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名] 斑衣蠟蟬
[別名] 班衣、樗雞、椿皮蠟蟬、紅娘子
[學名] Lycorma delicatula White
[ 目 ] 同翅目
[ 科 ] 蠟蟬科
[寄主] 葡萄、臭椿、香樟、千頭椿、刺槐、懸鈴木、榆樹、楓、楊樹、女貞、合歡、珍珠梅、海棠、杏、桃、李、黃楊等。
[為害特點] 成、若蟲刺吸枝、葉汁液,排泄物常誘緻煤病發生,削弱生長勢,嚴重時引起莖皮枯裂,甚至死亡。
[特徵描述]
成蟲 體長15-20mm,翅展39-56mm,雄較雌小,暗灰色,體翅上常覆白蠟粉。頭頂嚮上翹起呈短角狀,觸角剛毛狀3節紅色,基部膨大。前翅革質,基部2/3淡灰褐色,散生20餘個黑點,端部1/3黑色,脈紋色淡。後翅基部1/3紅色,上有6~10個黑褐斑點,中部白色半透明,端部黑色。卵 長橢圓形,長3mm左右,狀似麥粒,背面兩側有凹入綫,使中部形成一長條隆起,隆起之前半部有長卵形之蓋。卵粒排列成行,數行成塊,每塊有卵數十粒,上覆灰色土狀分泌物。若蟲 與成蟲相似,體扁平,頭尖長,足長。1-3齡體黑色,布許多白色斑點。4齡體背面紅色,布黑色斑紋和白點,具明顯的翅芽於體側,末齡體長6.5-7mm。
[發生規律]
年生1代,以卵塊於枝幹上越鼕。翌年4-5月陸續孵化。若蟲喜群集嫩莖和葉背為害,若蟲期約60天,脫皮4次羽化為成蟲,羽化期為6月下旬-7月。8月開始交尾産卵,多産在枝叉處的陰面。以卵越鼕。成蟲、若蟲均有群集性,較活潑、善於跳躍。受驚擾即跳離,成蟲則以跳助飛。多白天活動為害。成蟲壽命達4個月,為害至10月下旬陸續死亡。
[防治方法]
(1)發生嚴重地區,註重摘除卵塊;(2)結合防治其他害蟲兼治此蟲,可噴灑常用菊酯類、有機磷等及其復配藥劑,常用濃度均有較好效果。由於蟲體特別若蟲被有蠟粉,所用藥液中如能混用含油量0.3%-0.4%的柴油乳油劑或粘土柴油乳劑,可顯著提高防效。
[地理分佈]
分佈在遼寧、甘肅、陝西、山西、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雲南。
[藥用價值]
它從古代的藥學著作中就與紅娘子二者相混淆。其實紅娘子有大毒,而樗雞有小毒,就功效而言所有藥書中涉及它的功效與主治都是指紅娘子而並不是樗雞。在1958年的《中藥大辭典》中將其列為紅娘子的偽品。
隨着醫藥行業的正規化、科技化發展,那些有毒的、冷備的藥(如:呂宋果、雪上一枝蒿、青娘子)被淘汰,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紅娘子這名字也被那些醫生、藥師們淡忘了,更不要說作為偽品的樗雞了。
但我要告訴大傢樗雞也是藥,並不衹是紅娘子的“影子”。到目前為止它衹用來治療瘑瘡:樗雞12衹、青娘子8衹、蜈蚣2條、斑蝥60衹,藜蘆、閭茹、鉛丹各6錢,附子1兩2錢,生巴豆60枚,豚脂2斤。用法:除豚脂、鉛丹外,其餘全搗碎,把豚脂熬沸,下諸藥煎半日,去渣,再煎,下鉛丹攪均,去火毒,塗於患處。(註:本方衹供醫藥人士研究參考,因在製備過程中極易中毒,而且方中藥物大多劇毒,不但內服中毒,而且加熱時吸入蒸氣也會中毒,塗於皮膚會灼燒皮膚,所以患者嚴禁自行製備使用。擅自製備使用者後果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