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 > 歐洲貨幣體係
目錄
No. 1
  歐洲貨幣體係(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ems)
歐洲貨幣體係概述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Overview
  1992年9月下旬,歐洲外匯市場彌漫着一種惡戰的氣氛,一方是以德國中央銀行為首的歐洲貨幣體係成員國的中央銀行,立志要保護馬剋兌英鎊、意大利裏拉等的匯率,不斷在外匯市場拋馬剋買英鎊和裏拉,另一方是外匯市場的投機勢力,似乎聯合着要與中央銀行對着幹,拋英鎊和裏拉買馬剋。在外匯市場的激烈廝殺中,中央銀行先後拋出200多億美元的馬剋,全部被市場投機者吃進。最後,這場較量以歐洲中央銀行無力維持馬剋與英鎊、裏拉的固定匯率範圍而敗北、英鎊和裏拉被迫脫離歐洲貨幣體係而告終。許多大的風險資本投資集團都在這一個月賺了數千萬美元,最多的賺了近十億美元。其實,歐洲貨幣體係的這場危機的種子是從歐洲貨幣體係産生的這一天起就埋下的。
  1979年3月,在德國總理和法國總統的倡議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8個成員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丹麥、愛爾蘭、盧森堡和荷蘭)决定建立歐洲貨幣體係(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ems),將各國貨幣的匯率與對方固定,共同對美元浮動。在歐洲貨幣體係成立後的10年內,它的內部固定匯率不斷在調整,使它的匯率體製得以生存。1989年6月,西班牙宣佈加入歐洲貨幣體係,1990年10月,英國也宣佈加入,使歐洲貨幣體係的成員國擴大到10個。
  歐洲貨幣體係內部的匯率製並非完全固定的,成員國之間貨幣匯率有一個可波動的範圍。每一成員國的貨幣都與歐洲貨幣單位(ecu)定出一個中心匯率,這個匯率在市場上的上下波動幅度為正負2.5%,對英鎊來說是6%。由於馬剋是歐洲貨幣體係中最強的貨幣,馬剋又是國際外匯市場上最主要的交易貨幣之一,人們便常常把歐洲貨幣體係成員國貨幣與馬剋匯率的波動,作為中央銀行幹預的標志。以下是1992年12月17日,各成員國貨幣與馬剋匯率上下波動的界限,超過上下兩個界限,有關國傢的中央銀行就必須幹預。由於英鎊和裏拉已在9月16日退出,它們與馬剋的匯率波幅要在它們重新回到歐洲貨幣體係時再定。
  歐洲貨幣體係成員國中央銀行幹預外匯市場的方法是,每個成員國把黃金和美元儲備的20%交給歐洲貨幣合作基金,同時換回相應數量的歐洲貨幣單位。如果某個成員國的中央銀行需要對本國貨幣與馬剋的匯率進行幹預,它就可以用手中的歐洲貨幣單位,或其他形式的國際儲備金嚮另一個成員國中央銀行購買本國貨幣,從而對外匯市場進行幹預。
  根據規定,成員國之間任何兩種貨幣的匯率波動超出規定範圍的話,這兩國的中央銀行都有義務進行幹預,幹預所需的費用也應共同負擔。但實際情形並不一定如此。因為在一般情況下,當某成員國貨幣與馬剋的匯率接近上限或下限時,該國中央銀行就往往要引起警覺,或直接進行幹預。而德國就沒有義務進行幹預。因此,中央銀行要轉移幹預的負擔也是可以的,轉移的方式也有多種。
歐洲貨幣體係的形成 The formation of the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1950年歐洲支付同盟成立,這是歐洲貨幣一體化的開始。
  1957年3月,《羅馬條約》,决定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
  1958年,《歐洲貨幣協定》以代替歐洲支付同盟。
  1969年12月在海牙舉行的歐共體首腦會議决定籌建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
  1970年10月,《魏爾納報告》公佈,它為實現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規定了一個十年的過渡時期,分為三個階段實現聯盟的目標。
  1971年3月達成協議,决定正式實施貨幣聯盟計劃。
  1972年初,歐共體部長理事會纔着手推行貨幣聯盟措施。
  1978年4月,在哥本哈根召開的歐共體首腦會議上,提出了建立歐洲貨幣體係(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ems)的動議。
  同年12月5日歐共體各國首腦在布魯塞爾達成協議,决定於1979年1月1日建立歐洲貨幣體係,後因原聯邦德國和法國在農産品貿易補償制度上發生爭執,延遲到同年3月13日纔正式成立。
歐洲貨幣體係的主要內容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歐洲貨幣體係實質上是一個固定的可調整的匯率制度。它包括三方面內容:
  (一)歐洲貨幣單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 ecu)
  (二)建立穩定匯率的機製(exchange rate mechanism, erm)
  1.平價網體係(grid parity system)
  2.貨幣籃體係(basket parity system)
  3.幹預辦法
  (三)建立歐洲貨幣基金(european monetary fund, emf)
歐洲貨幣體係取得的成就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1. 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2. 由於歐洲貨幣體係的平價網體係穩定了匯率,對歐共體國傢經濟和貿易發展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 歐洲貨幣單位的使用在各個範圍內不斷擴大,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元和德國馬剋的最主要的儲備資産。
歐洲貨幣體係存在的問題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Problems
  1. 歐洲貨幣體係各主要成員國的經濟發展不平衡
  2. 歐洲貨幣體係匯率機製存在局限性
  3. 歐洲貨幣單位確定的本身就孕育着矛盾
  4. 歐洲貨幣基金未能建立
歐洲貨幣體係危機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crisis
  歐洲貨幣體係於1978年12月5日歐洲理事會决定創建,1979年3月13日正式成立,其實質是一個固定的可調整的匯率制度。它的運行機製有二個基本要素:一是貨幣藍子——歐洲貨幣單位(ecu);二是格子體係—— 匯率制度。歐洲貨幣單位是當時歐共體12個成員國貨幣共同組成的一籃子貨幣,各成員國貨幣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大小是由他們各自的經濟實力决定的。歐洲貨幣體係的匯率制度以歐洲貨幣單位為中心,讓成員國的貨幣與歐洲貨幣單位挂鈎,然後再通過歐洲貨幣單位使成員國的貨幣確定雙邊固定匯率。這種匯率制度被稱之為格子體係,或平價網。
  歐洲貨幣單位確定的本身就孕育着一定的矛盾。歐共體成員國的實力不是固定不變的,一旦變化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對各成員國貨幣的權數進行調整。雖規定每隔五年權數變動一次,但若未能及時發現實力的變化或者發現了未能及時發現實力的變化或者發現了未能及時調整,通過市場自發地進行調整就會使歐洲貨幣體係爆發危機。1992年9月中旬在歐洲貨幣市場上發生的一場自二戰後最嚴重的貨幣危機,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國實力的增強打破了歐共體內部力量的均衡。當時德國經濟實力因東西德統一而大大增強,儘管德國馬剋在歐洲貨幣單位中用馬剋表示的份額不交,但由於馬剋對美元匯率升高,馬剋在歐洲貨幣單位中的相對份額也不斷提高。因為歐洲貨幣單位是歐共體成員國商品勞務交往和資本流動的記帳單位,馬剋價值的變化或者說德國貨幣政策不僅能左右德國的宏觀經濟,而且對歐共體其它成員的宏觀經濟也會産生更大的影響。而英國和意大利經濟則一直不景氣,增長緩慢,失業增加,他們需要實行低利率政策,以降低企業藉款成本,讓企業增加投資,擴大就業,增加産量,並刺激居民消費以振作經濟。但當時德國在東西德統一後,財政上出現了巨額赤字,政府擔心由此引發通貨膨脹,引起習慣於低通膨脹的德國人不滿,爆發政治和社會問題。因此,通貨膨脹率僅為3.5%的德國非但拒絶上次七國首腦會議要求其降息的要求,反而在92年7月把貼現率升為8.75%。這樣,過高的德國利息率引起了外匯市場出現拋售英鎊、裏拉而搶購馬剋的風潮,致使裏拉和英鎊匯率大跌,這是92年歐洲貨幣危機的直接原因。
  對德國利率提高首先作出反應的是北歐的芬蘭。芬蘭馬剋與德國馬剋自動挂鈎,德國提高利率後,芬蘭人紛紛把芬蘭馬剋換成德國馬剋,到九月芬蘭馬剋對德國馬剋的匯率持續下跌。芬蘭央行為維持比價不得不拋售德國馬剋購買芬蘭馬剋,但芬蘭馬剋仍不瀉不,芬蘭央行的德國馬剋有限,在9月8日芬蘭政府突然宣佈芬蘭馬剋德國馬剋脫鈎,自由浮動。
  芬蘭馬剋與德國馬剋的脫鈎成為這場貨幣危機的導火索
  當時英法政府就深感問題的嚴重性而嚮德政府建議降低利率,但德國認為芬蘭馬剋脫鈎微不足道,拒絶了英法政府的建議,德國央行行長施萊辛格在9月11日公開宣佈,德國絶不會降低利率。貨幣市場的投機者獲得這個消息後就把投機的目標肆無忌憚地轉嚮不斷堅挺的德國馬剋。9月12日,歐洲貨幣體係內一直是軟貨幣的意大利裏拉告急,匯率一路下挫,跌到了歐洲貨幣體係匯率機製中裏拉對馬剋匯率的最大下限。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意政府曾在7日和9日先後2次提高銀行貼現率,從12%提高到15%,同時還嚮外匯市場拋售馬剋和法郎,但也未能使局外緩和。9月13日意政府不得不宣佈裏拉貶值,將其比價下調3.5%,而歐洲貨幣體係的另外10種貨幣將升值3.5%,這是自1987年1月12日以來歐洲貨幣體係比價的第一次調整。
  到了此時,德國政府纔出於維持歐洲貨幣體係的運行而作出細微的讓步,於9月14日正式宣佈貼現率降低半個百分點,由8.75%降到8.25%,這是德國五年來的第一次降息。德國的這一舉運受到美英法的高贊賞,但為時過晚,一場更大的風暴在英國的外匯市場上颳起。就在德國宣佈降息的第二天,英鎊匯率一路下跌,英鎊與馬剋的比價衝破了三道防綫達到1英鎊等於2.78馬剋。英鎊的狂跌使英國政府亂了陣腳,於16日清晨宣佈提高銀行利率2個百分點,幾小時後又宣佈提高3個百分點,把利率由10%提高到15%。一天2次提高利率在英國近代史上是絶無僅有的。英國作出這種反常之舉的目的是要吸引國外短期資本流入,增加對英鎊的需求以穩定英鎊的匯率。但是,市場的變化是微妙的,一旦信心動搖,大勢已成,匯率變動趨勢就難以遏阻了。
  英鎊狂跌,宣佈退出歐洲貨幣體係
  從1992年9月15日到16日,各國央行註入上百億英鎊的資金支持英鎊,但也無濟於事。16日英鎊與馬剋的比價又由前一天的1英鎊等於2.78馬剋跌至1英鎊等於2.64馬剋,英鎊與美元的比價也跌到1英鎊等於1.738美元的最低水平。在一切機關用盡之後,9月16日晚上,英國財政大臣拉蒙特宣佈英國退出歐洲貨幣體係並降低利息率3個百分點,17日上午又把利率降低2個百分點,恢復到原來10%的水平。
  意大利裏拉在13日貶值之後,僅隔了3天又一次在外匯市場上處於危機,馬剋對裏拉的比價再次超過了重新調整後的匯率下浮的界限,意政府為了輓救裏拉下跌花了價值為40萬億裏拉的外匯儲備終未奏效,衹好宣佈裏拉退出歐洲貨幣體係,讓其自由浮動。
  歐共體財政官員召開了長達六小時的緊急會議後宣佈同意英意兩國暫時脫離歐洲貨幣體係,西班牙比賽塔貶值5%。從1987年1月到1992年9月,五年多時間內歐洲貨幣體係的匯率衹進行過一次調整,而在92年9月13日至16日,三天之內就進行了二次調整,可見這次歐洲貨幣危機的嚴重性。
  直到1992年9月20,法國公民投票通過了其中心思想是把在文化政治上仍有很大差別的國傢建立成一個近似歐洲合衆國的政治實體,其成員國不僅要使用同一種貨幣,而且還得奉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馬斯特赫條約》,纔使歐洲貨幣風暴暫時平息下來,英鎊、裏拉趨嚮貶值後的均衡的狀態。
  歐洲貨幣危機的教訓
  這場貨幣危機有不少深刻的教訓,僅就確保香港金融市場穩定而言,也有重要的啓示,這就是要加強國際貨幣金融政策的協調和配合。西歐金融九月風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歐共體主要工業國傢貨幣金融政策的不協調。當時德國在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馬剋堅挺的情形下,還偏執於本國利益,不顧英意兩國經濟一直不景氣,而為了他們本國經濟發展要降低利率的要求,不僅拒絶了七國首腦會議要求其降息的呼籲,反而提高利率。在芬蘭馬剋被迫與德國馬剋脫鈎的情況下,還意識不到維持歐洲貨幣體係運行機製的迫切性,甚至公然宣佈其絶不會降低利息率。等到外匯市場風暴驟起,纔宣佈將其貼現率降低半個百分點,但這衹能給外匯市場上的投機者以這樣的預期,即他們認為德國過去提高利率是為了抑製通貨膨脹,現在降低利率僅僅是對通貨膨脹的讓步。當然,這場危機的過錯不能全部歸罪於德國,不過,需要強調的是,在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今天,儘管各國間各種經濟矛盾日益加劇,但任何國傢都不能一意孤行,各國衹能在合作與協調中才能求得穩定的發展。世界正在朝着國際合作與政策協調的方向發展,這一趨勢現在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所謂政策協調就是要對某些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共同的調整,對相互間的經濟關係和經濟活動進行聯合的幹預,以達到互助互利的目的。這主要是由於各國經濟政策的溢出效應(spill-overeffect),即一國所采取的政策往往會影響其它國傢的經濟運行。由此,各國采取協調的經濟政策就會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而各行其是,往往會産生不利的後果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Ouzhou Huobi Tixi
  歐洲貨幣體係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EMS
  歐洲共同體國傢為加強成員國政治經濟合作而建立的貨幣集團。旨在防止美元危機衝擊,發展共同體成員國之間經濟交往,以及在歐洲建立一個穩定的貨幣區,以推動歐洲經濟發展和貨幣一體化進程。1979年3月13日正式生效。
  産生 70年代,美國經濟衰落,對外貿易狀況急劇惡化,1971年8月宣佈美元停止兌換黃金,同年12月和1973年2月美元又先後兩次貶值,分別為7.89%和10%,引起西方外匯市場的極度混亂。各國貨幣無法維持對美元的固定匯率,紛紛實行浮動匯率,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係崩潰。當時,歐洲共同體多數國傢為了保持貨幣聯繫,促進經濟往來,决定共同體成員國之間的貨幣仍實行固定匯率,規定一個固定比例,波動幅度不超過2.25%,對美元及其他貨幣實行聯合浮動匯率。開始參加的國傢有8個,即聯邦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等6個共同體成員國,以及瑞典、挪威兩個聯繫國。英國雖然加入了共同體,但因英鎊不穩,繼續實行單獨浮動;愛爾蘭和意大利也基於同樣原因未能參加。1977年美元再次爆發嚴重危機,造成歐洲貨幣匯率的劇烈波動,直接影響聯合浮動製的穩定。面對這種形勢,共同體國傢决定進一步加強合作。籌建歐洲貨幣體係首先由歐共體執委會主席R.詹金斯於1977年10月17日在佛羅倫薩大學所作的關於重新發起經濟和貨幣聯盟的演說中提出,之後,執委會着手擬定重新發起貨幣聯盟的提綱,1978年7月在不來梅召開的歐共體首腦會議和同年 12月在布魯塞爾召開的歐共體理事會上進行協商,通過了關於建立歐洲貨幣體係的决議。比利時、丹麥、盧森堡、聯邦德國、荷蘭和法國當即同意參加歐洲貨幣體係;意大利和愛爾蘭於同年12月宣佈加入;英國暫不參加,但同意實行保證英鎊對其他歐共體國傢的貨幣保持穩定匯率的政策。歐洲貨幣體係原定1979年1月1日實行,但由於法國與聯邦德國等成員國之間在農産品價格的貨幣補償金額問題上發生爭執而延期。後經反復磋商、相互讓步,纔使决議於1979年3月13日開始生效。
  主要內容 ①創設歐洲貨幣單位,這是一個“貨幣籃子”(即一國在確定其貨幣匯率時,選擇若幹個國傢的貨幣作為一組貨幣,與其挂鈎,並以此作為計算和調整本國貨幣匯率的標準,這種被選用的一組貨幣被稱為“一籃子”貨幣),無現鈔但具備貨幣的各種職能,是歐共體國傢之間信貸計價、結算支付的計算單位,也是成員國外匯儲備的一部分。這是歐洲貨幣體係的核心,是由歐共體成員國貨幣加權合成的。每種貨幣所占權重主要根據各成員國的國民生産總值及其在歐共體內貿易額所占比重加權計算而定。歐共體委員會每天根據市場行情編製歐洲貨幣單位牌價。初期,歐洲貨幣單位與歐洲記帳單位相同,各成員國貨幣所占的比重,在歐洲貨幣體係實施後6個月內進行確定,之後,每隔5年調整一次;在5年期間,如果某種貨幣(包括英鎊)的加權數實際發生了25%的變化時,也可以要求調整。②規定在成員國貨幣之間實行固定匯率製,對非成員國貨幣實行浮動匯率製。但在成員國貨幣之間規定有中心匯率和圍繞中心匯率波動幅度的上下限各2.25%;對意大利裏拉的波動幅度上下限允許擴大到6%。如果某種貨幣的波動幅度超過了規定的限度,有關國傢就要采取措施加以糾正。③準備建立歐洲貨幣基金,以加強幹預市場和提供信貸的力量。這是歐洲貨幣體係擬用以取代歐洲貨幣合作基金而建立的貸款機構。按照計劃,它獨立於各成員國政府,由歐共體各成員國中央銀行行長委員會管理,嚮成員國提供貸款,幹預市場和穩定成員國貨幣的中心匯率,保證各成員國國際收支平衡。根據建立歐洲貨幣體係的决議,各成員國應繳納其黃金、外匯儲備的20%作為歐洲貨幣基金,總額初定為250億歐洲貨幣單位,其中140億用於短期信貸,110億用於中期財政信貸。每個成員國都有一定的貸款配額。由於各成員國意見不一,建立歐洲貨幣基金的計劃尚未實現。
  除1979年歐洲貨幣體係建立時參加的 8個歐共體成員國外,1989年6月19日西班牙正式加入,截至1991年3月底,在歐共體12國中,尚未加入該體係的有英國、希臘和葡萄牙。歐洲貨幣體係對穩定成員國貨幣匯率、抵消美元波動的影響、加強歐共體內部貿易往來,以及進一步發展和推進歐洲經濟一體化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趙一新)
英文解釋
  1. :  EMS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包含詞
歐洲貨幣體係危機歐洲貨幣體係概述歐洲貨幣體係的形成
歐洲貨幣體係産生的歷史背景歐洲貨幣體係的主要內容歐洲貨幣體係取得的成就
歐洲貨幣體係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