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瀋長卿 Shen Changqing
楚州淮陰娑羅木,霜露榮倅今何如。 能令草木死不枯,當時為有北海書。 荒碑侵苔蘚山濕,尚寫墨本傳東吳。 |
|
詩人: 張弋 Zhang Yi
落帆停鼓鸛湖頭,兩度因循到楚州。 柳下人傢曾識面,笑求新句寫妝樓。 |
|
楚州地圖● 地理人口
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位於江蘇中部,介於東經118°59′—119°37′、北緯33°6′—33°45′之間,位於以上海為竜頭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東鄰????城市阜寧、建湖兩縣,南接揚州市寶應縣,西偏北接淮安市清河、清浦兩區,偏西連淮安市洪澤縣,北與淮安市漣水縣交界。全區東西長64公裏,南北寬43公裏,總面積1600多平方公裏,人口118.2萬。
全區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地帶,季風氣候顯著,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4.1℃,年均無霜期220天,全年太陽輻射量115.45千卡/平方釐米。
●自然資源
現有耕地117.2萬畝,水面27萬畝,以及可供開發利用的地下水和礦産資源。據探明,在以楚州區為中心的200多平方公裏的地域內,藴藏着一個儲量為2500億噸的特大????礦。該礦藏較淺,單層厚度大,品位高,具有重要的工業開採價值。如以每年開採25億噸計算,可連續開採100年,為????化工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阔的前景。
楚州區地處京杭大運河與古淮河交會處,江淮平原中東部,地勢平坦,由西嚮東南坡降,大小溝渠縱橫成網,全區有運河道13條,大溝226條,大運河、裏運河、廢黃河、蘇北灌溉總渠在境內總長147公裏。
●農業
農業生産在江蘇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盛産稻、麥、玉米、花生、棉花、油菜籽、淡水魚、蝦、蟹、鱉,被列為國傢商品糧基地和糧食主産區。全區生豬出欄率和傢禽飼養量居江蘇省之首列,列全國肉産品百強。蠶繭、薄荷、生豬皮、桐木、各種羽毛等土特産品比較豐富,為輕工、紡織和食品加工提供了充裕的原料。此外,花卉苗木等經濟作物也有一定種植面積。
●工業
楚州區的工業生産已具有一定規模,鄉以上的工業企業600多個,“三資”企業72個,共有紡織、服裝、輕工、食品、機械、電子、醫藥、化工、建材等30多個行業,1200多種産品,有11類110多種産品出口,遠銷60多個國傢和地區。
●交通
楚州北距亞歐大陸東橋頭堡連雲港市130公裏,西南距江蘇省會南京市170公裏。江蘇新沂至浙江長興鐵路、京滬高速公路、寧連高速公路、黑竜江省同江市至海南省三亞市的同三高速公路,宿淮????高速公路、????徐高速公路、淮江公路等國傢重點交通幹綫均穿境而過。到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南京祿口國際機場行車分別僅需3.5小時、8小時和2小時,輔之以京杭大運河、入海航道、入江航道、蘇北灌溉總渠的水上運輸,楚州素來扼南下北上、東出西進水陸交通之要衝,自古乃兵傢重地、商貿重埠,其交通樞紐地位和區位優勢日益凸顯。
●旅遊
楚州區(原縣級淮安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這裏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遠古至今,名人輩出,這塊沃土養育了一代代優秀的楚州兒女:文學家有漢賦的創始人枚乘、枚臯父子,“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唐代詩人吉中孚、趙嘏,北宋“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明代著名傳記小說集《剪燈夜話》作者瞿佑,《西遊記》作者吳承恩,《老殘遊記》作者劉鶚等;武將有“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宋代巾幗英雄梁紅玉,明朝抗倭名將瀋坤,清代民族英雄關天培;歷算傢衛樸,“揚州八怪”之一的著名畫傢邊壽民,專治瘟病的醫學家吳鞠通等,1898年3月5日,一代偉人周恩來誕生在楚州區駙馬巷,並在此度過了12個春秋。
全區名勝古跡衆多,現有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地市級5處,縣級39處。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周恩來故居地處繁華鬧市區駙馬巷內,舉世景仰的周恩來紀念館坐落在城北桃花垠風景區,楚州是江蘇省著名的旅遊城市。
楚州還是全國四大菜係之一的淮揚菜係的發源地,鱔魚宴席、文樓湯包、平橋豆腐、欽工肉圓、天妃宮蒲菜、鼓樓茶饊等名菜名點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楚州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楚州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建淮陰縣,楚州部分地區屬淮陰縣。楚漢之際,屬項羽西楚。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封韓信為楚王,楚州屬楚王國。同年,貶韓信為淮陰侯,封劉纏為射陽侯,楚州分屬二侯國。十一年,淮陰侯國降為縣。西漢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陽侯國為縣。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淮陰、射陽縣屬臨淮郡。王莽稱製,改射陽為臨淮亭,淮陰為嘉信。東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劉荊為山陽公(治白馬湖北),山陽之名始見。東漢末年,廣陵郡移治射陽。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廣陵、臨淮2郡改為臨淮、廣陵、山陽等5郡,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縣。時射陽與山陽並存,分屬臨淮、山陽2郡。蕭齊時,陽平郡寄治山陽。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陽官瀆(邗溝)以西300戶置壽張縣,割直瀆(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縣之名始見。兩縣屬原先寄治山陽的東平郡。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楚州治山陽縣,州旋廢。隋大業(605~618年)初,去淮陰縣入山陽縣,不久復置。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東楚州,治山陽縣。八年,裁西楚州,東楚州改稱楚州,仍治山陽縣。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楚、泗、承州。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製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等均駐節楚州山陽城。紹定元年(1228年),李全火燒楚州城,遂廢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隸寶應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淮東安撫司於山陽。次年,改為淮東總管府,時縣境設有山陽、淮安、淮陰、新城4縣。二十年,改總管府為淮安府路,並淮安、新城、淮陰3縣入山陽縣。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淮安府山陽、????城2縣地置阜寧縣。民國元年(1921年),淮安府裁撤。3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抗日戰爭時期,楚州分屬兩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民國29年8月成立的淮寶縣抗日民主政府,運東地區屬民國29年10月成立的淮安縣抗日民主政府。民國35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縣劃出,為蘇皖等五行政區直轄市;9月,淮城市又並入淮安縣。民國37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與清江市合組成立兩淮市。次年3月,裁兩淮市,淮城區仍屬淮安縣。1950年3月,淮寶縣裁撤,其部分轄地歸淮安。時淮安屬????城專區。1954年8月,淮安縣由????城專區劃入淮陰專區。1983年3月,成立省轄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建立淮安市(為縣級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
●境域演變
宋初,山陽縣東南境至射陽湖,與寶應、????城分湖為界;西南至石鱉山;縣西界與淮陰縣犬牙交錯。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並淮安、淮陰、新城3縣入山陽,山陽縣地域兼及數縣。至明初,山陽縣作為附郭縣,北濱淮河,西及高傢堰,東南跨射陽湖,東北至馬邏、廟灣鎮、羊寨子,與元代相仿。清初,縣域與明代無異。雍正十年(1732年),以廟灣鎮為阜寧縣治,並割馬邏、羊寨子等鄉鎮,於是縣東北境入阜寧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位於小清口的清河縣城壞,以山陽縣的清江浦為清河縣治。同時,將清江浦周圍原屬山陽縣的10餘鄉(包括王傢營等地)分割給清河縣。此後,山陽縣境沒有什麽改變。此間,山陽縣縣治“西至清河圓通庵界二十七裏,又西至清河縣治三裏。西南至盱眙周橋界西二十裏,又西南至盱眙縣治六十裏。南至寶應黃浦閘界六十裏,又南至寶應縣治二十裏。東南至????城金吾莊界八十裏,又東南至阜寧縣治九十裏。北至安東縣治六十裏。西北至清河縣朱傢溝界三十裏。全境東西廣百有七裏,南北袤百八十裏。”民國年間,淮安縣境與晚清山陽縣境大體相同。新中國建立後,四境略有變化,如原屬淮安縣的曹甸劃歸寶應縣,原屬淮安縣的高良澗劃歸淮陰縣等等。淮寶縣裁撤後,運西之地大部復歸淮安。1963年,仁和、黃集、岔河劃歸洪澤縣。1983年9月,運西的黃碼、????河2鄉劃歸清浦區。至此,運西地區僅有南閘、三堡、範集、林集4鄉屬淮安。2002年6月徐揚鄉劃歸淮安經濟開發區。 |
|
古代楚州即今重慶,州治巴縣。歷來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巴郡改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 |
|
楚州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