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 歌麯音樂 > 歌舞戲
目錄
No. 1
  把樂麯﹑歌舞和敘事結合在一起﹐表演一個故事的戲劇。又稱歌舞劇。
No. 2
  歌舞戲
  song-dance drama
  中國南北朝、隋、唐以來在前代歌舞、百戲藝術基
  礎上發展而成的有故事情節、有少數角色扮演,載歌載
  舞,或同時兼有伴唱和管弦樂器伴奏的一種雛形戲麯。
  歌舞戲的名稱最早見於唐杜佑《通典》(766~801)捲一
  百四十六,屬於“散樂”,劇目和內容的記載,見於唐
  代數種著作。最重要的有《大面》,《踏搖娘》、《撥
  頭》3,尤以《踏搖娘》最為完整。但均無劇詞和麯譜
  傳世。這類歌舞戲約始於南北朝末;其淵源則可追溯到
  漢代。對後世來說,歌舞戲是宋雜劇、金院本和宋南戲
  的先聲,是中國戲麯藝術走嚮成熟的基石,在戲麯史和
  音樂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大面》,又名《代面》或《蘭陵王入陣麯》。演
  北齊世宗高澄第4子蘭陵王高長恭故事。唐代崔令欽《教
  坊記》說:“《大面》出北齊。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
  貌若婦人,自嫌不足以威敵,乃刻木為假面,臨陣著之。
  因為此戲,亦入歌麯。”唐末段安節所著《樂府雜錄》
  “鼓架部”所記為《代面》,並有化裝的敘述。宋王灼
  《碧雞漫志》捲四載,《蘭陵王》在宋代仍流傳,屬越
  調,犯正宮,3段24拍。又有大石調《蘭陵王慢》,前後
  有16拍慢麯子,非舊麯。
  關於《踏搖娘》,據《教坊記》載:“北齊有人姓
  蘇,□鼻,實不仕,而自號為郎中,嗜飲酗酒,每醉輒
  毆其妻。妻銜悲,訴於鄰里,時人弄之。丈夫著婦人衣,
  徐步入場。行歌,每一疊,旁人齊聲和之雲:‘踏謠和
  來,踏謠娘苦和來!’以其且步且歌,故謂之踏謠;以
  其稱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則作毆鬥之狀,以為笑樂。
  今則婦人為之。”《通典》捲一百四十六與《舊唐書·
  音樂志二》所載則有同有異。
  《撥頭》,或作《鉢頭》,《通典》捲一百四十六
  記述:“《撥頭》出西域。鬍人為猛獸所噬,其子求獸
  殺之,為此舞以象也。”《樂府雜錄》“鼓架部”的記
  載較詳,並說:“山有八折,故麯八疊。戲者披發,素
  衣,面作啼,蓋遭喪之狀也。”等。
  根據上述史料可知:①南北朝末期開始出現的歌舞
  戲,繼承了漢代以來百戲中情節性歌舞和角□的傳統。
  《大面》、《踏搖娘》、《撥頭》3者均有歌有舞,有的
  還有幫腔、管弦伴奏;《踏搖娘》中有角□因素甚為明
  顯,《撥頭》中“求獸殺之”的情節也可能包含角□因
  素。②從北齊到唐代,女角色或由男扮,或由女扮,已有
  衍變,並非一格。③化裝已相當完備;歷史悠久的面具
  已在戲中應用;後世戲麯臉譜或已萌芽,如《踏搖娘》
  中的丈夫,《撥頭》中的遭喪者。④角色或1人,或2人,
  或3人,已見後世“二小戲”、“三小戲”之雛形。⑤情
  節均具有矛盾性,或莊,或喜,或悲,已見後世戲麯各
  種類型之端緒。⑥“戲”的概念開始確立,已由戲耍或
  技藝表演之泛指,過渡到近於後世戲麯之專稱。⑦中國
  後世戲麯源於民間且不斷衍變發展的這一特點,已歷歷
  可見,如《踏搖娘》的不同記載──包括故事情節,角
  色數目,名字,官職,女角色扮演者之性別,作品名稱,以
  及伴唱、伴奏等等。此外,還可以看到從民間進入宮廷
  的特點。例如從《踏搖娘》蔓衍而出的《談容娘》,唐
  代常非月的詩作《詠談容娘》描寫了它在廣場演出的盛
  況。⑧《大面》、《踏搖娘》産生和流傳的地點,有助
  於探討戲麯音樂的歷史發展。
  除上述3個重要作品外,唐代歌舞戲還包括傀儡子等。
  這些作品曾在國外(如日本)産生過一定影響。
中國歷史
  gewuxi歌舞戲song-dance drama 中國南北朝、隋、唐以來在前代歌舞、百戲藝術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有故事情節、有少數角色扮演,載歌載舞,或同時兼有伴唱和管弦樂器伴奏的一種雛形戲麯。歌舞戲的名稱最早見於唐杜佑《通典》(766~801)捲一百四十六,屬於“散樂”,劇目和內容的記載,見於唐代數種著作。最重要的有《大面》,《踏搖娘》、《撥頭》3,尤以《踏搖娘》最為完整。但均無劇詞和麯譜傳世。這類歌舞戲約始於南北朝末;其淵源則可追溯到漢代。對後世來說,歌舞戲是宋雜劇、金院本和宋南戲的先聲,是中國戲麯藝術走嚮成熟的基石,在戲麯史和音樂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大面》,又名《代面》或《蘭陵王入陣麯》。演北齊世宗高澄第4子蘭陵王高長恭故事唐代崔令欽《教坊記》說:“《大面》出北齊。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若婦人,自嫌不足以威敵,乃刻木為假面,臨陣著之。因為此戲,亦入歌麯。”唐末段安節所著《樂府雜錄》“鼓架部”所記為《代面》,並有化裝的敘述。宋王灼《碧雞漫志》捲四載,《蘭陵王》在宋代仍流傳,屬越調,犯正宮,3段24拍。又有大石調《蘭陵王慢》,前後有16拍慢麯子,非舊麯。 關於《踏搖娘》,據《教坊記》載:“北齊有人姓蘇,鼻,實不仕,而自號為郎中,嗜飲酗酒,每醉輒毆其妻。妻銜悲,訴於鄰里,時人弄之。丈夫著婦人衣,徐步入場。行歌,每一疊,旁人齊聲和之雲:‘踏謠和來,踏謠娘苦和來!’以其且步且歌,故謂之踏謠;以其稱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則作毆鬥之狀,以為笑樂。今則婦人為之。”《通典》捲一百四十六與《舊唐書·音樂志二》所載則有同有異。 《撥頭》,或作《鉢頭》,《通典》捲一百四十六記述:“《撥頭》出西域。鬍人為猛獸所噬,其子求獸殺之,為此舞以象也。”《樂府雜錄》“鼓架部”的記載較詳,並說:“山有八折,故麯八疊。戲者披發,素衣,面作啼,蓋遭喪之狀也。”等。 根據上述史料可知:①南北朝末期開始出現的歌舞戲,繼承了漢代以來百戲中情節性歌舞和角的傳統。《大面》、《踏搖娘》、《撥頭》3者均有歌有舞,有的還有幫腔、管弦伴奏;《踏搖娘》中有角因素甚為明顯,《撥頭》中“求獸殺之”的情節也可能包含角因素。②從北齊到唐代,女角色或由男扮,或由女扮,已有衍變,並非一格。③化裝已相當完備;歷史悠久的面具已在戲中應用;後世戲麯臉譜或已萌芽,如《踏搖娘》中的丈夫,《撥頭》中的遭喪者。④角色或1人,或2人,或3人,已見後世“二小戲”、“三小戲”之雛形。⑤情節均具有矛盾性,或莊,或喜,或悲,已見後世戲麯各種類型之端緒。⑥“戲”的概念開始確立,已由戲耍或技藝表演之泛指,過渡到近於後世戲麯之專稱。⑦中國後世戲麯源於民間且不斷衍變發展的這一特點,已歷歷可見,如《踏搖娘》的不同記載──包括故事情節,角色數目,名字,官職,女角色扮演者之性別,作品名稱,以及伴唱、伴奏等等。此外,還可以看到從民間進入宮廷的特點。例如從《踏搖娘》蔓衍而出的《談容娘》,唐代常非月的詩作《詠談容娘》描寫了它在廣場演出的盛況。⑧《大面》、《踏搖娘》産生和流傳的地點,有助於探討戲麯音樂的歷史發展。 除上述3個重要作品外,唐代歌舞戲還包括傀儡子等。這些作品曾在國外(如日本)産生過一定影響。                 馮文慈
相關詞
歷史文化戲麯
包含詞
不習歌舞戲樂代面古代歌舞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