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下梅古民居聯繫方式地址:武夷山市區東南12公裏處武夷鎮。
郵編:353000武夷山下梅古民居投訴電話南平市旅遊投訴電話:0599-8832075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節慶活動8月11日上午中國傳統民俗節日高峰論壇武夷山莊
8月11日上午和12日上午“紅豆聖樹、心的祈禱”祈愛儀式武夷書院紅豆樹下武夷山下梅古民居最佳旅遊時間6、7、9月是武夷山人比較少的時候,價格便宜,其中又以6、7月最好,這時水大,飄流刺激,如果再避開周六、日就更好了。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特別提醒武夷山生産的茶葉,以烏竜茶為主,年産量占80%以上,也有工夫紅茶,占10%左右,緑茶占7%。其中最着名的是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種。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美食俗話說:「山上白草皆為藥」,武夷山人經過長期實踐,總結了筍多利用草藥治病的膳食方法。如:「八珍燉兔肉」,其八珍為黨參、白术、茯苓、芏草、川芎、當歸、白芍、熟地等。又如,慄加糖清燉能清涼治眩暈;慄加蹄清燉能補胃健脾養精神;慄加肉清燉清涼降治氣管炎;慄帶殼蒸熟補氣強身潤膚生精;野毛慄生吃能止小兒半夜盜汗,蓮子心可清心火。紅菇祛風去濕。香菇浸酒消腫風。農傢傢膳、進補匡節宴的菜餚還有多種:即穿山甲燉當歸、甲魚燉當歸、豬幹煮枸杞、紅菇燉番鴨、紅菇煮螃蟹、清燉童子雞、肚包雞、雞包雞、鴿包參.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住宿南平市武夷賓館南平市延平區橫排路(火車站)86-599-86295808629592
南平賓館南平市延平區中山路86-599-8822098
南平地區物資局招待所南平市延平區八一路122號86-599-8834596
福商賓館武夷山市星村鎮86-599-5262441
福建省供銷社武夷山休養所武夷山市崇城鎮崇安街44號86-599-5302489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購物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武夷岩茶,素有“八閩山珍”之稱的武夷筍幹、紅菇、香菇、白蓮,以及木製品、竹製品、蛇類製品、陶瓷、茶具等旅遊工藝品。還有一些旅遊景點出售的旅遊商品,不過一定要砍價,如果不買千萬不要亂摸亂碰,不要評價好壞。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玩法遊玩、攝影、旅遊、
下梅古民居位於武夷山市區東南12公裏處,屬武夷鎮管轄。下梅村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積澱豐厚,明清風格的古民居分列於長900餘米的當溪兩旁。古街、古井、古碼頭、古建築、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風淳樸的民情風俗,構成典型的南方水鄉風格。
清朝初年,下梅村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成為武夷山的重要茶葉集散地。當溪的8個碼頭裝卸不絶,每日行舟300艘,一片繁忙。茶葉貿易的繁榮帶來地方的富裕。下梅鄒氏四兄弟擁資百萬,富甲下梅,大興土木,建豪宅70餘幢。在此前後,方姓、嶽姓、程姓、陳姓等也在下梅建宅修祠,構成獨具特色的建築組群,頗具規模。這些建築以當溪為中軸綫,枕溪而建,有巨商的豪宅,有官宦的府第,有隱士的別墅,有儒生的精捨,功能以居住為主,輔以教育、集會、休閑、娛樂等場所。這裏至今仍保持較為完整的明清風格,再現康乾盛世經濟繁榮的史實。
下梅民居建築結構以磚木為主,石砌墻基,柱礎以木為主,利用挑梁減柱,擴大屋宇建築空間,屋內一般為二廳三進或三廳四進,東閣西廂,書屋樓臺一應俱全。結合精巧的閨樓、書閣、花園、經堂、廂房是下梅古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下梅民居的獨特風格。為了採光、集雨、通風,各民居都設置了四方天井,一重天井一重廳,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天井下一般都擺設長條石花架,供戶主養花、賞花。
下梅民居外部結構以高大的風火墻為主,體現村民封閉、保安的意識。風火墻上多繪有二方連續彩畫,意藴高雅。這些彩畫至今仍絢麗清晰,經數百年風吹日曬而不褪色,令人不禁為古匠人的高超技藝和優質顔料嘆服不已。各民居的排水設施以地下涵溝為主,戶戶相連相通。民居佈局錯落有緻,裏弄縱橫,巷道麯折,鋪以河卵石路面,古樸雅潔。武文化民村
或詓是時尚,琭代人不約而同地將懷舊的觸角伸到“歷史的冰箱”中去追尋一段往事,於是古街、古巷、古井、古村落這些經受了多年寂寞的古遺址如今變得閠庭若市。得此檆緣,2001年開發成功的武夷山下梅古民居民俗村中30多處康乾盛世時期保存下來的古街、古井、古碼頭、古建築、古集市這些“藏在深閨人未譺”的東西也一夜之間走俏起來。
世界文化遺産地下梅村距國下梅古村位於武夷山市區東南十二公裏處,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明清風格的古民居集磚雕、石雕、木雕藝術為一體,外觀古樸,鄉土氣息濃郁,形成別具特色的建築群,900多米的人工運河穿村而過,沿河兩河建有涼亭闌桿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碼頭、古建築、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風淳樸的民情風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
清朝初年,下梅村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成為武夷山的重要茶葉集散地。村中央的人工運河——當溪八個碼頭裝卸繁忙,“日行筏300艘,轉運不絶”(《崇安縣志》),茶葉貿易的繁榮帶來地方的富裕。下梅鄒氏四兄弟獲資百萬,成為下梅首富,便大興土木,建豪宅70餘幢,在此前後,方姓、程姓、嶽姓、陳姓等也在下梅建宅,構成獨具物色的建築群落,形成規模。這些建築以當溪為中軸綫,枕溪而建,有巨商的豪宅,有官宦的府第,有陷士的別業,有儒生的學堂書閣,功能以居住為主,輔以教育,集會、休閑、娛樂設施等場所。下梅村至今還保持較為完整的明清風格,古風猶存,提供了康乾盛世經濟發達的明證。
下梅民居建築門面多飾磚雕、吊樓,青瓦屋頂起架平緩,墻體采用立磚鬥砌,木柱板壁。利用挑梁減柱,擴大屋宇建築空間,東閣西廂,書屋樓臺一應俱全。外部結構以高大的封火墻為主,體現村民封閉、保守的意識。各民居佈局錯落有有緻,巷道麯徑通幽,結構精巧的閨樓、書閣、別業、花園、廂房是下梅古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下梅民居的獨特風格。為了採光、集雨、通風,各民居都設置了四方天井,天井下一般都擺設長條石花架,供戶主養花、賞花。一重天井一重廳,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磚雕、石雕、木雕和墻頭彩繪是下梅古民居的一枝奇葩。民居門樓無一例外地飾以精美的磚雕,體現豪華和富貴。磚雕以浮雕為主,也有鏤空雕。內容多取自歷史人物、神話傳說、民間吉祥風物花卉等。圖案講究精雕細刻,人物造型逼真,環境描繪貼切自然,寓意深刻氣韻靈活,展現了豐富的文化韻味,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在磚雕圖案中,比如雕刻着書香門第傢,房中的琴棋書畫,天空翩翩飛來5衹蝙蝠,謂之“五福臨門”,蝙蝠頭勢朝下,與我們現在過年倒貼“福”字含意相同。壺裏冒着的熱氣與蝙蝠相匯象徵着“福氣”;瓶裏插着如意,象徵“萬事如意,吉慶平安”,瓶裏插着一劍,叫“品(瓶)升一級”;一個人一腳站在一隻怪獸頭上則是“獨占鰲頭”,另有花卉祥雲等圖案,象徵“花開富貴”、“紫氣東來”之類,則不一一介紹。
石雕主要用在礎石、門當、石鼓、花架、池欄、井欄、水缸等物,既是實用品,又是裝飾品,不失為賞用兼備的工藝精品。下梅古民居的木雕亦是精彩紛呈,有挑梁、吊頂、桌椅、欄桿、窗欞、柱礎等,尤以窗欞為最,窗戶以透花格式為主,是四扇、六扇、八扇為一樘的格扇窗。窗欞有敘欞、平行欞等,最大限度地加以藝術化。木雕圖案多以群衆喜聞樂見的動植物、人物、祥雲為題材,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嚮善、忠孝等傳統美德。
在下梅民居裏,至今還保留着十幾塊古牌匾,內容大體可分為堂齋題匾、壽匾和敬匾,工藝上陰刻、陽刻、邊刻都有。這些牌匾內涵豐富,書法精湛,既記錄了下梅村厚重的文化歷史,又不失為書法藝術的寶藏。其中,清代軍機大臣王傑所書的“施政堂”更是珍品。
下梅現尚存完好的民居有鄒氏祠堂、西水別業、鄒氏大夫第、施政堂、陳氏儒學正堂、鄒宅閨秀樓、方氏參軍第、程氏隱士居等民居近40幢,還有鎮國廟、天一井等古建築。
鄒氏祠堂——位於當溪溪北,臨溪,建於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占地約200多平方米,為磚木結構。由鄒氏茂章、英章史弟合資修建。祠門以幔亭造型,對稱布列梯式磚雕圖案,為體現中國傢族敦本傳統,特飾有“木本”、“水源”這篆刻書法兩幅,意即傢傳宗法血緣有如木之本、水之源,生息相關。祠門前設有拴馬石,抱鼓石,供前來祭祀始祖的後代駐停。祠內供有祠規、傢祠史略的碑刻。主廳敞開式,兩側為廂房,樓上為觀戲臺。前廊為精巧木柱拱架,造型別緻,可懸宮燈、花燈。照壁為四扇合一的木雕畫屏門,主體表現為倫理、宗法、生活情趣。其風火墻為雙波造型,氣勢宏闊。祠內備有宴會設備、祭壇,由於文革期間毀壞嚴重,現已不存。
鄒氏大夫第——位於下梅村北街,為清代建築,因屋主曾獲朝廷誥封“中憲大夫”而得名。宅第大門口地面由青石鋪設,兩旁的拴馬石和旗桿石仍保存完好。大門面壁全部用磚雕裝飾,題材豐富,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氣息,手法以浮雕和透雕相結合,層次分明,構圖得體。兩廂的隔窗均飾以木雕,分別雕刻蝙蝠、花卉、幾何圖形等,把屋宇烘托得富麗堂皇。屋內的雀替也都用木雕裝飾,柱子原先都有燙金字挂抱聯。每個天井都有一高一矮兩個石花架。屋後有觀花賞月的花園“小樊川”,屬江南園林造型,有“鏡月”臺、金魚池、對弈臺、石花架等。園內植有羅漢鬆,嵌式窗鑲以雙面鏤花磚雕,通過藉景給人以“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美學感受。整個建築寬敞明亮,無不顯示主人公的富有與顯赫地位。該宅是下梅村衆多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2000年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達理巷——位於下梅北街方宅門,緊靠方宅“參軍第”。該巷約修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當時下梅首富鄒茂章的後裔建宅於方宅參軍第南面,兩戶人傢後墻緊貼,都無法開後門,方氏在塞外鎮守邊關,有軍士陣亡,為忠烈門第,其眷屬傢貧,鄒傢念方傢有功,常資助銀兩撫恤。方傢感激,遂作出讓墻之舉。鄒傢開了後門,依傍方傢東邊風火墻造巷10餘丈,耗銀數百兩。此巷後被美稱為“達理巷”,寓“通情達理”之意。
施政堂——位於鄒氏大夫第右,為二廳三進結構,內有書閣、花圃,還保存廣式古傢俱如羅漢椅、清代風格的木床等,其精雕細刻的圖案令人嘆為觀止,清乾隆間四大學士之一,時為朝廷軍機大臣的王傑親為書題的“施政堂”匾額懸挂堂上,至今保存完好。
閨秀樓——位於下梅北街鄒傢,是第宅內的附屬建築,主要供傢族中黃花閨秀,妻妾小女休閑娛樂。此樓結構精巧,為雙層樓面:底層木板飾以花紋;上鋪方磚,圖案整潔。吊頂裝飾精美木刻圖案,四壁雕窗,可環眺窗外山水景色。
儒學正堂——位於下梅北街,為二廳三進建築,因屋主陳鏞獲候補儒學正堂,製匾懸於大廳,光耀門第,鄉人稱其府第為“儒學正堂”,宅內設私塾,上廳有賞月樓等附屬建築。目前宅內還保留多張半月型木桌。陳鏞獲第一名貢元,候選儒學正堂的捷報歷經百年,至今還貼在屋內墻壁上,文曰“貴府陳老爺名鏞,奉旨鄉薦以五經中式第一名貢元,咨吏部候選儒學正堂”,“儒學正堂”的匾額也保存完好。傢旅遊度假區僪8公裏,讓村民得意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絤織官唗巴切科夫、建築大師楊廷寶、上海同濟大寃路秉傑教授都曾參觀考察過下梅村,並且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武漢建築寃院辛剋靖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