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河北 >石傢莊 > 正定四塔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正定四塔投訴電話石傢莊市旅遊投訴電話:0311-8606171986061715
  河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311-8581423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正定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石傢莊北約15公裏。正定有4座風格不同的古塔,值得一遊。木塔坐落在正定城內,又名天寧寺凌霄塔。始建於唐鹹通元年,宋、明、清均有修葺。塔身是磚木混合結構,塔分九級,高60米,是正定城內最高的古建築,塔內有階梯可攀登至頂,立於頂上,可以眺望正定全境。塔頂、塔剎和第九級於1965年邢臺地震時受波及倒塌,八級以下仍保存完整,其建築結構與建築藝術特點仍清晰可見。青塔坐落在正定城內東南角,又名臨濟寺澄靈塔,始建於唐鹹通八年(867)。青塔高33米,塔分九級,塔身為磚砌,呈八角形。此塔有一番來歷:唐代義玄和尚在正定創建了佛教臨濟宗,成為中國佛教重要教派之一。到宋代傳入日本。唐鹹通七年義玄去世,翌年佛教徒在正定城內東南選址建塔葬之,遂移臨濟寺建於此。青塔在金大定年間重修。現仍以此寺為臨濟宗發祥地,信徒衆多,日本佛教界朋友近年來常到該塔朝拜。華塔坐落在正定城內南門裏,又名廣惠寺多寶塔。始建於唐貞元年間,金、明、清皆有修葺。塔高45米,下面三層為正八角形。第四層為圓錐體,下面八個角各有一力士承托,塔壁塑有人物、虎、豹、獅、象等,造型獨特,塑工精細。磚塔坐落在正定城內西南街,又名開元寺須彌塔,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唐乾寧五年重修,現仍保留唐塔的特徵。磚塔呈方形,高48米,塔分九級,塔的初層四角各有石刻力士承托,力士肌肉豐滿、栩栩如生。塔的下層正門上寫“須彌峭立”四字。磚塔東面有一古鐘樓,內有一巨大銅鐘,據說鐘樓大鐘響時,方圓幾十裏都可聽見。此塔和有名的西安大雁塔有相似之處。
No. 2
  正定四塔
  開元寺塔建立在河北省定州市城內。塔高84.2米,是我國現存最高的古塔之一。據《定縣志》記載,北宋開元寺僧會能,到西天竺取經,得捨利子歸,真宗於鹹平四年(1001年)下詔建寺塔,至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建成,歷時55年。所以當地流傳有“砍盡嘉山(在麯陽縣)木,修成定縣塔”之說。因定縣在宋代處宋遼界地,此塔係興契丹接鄰的前沿,成為軍事要地。宋王朝為防禦契丹,曾利用此塔了敵情,故稱“了敵塔”、“料敵塔”。
  塔全部為磚質結構,平面八角形,它較之元宋代以前所建塔的四方形式,更顯得秀麗豐滿,挺拔大方。塔高11層。據說佛教以奇數表示清白,所以佛塔建築多為奇數。在唐代以前,佛教寺院建築以塔為中心,後來改以殿堂為中心,宋代建造的開元寺塔,自然也是開元寺建築的一部分。由於開元寺早已無存,祗留古塔,人們便簡稱之為“定縣塔”。其實,塔與寺院分離而獨立存在,是明代以後的事。
  開元寺塔為樓閣式,結構嚴謹,建造精工。塔基外圍邊長128米。第一層塔身較高,上有塔檐平座,其他各層祗有塔檐。塔檐是用磚層層迭澀挑出短檐,斷面呈現凹麯袋,別具風格。磚的結格有十幾種之多,最大的磚長70釐米,寬24釐米,厚10釐米;最小的磚長36釐米,寬78釐米,厚70釐米。為了增強磚之間的拉力,加築了許多鬆拍木質材料,足見其工程之繁復。塔剎是在剎座上施以巨大的忍鼕花葉,覆鉢上置鐵製相輪和露盤,最上有青銅寶珠兩個。塔的四個正面闢券門,其餘四面設假窗,塔分內外兩層,兩層之間形成八角形廊,整個塔身猶如大塔中又包着一座小塔,塔內還嵌有碑刻45塊,現存34塊。中心八角形柱體內有磚階登頂。第二、三層遊廊頂天花是由雕刻的花磚砌成,並塗上色彩,技藝湛精,令人贊嘆。塔內兩壁有壁龕,龕內有壁畫、塑像。迥廊壁上,歷代碑刻和名人題詠甚多,是珍貴的書法資料。塔又為“定州八景”之一。明代袁瑄有詩云:“郡城南面梵王宮,突兀浮圖倚半空。滱水舞波看倒影,恆山有翠接高峰。頂安珠樹迎朝旭,檐奏金鈴聽晚風。每上穹然絶頂處,固疑身在碧空中。”登塔遠眺,華北平原阡陌縱橫,田園如畫;沙河、唐河碧波滾滾;太行峰巒,蜿蜒起伏,盡收眼底。
  開元寺佛塔也是葬佛骨墓。“佛骨”即所謂“捨利”,一般是埋在塔基地宮內。不過這時的“捨利”,已不是釋迦牟尼的骨殖,而是以金、銀、琉璃、水晶、瑪瑙、玻璃衆寶造作的捨利了。在九百多年中,開元寺塔經歷了十多次地震,雖然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和三十六年的大地震,康熙五年(1666年)的雷電,曾使塔身受致電一定損害,但幾經修葺,開元寺塔風貌依然。可惜的是清光緒十年(1884年)6月,塔的東北面從上到下自然塌落,破壞了這一珍貴古代建築的完整。寺內今存約40塊碑刻記載了上述歷代的修繕功德。
  1949年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對開元寺塔的保護,多次進行了整修。1961年開元寺塔被國傢確定為首批重點保護文物。1989年政府再度撥款對其進行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