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槁木
枯槁的樹幹形如~。 |
|
已經死亡幹枯的樹木,形容毫無生氣 |
|
心如槁木 |
|
但令心似蓮花潔,何必身將槁木齊。——五代蜀· 貫休《山居詩》 |
|
亦作“槀木”。
枯木。《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麯如折,止如槀木。” 孔穎達 疏:“止如槀木者,言音聲止靜感動人心,如似枯槀之木止而不動也。” 唐 李山甫 《山中答劉書記寓懷》詩:“骨將槁木齊,心同止水浄。”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老子》書五千語,要在不攖人心;以不攖人心故,則必先自緻槁木之心,立無為之治。” |
|
一、形如槁木
槁:幹枯。
《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後用“形如槁木”形容身體瘦得像幹枯的木頭。
巴金《春》四:“我心上的傷痕衹有我一個人知道。我縱然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我也如何能夠忘記!”
二、“槁木三年,不必為邦旗”
《成之聞之》簡29—30上抄錄有如下一段話:
《君》曰“襄我二人,毋有合在音”曷?道不悅之辭也。君子曰:唯有其恆而29可,能終之為難。“槁木三年,不必為邦旗”何?言寅之也。是以君子貴30 《君》是《尚書》中的一篇,“襄我二人,毋有合在音”,今傳本作“襄我二人,汝有合哉”。這是先引《尚書》的文字,然後略作解釋,並引用君子的話進一步申說。從文氣上看,“槁木三年,不必為邦旗”應該是獨立於“君子曰”的,而且很明顯是作者引用的一句古話。《成之聞之》篇引用古語,一般後面都加“曷”字,然後以“言”或“此言”來說明,這是讀者一望便知的。該句話的出處和意義,整理者並沒有進行解釋。郭沂曾經對《成之聞之》有一個疏證,他解釋這句話說:
“槁木三年,不必為邦旗”蓋為古語。槁木,枯木也。邦,為疆界;旗,為標志。全句大意為:枯木用過三年之後,就不一定能作為疆界標志來繼續使用了。為 什麽呢?“言寅之也”。“寅”,蓋為不恆、易毀之義。枯木用過三年之後,已經朽爛,自然就不能作為疆界標志來繼續使用了。此語謂枯木無恆,不能善始善終,從而喻衆人無恆,不能善始善終。③
三、潺槁木薑子
潺樟科 lauraceae木薑子屬 litsea
常緑喬木。葉互生,倒卵狀長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6.5-10(-26)釐米,先端鈍圓,幼葉兩面被毛,老時下面被毛或近無毛。側脈8-12對,葉柄被灰黃色絨毛。傘形花序單生或幾個簇生於短枝上。雌雄異株。花被片不完全或缺,能育雄蕊15枚或更多。果球形。 |
|
- n.: dead tree
|
|
- n. bois se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