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漢中佛坪是大熊貓的故鄉。1985年3月26日漢中佛坪縣嶽壩鄉大古坪村村民呂國友在懸馬溝竹林深處發現一隻棕白色相間的患病大熊貓,經搶救成功後很快恢復了健康,熊貓專傢潘文石說,這衹棕白色的雌性大熊貓是迄今為止所見到的世界上唯一一隻棕色大熊貓,給它取名叫“丹丹”,它在世界動物史上竪起了棕色大熊貓的里程碑。
對於大熊貓來說,不僅現在人們在野外和在動物園中所見到的大熊貓為黑白相間的體色,在我國衆多的古籍和醫書中所描寫大熊貓的顔色都是“黑白駁”,世界各國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所收藏的600-700個大熊貓標本,以及各種科學論文和其他文獻上提到的大熊貓的毛色也都是黑白相間的。那麽有沒有其他顔色的大熊貓呢?1985年3月26日,在陝西秦嶺的佛坪自然保護區內一個海拔大約為1200米的河𠔌中,發現了1衹患有重病的大熊貓,身體極度衰弱,後來經過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和各個方面的協力搶救,纔轉危為安,病愈以後寄養在西安動物園,取名“丹丹”,當時年齡為13歲,體重60多千克。與衆不同的是,丹丹的毛色並非黑白相間,而是棕色和白色相間。
這是世界上科學界首次發現體毛為棕色的大熊貓,此後於1990年和1991年,在佛坪自然保護區內的竹林中又有2次分別觀察到棕色大熊貓的1衹成體和1衹幼仔。據居住在秦嶺的一位老獵人說,他曾經早在1954年就在野外見到過一隻毛色與丹丹相同的大熊貓。此外,還有其他人也曾在野外見到過棕色大熊貓的1衹成體和1衹幼仔。所以,在秦嶺很可能一直同時存在着具有兩種不同毛色的大熊貓,但棕色大熊貓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種群。棕色的體毛被科學家們認為是很多動物的一種原始性狀的表現,那麽在秦嶺發現的體色為棕色與白色相間的大熊貓很可能是它的一種返祖現象。
1986年4月,大熊貓丹丹發情期間,分別通過利用冷凍精液進行人工授精和與飼養在佛坪自然保護區的雄獸“彎彎”交配的方法使之懷孕,並於當年9月13日産下2個幼仔,但都沒有成活。1989年4月丹丹再次發情時,又與彎彎交配,受孕後於當年8月31日産下1個雌性幼仔,經過精心護理,幸運地存活下來,但生長發育比較遲緩,取名“秦秦”。不過,丹丹所生育的幼仔的毛色均為黑白相間,並沒有任何棕色。目前,科學家對這種現象有下面幾種推測:第一種認為棕色大熊貓的出現可能是由於影響毛發色素合成的微量元素在秦嶺地區的土壤、水源中含量異常,因而影響它的毛發中的黑色素的合成。但如果是這個原因,該地區所産的大熊貓種群中似乎應該有從黑色到棕色變化的各種毛色的中間類型,但迄今為止尚未發現這樣的居間類型;第二種認為棕色的體毛是由於基因突變所引起的,但在自然界由於基因突變而影響毛色的現象出現的概率很低;第三種認為這是一種隱性基因純合的結果,假設體毛的顔色由一對基因來控製,則控製棕色體毛的基因為隱性。衹有當親本雙方同時攜帶有這種基因的時候,它們的子一代纔可能出現隱性基因純合,從而生長出棕色的體毛。第三種解釋雖然似乎比較圓滿,但由於人們目前掌握的有關資料還很少,所以要揭開棕色大熊貓之謎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
|
第一隻(1985)
有科學記載以來世界上第一隻棕色大熊貓,1985年發現於佛坪自然保護區大古坪村,當時它身患重病,經全力搶救,成活後寄養在當時的西安動物園,取名“丹丹”。“丹丹”在西安動物園共繁殖兩胎第一胎産兩仔,其中一隻生下來就水腫死亡,另一隻僅存活兩天。1989年,“丹丹”又産下一隻正常的黑白大熊貓,取名“秦秦”。“丹丹”於2000年被癌癥奪去了生命,“秦秦”成了“丹丹”惟一可以延續的血脈。但不幸的是“秦秦”沒有留下兒女,就於2006年11月23日暴病死亡。“丹丹”的標本現存於佛坪自然保護區。
第二衹(1990)
第二衹棕色大熊貓是1990年2月佛坪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該區三官廟地區考察時發現的,它是一隻成年大熊貓,但當工作人員試圖再靠近觀察時,它迅速消失在茫茫的竹海之中,再未出現。
第三衹(1991)
第三衹棕色大熊貓是佛坪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梁啓慧於1991年6月在佛坪自然保護區光頭山考察時發現的。同時發現的還有1衹黑白色的成年大熊貓。黑白色成年大熊貓約75公斤,棕色大熊貓約15公斤左右,它們一前一後在海拔2600多米的南坡鬆花竹林中活動,被判斷是母子關係。
第四衹(1992)
第四衹棕色大熊貓是1992年在佛坪周邊的長青保護區發現的。
第五衹(2009)
第五衹棕色大熊貓是2009年11月1日中午1時左右佛坪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佛坪自然保護區內大熊貓分佈的核心地帶三官廟地區被發現的,是一隻棕色大熊貓史上第五衹被發現的棕色大熊貓幼仔。當時,佛坪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梁啓慧正跟另外4名工作人員例行巡山,當在竹叢中發現這衹幼仔時,發現大熊貓身上通常生長黑色毛的部位,它卻長着棕色的毛。在這衹幼仔的周圍,科技人員發現了一直在覓食和監護它的媽媽,大熊貓媽媽身上的毛卻是黑白分明。“這是有科學記載以來所發現的第五衹棕色大熊貓,也是佛坪自然保護區發現的第四衹。”梁啓慧說。 |
|
目前,科學家對這種現象有下面幾種推測:
第一種認為棕色大熊貓的出現可能是由於影響毛發色素合成的微量元素在秦嶺地區的土壤、水源中含量異常,因而影響它的毛發中的黑色素的合成。但如果是這個原因,該地區所産的大熊貓種群中似乎應該有從黑色到棕色變化的各種毛色的中間類型,但迄今為止尚未發現這樣的居間類型;
第二種認為棕色的體毛是由於基因突變所引起的,但在自然界由於基因突變而影響毛色的現象出現的概率很低;
第三種認為棕色毛色是一種原始的性狀,即返祖說;
第四種認為這是一種隱性基因純合的結果,假設體毛的顔色由一對基因來控製,則控製棕色體毛的基因為隱性。衹有當親本雙方同時攜帶有這種基因的時候,它們的子一代纔可能出現隱性基因純合,從而生長出棕色的體毛。第四種解釋雖然似乎比較圓滿,但由於人們目前掌握的有關資料還很少,所以要揭開棕色大熊貓之謎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
|
1985年3月26日漢中佛坪縣嶽壩鄉大古坪村村民呂國友在懸馬溝竹林深處發現一隻棕白色相間的患病大熊貓,經搶救成功後很快恢復了健康,熊貓專傢潘文石說,這衹棕白色的雌性大熊貓是迄今為止所見到的世界上唯一一隻棕色大熊貓,給它取名叫“丹丹”,它在世界動物史上竪起了棕色大熊貓的里程碑。
對於大熊貓來說,不僅現在人們在野外和在動物園中所見到的大熊貓為黑白相間的體色,在我國衆多的古籍和醫書中所描寫大熊貓的顔色都是“黑白駁”,世界各國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所收藏的600-700個大熊貓標本,以及各種科學論文和其他文獻上提到的大熊貓的毛色也都是黑白相間的。那麽有沒有其他顔色的大熊貓呢?1985年3月26日,在陝西秦嶺的佛坪自然保護區內一個海拔大約為1200米的河𠔌中,發現了1衹患有重病的大熊貓,身體極度衰弱,後來經過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和各個方面的協力搶救,纔轉危為安,病愈以後寄養在西安動物園,取名“丹丹”,當時年齡為13歲,體重60多千克。與衆不同的是,丹丹的毛色並非黑白相間,而是棕色和白色相間。
這是世界上科學界首次發現體毛為棕色的大熊貓,此後於1990年和1991年,在佛坪自然保護區內的竹林中又有2次分別觀察到棕色大熊貓的1衹成體和1衹幼仔。據居住在秦嶺的一位老獵人說,他曾經早在1954年就在野外見到過一隻毛色與丹丹相同的大熊貓。此外,還有其他人也曾在野外見到過棕色大熊貓的1衹成體和1衹幼仔。所以,在秦嶺很可能一直同時存在着具有兩種不同毛色的大熊貓,但棕色大熊貓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種群。棕色的體毛被科學家們認為是很多動物的一種原始性狀的表現,那麽在秦嶺發現的體色為棕色與白色相間的大熊貓很可能是它的一種返祖現象。
1986年4月,大熊貓丹丹發情期間,分別通過利用冷凍精液進行人工授精和與飼養在佛坪自然保護區的雄獸“彎彎”交配的方法使之懷孕,並於當年9月13日産下2個幼仔,但都沒有成活。1989年4月丹丹再次發情時,又與彎彎交配,受孕後於當年8月31日産下1個雌性幼仔,經過精心護理,幸運地存活下來,但生長發育比較遲緩,取名“秦秦”。不過,丹丹所生育的幼仔的毛色均為黑白相間,並沒有任何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