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棘跳蟲
目錄
No. 1
  棘跳蟲
  棘跳蟲屬昆蟲綱 彈尾目 棘跳蟲科 (onychiuridae)的1種小型昆蟲。
  1 棘跳蟲形態特徵
  棘跳蟲在食用菌類及百合田間,凡陰暗潮濕、有腐殖質存在的地方都可發現。它是1種低等昆蟲,屬不完全變態,衹有卵、若蟲、成蟲3個發育階段。卵:球形,直徑0.08~0.1mm,白色,半透明狀。若蟲:與成蟲形態相似,一般體長1mm,足3對,細小,柔軟,白色,半透明。成蟲:足3對,細小。體長1~1.5mm,白色,半透明。觸角與頭約等長或略長。頭部有單眼。前胸常退化。其最顯著的特徵是腹部腹面有特殊的附肢,第一腹節具黏管,第二腹節有握彈器,第四腹節具彈器,因具彈器成蟲彈跳自如。
  2 生活習性
  2.1 發生習性。棘跳蟲以成蟲、高齡若蟲在百合鱗莖底盤莖周圍及土縫或土壤有機肥、腐殖質內越鼕。當翌年春季土表溫度達到9℃時開始活動,18℃時活動頻繁,尤其是在適宜的高溫、高濕條件下,繁殖迅速,為害嚴重。據室內飼養與野外觀察,在本縣1a發生6~7代,世代重疊,3月中、下旬進入第一代産卵盛期,4月上、中旬為卵孵化盛期,以4~6月份(即一至三代)發生量最大。
  棘跳蟲喜潮濕環境,以腐爛物質、菌類為主要食物,主要取食孢子、發芽種子。卵散産或堆産於百合鱗莖底盤莖周圍及土縫內。低齡若蟲活潑,活動分散。成蟲喜群集活動,善跳躍,1個百合鱗莖球上常有蟲多達數百頭甚至幾千頭,像彈落的煙灰。若、成蟲都畏光,喜陰暗聚集,一旦受驚或見陽光,即跳離躲入黑暗角落。成蟲喜有水環境,常浮於水面,並彈跳自如。近距離擴散靠自身爬行或跳躍,遠距離藉風力、雨水和人為攜帶傳播。
  2.2 為害習性。在百合生長前期(秋季鱗莖下種後),主要為害地下種鱗莖。首先在底盤莖周圍,取食腐殖質及帶傷口的幼嫩組織,使傷口處擴大,腐爛加重,幼根組織很難形成,出現不長根或少根的僵鱗莖種,在穴內使種鱗莖腐爛變色,春季不能出苗。在百合生長中期(翌年2~3月份春季出苗期),主要為害百合底盤莖,致使莖腐爛,根係不發達,出苗緩慢,不整齊,缺苗、缺蔸現象嚴重,形成黃矮僵苗,生長不一致。在後期(4~6月份苗期),主要為害百合底盤莖及鱗球,由於底盤莖根係生長不旺盛,吸肥能力差,造成莖葉生長細弱,抗逆性差,苗易倒或早枯,新生鱗球莖變色腐爛等。
  3 發生規律
  3.1氣候條件
  1)溫度。2002年12月13日用30個塑料袋裝飼養料,每袋接放棘跳蟲成、若蟲100頭,分別投放野外與室內進行飼養觀察。2003年元月份,在-4℃冰雪期,均以成蟲安全越鼕,3月上旬統一收集放地下室內繼續飼養,發育及繁殖係數基本相同。2003年7~8月份飼養在室內37~38℃的高溫下,以卵與少數成蟲順利越夏,9月中旬天氣轉涼,卵孵若蟲猛增。飼養結果顯示,棘跳蟲生長發育適宜溫度為18~28℃,而高於33℃或低於15℃對棘跳蟲生長發育不利。
  2)濕度。通過室內飼養表明,當相對濕度在80%~90%時,蟲體肥胖,嫩白色,蟲口密度大。而在乾燥條件下,蟲體瘦小,無光澤,對發育與繁殖也有一定影響。本縣每年立秋前後1個月,由於高溫和乾燥天氣影響,蟲口密度一般減少50%~70%。3.2栽培條件百合連作或前茬為白菜、蘿蔔、馬鈴薯、生薑等作物的田塊,由於蟲源積纍,使棘跳蟲發生較普遍,為害嚴重。使用豬、牛欄肥,兔子糞的田塊或含腐殖質豐富的土壤,有利棘跳蟲的發生與繁殖,加之未腐熟的有機肥易帶蟲源,可使棘跳蟲迅速繁殖為害。
1 棘跳蟲形態特徵
  棘跳蟲在食用菌類及百合田間,凡陰暗潮濕、有腐殖質存在的地方都可發現。它是1種低等昆蟲,屬不完全變態,衹有卵、若蟲、成蟲3個發育階段。卵:球形,直徑0.08~0.1mm,白色,半透明狀。若蟲:與成蟲形態相似,一般體長1mm,足3對,細小,柔軟,白色,半透明。成蟲:足3對,細小。體長1~1.5mm,白色,半透明。觸角與頭約等長或略長。頭部有單眼。前胸常退化。其最顯著的特徵是腹部腹面有特殊的附肢,第一腹節具黏管,第二腹節有握彈器,第四腹節具彈器,因具彈器成蟲彈跳自如。
2 生活習性
  2.1 發生習性。棘跳蟲以成蟲、高齡若蟲在百合鱗莖底盤莖周圍及土縫或土壤有機肥、腐殖質內越鼕。當翌年春季土表溫度達到9℃時開始活動,18℃時活動頻繁,尤其是在適宜的高溫、高濕條件下,繁殖迅速,為害嚴重。據室內飼養與野外觀察,在本縣1a發生6~7代,世代重疊,3月中、下旬進入第一代産卵盛期,4月上、中旬為卵孵化盛期,以4~6月份(即一至三代)發生量最大。
  棘跳蟲喜潮濕環境,以腐爛物質、菌類為主要食物,主要取食孢子、發芽種子。卵散産或堆産於百合鱗莖底盤莖周圍及土縫內。低齡若蟲活潑,活動分散。成蟲喜群集活動,善跳躍,1個百合鱗莖球上常有蟲多達數百頭甚至幾千頭,像彈落的煙灰。若、成蟲都畏光,喜陰暗聚集,一旦受驚或見陽光,即跳離躲入黑暗角落。成蟲喜有水環境,常浮於水面,並彈跳自如。近距離擴散靠自身爬行或跳躍,遠距離藉風力、雨水和人為攜帶傳播。
  2.2 為害習性。在百合生長前期(秋季鱗莖下種後),主要為害地下種鱗莖。首先在底盤莖周圍,取食腐殖質及帶傷口的幼嫩組織,使傷口處擴大,腐爛加重,幼根組織很難形成,出現不長根或少根的僵鱗莖種,在穴內使種鱗莖腐爛變色,春季不能出苗。在百合生長中期(翌年2~3月份春季出苗期),主要為害百合底盤莖,致使莖腐爛,根係不發達,出苗緩慢,不整齊,缺苗、缺蔸現象嚴重,形成黃矮僵苗,生長不一致。在後期(4~6月份苗期),主要為害百合底盤莖及鱗球,由於底盤莖根係生長不旺盛,吸肥能力差,造成莖葉生長細弱,抗逆性差,苗易倒或早枯,新生鱗球莖變色腐爛等。
3 發生規律
  3.1氣候條件
  1)溫度。2002年12月13日用30個塑料袋裝飼養料,每袋接放棘跳蟲成、若蟲100頭,分別投放野外與室內進行飼養觀察。2003年元月份,在-4℃冰雪期,均以成蟲安全越鼕,3月上旬統一收集放地下室內繼續飼養,發育及繁殖係數基本相同。2003年7~8月份飼養在室內37~38℃的高溫下,以卵與少數成蟲順利越夏,9月中旬天氣轉涼,卵孵若蟲猛增。飼養結果顯示,棘跳蟲生長發育適宜溫度為18~28℃,而高於33℃或低於15℃對棘跳蟲生長發育不利。
  2)濕度。通過室內飼養表明,當相對濕度在80%~90%時,蟲體肥胖,嫩白色,蟲口密度大。而在乾燥條件下,蟲體瘦小,無光澤,對發育與繁殖也有一定影響。本縣每年立秋前後1個月,由於高溫和乾燥天氣影響,蟲口密度一般減少50%~70%。3.2栽培條件百合連作或前茬為白菜、蘿蔔、馬鈴薯、生薑等作物的田塊,由於蟲源積纍,使棘跳蟲發生較普遍,為害嚴重。使用豬、牛欄肥,兔子糞的田塊或含腐殖質豐富的土壤,有利棘跳蟲的發生與繁殖,加之未腐熟的有機肥易帶蟲源,可使棘跳蟲迅速繁殖為害。
包含詞
白棘跳蟲棘跳蟲科麥苗棘跳蟲東洋棘跳蟲
渡邊棘跳蟲鬆本氏棘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