹治學,開拓創新,奮發進取,在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經1993年第一次校務委員會審議,武漢大學 新校訓定為:自強 弘毅 求是 拓新
“自強”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為自尊自重,不斷自力圖強,奮發嚮上。自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就事業當以此為訓。該校最早前身為“自強學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語。意謂抱負遠大,堅強剛毅。武漢大學 30年代校訓“明誠弘毅”就含此一詞。
用“自強”、“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義,又體現了武漢大學 的歷史縱深與校風延續。
“求是”即為博學求知,努力探索規律,追求真理。語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拓新”,意為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概言之,武漢大學 新校訓的整體含義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樹立為國傢的繁榮昌盛刻苦學習、積極奉獻的偉大志嚮,以堅毅剛強的品格和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努力探求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開創新局面,取得新成績,辦好社會主義的武漢大學 ,不斷為國傢作出新貢獻。 【歷史變遷】
1、清朝時期——
1893年11月29日,湖廣總督張之洞嚮清朝光緒帝上奏《設立自強學堂片》。他認為“蓋聞經國以自強為本”、“自強之道,以教育人才為先”,故取“自強”二字。這座新式高等專門學堂位於湖北武昌三佛閣大朝街口,開辦之初,設方言、算學、格緻、商務四門。由此揭開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1896年,礦務、化學學堂並入自強學堂,後者增加自然、工程教育。方言一門逐步擴大為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東文(日語)5門。
1902年10月,自強學堂遷往武昌東廠口,改名方言學堂。課程設有地理、歷史、算術、公法、交涉等。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方言學堂因教育經費緊張被迫暫停辦學。此後湖北時局動蕩,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清朝迅速滅亡,方言學堂無法立即復校,武漢大學 辦學中斷。
2、民國時期——
1913年,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後,規劃在全國設立六所高等師範學校,决定以原方言學堂的校捨、圖書、師資為基礎,改建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1923年9月,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改名國立武昌師範大學。1924年9月,國立武昌師範大學改名國立武昌大學。1926年,國立武昌大學與國立武昌商科大學、湖北省立醫科大學、湖北省立法科大學、湖北省立文科大學、私立武昌中華大學等合併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又稱國立第二中山大學),設有大學部和文、理、法、經、醫、預6科、17個係、2個部。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以原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為基礎,改建國立武漢大學 ,下設文、法、理、工4個學院。1929年2月,法學家王世傑成為國立武漢大學 首位正式校長。他認為國立武漢大學 不能滿足於現有的4大學院,提出要把學校辦成擁有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的萬人大學。1930年3月,國立武漢大學 新校捨一期工程正式開工。1932年3月,學校由東廠口遷入珞珈山新校捨。1935年,學校開辦研究生教育。1936年,學校成立農學院,從而發展成為有文、法、理、工、農5個學院15個係2個研究所的綜合大學。
1937年,國立武漢大學 與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和國立浙江大學統一進行招生考試,從而躋身“民國五大名校”。同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發動七七事變,揭開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此後上海、南京相繼被日軍占領,武漢成為中國的戰時首都,國共兩黨大量政治軍事人士雲集珞珈山校園指揮對日抗戰。1938年,因日軍攻打華中地區,國立武漢大學 被迫西遷四川樂山繼續辦學,農學院並入國立中央大學。武漢淪陷後,日軍將武大校園闢為其中原司令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1日,國立武漢大學 成立復校委員會,1946年10月,學校遷回武昌珞珈山,恢復農學院。1947年,學校設立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形成了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21個係8個研究所。國立武漢大學 是武大110多年歷史中辦學質量最高、國際影響最大的階段,至今仍無法被超越。
3、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國立武漢大學 被中國共産黨接管並更名為武漢大學 ,得以繼續辦學。1950年代中國大陸高校之間進行大規模的院係調整,武大損失慘重。如:1950年,武漢大學 醫學院分出,與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合併成中南同濟醫學院(即後來之同濟醫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1952年,武漢大學 哲學係並入北京大學;
1952年,武漢大學 農學院分出,與湖北農學院合併成華中農學院(即後來之華中農業大學);
1952年,武漢大學 礦冶係調入中南礦冶學院(即後來之中南工業大學、中南大學) ;
1953年,武漢大學 工學院電機係電信部分,土木係建築設計部分並入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武漢大學 土木係並入中南土木建築學院,今長沙鐵道學院(2000年已並入中南大學)的前身;
1953年,武漢大學 工學院從武漢大學 分出,成立華中工學院(即後來之華中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1953年,武漢大學 外文係英文組並入中山大學。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武漢大學 大批學者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當時的校長、知名教育傢李達更是被迫害致死(直接導致武漢大學 在此後14年間沒有校長),武大辦學實力再次受到沉重打擊。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制度後,武漢大學 開始走出低𠔌。1980年5月,武漢大學 與法國政府代表團在武漢簽署《會談紀要》,武漢大學 成為當時與法國同行合作的唯一指定院校。由此拉開了武漢大學 與法國相關部門、機構和組織在各領域多方位合作交流的序幕。1981年7月,劉道玉擔任武大校長,在校內推行一係列教學和管理體製改革措施,大力開展與世界著名大學合作交流,使武大迎來了1949年後的第一個快速發展期。然而,由於其改革被認為過於激進,1988年4月,劉道玉被免職,此後武大再次進入長達數年的緩速發展期。
1995年,武漢大學 成為首批進入中國“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2000年8月2日,武漢大學 與其周邊的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這三所規模較小、實力較強的高校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 ,從而再次成為學科門類齊全的高等學府,學校綜合實力大幅提升。2001年2月13日,武漢大學 正式進入中國“985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名單。
【鼓勵與鞭策】
1937年12月,周恩來作為中共代表來到武漢,次年5月移居珞珈山,並接見美國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諾。在武漢大學 期間,他三次給武漢大學 學生作演講。
1954年2月28日,羅榮桓元帥回母校視察。
1955年4月15日和1962年3月14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班禪大師兩次訪問武漢大學 。
1958年9月12日,毛澤東主席親臨武漢大學 視察,下午7時20分,毛澤東主席來到武漢大學 校辦工廠,並和在工廠實習的學生親切握手,7時50分,毛澤東主席接見武漢大學 等學校的師生員工共13,000餘人,這是武漢大學 校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1963年11月5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訪問武漢大學 ,並在其抗戰時的舊居前留影。
1964年11月4日,國傢副主席董必武陪同阿富汗國王查希爾及王後訪問武漢大學 。
1974年4月17日,葉劍英元帥接見中文係在東方紅32號輪上實習的師生。
1980年11月6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丕顯視察武漢大學 。
1983年11月15日,老校友伍修權將軍回武漢大學 祝賀校慶。
1988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喬石視察武漢大學 。
1990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李鐵映來武漢大學 檢查工作。
1992年春,鄧小平南巡時接見我校博士生遊景玉。
1993年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傢領導人分別題詞祝賀武漢大學 建校100周年。江澤民同志的題詞是:發揚優良傳統,培養優秀人才。李鵬同志的題詞是:大膽改革,開拓前進。
2003年武漢大學 110 年校慶之際,丁肇中等來自世界各地的 400 多名人登陸珞珈講壇,武漢大學 再次嚮世人展示了學術殿堂的魅力。
2006年法國總統希拉剋參觀武漢大學 ,稱樹立中法教育合作典範。
2008年4月10日武大法學國際法專業校友、哈薩剋斯坦共和國總理卡裏姆·馬西莫夫回到母校訪問
【校史年表】
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創辦自強學堂,開設方言(即外國語言)、算學、格緻、商務四門,專門培養外語和商務人才。武漢大學 校園地圖
1896年,礦務、化學學堂並入自強學堂。
1902年,自強學堂遷至武昌東廠口,改名為方言學堂。
1911年,方言學堂被迫停辦。
1913年,以原方言學堂的校捨、圖書、師資為基礎,改建成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設英語、博物、數學物理、歷史地理等四部。
1922年,改四部為8係,即教育哲學係、國文係、英語係、數學係、理化係、歷史社會學係、生物係、地質係。
1923年,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改名為國立武昌師範大學。
1924年,國立武昌師範大學改名為國立武昌大學。
1926年,國立武昌大學、國立商科大學、省立醫科大學、省立法科大學、省立文科大學以及私立文華大學等合併,建立國立武昌中山大學。設有大學部和文、理、法、經、醫、預6科、17個係2個部。
1928年,改組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組建國立武漢大學 。下設文、理、工、法四個學院。
1932年,由武昌東廠口遷入珞珈山新校捨。
1936年,成立農學院,成為有文、法、理、工、農5個學院15個係以及2個研究所的綜合性大學。
1938年,學校西遷四川樂山,農學院並入中央大學。
1946年,恢復農學院,設立醫學院,武漢大學 遷回武昌珞珈山。設有文、法、理、工、農、醫6個學院21個係8個研究所。
1950年,湖南大學水利係劃歸武漢大學 ,與土木係水利組合併,成立水利係。武漢大學 醫學院從武漢大學 分出,與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合併成中南同濟醫學院(現同濟醫科大學)。
1952年,河南大學等校的水利係劃歸武漢大學 ,與武漢大學 水利係合併成水利學院。武漢大學 農學院從武漢大學 分出,與湖北農學院合併成華中農學院(現華中農業大學)。哲學係並入北京大學,礦冶係調入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
1953年,工學院從武漢大學 分出,成立華中工學院(後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
1954年,水利學院從武漢大學 分出,成立武漢水利學院(後更名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2000年並入新武漢大學 )。
1956年,恢復哲學係。
1958年,恢復外文係。
1966年,在鄂西北襄陽隆中建立襄陽分校。
1970年,在湖北荊州地區建立沙洋分校。
1977年,襄陽分校、沙洋分校停辦。
1978年,從理科中分出三個新係,即計算機科學係、空間物理學係、病毒學及分子生物學係。
1984年,成為全國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經濟與管理學院、圖書情報學院。
1986年,經濟與管理學院分為經濟學院、管理學院;成立法學院。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學院、建築學係。
1990年,成立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1992年,成立政治與行政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1993年,百年校慶盛典。
1994年,空間物理學係與無綫電信息工程學係合併,成立電子信息學學院。
1995年,成立新聞學院。
1996年,成立旅遊學院、律師進修學院、哲學學院。
1997年,成立文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理學院、化學學院。
1998年,成立歷史文化學院、留學生教育學院。
1999年,院係重組,由16個學院、3個直屬係改組為9大學院,即:人文科學學院、法學院、商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大衆傳播與知識信息管理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科學學院、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
2000年8月2日,武漢大學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成組建新的武漢大學 。 分稱為文理學部(1區)、工學部(2區)、信息學部(3區)和醫學部(4區)。 當時校名 姓名 職務名稱 任期
自強學堂 張之洞 創辦人 1890年
蔡錫勇 總辦 1893年--1897年
張斯枸 總辦 1897年鼕--1899年5月
錢 恂 提調 1893年--1898年9月
汪鳳瀛 提調 1898年--1899年4月
程頌萬 提調 1899年4月--1902年10月
方言學堂 程頌萬 提調 1902年10月--1905年春
馨 齡 監督 1905年春--1911年
曾廣熔 監督 1905年春--1911年
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 賀孝齊 校長 1913年7月--1914年11月
張 渲 校長 1914年11月--1919年9月
談錫恩 校長 1919年9月--1922年1月
張繼煦 校長 1922年6月--1923年8月
國立武昌師範大學 張繼煦 校長 1923年9月--1924年9月
國立武昌大學 石 瑛 校長 1924年12月--1925年12月
張 廷 校長(代) 1926年2月--1926年5月
李漢俊 校務維持會主任 1926年5月--1926年10月
黃 侃 校務維持會主任 1926年5月--1926年10月
國立武昌中山大學 徐 謙 校務委員會主任 1927年2月--1927年12月
國立武漢大學 劉樹杞 校長(代) 1928年7月--1929年春
李四光 建築籌備委員長 1928年7月--1938年4月
王世傑 校長 1929年2月--1933年4月
王星拱 校長 1933年5月--1945年6月
周鯁生 校長 1945年7月--1949年8月
武漢大學 鄔保良 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9年8月--1952年11月
李達 校長 1952年11月--1966年8月
莊果 校長 1980年6月--1981年6月
劉道玉 校長 1981年7月--1988年4月
齊民友 校長 1988年4月--1992年10月
陶德麟 校長 1992年10月--1996年10月
侯傑昌 校長 1996年10月--2003年9月
劉經南 校長 2003年9月--2008年11月
顧海良 校長 2008年11月-- 至今
◆武漢大學 歷任黨委書記(含黨組書記)
姓名 職務 任期
徐懋庸 黨組書記 1949年--1953年10月
張勃川 黨組書記 1953年12月--1955年4月
劉仰嶠 黨委書記 1958年1月--1960年12月
朱劭天 黨委書記 1961年1月--1965年4月
莊 果 黨委書記 1965年4月--1970年2月
紀 輝 黨委書記 1974年12月--1980年6月
莊 果 黨委書記 1981年12月--1984年7月
任心廉 黨委書記 1988年2月--2002年8月
顧海良 黨委書記 2002年8月-- 2008年11月
李健 黨委書記 2008年11月-- 至今 一 個傳統:寬容自由。武大悠久的歷史成就了她深厚的人文底藴,百年沉澱下來的是武大人心中堅守的寬容與自由。三四十年代,這裏既有聞一多這樣的鬥士學者,也有陳源這樣的紳士教授,有黃綽這樣的國學大師,又有周鯁生這樣的法學至尊。曾任武大教務長的美學家朱光潛把教育的本質歸結為“寬大自由”,他說過:“‘寬大自由教育’必以‘博學’為基,以‘守義’為的。”武大的老師崇尚學術民主,崇尚學術自由,所以他們的觀點永遠百花齊放,見解往往標新立異;武大學子則塑造了校園裏自由的學習氛圍,在情人坡晨讀、在樟樹林自習,學無定處,學無定時,學無止盡。
二 種美麗:秀麗的自然風光和古樸凝重的建築。東湖之濱、珞珈山下的武大校園.滿園蒼翠,桃紅櫻白,鳥語花香;建築群歷史古樸典雅,巍峨壯觀;現代化的高樓拔地而起,氣勢雄偉。正因為她如畫的風景,武漢大學 被譽為“世界最美麗的大學之一”。不少武大學者在他們的學術論文後面都愛寫下“於珞珈山”的字樣,意思好像是說於好山好水之間寫出來的文章自然會染上幾分山水自然的靈秀之氣。30年代,曾在武大文學院任教多年的大學手蘇雪林就說過,她的那些關於《紅樓夢》的駭世驚俗的高論,都得益於己於珞珈山:沒有山風呼嘯,何來清逸高論?不過,相對於秀麗的自然風光,武大人更願意提及它古樸凝重的建築,厚厚的墻體與靈巧景緻的飛檐,使整個校園彌漫着一股濃郁的古典之美。再加之每個建築背後的必藴藏着一段特殊的歷史,走入其中心中會不自覺地增添幾分厚重與責任。
三 月櫻花。在許多人的眼中,櫻花似乎已經成為武大的校花,路過買張明信片也必須要買有櫻花的。那些爛漫成串的櫻花將三月的武大映成粉色,十多天的花期,使她們的絢爛更顯得彌足珍貴,衹有親自在櫻花城堡下走過的人才能真正瞭解那種浪漫。年復一年的,無數的學子為她慕名而來,同樣被櫻花和老齋捨吸引着的還有上萬的武漢市民,在櫻花節期間的武大倒更像是一個公園,擁擠的人群不斷地涌入花樹與街道之中,然而武大以她廣博的胸懷包容了這一切,無盡的人流,還有遠去的歷史。
四 大名嘴。大學必有大師,進入武大以後,你就會發現這裏的大師比傳說中的要更多。“名嘴”是民間的法,四個也衹是泛指,但被普遍認可的是“唐詩宋詞大師”李敬一、“西方哲學王子”趙林、“社會剖析師”尚重生和“德國史專傢”李工真。他們的公共選修課都會用上文理學部最大的教室,有時其餘教室的板凳也會被藉來一大半,通常來聽他們講座的還有不少校外人士。
五 大校區。合併以後的武大由五大校區組成,它們分別是文理學部、信息學部、工學部、醫學部,和今年國際軟件學院和藝術係遷入原湖北經濟學院所在地。前四個校區指的是2000年合併前的四個學校的舊址,文理學部也稱本部。四個校區相互獨立也相互聯繫,各校區的路名和園名至今還未統一,文理學部和工學部緊挨在一起,而醫學部較遠,步行至文理學部需15分鐘。
十一 個學科門類,其中8個學科門類擁有國傢重點學科,優勢領域之廣,居全國第3位。其中國傢一級重點學科5個,國傢二級重點學科17個。擁有的國傢重點研究基地7個。在最近的全國80個一級學科評估中,武大11個學科名列前10名,其中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列全國第1,哲學學科、法學學科都名列全國第2,公共管理學科名列全國第3。 武漢大學 的法語、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學與行政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物流管理、水文與水資源工程、農業水利工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測繪工程、地理信息係統、地球物理學、軟件工程等專業在全國排名都居於前3位。
116年的歷史。自1893張之洞創辦自強學堂,武漢大學 至今已經歷了一百一十六個春秋,這悠長的歷史縱觀全國高校也難有幾個能匹敵。這些年歲中有進步、有失敗、有革命,更有發展,武大人心中那厚重的歷史感和責任感常常是其他大學的人無法擁有的,而校園中隨處散發的文化底藴更仿佛是自然天成。
564萬 册館藏圖書,居全國第3位。曾在武大任教的易中天教授曾經說過,武漢大學 的圖書館是當時吸引他來到武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兩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查全性 1925.4.11 著名電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 1980年當選
楊弘遠 1933.9.26 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院士 1991年當選
卓仁禧 1931.2.12 著名高分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 1997年當選
李德仁 1939.12.31 著名攝影測量與遙感專傢。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199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1994年當選)、歐亞科學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謝鑒衡 1925.1.3 國內外著名泥沙專傢。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1995年當選
張蔚榛 1923.10.5 著名農田水利工程專傢。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1997年當選
寧津生 1932.10.22 著名大地測量專傢。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1995年當選
劉經南 1943 .7.1 著名大地測量學專傢。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1999年當選
張祖勳 1937.6.5 著名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2003年當選)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茆 智 1932.9.20 著名農田水利學專傢,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2003年當選
朱英國 1939.11.1 植物遺傳育種專傢,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院士院士 2005年當選
【著名社會科學家】
韓德培: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著名法學家
譚崇臺: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著名經濟學家
馬剋昌: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著名刑法學家
彭斐章: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著名圖書館學家
陶德麟: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著名馬剋思主義哲學家
李 竜: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著名法學家
馮天瑜: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著名歷史文化學家
劉綱紀: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著名哲學家、美學家
楊小凱:世界著名經濟學家,1982年,被武漢大學 聘為助教、講師。後留學海外,在業界飽受好評,曾任哈佛大學國際發展中心(CID)研究員、澳洲莫納什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澳洲社會科學院院士。兩次提名諾貝爾經濟學奬(2002年和2003年),但是在04年不幸辭世,享年五十六歲。被譽為“離諾貝爾奬最近的華人”。
李浩培:(1906—1997) 中國當代著名國際法學家。上海市人。1928年東吳大學法律係畢業,1936—1939年在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研究國際公法、國際私法、比較民法。回國後歷任武漢大學 教授兼法律係主任、浙江大學教授兼法學院院長。
【各界名人】
各級人大代表名錄 (以姓氏筆畫為序)
職 務 姓 名
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郭生練 顧海良 彭富春
第十屆湖北省人大常委 伍新木 伍欣星 黃仁濤
第十屆湖北省人大代表 邊馥苓 孫雲蓮 劉經南 辜勝阻
各級政協委員名錄
職 務 姓 名
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 王少階
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辜勝阻 王長德 張俐娜
第九屆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王少階 郭生練
第九屆湖北省政協副秘書長 陳 鋒
第九屆湖北省政協常委 毛宗福 王祥三 呂應堂 李仁真 汪存信 陳 鋒 楊占秋 段亞輝 柯亨玉
各級政府部門任職情況
政府部門名稱 職 務 姓 名
湖北省人民政府 副省長 郭生練
湖北省司法廳 副廳長 李仁真
武漢市市政府 市長 阮成發
各民主黨派成員任職情況
派 職 務 姓 名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民革中央委員、省委常委、市委副主委 彭富春
民革中央委員、民革湖北省委常委 毛宗福
民革湖北省委顧問 馬衛之
中國民主同盟 民盟中央常委、湖北省委主委 郭生練
民盟中央委員、湖北省委副主委 張俐娜
民盟湖北省委常委 段亞輝
民盟湖北省常委 孟運蓮
中國民主建國會 民建中央名譽副主席 李崇淮
民建中央副主席、湖北省委主委 王少階
民建中央委員 陳允平
民建省委常委 王祥三
中國民主促進會 民進中央委員、民進湖北省委常委 李 斐
民進湖北省委常委 汪存信
中國農工民主黨 農工中央委員、湖北省委副主委 王長德
農工中央委員、湖北省委副主委 楊占秋
中國緻公黨 緻公黨湖北省委副主委 黃介生
九三學社 九三湖北省委副主委 黃仁濤
九三湖北省委副主委 陳 鋒
九三湖北省委常委 徐禮華
九三湖北省委常委 楊 菁
其 他 任 職 情 況
有關部門名稱 職 務 姓 名
工商聯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辜勝阻
共青團中央 書記處書記 盧雍政
共青團中央 書記處書記 汪鴻雁
【傑出校友】共5屆51人
第五屆傑出校友 9人 2007年
鬍代光,男,1919年出生,四川省新都縣人。1940年——1944年就讀於武漢大學 經濟係。1953年以後,先後任北京大學經濟係講師、副教授、教授、西方經濟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並兼任係副主任、主任和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1988—1993年任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經委員會委員。還曾擔任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副會長、會長(現任名譽會長)、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現任顧問)。
何煉成,男,1928年5月生,湖南瀏陽人,1947年底參加地下團組織,1950年參加中國共産黨,1947年——1951年就讀於武漢大學 經濟係。畢業後到西北大學任教至今。先後任教研室主任、係主任、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現任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導師,兼任國內20所大學兼職教授,日美德4所大學客座教授。
潘垣,男,1933年8月出生,湖北宜昌人,1951-1953年就讀於武漢大學 電機係,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兼任武漢大學 教授、博導。
張傢鋁,男,1938年12月出生,江西贛州人,天體物理學家,1955年——1959年就讀於武漢大學 物理係,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技大學理學院副院長、天體物理中心主任。現為中國科技大學天體物理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易中天,1947年出生,湖南長沙人,1977年——1981年就讀於武漢大學 中文係,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執教,1992年到廈門大學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廈門市規劃委員會委員,成都市城市規劃委員會顧問,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推委會委員,中央電視臺《魅力中國》推委會委員和評委會委員。
熊召政,男,1953年12月出生,湖北英山人,著名作傢,1985年—1987年就讀於武漢大學 中文係首屆作傢班。現擔任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湖北省政協委員、湖北省文聯副主席兼文學藝術院院長等職務。
張曉剛,男,1954年出生,遼寧鞍山人。1974年──1977年就讀於武漢大學 金屬物理專業。歷任鞍鋼鋼鐵研究所所長助理,鞍鋼科技開發部副部長、部長,鞍鋼副總工程師,鞍鋼新鋼鐵公司副經理、總工程師,鞍鋼總經理助理兼新鋼鐵公司總經理,鞍鋼黨委常委、副總經理,鞍鋼黨委副書記、常務副總經理。現任鞍山鋼鐵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國際鋼鐵協會執行委員會委員,第十七屆中共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池莉,女,1957年出生,湖北武漢人,1983年至1986年就讀於武漢大學 中文係,專業作傢,現任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武漢市文學藝術聯合會主席,兼任中國作傢協會主席團委員,武漢市政協常委,湖北省文聯副主席。
卡裏姆·馬西莫夫,男,1965年6月出生於哈薩剋斯坦,1989年9月——1992年7月在武漢大學 法學院國際法專業學習,獲得法學學士學位,現任哈薩剋斯坦政府總理。
第四屆傑出校友 7人 2005年
陳俊勇,男,1937年5月出生,1960年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現武漢大學 )天文大地測量專業,1967年研究生畢業,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曾任國傢測繪局總工程師、局長,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國際大地測量協會(IAG)副主席,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聯合會(IUGG)執行局執委,是全國政協第七、八、九屆委員。現任國傢測繪局科技委主任。
陳善廣,男,1962年12月出生,湖南祁東人,工學博士。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數學係。現任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係統總指揮,總設計師。兼任《航天員》和《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雜志主編,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中國宇航學會理事,清華大學、武漢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等多所名校的兼職教授。
陳文蔚,男,1921年出生,1943年畢業於經濟係,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傢,1948年受聘任教於美國著名文理學院瑪瑞塔學院(Marietta)經濟係,武漢大學 兼職教授,國務院外國專傢局成員。曾獲“海外中山學會”授予的“學貫中西” 奬牌、“全美名人傳記協會”頒發的美國榮譽金奬章。
方輝煜,男,研究員,1929年1月出生。1952 年畢業於物理係。1957年由防空軍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從事航天事業,主要從事係統總體、係統試驗、係統仿真等工作。歷任航天二院總體設計部主任、航天二院副院長、二院科技委副主任、總設計師等職務。中國係統仿真學會常務理事、《航空學報》常務編委、哈工大兼職教授。
林宗堅,男,1943年3月出生,1960年至1996年在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學習工作,曾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現任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科技委員會主任,中國測繪學會常務理事兼信息網分會主任,中國圖像圖形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圖像圖形學會理事長,國傢測繪局科技委員會委員,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傢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
王明庥,男, 1932年3月出生,1950年至1953年在森林係就讀。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南京林業大學校長,中國林學會第五、六屆常務理事,第七屆副理事長。現任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兼任國傢技術發明奬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林學學科評審組召集人,國傢科技奬勵委員會林業專業評委會副主任,國傢林業局科技委員會常委。
遊效曾,男,無機化學家,1934年1月出生。1955年獲武漢大學 學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南京大學配位化學研究所名譽所長,配位化學國傢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化學組評委,《無機化學評論》國際編委,《中國科學》化學部編委,中國化學會《無機化學學報》主編。
第三屆傑出校友 18人 2003年
陳東升,男,泰康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金融保險專傢。1983畢業於武漢大學 經濟係,96年獲博士學位。
範雲六,女,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學家。國際水稻遺傳工程委員會委員,亞洲植物技術中國項目負責人,國傢科技奬勵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審組、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組成員。195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農化係。
付嚮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係教授、美國先進科學協會會員,RNA協會會員、白血病與淋巴癌協會委員、美國生物醫學科學RayWu協會會員。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病毒學學係。
江元生,男,南京大學化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化學家。中國化學會理事、常務理事兼物理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計算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世界理論有機化學家聯合會特別理事。1953年7月畢業於武漢大學 化學係。
雷軍,男,金山公司總裁。199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計算機係。
李方華,女, 1956年畢業於列寧格勒大學物理係,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教授。著名單晶體電子衍射結構分析專傢,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5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物理係。
李京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數量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是我國目前唯一一位被評選為“兩院”院士的社會科學專傢。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俄羅斯人文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應用經濟組副組長,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經濟與管理評審組組長。1951年考入武漢大學 經濟係,1953年選派留學蘇聯,畢業於莫斯科國立經濟學院,獲碩士學位。
李連和,男,深圳市政協副主席,市科協副主席,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辦公室主任。曾任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科技局局長。1970年畢業於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水利係。
李銳,男,中組部原副部長。中共黨史專傢、毛澤東研究專傢、政治傢、作傢。歷任水利部副部長,電力部副部長、國傢能源委員會副主任,中央組織部青年幹部局局長、常務副部長,中央委員,中顧委委員。1934年考入武漢大學 機械係,1937年赴延安投身革命。
劉傢恩,男,生殖醫學專傢。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單精子註射實驗室實終身主任,美國馬裏蘭州大巴爾的摩醫學中心生育醫學中心研究室主任。1985年在湖北醫科大學婦産科專業獲醫學碩士學位。
劉西堯,男, 1934年考入武漢大學 。前教育部部長,革命傢,政治傢。
劉先林,男,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博導,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航測專傢。1962年8月畢業於原武漢測繪學院。
田源,男,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創始人。中國誠通董事長,實業傢,期貨、物流專傢。全國青年常委。 199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經濟係,獲博士學位。
顔澤賢,男,華南師範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主任。1969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物理學係。
於剛,男,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邁康管理學院講席教授。運籌學家。中國科學院數學與係統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 數學與統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傢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物理係。
張明高,男,青島海洋大學教授、電波傳播專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ITU—R電波傳播研究組主席。196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數學係。
張學知,男,華中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組書記。1969年畢業於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農田水利係。
趙耀東,男,曾任臺灣經濟部部長、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194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機械係。
第二屆傑出校友 10人 1999年
張培剛,男,經濟學家,華中理工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193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經濟係。
柯 俊,男,材料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193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化學係。
方 成,男,漫畫藝術傢,《人民日報》高級編輯,194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化學係。
黃孝宗,男,航天科學家,曾任美國航太推進係統公司總工程師,194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機械係。
張效祥,男,計算機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總參58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194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電機係。
陳榮悌,男,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天津市人大副主任, 194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化學係。
劉詩白,男,經濟學家,西南財經大學名譽校長,曾任西南財經大學校長,194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經濟係。
王梓坤,男,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 195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數學係。
董輔礽,男,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名譽所長,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5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經濟係。
鄒節明,男,全國優秀企業傢和中醫藥專傢,桂林三金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黨委書記、集團公司研究所總工程師,全國“五一勞動奬章”獲得者,九屆全國人大代表,196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生物係。
第一屆傑出校友 7人 1997年
黃彰任,男,著名的美籍華人實業傢,曾任美國國會顧問、泰國森美實業公司總經理、泰國森美石油公司董事長、新加坡石油公司董事長。1938年畢業於武大土木工程學係。
端木正,男,著名的法學家,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1942年畢業於武大政治學係。
鐘期榮,女,著名的法學家,香港樹仁學院校長,香港特別行政區推委會委員,香港基本法咨詢委員會委員,港事顧問。1944年畢業於武大法律學係。
歐陽予,男,著名的核反應堆及核電工程學家,全國"五一勞動奬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1948年畢業於武大電機學係。
王佛鬆,男,著名的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5年畢業於武大化學係。
庹震,男,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經濟日報》副總編。1982年畢業於武大經濟學係。
陸長生,男,全國外經貿優秀企業傢,中國出口商品基地建設上海公司總經理。1982年畢業於武大中文係。 武漢大學 高級研究中心(Institue for Advanced Study):成立於1994年5月,其前身是武漢大學 高級經濟研究中心。1999年將研究教學領域拓展到哲學、歷史、國學並正式改名為武漢大學 高級研究中心。
中心由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鄒恆甫教授創立,並得到數十位旅美、英、德、法學者的大力支持。其學術委員會由包括Jean- Jacques Laffont, Jean Tirole、Robert Barro, EricMaskin等在內的近30位世界一流經濟學家組成;擁有國內外知名教授及講座教授近40人。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近一兩年來,中心平均每年聘請十餘名世界頂級經濟學家, 歷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授課。
中心創立的宗旨是通過藉鑒世界名校的教學體係,引進世界一流的教材和師資,並結合中國的特色,為推動武漢大學 乃至全中國的經濟學、哲學、歷史以及國學的學術研究做出貢獻。中心現開設數理金融與數理經濟、中西比較哲學、世界歷史和國學四個專業,在讀學生人數約450人。其經濟學教學完全藉鑒世界一流大學的教學體係,采用英文教材,直接與國際接軌。短短幾年當中(1998-2003),中心已培養出50多名學生到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耶魯大學、西北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紐約大學、康乃爾大學、威斯康星大學、布朗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中心有一本面嚮世界發行的英文經濟學期刊《Annals of Economics andFinance》,該書是我國最早的面嚮國際發行的英文經濟學與金融學雜志(美國國會圖書館雜志刊號ISSN1529-7373),已列入國際經濟學期刊EconLit檢索。自2008年起,由武漢大學 高級研究中心(IAS)和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經濟與管理研究院(CEMA)聯合主辦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並且同時創辦發行《經濟與金融年刊(中文版)》。
註:IAS 來自普利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Study,www.ias.edu),因期望中國也能有如普林斯頓IAS一樣的卓越的學術機構,故當武漢大學 高級經濟研究中心將研究領域拓展到經濟學以外後,其創辦人鄒恆甫教授將該機構改名為武漢大學 高級研究中心(ias.whu.edu.cn)。 【人文科學學部】
文學院
歷史學院
哲學學院
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院
藝術係
【社會科學學部】
信息管理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
法學院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
WTO學院
社會學係
【理學部】
數學與統計學院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工學部】
水利水電學院
電氣工程學院
動力與機械學院
城市設計學院
土木建築工程學院
【信息科學學部】
計算機學院
遙感信息工程學院
電子信息學院
國際軟件學院
測繪學院
印刷與包裝係
【醫學部】
醫學部
基礎醫學院
口腔醫學院
公共衛生學院
HOPE護理學院
藥學院
第一臨床學院
第二臨床學院 “珞珈之春”科技文化節:以大學生科技節為主體,通過定期舉辦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業計劃競賽、“珞珈論壇”、“紅楓論壇”、“院士論壇”、“創新與創業論壇”、“人生規劃與職業導航”等項目為代表的學術講座和科技競賽活動,培養和提高青年學生的科技創新、創業能力與就業競爭力。
珞珈金秋藝術節: 珞珈金秋藝術節創立於1987年,是武漢大學 校園文化活動中最響亮的品牌。 藝術節以唱響時代主旋律為目標,堅持藝術競賽與藝術欣賞完美融合。
珞珈金秋國際文化節:珞珈金秋國際文化節創立於2005年,以留學生為主體,以國際文化交流為主題,旨在增進各國學生的相互瞭解,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
社團文化節:社團文化節是武漢大學 學生社團聯合會的最重要的品牌活動,是校園文化活動中一朵奇葩。文化節大小活動60餘項,目前已連續舉辦了五屆。其中“櫻花詩賽”、“櫻花筆會”兩個項目,在武漢地區甚至全國高校均産生了廣泛影響。
校園文化活動超市:2003年啓動的“校園文化活動超市”是武漢大學 校園文化活動的一項新的品牌,已形成“珞珈劇苑”、“珞珈文苑”、“藝術競技場”、“藝術萬花筒”、“科海揚帆”、“周末藝苑”等六大板塊30多個子項目,內容涉及文學、藝術、科技、實踐等諸多方面。 wuhan daxue
武漢大學
Wuhan University
中國一所文理科綜合性大學。設在湖北武漢。創建於1913年。始名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後曾改名為國立武昌師範大學、武昌大學、武昌中山大學。1928年10月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設文、法、理、工、農、醫6個學院,19個係,8個研究所。
學校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周恩來、董必武、陳潭秋等曾在這裏從事革命活動。 當“五四”、“五卅”、“一二·九”等革命運動爆發時, 愛國師生都曾積極聲援, 投入鬥爭。 抗日戰爭期間, 學校成立了“抗戰問題研究會”,大批愛國青年奔赴抗日前綫。抗日戰爭勝利後,廣大師生投入了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鬥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武漢大學 獲得迅速發展,為國傢培養了大量人才,據統計,1949~1982年,學校輸送了27000多名畢業生(其中研究生455人),比1913~1949年的36年畢業生人數總和增加了 3倍以上。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校逐步形成了誠實樸素、勤奮刻苦、嚴謹治學、勇於創新的學風。周鯁生、李達、李四光等曾先後任校長或主持校務工作,許德珩、鄧初民、黃侃、聞一多、曾昭倫、竺可楨、葉聖陶等著名人士與學者曾在學校任職或執教。
武漢大學 外語係教授在輔導青年教師
1983年,學校設17個係(46個專業):中國語言文學係、外國語言文學係、 法國語言文學係、 新聞學係、歷史學係、哲學係、經濟學係、經濟管理學係、法律學係、圖書館學係、 數學係、 計算機科學係、物理學係、空間物理學係、化學係、生物學係、病毒學係。
各專業的學製,本科多數為4年,少數為5年;專科2年,研究生3年。
為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全校普遍實行了學分製除開設政治理論、外語、體育等公共必修課外,共開設專業必修課340餘門,選修課280餘門。還實行了導師製和學術假期製,積極進行了教育改革的嘗試。
1983-1984學年,全校共有學生6035人,其中本科生5476人,研究生 559人,此外有留學生24人,進修生330人,短訓班學生298人,函授生602人,夜大學生453人。全校有教師1859人,其中有教授104人,副教授295人,講師814人。
此外有11個研究所,有科研人員 656人。文科先後出版了140多種學術著作,理科有109項科研成果已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
學校與法國政府簽訂了合作會談紀要;同美、法、日、英、聯邦德國等50多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和協作關係。
學校有 110多個實驗室,一個計算中心和一個分析測試中心。圖書館藏書 175萬餘册。另有外國教材中心,收藏各類英、日、德、法文教材8000餘册。還有體育館、運動場和天然遊泳池。(見彩圖武漢大學 校景一角)
武漢大學 電波綜合觀測站
(珞文)
: Wuhan University 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 生物學基地班 發電廠工程學科群 廈門大學 學者 三國 百傢講壇 人物 院士 病毒學家 山脈 文化 地理 風景 網絡 論壇 大學 院係 水利水電 水利院校 櫻花 建築 城堡 數學家 作傢 中國共産黨 深圳 更多結果...
武漢大學報 武漢大學梅園 武漢大學桂園 武漢大學星湖 武漢大學白宮 武漢大學牌樓 武漢大學學報 武漢大學教授 國立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校友 武漢大學教師 武漢大學武術隊 武漢大學期刊社 武漢大學百步梯 武漢大學口譯隊 武漢大學行政樓 武漢大學辯論隊 武漢大學廣播臺 武漢大學政談社 武漢大學文談社 武漢大學力訊社 武漢大學出版社 武漢大學文學院 武漢大學法學院 武漢大學圖書館 武漢大學藝術係 武漢大學醫學部 武漢大學體育館 武漢大學標本館 武漢大學藥學院 武漢大學張小竜 武漢大學考古係 武漢大學實驗室 武漢大學日語係 武漢大學學生會 武漢大學工學院 武漢大學天文臺 武漢大學檔案館 武漢大學中文係 武漢大學旅行社 武漢大學工學部 珞珈山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繼續教育 武漢大學研究生院 武漢大學口腔醫院 武漢大學中山醫院 武漢大學書畫協會 國立武漢大學校歌 武漢大學老建築群 武漢大學記憶協會 武漢大學友誼廣場 武漢大學公益協會 武漢大學附屬醫院 武漢大學生電影節 武漢大學真趣書社 武漢大學新圖書館 武漢大學數模協會 武漢大學老圖書館 武漢大學考試中心 武漢大學東湖分校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武漢大學附屬中學 武漢大學藝術學係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武漢大學珞珈學院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武漢大學社會學係 武漢大學知名校友 武漢大學峨眉劇社 武漢大學周末藝苑 武漢大學教育中心 武漢大學網絡中心 武漢大學自修學院 武漢大學教工食堂 李楠武漢大學教授 武漢大學軟件學院 武漢大學同仁醫院 武漢大學青年傳媒 武漢大學學生俱樂部 武漢大學 三峽學術交流中心武漢大學 銀海之傢酒店公寓武漢大學 高等數學試卷匯編武漢大學郭沫若故居 武漢大學 中國邊界研究院武漢大學 青年志願者協會武漢大學 中國女書研究中心武漢大學 莎士比亞戲劇社武漢大學 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武漢大學珞珈創意園 武漢大學 出版社格魯伯分社武漢大學國際交流部 武漢大學 大學生藝術團武漢大學 大學生網絡文化節武漢大學 鄧小平理論研究會武漢大學 素質教育講堂武漢大學 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武漢大學 媒體發展研究中心武漢大學ABSL-Ⅲ實驗室 武漢大學珞源國學社 武漢大學 印刷攝影協會武漢大學人文科學館 武漢大學 “周末藝苑”武漢大學EMBA教育中心 武漢大學金秋藝術節 武漢大學社團文化節 武漢大學 緑舟環保協會武漢大學 虛擬現實實驗室武漢大學 跋涉者戶外協會武漢大學微軟俱樂部 武漢大學 中華傳統武術協會武漢大學 “峨眉劇社”武漢大學 簡帛研究中心武漢大學 黑白之夢攝影協會武漢大學 職業教育中心武漢大學 城市設計學院武漢大學HOPE護理學院 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 武漢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 武漢大學 印刷與包裝係武漢大學 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武漢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武漢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武漢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武漢大學 數學與統計學院武漢大學 電氣工程學院武漢大學 電子信息學院武漢大學 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武漢大學 國際軟件學院武漢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武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武漢大學 動力與機械學院武漢大學 水利水電學院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 武漢大學wto學院 武漢大學 信息管理學院武漢大學 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武漢大學 城市建設學院武漢大學 深圳外國語學校武漢大學 圖書情報學院武漢大學 第一臨床學院武漢大學 國際法研究所武漢大學研究生學報 武漢大學 金融研究中心武漢大學 青年傳媒集團武漢大學 康騰實踐中心武漢大學IAS 武漢大學 人文愛樂合唱團武漢大學 附屬外語學校武漢大學 信息資源研究中心武漢大學 信息素養協會國立武漢大學 嘉定分校 武漢大學 環境法研究所武漢大學 圖書館分館流通部武漢大學 圖書館典藏部武漢大學 圖書館聲像部武漢大學 圖書館係統部武漢大學 高級研究中心武漢大學 圖書館采編部武漢大學理學院主樓 武漢大學校史研究會 武漢大學 宜昌三峽研究院武漢大學 生物工程製品廠李楠(武漢大學 教授) 4.武漢大學教師 武漢大學 三環學生公寓武漢大學深圳研究院 武漢大學 勞動就業辦公室武漢大學 大學生創新實踐中心武漢大學 百年名典-中國哲學史通論武漢大學 百年名典-現代社會學武漢大學 微電子與信息技術研究院武漢大學 珞珈金秋國際文化節武漢大學 社會弱者權利保護中心武漢大學 武漢校友會專修學院武漢大學 數學與統計學院合唱團武漢大學 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武漢大學 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 植物發育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 大學生心理衛生協會武漢大學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學院武漢大學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傢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 國傢衛星定位係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武漢大學 病毒學國傢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 國傢多媒體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武漢大學 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傢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 醫學院職業技術學院武漢大學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武漢大學 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武漢大學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武漢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武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圖書館武漢大學 信息管理學院實驗中心武漢大學 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學院武漢大學 圖書館信息服務中心武漢大學 動力與機械學院水質科學與技術專業武漢大學 新聞學院傳播學研個人詩經句法研究楊合鳴武漢大學 出版社 更多結果...
民俗學 兩院院士 校歌 記者團 劉道玉 李敬一 藝術係 查全性 楊弘遠 卓仁禧 李德仁 謝鑒衡 張蔚榛 寧津生 劉經南 張祖勳 茆智 朱英國 譚崇臺 彭斐章 陶德麟 劉綱紀 方言學堂 顧海良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軟件工程國傢重點實驗室 張在元 張培剛 未名湖 珞珈山水 櫻花城堡 桂希恩 國防生 地球物理學專業 測繪工程專業 湖廣總督 齊民友 劉仰嶠 張勃川 人文科學試驗班 武漢大學 圖書館信息管理學院 易帆 呂應堂 賈小華 譚錚 張仁鐸 範愛華 吳黎明 劉正猷 趙興中 王為忠 自強學堂 國立武昌中山大學 湖北醫科大學 竜小樂 王傳中 駱鬱廷 陳昭方 吳俊培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