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植物名稱槲樹
拉丁文名quercus dentata thunb.
別名大葉菠蘿
科 屬殼鬥科、麻櫟屬。
形態特徵為落葉喬木,高達25m,樹皮暗灰色,寬縱裂,小枝粗壯,具溝槽並密生黃灰色星狀絨毛,大型葉片倒卵形,長達30cm,寬達20cm,通常大小在長為10-20cm,寬在6-13cm之間,葉先端鈍圓或鈍尖,基部耳形,葉緣有4-10對波狀缺裂,幼葉有毛,側脈4-10對,葉柄極短,長僅2-5mm,密被絨毛;殼鬥杯形,高約1cm,徑1.5-1.8cm,包圍堅果約1/2,苞片狹披針形,棕紅色,反捲,小堅果卵形至橢圓形,長1.5-2.5cm,徑約1.5cm,花期4-5月,果熟9-10月。
産地分佈主産中國北部地區,以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省山地多見。遼寧、陝西、湖南、四川等省也有分佈。
河南省襄城縣境內紫雲山上分佈的槲樹林是目前保存最好的槲樹林之一。
生態習性為強陽性樹種,喜光、耐旱、抗瘠薄,適宜生長於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在石灰性土、????鹼地及低濕澇窪處生長不良。華北山地多見於海拔500m以下陽坡處,深根性樹種,萌芽、萌蘖能力強,壽命長,有較強的抗風、抗火和抗煙塵能力,但其生長速度較為緩慢。
園林用途樹幹挺直,葉片寬大,樹冠廣展,壽命較長,葉片入秋呈橙黃色且經久不落,可孤植、片植或與其他樹種混植,季相色彩極其豐富。
繁育栽培以種子繁育為主,種子宜沙藏越鼕。
其他用途木材堅實,供建築、枕木、器具等用,亦可培養香菇。殼鬥及樹皮可提栲膠,葉可飼柞蠶。堅果脫澀後可供食用。
同屬近似種
1.槲櫟(q.aliena blume):小枝圓柱形,無毛僅見圓形淡褐色皮孔,葉片長橢圓狀倒卵形,先端鈍或短漸尖,葉背密被灰白色星毛,葉緣為淺波狀鈍齒,有側脈10-15對,葉柄長1-3cm,無毛。
2.銳齒槲櫟(var.acuteserrata maxim.):葉先端漸尖,葉緣具粗大鋸齒,但齒端尖銳而內麯。殼鬥稍淺,僅包圍堅果1/3。
3.北京槲櫟(var.pekingensis schoot):葉片較小,先端鈍尖,葉背無毛或僅有稀疏柔毛,側脈7-10對,殼鬥鐘形,包圍堅果約1/2。
4.蒙古櫟(q.mongolica fisch):小枝具棱,無毛,葉片寬短,先端鈍尖,緣具7-10對圓鈍淺粗齒,葉背淡緑,僅幼葉沿脈有毛,側脈7-11對,葉柄極短,僅2-5mm,光滑無毛,殼鬥小苞片三角狀卵形,背部有疣狀突起,密被灰白色短絨毛。
5.粗齒蒙櫟(var.grossseserrata rehd.et wils.):其葉較窄長,緣具內鋸齒,有側脈14-18對。
6.遼東櫟(q.liaotungensis koidz.):枝無毛,葉緣具5-7對波狀淺圓鋸齒,葉背僅幼時沿脈有疏柔毛,側脈5-7對,葉柄極短,相同於蒙古櫟,殼鬥小苞片三角形,扁平或背部突起,但不呈疣狀,被灰色短柔毛。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葉有毒,其次是殼鬥。牛、馬、羊和傢兔等長期大量采食後會引起中毒。牛主要癥狀有食欲減退、反芻減少或睏難、便秘、橫臥,尿粉紅色、乳汁分泌減少直至停止,此外有高熱、震顫、衰弱等癥狀。屍體剖檢發現有出血性胃腸炎,尤以腎膀胱炎最為顯著,腎容積增大2—3倍,表面有溢血斑、腎盂炎、輸尿管崩壞或被纖維素凝固物閉塞,膀胱常有萎縮、空虛,內有少量濃色血尿,粘膜有炎癥。 |
|
槲樹介紹
槲樹 (Quercus dentate)
科屬:
山毛櫸科 櫟屬
別名:
形態特徵:
樹冠橢圓形,枝葉茂密,葉形美麗,秋季變紅色
分佈與習性:
東北南部至華中、西北西南
北部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主要城市:瀋陽、葫蘆島、大連、丹東、鞍山、遼陽、錦州、營口、盤錦、北京、天津、太原、臨汾、長治、石傢莊、秦皇島、保定、唐山、邯鄲、邢臺、承德、濟南、德州、延安、寶雞、天水)
南部暖帶落葉闊葉林區(主要城市:青島、煙臺、日照、威海、濟寧、泰安、淄博、濰坊、棗莊、臨沂、萊蕪、東營、新泰、滕州、鄭州、洛陽、開封、新鄉、焦作、安陽、西安、鹹陽、徐州、連雲港、????城、淮北、蚌埠、韓城、銅川)
北亞熱帶落葉、常緑闊葉混交林區(主要城市:南京、揚州、鎮江、南通、常州、無錫、蘇州、合肥、蕪湖、安慶、淮南、襄樊、十堰)
中亞熱帶常緑、落葉闊葉林區(主要城市:武漢、沙市、黃石、宜昌、南昌、景德鎮、九江、吉安、井岡山、贛州、上海、長沙、株洲、嶽陽、懷化、吉首、常德、湘潭、衡陽、邵陽、桂林、溫州、金華、寧波、重慶、成都、都江堰、綿陽、內江、樂山、自貢、攀枝花、貴陽、遵義、六盤水、安順、昆明、大理)
溫帶草原區(主要城市:蘭州、平涼、阿勒泰、海拉爾、滿洲裏、齊齊哈爾、阜新、丹東、大慶、西寧、銀川、通遼、榆林、呼和浩特、包頭、張傢口、集寧、赤峰、大同、錫蘭浩特)
喜光,喜深厚肥沃的中性至酸性土壤,生長速度中等
繁殖與栽培:
暫無
應用:
庭蔭樹
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