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義·俞源太極星象村聯繫方式地址:武義縣城面南行20公裏
武義·俞源太極星象村投訴電話金華市旅遊投訴電話:0579-2471672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武義·俞源太極星象村景區榮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武義·俞源太極星象村門票價格30元武義·俞源太極星象村節慶活動正月十三和六月二十六日兩次盛大廟會而聞名.每年正月十三是“圓夢節”。白天,村裏要組織240多人,舉行“擎臺閣“民間文娛活動,以消災攆禍,期望來年六畜興旺,五穀豐登晚上,來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紛紛進入洞主廟“清幽閣”席地而臥。希望能做上一個好“春夢”。
農歷六月二十六日,傳說是治水功臣李冰的生日。每年這一天,許多百姓要殺豬宰羊到洞主廟祭拜。以求風調雨順百業興旺。為紀念李冰生日,村裏還要請劇團演三日四夜古裝戲。慣稱“六月戲”奇怪的是每年演戲期間,即使是久旱未雨的天氣,俞源也總是要下雨,至今是不解之迷。武義·俞源太極星象村開放時間7:30—17:30武義·俞源太極星象村最佳旅遊時間一年四季武義·俞源太極星象村周邊中心城市及車程從上海至此(393)公裏
從杭州至此(213)公裏
從南京至此(487)公裏
武義·俞源太極星象村特別提醒民俗風情濃厚,是武義旅遊資源的又一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武義人雖“不為商賈、技藝、輕去其鄉”卻非常勤勞、善良、尚義、好客,有着獨特的田園和山裏人傢風情。武義還是浙江省畲族主要分佈地區之一,有畲民萬人,畲族風情別具一格。武義畲鄉是華東地區離大城市最近的少數民族地區,小黃山畲族風情村已對外開放。
武義·俞源太極星象村美食武義宣蓮羹、武義橡子豆腐
武義·俞源太極星象村住宿在武義住宿首推“溫泉山莊”,地理環境很不錯,標房價有380元,280元,180元三檔,淡季可以打8折,山莊房內所用都是地下三百多米的溫泉水。如果嫌貴,縣內還有幾傢較好的賓館,如:武陽樓飯店180—300元/間,行風大廈200—240元/間,達鴻大酒店20—100元/床。普通小旅店,一間房30~40元左右,但無空調和專用衛生間。俞源村和郭洞村都有住宿,5—8元/人。
武義·俞源太極星象村購物武陽村雨茶、湯記山茶、金山翠劍等都是獲得過國傢大奬的名茶。現在有不少杭州的竜井茶其實就是武義産的。清明過後的一周內到這裏購買的價格在25—60元/斤,僅相當於杭州價格的1/5。此外,武義還有鬍柚、宣蓮等土特産。當地有將葫蘆當作容器的習俗,葫蘆的外面用極細的篾綫編織,相當講究,每個售價50—60元。
香菇:栽植香菇始於民國年間。民國21年,省建設廳舉辦的農産品展覽會上,宣平縣韓寶恆的香菇獲甲種奬。因生産香菇成本高,周期長,風險大,多年來衹有零星栽植。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栽菇新技術的推廣,根據縣內山林資源豐富,氣候適宜等條件,香菇生産被列入縣級“星火計劃”項目。
舜芋:相傳舜因敬慕其祖黃帝曾在永康石城山駐蹕之偉舉,特地來到與石城山相連的歷山躬耕,在日積月纍的農作中,舜逐漸摸索到一種可食用且味美的植物(後稱毛芋)。“舜芋”個大、皮薄、芽淺紅色,肉白,質粉糯,口味佳,耐貯藏,煮蒸炒燴均可,排骨煮芋已成為賓館一道特色菜,深收賓客喜愛。
宣蓮:宣蓮是武義縣傳統名貴特産,因産於原宣平縣得名。有近500年歷史。宣蓮顆粒碩大,圓冰潤飽滿,酥而不爛,味美爽口,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以前,常年産量衹在10噸左右。
武義·俞源太極星象村交通火車:杭州坐火車到武義,再坐6路公交車到西站,再坐車直接去俞源,打的到俞源40元。
汽車:從杭州東站坐車到武義西站,再轉車到俞源。
自駕:杭金衢高速公路在武義出口下左轉到武義縣城過香山大橋再過立交橋一直往前開,第一個紅緑燈右拐再一直開有路標。武義·俞源太極星象村玩法探奇休閑放鬆心情呼吸新鮮空氣懷古攝影寫生
俞源太極星象村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坐落在武義縣西南部,距縣城20公裏。該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藴,奇異的佈局,罕見的古建築群和精緻的木雕、磚雕,以及一個個不解之謎而吸引着國內外衆多遊客,開放近兩年多來,已有英、美、法、德、日、澳地利等十三個國傢的專傢、學者慕名而來。
南宋時,在鬆陽任儒學教諭的杭州人俞德過世後,兒子俞義護送靈柩回杭,路過這裏投宿時,停放在溪邊的靈柩被紫藤纏繞起來。俞義認定這裏是神地,便置地葬父,守墓時與當地人通婚,至今已第30代。現在2000多人口大多姓俞,是全國規模最大的俞姓聚居地之一。
俞源太極星象村佈局奇異,充滿神奇。據考證俞源村係明朝開國謀士劉伯溫按天體星象“黃道十二宮二十八星宿”排列設計建造,村口設有直徑320米,面積120畝的巨型太極圖,村莊內主要的二十八幢古建築是按天空中的星座排布的,村中還有防火、鎮邪用的“七星塘”“七星井”,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相傳明代國師劉伯溫與俞源的俞淶是同學,兩人感情甚篤。俞源是劉伯溫從婺州、杭州回老傢處州青田的必經之路。當時,俞源旱澇交替,常發瘟疫,民不聊生。劉伯溫好堪輿之學,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設計並指揮改村口直溪為麯溪,以溪流為陰陽魚界綫設立太極圖。經測量太極圖直經為320米,面積120畝。同時,設計了村莊建築的星象、八卦佈局。村周十一道山崗與太極陰陽魚構成天體黃道十二宮,八卦形排列的28座堂樓,對應星象二十八宿,七星塘、七星井呈北斗星狀分佈,被譽為"處州十縣第一祠"的俞氏宗祠正好位於其星鬥內。俞源村文物古跡衆多,古建築有395幢,以宋、元、明、清四朝古屋為主,尚有堂樓、廳、閣、院、館、祠、廟等,木雕、石雕、磚雕做工精細。其中宋代的洞主廟,元代的利涉橋,明代的古戲臺,均名揚四方,而村中"迎玩堂"和清代知縣題贈的萬春堂“惠及行旅”匾額,則證明俞源旅遊有悠久的歷史。
村內名勝古跡衆多,現存古建築1072間,占地3.4萬平方米,有民居、宗祠、店鋪、廟宇、書館等。古建築體量大,做工精緻,古屋、古橋保存完好,墻上壁畫保存完好,木雕、磚雕、石雕精細,巧奪天工,將功能與藝術,實用與美化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並與建築主體結構完美地融合起來,獨具江南風格。“雙溪九隴環而抱,雲可耕兮月可釣,翠草凝香黃犢肥,銀波弄影金魚跳,……”這首明朝進士俞俊寫的“俞源八景歌”就是對俞源自然景觀的真實寫照。始建於南宋的洞主廟,是遠近聞名的圓夢勝地。村口設一占地達8公頃的巨型太極圖,村中布有“七星塘”、“七星井”,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密切融合,是古生態文化的經典遺存,是考察、觀光、遊覽的首選之地。
俞源明、清兩朝出過進士、舉人、秀纔等293人;現存寫俞源的古詩百餘首。宋謙、章溢、蘇平仲、馮夢竜、凌蒙初等名傢與俞源有着不解之緣,明翰林院士蘇平仲撰寫的俞源皆山樓記被載入《四庫全書》,有關俞源的許多故事被編入《二刻拍案驚奇》和《中國情史》。俞源曾出過畫有、書法傢、醫術傢。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大型民間文化活動“擎臺閣”流傳至今。
俞源村還有許多不解之謎,自劉伯溫為俞源改溪設太極河之後,600餘年來未發生過一次洪災;“商坐樓”邊有口井稱“氣象井”,天晴水清見底,井水變渾濁定要下雨;“聲遠堂”沿口桁條上九條木雕鯉魚會隨氣候變化而變色;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六是“圓夢節”,這天心降喜雨,即使大旱年頭也不例外。……
神秘的俞源古村落,抹不去600餘年的封塵,走進俞源猶如走入歷史的謎宮。
俞源太極星象村,中華一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