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中草藥 : 中醫藥 : 中藥 > 椒目
目錄
花椒內的黑子 The sunspots pepper
  花椒內的黑子。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椒》“熟時收取黑子”原註:“俗名‘椒目’。” 宋 寇宗奭 《本草衍義·蜀椒》:“其中子謂之椒目,治盜汗尤工。” 清 陳淏子 《花鏡·椒》:“內有小黑子突出,如人之瞳子,故有椒目之稱。”
No. 2
  椒目
  (《本草經集註》)
  【異名】川椒目(《赤水玄珠》)。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種子。
  【藥材】乾燥的種子呈卵圓形或類球形,直徑約3~5毫米,表面黑色有光澤,有時表皮巳脫落,露出黑色網狀紋理。種皮質堅硬,剝離後,可見乳白色的胚乳及子葉。氣香,味辛辣。除上述品種外,同屬植物香椒子的種子亦同等使用。
  【炮製】篩去灰屑,揀去雜質,炒出汗(油)用。
  【性味】苦辛,寒,有毒。①陶弘景:"冷。" ②《藥性論》:"味苦辛,有小毒。"③《唐本草》:"苦,寒,無毒。"
  【歸經】《要藥分劑》:"入脾、膀胱二經。"
  【功用主治】治水腫脹滿,痰飲喘逆。
  ①陶弘景:"去水。"
  ②《唐本草》:"主水,腹脹滿,利小便。"
  ③《本草衍義》:"治盜汗。又治水蠱。"
  ④《本草蒙筌》:"定痰喘。"
  ⑤《本草備要》:"治脹,定喘,及腎虛耳鳴。"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5~8分;或入丸、散。
  【宜忌】陰虛火旺者忌服。
  【選方】①治久水,腹肚如大鼓者:椒目(水沉者),取熬之,搗如膏,酒服方寸匕。(《千金方》)
  ②治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一兩。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金匱要略》己椒藶黃丸)
  ③治水泛於肺,肺得水而浮,故喘不得臥:川椒目(沉水者,略炒)為末,每一錢,薑湯調下。(《赤水玄珠》椒目散)
  ④治暴宿食留飲不除,腹中為患:椒目二兩,巴豆一兩(去皮心,熬搗)。以棗膏丸如麻子。服二丸,下,痛止。(《補缺肘後方》)
  ⑤治腎氣虛,耳中如風水鳴,或如打鐘磬之聲,卒暴聾:椒目、巴豆、菖蒲、鬆脂。以蠟溶為筒子,納耳中,一日一易。(《藥性論》)
  ⑥治久年眼生黑花不見者:椒目(炒)一兩,蒼術(炒)二兩。上藥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醋湯送下。(《續本事方》)
  ⑦治白帶:椒目末服之。(《金匱鈎玄》)
  【臨床應用】用於平喘
  將椒目研粉過篩,裝膠囊或製成片劑內服,每日2~3次,每次量相當於生藥1~1.5錢。觀察108例氣喘患者(絶大部分係慢性喘息性氣管炎),以3天(38例)或10天(65例)為一療程。結果平均有效率為94.2%,顯效以上占40.8%。對咳、痰、喘的有效率分別為82.8%、72.3%、93.2%,以平喘療效最高,平均顯效以上達64.1%。10天一療程者其療效比3天一療程明顯增高。藥效維持時間據21例觀察,最短3小時,最長24小時。副作用:少數有頭昏、惡心、痰血、熱感,但不影響服藥。
  【名傢論述】①《藥性論》:"椒氣下達,故椒目能治腎虛耳鳴。"
  ②朱震亨:"椒目下達,止行滲道,不行𠔌道,能下水燥濕。世人服椒者,無不被其奉,以其久久則火自水中起,誰能禦之?"
  ③《本草述》:"椒目治喘,似於水氣之喘更為得宜,他如相火上逆之喘,反為禁藥,蓋其補命門之陽,與椒諒無大異也。"
  ④《長沙藥解》:"椒目,泄水消滿,《金匱》己椒藶黃丸用之治腸間有水氣腹滿者,以其泄水而消脹也
包含詞
鬍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