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 文藝 > 楚武王
目錄
No. 1
  熊通(?--公元前690年),芈姓,熊氏,名通,春秋時期楚國的國君。蚡冒之弟。熊儀之孫(熊儀,號若敖,西周末楚國國君,公元前790至前764年在位,楚都位於丹陽),熊坎次子(熊坎,號霄敖,春秋初楚國國君,公元前763年至前758年在位,都於丹陽),熊旬之弟(熊旬,號蚡冒,熊坎長子,公元前757年至前741年在位,都於丹陽)。《世本·居篇》雲:“楚國慣例,繼任國君“必伯實立”或“必長實立”。然熊通殺其兄熊旬之子自立為楚國國君(在楚國約八百年的歷史上,幼弟殺其兄而自立的有三例,即熊旬殺仲雪,成王殺莊敖,平王逼殺靈王和公子比,公子幹;小叔殺其侄而自立的也有三例,即熊延殺熊摯紅,熊通殺熊旬子,靈王殺郟敖)。
  熊通在當時的楚國諸公子中是一位鐵腕人物,做出事來往往驚蠻夷而動華夏。他殺其侄自立為楚君後,與鄧國相親(鄧國幫址在今湖北襄樊市),娶其公族女子為夫人,史稱“鄧曼”。即位不足三年就揮師渡漢,遠征南陽盆地,部擊周朝設在漢北的重鎮,但沒有得手。於是,他專力於底定江漢平原的西部,滅掉了權國。權國(故址今湖北當陽縣東南)國土不廣,但國力卻不弱。楚國從熊渠(西周時楚君)至熊坎(春秋早期楚君)都未能把它滅掉,熊通實現了先君鳳願。熊通滅權後,以權國故地設權縣,命鬥緡(權國國君)為權尹。
  熊通滅權,值得後人註重的,不是伐權的用兵方略,而是滅權後的設治决策。中原的縣雖在西周就有了,但縣在西周還衹是泛指郊外的錠地區,不能構成一級行政區域。以縣為一級地方行政區域,即自熊通滅權國而置權縣始。直到當代,縣仍是中國的一級地方行政區域。不久,鬥緡反叛。熊通作出果斷决策,發兵平板,包圍了權縣,捕殺了鬥緡,然後將權縣遷到那處(那處故址在今湖北荊門市)。此後,楚每滅一國,便把該國的公族遷到楚國的後方,嚴加監管,對該國的故地則通常設縣,因俗以治之。《左傳·桓公二年》記:“蔡侯·鄭伯會於鄧,始懼楚也”。事在公元前710年,熊通三十一年。蔡國離楚國較遠,鄭國離楚國更遠,它們都在中原,但也怕楚國了。
  公元前706年,熊通張其三軍渡漢伐隨。這在若敖、蚡冒時都不敢有這樣的奢望。熊通伐隨,是在充分準備這後開始的。伐隨前,他組建了一支能在隨棗走廊馳騁的車兵,以及為兵車平整道路、架設橋梁的工兵。伐隨的時間,選在隨國農業歉收、隨入缺衣少食之年。
  熊通伐隨的目的,不是要摧毀隨國,而是要使隨國做楚國的附庸。因而,熊通率三軍行近隨都時,他采取“伐謀”代“伐兵”。命其侄兒熊章入隨都見隨侯,迫隨侯求和。隨侯無奈,命少師隨熊章到楚師駐地和談。和談中,熊通強求隨國替楚國去要挾周天子,熊通說:“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觀中國之政”即介入中原的政局。隨侯懾於楚國的兵威,照辦不誤,派侯使者嚮周天子進言。公元前704年(熊通伐隨後的第二年)隨侯通報楚國,說周天子拒絶提高楚君的名號。熊通聞訊大怒:“王不加我,我自尊耳!”於是,當即自立為“楚武王”。熊通稱王,開諸侯僭號稱王之先河。周天子、諸夏和群蠻都莫之何。此後,熊通又邀請若幹諸侯到瀋鹿(湖北鐘祥縣東)會盟,黃、隨兩國的國君缺席。黃國離瀋鹿較遠,有情可原。隨國離瀋鹿五光十色這而缺席,熊通視隨侯拒不到會分明是藐視自己。
  瀋鹿會盟後,武王一面派熊章去責備黃君,一面興師伐隨。隨師大敗,隨侯落荒而逃,他的戊車和右少師一起被楚師俘獲。武王接受大夫鬥伯比的意見,不滅掉隨國,而讓隨侯在表示願意侮改之後與武王結盟。從此,隨國再不敢開罪於楚國了。公元前701年,楚國在漢東的霸主地位。次年,武王伐絞,問絞侯與鄖合謀襲楚之罪。又次年,伐羅,主帥是屈服。是次伐羅,因屈瑕輕敵,楚軍敗。屈瑕率殘部逃到荒𠔌(今江陵縣境)一帶,屈瑕以為無臉面見武王、父老,乃自縊。其他將領則自囚,以聽罪。武王宣告臣民:“這是寡人的過錯”。武王寬宥了全體將士。
  武王暮年,自覺老境已到,而且病勢漸重,然壯心不減。公元前689年(時武王在位已51年,年齡至少已有70歲),周天子召見隨侯,指責他以楚子為楚王而事之。此後,隨國對楚國的態度不免有些冷漠。武王以此為由,便再次大舉伐隨。像往常打仗一樣,這次他又要躬臨戰陣。即將為出徵而齋戒、祭祀之時,武王覺得心率不齊,便告訴夫人鄧曼。鄧曼地對武王說:“大王的福壽怕是要到頭了,衹要將士沒有損失,即使大王不幸途中與世長辭,國傢也算是有福的”。武王就這樣出徵了,為社稷他視死如歸。到漢水東岸後不久,心疾猝發,坐在一棵滿樹下歇息,當即去世。協助武王伐隨的楚令尹鬥祁,秘不發喪,率楚師仍按原計劃東進。楚軍兵臨隨都城下,隨侯不勝惶恐,被迫派人與楚人簽訂合約,臣服於楚。屈瑕派屈重代表武王進入隨都,與隨侯會盟。會盟既畢,楚人才收兵回國。到漢水西岸後,纔為武王發喪。
  對英雄遲暮的武王來說,滿木之下比深宮之內是一個更好的瞑目之處,他的將領深悉他的心情,讓他帶着勝利踏上歸程。如此壯烈,如此幸運,他可以死而無憾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以有道伐無道是可以與“湯、武”媲美的正義事業。因此,窮兵默武一類的貶辭對武王是全然不適用的,這衹要看武王的政治遺産就可以明白了。
  武王留下了豐碩的政治遺産:一是有清朗而安寧的江漢平原。文明的燦爛陽光,從江漢平原的西邊照到了東邊。國與國相伐,部與部相攻,這樣的人禍幾乎絶跡了。銅礦的開採,銅器鑄造,都有蒸蒸日上之勢。隨國在楚國的卵翼下,走嚮文明昌盛。二是留下了一套初具規模的國傢機器。王的下面,有令尹總攬軍民大政,有莫敖掌軍,有縣尹為一縣之長,還設有其官職。三是為北上中原建立了兩個前哨,左翼是若,右翼是蓼,相嚮窺視着南夾道。楚人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打通南襄夾道、占領南陽盆地了。
包含詞
楚武王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