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野牛
科學分類
域 :真核生物域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綱
目 :偶蹄目
科:牛科
亞科:牛亞科
屬:美洲野牛屬
:歐洲野牛
雙名法
bison bonasus
歐洲野牛 是 bison bonasus 的一種。
1758年 , 林奈 (linnaeus)第一次在科學文獻中對這種動物進行描述。 1996年 ,它被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iucn)列為瀕臨絶種的動物。
歐洲野牛是 歐洲 最重的陸地生物。分佈於 波蘭 和 俄羅斯 的高加索地區。一頭歐洲野牛通常長達2.9 米 ,高達1.8-1.9米,重800-1000 千克 。
作為歐洲最有名的滅絶動物之一,歐洲野牛或野牛的體形極大碩大。它最早生存於約2百萬年前的印度,後不斷嚮中東地區遷徒,後來是遠東,最後大約在25萬年前來到歐洲安傢落戶。
到公元13世紀時,歐洲野牛的生存範圍已衹限於波蘭、立陶宛、摩爾達維亞、特蘭西瓦尼亞和東普魯士地區。那時已衹有貴族擁有獵殺陸地上大型動物的權力,後來這一特權更是僅限於王室成員。隨着歐洲野牛的數量銳減,皇傢法院禁止了一切捕獵行為,同時要求獵場看守者為歐洲野牛提供草場,供其放牧,作為交換,獵場看守者們因此可免徵當地稅;同時頒布的法令還包括偷獵一頭歐洲野牛,即可判處死刑。到1564年時,據皇室調查,已衹有38頭歐洲野牛存活;最後一頭有記載的活歐洲野牛,雌性,於1627年死於波蘭的賈科塔羅叢林,它的骨架後來被瑞典軍隊帶走,現保存於斯德哥爾摩市。
上世紀二十年代時,兩名德國動物園管理者、漢斯和盧斯.海剋兄弟試圖從歐洲野牛的後裔--傢養牛中繁殖並重新飼養出歐洲野牛,他們的理論依據是:衹要某物種的基因仍存在於現有某物種中,就不能稱其為滅絶。他們繁殖的結果是培育出一種“再生歐洲野牛”,又叫“海剋牛”、或“海剋野牛”,後者衹具有部分野生歐洲野牛的生理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