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棕背伯勞
  中文學名:棕背伯勞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伯勞科
  中文屬名:伯勞屬
  中文俗名:大紅背伯勞
  拉丁文名:lanius schach
  英文名:long-tailed shrike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物種信息:體長達24釐米左右,體重70~90剋。成鳥:額、眼紋、兩翼及尾黑色,翼有一白色斑;頭頂及頸背灰色或灰黑色;背、腰及體側紅褐;頦、喉、胸及腹中心部位白色。頭及背部黑色的擴展隨亞種而有不同。亞成鳥:色較暗,兩脅及背具橫斑,頭及頸背灰色較重。深色型的“暗黑色伯勞”在香港及廣東並不罕見,也偶見於分佈區內其他地點。棲息於開闊的平原與低山一帶,常在田園、果園及樹叢間活動。性兇猛,嘴、爪均強健有力,喙的咬合力較大,善於捕食昆蟲、鳥類及其他動物,甚至能襲擊或擊殺比它自己還大的鳥,如鷓鴣之類,體型較小的鷹常被它追逐。平時常棲止於蘆葦梢處,東瞻西望,一見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殺。亦能在空中捕食飛行的昆蟲和小鳥。好居於樹冠、跨空電纜上鳴叫,鳴叫時常昂頭翹尾,激健有力,並能仿效它鳥鳴聲。4-7月間繁殖。巢呈杯形,以草莖、竹葉、嫩枝、蕨葉及其他雜屑等編成。每窩産5枚黃白色卵,上有疏密不等、濃淡大小各異的灰藍和淡紫灰色斑,並綴以銹紅以至紅褐色細點。由雌鳥、孵卵,孵化期12~14天至21天雛鳥在巢期13~14天,離巢後5~7天仍需親鳥飼喂,幼鳥在領域內活動達1~2個月。它主要還是捕食昆蟲的,如蝗蟲、步形蟲、黑蜂等,此外兼食些野生果實。所殘殺的小鳥在其所吃的食物中占的比重很低,因而對農林業是很有益的。分佈於伊朗至中國、印度、東南亞、菲律賓及巽他群島至新幾內亞。常見留鳥,高可至海拔1600米。共有13亞種:西南亞種(l.s tricolor hodgson)本亞種與其他亞種的區別是從額至上背、眼先至耳羽全黑,上體餘部及肩羽淺棕色。國內分佈于云南以及西藏昌都地區(留鳥)。國外分佈於尼泊爾,泰國,緬甸,印度等地(繁殖鳥、鼕候鳥);指名亞種(l.s schach linnaeus)國內主要分佈於長江以南廣大地區,北至甘肅蘭州、陝西秦嶺,西至四川、雲南(留鳥),偶見於山東。臺灣亞種(l.s formosae swinhoe)與指名亞種的區別在於下體幾乎純白,僅有脅及尾下覆羽略染淡棕。僅分佈於臺灣(留鳥),可能達於福建省武夷山以東的大陸(留鳥);海南亞種(l.s hainanus birckhead)體色似指名亞種,但個體顯著為小型。僅分佈於海南島(留鳥)。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