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雞科 : 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棕背田雞
目錄
No. 1
  鳥種:棕背田雞
  所屬綱目:鳥綱、鶴形目、秧雞科
  拉丁學名:porzana bicolor
  英文名:rufous-backed crake
  同物異名: porzana bicolor walden, 1872
  鳥種描述:中等體型(22釐米,約0.15公斤)並具明顯慄色和近黑色的田雞。
  頭頸和下體深煙灰色,頂和枕部顔色較暗,頭側顔色較淡。上體自額部至尾部,包括兩翼的表面、內側飛羽均為橄欖色。尾上覆羽綴有白斑,飛羽為黑褐色。頦部和喉部為白色,胸部及腹部中央呈暗灰色,並具有暗橄欖褐色的橫斑。雄雌同色。 虹膜-紅色;嘴-偏緑,嘴基有紅色斑,到繁殖期時這個紅斑更為鮮豔;腳和趾為暗紅色或磚紅色。
  叫聲:由粗啞的喘息聲引出拖長聲的下降顫音。
  分佈範圍:喜馬拉雅山脈東部、緬甸北部、泰國北部、印度支那北部及中國西南。
  分佈狀況:為西藏東南部、雲南、四川南部及貴州東部從中山地帶的罕見或未被留意的留鳥,棲於沼澤及多蘆葦的溪流兩岸,通常棲息於海拔2500米以下低山丘陵和林緣地帶的溪流、灌叢、濕草地及稻田附近地帶,有時也出現在林中草地和河流兩岸的沼澤及草地上。國傢二級保護動物。
  習性:躲躲閃閃,常黃昏活動。常在早晨和傍晚出來到開闊的草地上活動,遇到危險時則急速往草叢或水邊奔跑,到水邊後或是進入水中遊泳,或是飛到水域的對岸,有時在受到威脅時常常壓低頭部和尾部在地面上奔跑,或躲藏於草叢或灌叢中。
  食物:主要以各種水生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推動物為食。
  繁殖:繁殖期為5一8月。營巢於稻田地和附近水域岸邊草叢與灌木叢中的地面上,也在離水域不遠的森林中的小灌木樹上營巢。每窩産卵5一8枚。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化。
基本資料
  鳥 種:棕背田雞
  所屬綱目:鳥綱、鶴形目、秧雞科
  拉丁學名:Porzana bicolor
  種命名人及年代: Walden, 1872
  英文名:Rufous-backed Crake
  同物異名: Porzana bicolor Walden, 1872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鶴形目 Gruiformes → 秧雞科 Rallidae → 田雞屬 Porzana → 棕背田雞
瀕危信息
  CITES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形態特徵
  中等體型(22釐米,約0.15公斤)並具明顯慄色和近黑色的田雞。
  頭頸和下體深煙灰色,頂和枕部顔色較暗,頭側顔色較淡。上體自額部至尾部,包括兩翼的表面、內側飛羽均為橄欖色。尾上覆羽綴有白斑,飛羽為黑褐色。頦部和喉部為白色,胸部及腹部中央呈暗灰色,並具有暗橄欖褐色的橫斑。雄雌同色。 虹膜-紅色;嘴-偏緑,嘴基有紅色斑,到繁殖期時這個紅斑更為鮮豔;腳和趾為暗紅色或磚紅色。
  叫聲:由粗啞的喘息聲引出拖長聲的下降顫音。
分佈情況
  棕背田雞沒有亞種分化,在國外分佈於印度東北部、緬甸、越南北部、尼泊爾和老撾。在我國分佈於四川、雲南、貴州、西藏等地。
  分佈範圍:喜馬拉雅山脈東部、緬甸北部、泰國北部、印度支那北部及中國西南。
  分佈狀況:為西藏東南部、雲南、四川南部及貴州東部從中山地帶的罕見或未被留意的留鳥,棲於沼澤及多蘆葦的溪流兩岸,通常棲息於海拔2500米以下低山丘陵和林緣地帶的溪流、灌叢、濕草地及稻田附近地帶,有時也出現在林中草地和河流兩岸的沼澤及草地上
生活習性
  棕背田雞為留鳥,棲息於低山丘陵和林緣地帶的水稻田、溪流、沼澤、草地、葦塘及其附近草叢與灌叢中,有時也出現在林中草地和河流兩岸的沼澤及草地上。常在早晨和傍晚出來到開闊的草地上活動,遇到危險時則急速往草叢或水邊奔跑,到水邊後或是進入水中遊泳,或是飛到水域的對岸,有時在受到威脅時常常壓低頭部和尾部在地面上奔跑,或躲藏於草叢或灌叢中。主要以水生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推動物為食。
繁殖習性
  繁殖期為5一8月。營巢於稻田地和附近水域岸邊草叢與灌木叢中的地面上,也在離水域不遠的森林中的小灌木樹上營巢。每窩産卵5一8枚。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化。
英文解釋
  1. n.:  rufous-backed crake,  porzana bicolor walden
  2. lat.:  porzana bi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