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樓燕
別名:褐雨燕(辭典),野燕、麻燕(北名),北京雨燕。
英文名:swift, common swift.
脊椎動物,鳥綱,雨燕科。體長約18釐米。體形近似傢燕而稍大,兩翅特別狹長,飛行時嚮後彎麯如鐮刀狀。全身除頸和喉為污白色外,幾乎純為黑色。背部羽毛濃黑色,並具有光澤,前額較淡。腹部羽毛大多具有白色狹緣。眼暗褐色。嘴短闊,純黑色。腳和趾暗紫褐色,4趾嚮前,不能直立走動。夏時晨昏常結群在城樓、古舊塔寺附近,能長時間持續飛翔,有時也在曠野田圃間或湖沼水面上空迴旋疾飛。以昆蟲為食,有益農林。鳴叫聲尖銳,尾聲高揚。遍布我國各省市,在大部地區為夏候鳥,僅在江蘇鎮江一帶為旅鳥。樓燕與傢燕在係統發生上兩者關係相距甚遠。樓燕在城墻、古塔、廟宇、宮殿的窟窿中營巢。舊巢可多年復用。常於暴雨前後在高空或地面疾飛,又稱“北京雨燕”。秋季遷徙越鼕區(印度和非洲東部),飛行時速可達110公裏。
地理分佈:中國西自新疆西部和北部嚮東至山東半島,北邊和中俄、中蒙接界,南到西藏、甘肅、陝西、四川、山西、河南、山東。國外廣布於歐、亞、非三洲。
鑒別特徵:體形酷似傢燕而稍大,兩翼特形延長,飛時嚮後彎麯如鐮刀一般,體羽幾純黑褐色。
雄性成鳥 額和頭的前半部土黃白色,頭的後半部灰褐色,背、腰、尾上覆羽黑褐色;尾羽灰褐色,尾深叉狀。初級飛羽和覆羽的外羽片為黑褐色,內羽片為灰褐色;次級飛羽和覆羽為灰褐色;翼成鐮刀狀,很長,超過尾羽約50mm。頦、喉和前頸白色,胸、腹灰褐色,尾下覆羽灰色。
雌鳥與雄鳥完全相同。
虹膜暗褐;嘴黑;跗蹠和趾紫褐色,爪黑褐色。
樓燕是夏時消滅害蟲的生力軍,應予保護。
樓燕還是世界上飛得最快的鳥類,關於它的時速有兩種報道,1942年前蘇聯報道時速為170.98公裏;而1934年,在印度東北卡查山地區的一次3.22公裏的飛行中,用秒錶測出這種褐雨燕的時速高達276.47-353.23公裏。 | | 別名:褐雨燕(辭典),野燕、麻燕(北名),北京雨燕。
學名:Apus apus pekinensis Swinhoe 1870
英文名:Swift, Common Swift.
脊椎動物,鳥綱,雨燕科,雨燕屬。由英國博物學家Swinhoe Robert1870年在北京採集標本並定名,故又名“北京雨燕”。在中國分佈的均為此種的 pekinensis 亞種。
樓燕體長約18釐米。體形近似傢燕而稍大,兩翅特別狹長,飛行時嚮後彎麯如鐮刀狀。全身除頸和喉為污白色外,幾乎純為黑色。背部羽毛濃黑色,並具有光澤,前額較淡。腹部羽毛大多具有白色狹緣。眼暗褐色。嘴短闊,純黑色。腳和趾暗紫褐色,4趾嚮前,不能直立走動。夏時晨昏常結群在城樓、古舊塔寺附近,能長時間持續飛翔,有時也在曠野田圃間或湖沼水面上空迴旋疾飛。以昆蟲為食,有益農林。鳴叫聲尖銳,尾聲高揚。遍布我國各省市,在大部地區為夏候鳥,僅在江蘇鎮江一帶為旅鳥。樓燕與傢燕在係統發生上兩者關係相距甚遠。樓燕在城墻、古塔、廟宇、宮殿的窟窿中營巢。舊巢可多年復用。常於暴雨前後在高空或地面疾飛,飛行時速可達110公裏。
樓燕分佈區地理分佈:中國西自新疆西部和北部嚮東至山東半島,北邊和中俄、中蒙接界,南到西藏、甘肅、陝西、四川、山西、河南、山東,秋季遷徙越鼕區(印度和非洲中南部)。國外廣布於歐、亞(繁殖區)、非(越鼕區)三洲。
鑒別特徵:體形酷似傢燕而稍大,兩翼特形延長,飛時嚮後彎麯如鐮刀一般,體羽幾純黑褐色。
雄性成鳥 額和頭的前半部土黃白色,頭的後半部灰褐色,背、腰、尾上覆羽黑褐色;尾羽灰褐色,尾深叉狀。初級飛羽和覆羽的外羽片為黑褐色,內羽片為灰褐色;次級飛羽和覆羽為灰褐色;翼成鐮刀狀,很長,超過尾羽約50mm。頦、喉和前頸白色,胸、腹灰褐色,尾下覆羽灰色。
雌鳥與雄鳥完全相同。
虹膜暗褐;嘴黑;跗蹠和趾紫褐色,爪黑褐色。
樓燕是夏時消滅害蟲的生力軍,應予保護。
樓燕還是世界上飛得最快的鳥類,關於它的時速有兩種報道,1942年前蘇聯報道時速為170.98公裏;而1934年,在印度東北卡查山地區的一次3.22公裏的飛行中,用秒錶測出這種褐雨燕的時速高達276.47-353.23公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