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巢螟
別名 樟叢螟、樟葉瘤叢螟
學名 orthaga olivacea warre
昆蟲綱 鱗翅目 螟蛾科
寄主 樟、小鬍椒。
為害特點 樟巢螟以幼蟲取食樟樹葉片。1—2齡幼蟲取食葉片,3—5齡幼蟲吐絲綴合小枝與葉片,形成鳥巢樣的蟲巢。有的整株葉片幾乎吃光,嚴重影響樟樹生長,有的雖對生長影響不大,但樹上蟲巢多,影響緑化效果。
特徵描述
成蟲:體長8-13毫米,翅展22-30毫米,頭部淡黃褐色,觸角黑褐色,雄蛾微毛狀基節後方混合淡白的黑褐色鱗片,下唇須外側黑褐色,內側白色,嚮上舉彎麯超過頭頂,末端尖銳。雄蛾胸腹部背面淡褐色,雌蛾黑褐色,腹面淡褐色。前翅基部暗黑褐色,內橫綫黑褐色,前翅前緣中部有一黑點,外橫綫麯折波浪形,沿中脈嚮外突出,尖形嚮後收縮,翅前緣2/3處有1乳頭狀腫瘤,外緣黑褐色,緣毛褐色,基部有一排黑點。後翅除外緣形成褐色帶外,其餘灰黃色。
卵:扁平圓形,直徑0.6-0.8毫米,中央有不規則的紅斑,卵殼有點狀紋。卵粒不規則堆疊一起成卵塊。 幼蟲初孵幼蟲灰黑色,2齡後漸變棕色。老熟幼蟲體長22-30 毫米,褐色,頭部及前胸背板紅褐色,體背有1條褐色寬帶,其兩側各有2條黃褐色綫,每節背面有細毛6根。繭長12-14毫米,黃褐色,橢圓形。蛹體長9-12毫米,紅褐色或深棕色,腹節有刻點,腹末有鈎刺6根(其中長而粗2根,短且細4根)。
發生規律
樟巢螟在湖北孝感1年2代,以老熟幼蟲入士結繭越鼕,次年4月中、下旬化蛹,5月中下旬羽化。第1代從5月下旬到7月下旬,7月上中旬是為害盛期,第2代幼蟲取食期從8月上旬到10月上旬(少數發育遲的到10月底)幼蟲老熟人士越鼕。成蟲夜間羽化,無趨光性卵産於兩葉相疊的葉片之間,幼蟲5齡,初孵幼蟲群集危害,取食葉片.僅剩表皮,肉眼極易識別。隨蟲體長大而分巢為害,每巢有蟲5—20頭,5齡期巢內有長條狀繭袋,每袋1條幼蟲,晝躲夜出,行動敏捷,受害嚴重的樹木滿是蟲巢。
防治方法
(1) 在樹體高大,缺水地方,采用樹幹用藥防治樟巢螟較好。打洞註藥時,洞的直徑大註藥速度快,工效高,但洞口難愈合;洞的直徑小,註藥速度饅,工效低,但洞口愈合快,對樹體影響小。洞的直徑不宜超過o.8cm。以多打幾個小洞為宜,這對樹體影響小,且藥液分佈均勻。樹幹塗藥工效比打洞註藥快。塗藥的用量可為打洞註藥的1.5倍,施藥後用薄膜包紮保濕。實施中發現,少數施藥部位的樹皮有增生現象,但對樹體生長無影響。采用輸液方法,衹需在樹體上打一小洞,浦藥速度控製到最小量,這祥工效高,對樹體影響小。 (2) 樹幹用藥時,上部葉片防治效果好,且藥物發生作用的時間快,這可能與葉片營生的位置有關。上部枝分枝角度小,蒸騰流上升快,葉片離主幹也近,藥液到達葉片快。 (3) 1—2齡期,小樹及大樹的下部,采用工人摘除蟲葉,4—5齡期蟲巢已形成,可用高壓噴頭專噴蟲巢防及附近的葉片,缺水地區可樹幹用藥,蟲巢不多時可用高技剪剪除蟲巢。三年的實踐表明:綜合防治能有效控治植巢螟的為害。 (4) 人工摘除幼蟲是綜合防治的重要環節。在樹體不高時,能達到很好的防治效果。雖用工較多,但節省了農藥費用,無農藥污染,保護了天緻和人員安全,這些對城市緑化是非常有用的。樟樹是城市緑化的重要樹種,由於城市人口凋密,所以,高效,低毒,無污染的防治方法非常重要。
地理分佈
華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