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棯子,又名崗棯子、都棯子,也叫山棯、崗棯等,學名則叫桃金娘,夏開淡紅色花,漿果大如櫻桃,熟時暗紫色。相傳很久以前,百姓為反抗統治者暴政和徵兵拉夫,紛紛亡命山林,帶的糧食不多,當饑餓難熬之時,有人偶見一小樹,長着形似石榴而和櫻桃般大小的果實,皮色暗紅,肉質多漿甜美,可以充饑。於是忙招同伴采吃,依靠這種果子維持生命。直到事情過了,纔安然下山。他們為了紀念這次的逃難,便給這種植物起了一個名字,叫做“逃軍糧”。“ 逃軍糧”是“桃金娘”的諧音亦或“桃金娘”是“逃軍糧”的諧音,已無從查考也。
桃金娘是一種常緑灌木,分枝繁密,高大的可以達到六尺。葉對生,橢圓形或倒卵形,全緣;表面光滑,背面生灰白色的毛茸;有三條顯著的直脈,脈上密佈褐色絨毛。夏季開花,腋生,有細花梗,單生,或叉狀並生,或三朵並生。萼五片:三片形大,二片形小,稍呈革質而脆。花瓣五片,廣倒卵形,凹麯如茶花;色緋紅,又似桃花;初開時,色澤鮮麗,經久稍稍淡褪,大小與桃花相似。雄蕊多數,花絲紅色,長短不一;藥黃色。雌蕊一枚,與花絲同色。子房下位,呈壺狀,外部密生蒼白色的毛茸。果實也呈壺狀,有宿存萼。初秋成熟,成呈紫色。果肉味甜而有芳香,內含多數種子,可供生食,並製軟糖。其 得名之由,蓋因其“子如軟柿,頭上有四葉如柿蒂,食者必捻其蒂,故謂之倒捻子”。因其長在丘陵山岡,故又稱“崗捻子”。又因其子狀如乳頭,鄉裏別名叫“奶呢”(“奶”讀若“您”)。
崗棯子除了果子可食外,還有多種功用。屈大均《廣東新語》雲:“子汁可染若胭脂,花可為酒,葉可麯。皮漬之得膠以代柿,蘇子瞻名曰海漆。非漆而名為漆,以其得乙木之液,凝而為血,而可補人之血,與漆同功,功逾青黏,故名。取子研濾為膏,餌之又止腸滑。以其為用甚衆,食治皆需,故又名都捻。”關於崗捻子的藥用功能,它處亦有述及。《辭海》說其根“性平,味苦澀,功能活血通絡、收斂止瀉,主治風濕痛、腰痛、瀉痢等癥”。其葉也是治痢良藥,《海漆錄》說“野人夏秋痢下,食其葉輒已”。蘇軾還自述自己的治病經歷:“吾久苦小便白濁,近又大腑滑,百藥不瘥,取倒捻子嫩葉酒蒸之,焙燥為末,以酢糊丸,日吞百餘,二腑皆平復,然後知其奇藥也。”我曾在生産隊做過幾天“赤腳衛生員”,日常采挖一些中草藥曬幹以備不時之需。遇一婦女患急性腸炎,一日數瀉。我砍削些許捻樹根,與金剛藤、蒼耳根配伍,囑其水煎服,一劑而愈。可證崗捻子的收澀滋補作用不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