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解釋: 模棱:含糊,不明確;兩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指不表示明確的態度,或沒有明確的主張。
資料來源: 《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决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
例子: 他害怕事情一旦變化,他將有不測大禍,所以跪在地上回答了一句~的話。(姚雪垠《李自成》第二捲第三十章)
| mó léng liǎng kě mó léng liǎng kě | 可作兩種解釋;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 | 官僚主義的模棱兩可和含糊其詞的大雜燴 | | 形容對事情的雙方不置可否,是非不分。《明史·餘珊傳》:“堅白異同,模棱兩可,是蓋大姦似忠,大詐似信。” 丁玲 《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三五:“他覺得在 文采 的理論政策的淵博學問之下,就不敢堅持一個一定的主張,就不得不采取些模棱兩可、含混的語句了。” 魏巍 《東方》第一部第七章:“新任的支部書記……怕得罪人,在支部發生爭論時,常常是模棱兩可,搖擺不定。”亦作“ 模棱兩端 ”。《三元裏人民抗英鬥爭史料·粵東紀事》:“ 祁宮保 模棱兩端,怕事之極。” | | 唐朝前期著名詩人蘇味道,仕途順利,官運亨通,僅做宰相前後長達數年之久。但他在位並沒做出什麽突出成績來。他老於世故,處事圓滑,他常對人說:“處事不欲决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摸稜(léng)(同棱)以持兩端可矣。”意思是:處理事情,不要决斷得太清楚,太明白,要是這樣處理錯了,必會遭到追究和指責。衹要模棱兩可,哪邊都抓不着(小辮子)就行了。當時,人們根據他這種為人處世的特點,給他取了一個綽號,叫“蘇摸稜”。
“模棱兩可”說明人在處理問題時,含糊其辭,不明確表態,不置可否。 | | - n.: ambiguity, amphibology, cut both ways, betwixt and between, yea and nay, double-talk, Ambiguous
| | 高深莫測, 偶一為之, 文不加點, 語焉不詳, 依違兩可, 言之不詳, 非此非彼, 居中 | | 力透紙背, 後來居上, 合適而準確, 大筆如椽, 不厭其煩, 不厭其詳, 下不為例, 下馬看花, 入木三分, 四平八穩, 筆力千鈞, 纖介不遺, 纖悉不遺, 纖悉無遺, 細大不捐, 細大無遺, 點石成金, 畫竜點睛, 鞭闢入裏, 鞭闢近裏, 鐵畫銀鈎, 銀鈎鐵畫, 適可而止, 恰如其分, 恰到好處 | | | | 模棱兩可的 | 不模棱兩可 | 模棱兩可的話 | 說模棱兩可的話 | 模棱兩可的語言 | 模棱兩可的答復 | 模棱兩可的文章 | 模棱兩可的官腔 | 模棱兩可的遁辭 | 模棱兩可的言辭 | 模棱兩可的意思 | 模棱兩可的題目 | 模棱兩可的回答 | 意義模棱兩可的 | 消除模棱兩可情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