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蛇類 > 棉鈴蟲
目錄
mián línɡ chónɡ mián línɡ chónɡ
  棉花的主要害蟲。雌蛾褐色或黃褐色,雄蛾灰褐色。前翅有兩個暗褐斑紋,後翅灰黃,邊緣有一黑色寬帶。幼蟲身體細長,一般為緑色或褐色,有斑紋。蛹赤褐色。幼蟲鑽入棉花蕾鈴中為害,也桅茄類﹑禾𠔌類等多種作物。
No. 2
  夜蛾科昆蟲的 1種。是棉花蕾鈴期的大害蟲。分佈於南緯50度與北緯50度之間。中國各棉區均有分佈,在華北、新疆、雲南等棉區為害較重。成蟲體長15~17毫米。翅展30~38毫米。前翅青灰色、灰褐色或赤褐色,綫、紋均黑褐色,不甚清晰;腎紋前方有黑褐紋;後翅灰白色,端區有一黑褐色寬帶,其外緣有二相連的白斑。幼蟲體色變化較多,有緑、黃、淡紅等,體表有褐色和灰色的尖刺;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蛹自緑變褐。卵呈半球形,頂部稍隆起,縱棱間或有分支。
  成蟲白天隱藏在葉背等處,黃昏開始活動,取食花蜜,有趨光性,卵散産於棉株上部。幼蟲5~6齡。初齡幼蟲取食嫩葉,其後為害蕾、花、鈴,多從基部蛀入蕾、鈴,在內取食,並能轉移為害。受害幼蕾苞葉張開、脫落,被蛀青鈴易受污染而腐爛。老熟幼蟲吐絲下垂,多數入土作土室化蛹,以蛹越鼕。已知有赤眼蜂、姬蜂、寄蠅等寄生性天敵和草蛉、黃蜂、獵蝽等捕食性天敵。除用化學方法防治外,還可進行樹枝誘殺、建立玉米誘集帶誘殺等。
物種信息
  中文學名:棉鈴蟲
  中文俗名:棉鈴實夜蛾
  拉丁名: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英文名:Cotton bollworm
  所屬科目:鱗翅目 夜蛾科
外形特徵
  成蟲體長15~17毫米。翅展30~38毫米。前翅青灰色、灰褐色或赤褐色,綫、紋均黑褐色,不甚清晰;腎紋前方有黑褐紋;後翅灰白色,端區有一黑褐色寬帶,其外緣有二相連的白斑。幼蟲體色變化較多,有緑、黃、淡紅等,體表有褐色和灰色的尖刺;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蛹自緑變褐。卵呈半球形,頂部稍隆起,縱棱間或有分支。
生物學特徵
  發生的代數因年份因地區而異。在山東省萊州市每年發生4代,九月下旬成長幼蟲陸續下樹入土,在苗木附近或雜草下5cm—10cm深的土中化蛹越鼕。翌春氣溫回升15℃以上時開始羽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為羽化盛期,成蟲出現第一代在6月中下旬,第二代在7月中下旬,第三代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尚有棉鈴蟲出現。成蟲有趨光性,羽化後即在夜間閃配産卵,卵散産,較分散。一頭雌蛾一生可産卵500粒~1000粒,最高可達2700粒。卵多産在葉背面,也有産在正面、頂芯、葉柄、嫩莖上或農作的、雜草等其它植物上。
  幼蟲孵化後有取食卵殼習性,初孵幼蟲有群集限食習性,二三頭、三五頭在葉片正面或背面,頭嚮葉緣排列、自葉緣嚮內取食,結果葉片被吃光,衹剩主脈和葉柄,或成網狀枯萎,造成幹葉。1齡~2齡幼蟲沿柄下行至銀杏苗頂芽處自一側蛀食或沿頂芽處下蛀入嫩枝,造成頂梢或頂部簇生葉死亡,危害十分嚴重。3齡前的幼蟲食量較少,較集中,隨着幼蟲生長而逐漸分散,進入4齡食量大增,可食光葉片,衹剩葉柄。幼蟲7月~8月份為害最盛。棉鈴蟲有轉移危害的習性,一隻幼蟲可危害多株苗木。各齡幼蟲均有食掉蛻下舊皮留頭殼的習性,給鑒別蟲齡造成一定睏難,蟲齡不整齊。
  早晨露水幹後至9時前,幼蟲常在葉面靜伏,觸動苗木即會搖落地面,是人工捕捉的好時機。棉鈴蟲以蛹在地下約5cm~10cm深處越鼕,可結合鼕季鬆土追肥將部分蟲蛹翻至地面,死外電或為天敵所食。
  棉鈴蟲發生的最適宜溫度為25℃~28℃相對濕度70%~90%。第二代、第三代然害最為嚴重,根據我所1997年7月下旬至8月份的多次調查,嚴重地片蟲口密度達98頭/百葉,蟲株率60~70%,個別地片達100%,受害葉片達1/3以上,影響葉産量20%,質量下隆至少1個等級,苗木生長量影響很大,估測經濟損失每畝300元左右。
  棉鈴蟲天敵很多,有寄生性天敵——寄生蜂、寄生蠅等,捕食性天敵烏雀類,及一些細菌、真菌、病毒等可對棉鈴蟲的卵和幼蟲起到抑製作用。
物種進化形態特徵
  成蟲:
  成蟲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色。前翅具褐色環紋及腎形紋,腎縊前方的前緣脈上有二褐紋,腎紋外側為褐色寬橫帶,端區各脈間有黑點,後翅黃白色或淡褐色,端區褐色或黑色。
  蛹形態特徵
  蛹長17~21毫米,黃褐色,腹部第五節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圓形刻點,臀棘鈎刺2根。
  幼蟲:
  幼蟲形態特徵
  老熟幼蟲體長30~42毫米,體色變化很大,由淡緑、淡紅至黑褐色,頭部黃褐色,背綫、亞背綫和氣門上綫呈深色縱綫,氣門白色,腹足趾鈎為雙序中帶。兩根前胸側毛邊綫與前胸氣門下端相切或相交。體表布滿小刺,其底部較大。
  卵形態特徵
  卵約0.5毫米,半球形,乳白色,具縱橫網格。
生活習性
  成蟲白天隱藏在葉背等處,黃昏開始活動,取食花蜜,有趨光性,卵散産於棉株上部。幼蟲5~6齡。初齡幼蟲取食嫩葉,其後為害蕾、花、鈴,多從基部蛀入蕾、鈴,在內取食,並能轉移為害。受害幼蕾苞葉張開、脫落,被蛀青鈴易受污染而腐爛。老熟幼蟲吐絲下垂,多數入土作土室化蛹,以蛹越鼕。已知有赤眼蜂、姬蜂、寄蠅等寄生性天敵和草蛉、黃蜂、獵蝽等捕食性天敵。除用化學方法防治外,還可進行樹枝誘殺、建立玉米誘集帶誘殺等。
  棉鈴蟲在黃河流域棉區年發生3-4代,長江流域棉區年發生4-5代,以滯育蛹在土中越鼕。第1代主要在麥田危害,第2代幼蟲主要危害棉花頂尖,第3、4代幼蟲主要危害棉花的蕾、花、鈴,造成受害的蕾、花、鈴大量脫落,對棉花産量影響很大。第4、5代幼蟲除危害棉花外,有時還會成為玉米、花生、豆類、蔬菜和果樹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蟲。
  幼蟲有轉株危害的習性,轉移時間多在夜間和清晨,這時施藥易接觸到蟲體,防治效果最好。另外土壤浸水能造成蛹大量死亡。
生長繁殖
  棉鈴蟲在華南地區每年發生6代,以蛹在寄主根際附近土中越鼕。翌年春季陸續羽化並産卵。第1代多在番茄、豌豆等作物上為害。第2代以後在田間有世代重疊現象。成蟲白天棲息在葉背或蔭蔽處,黃昏開始活動,吸取植物花蜜作補充營養,飛翔力強,有趨光性,産卵時有強烈的趨嫩性。卵散産在寄主嫩葉、果柄等處,每雌一般産卵900多粒,最多可達5000餘粒。初孵幼蟲當天棲息在葉背不食不動,第2天轉移到生長點,但為害還不明顯,第3天變為2齡,開始蛀食花朵、嫩枝、嫩蕾、果實,可轉株為害,每幼蟲可鑽蛀3~5個果實。4齡以後是暴食階段。老熟幼蟲入土5~15釐米深處作土室化蛹。
分佈範圍
  分佈於南緯50度與北緯50度之間。中國各棉區均有分佈,在華北、新疆、雲南等棉區為害較重。
發生與環境條件的關係
  耕作栽培制度對棉鈴蟲種群動態的影響
  隨着種植結構的調整和作物佈局的變化,使棉鈴蟲得以在不同作物間輾轉取食危害,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大大擴展。此外,由於營養水平的差異使棉鈴蟲發育進度不一致,田間種群世代參差不齊、交叉重疊,危害歷期延長。
  栽培管理水平提高及栽培制度、耕作制度改變的影響 地膜植棉的種植方式,使棉田棉花的生育期普遍提前,為一代棉鈴蟲發生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玉米、番茄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引誘棉鈴蟲大量危害,在玉米和番茄上繁殖後再回遷到棉田,使二代棉鈴蟲在棉田的防治壓力劇增。隨着膜下滴灌以及高密度栽培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墾區秋耕鼕灌面積減少,茬灌和幹播濕出面積加大,導致棉鈴蟲羽化率高,越鼕基數逐年增多,極易爆發成災。
  氣候因素與棉鈴蟲發生的關係
  秋季和春季氣溫的變化直接影響棉鈴蟲的越鼕基數和存活率。9~10月溫度偏高,氣溫下降慢,次年春季氣溫穩定回升,棉鈴蟲的越鼕基數大、成活率高,易造成棉鈴蟲的大發生。鼕季氣候變暖,有利於棉鈴蟲的越鼕。
  棉鈴蟲種群的自然控製
  在我區寄生性天敵主要有赤眼蜂、姬蜂、寄生蠅等;捕食性天敵主要有蜘蛛、草蛉、瓢蟲、螳螂、鳥類等。棉田施藥過多或選用農藥不當,殺傷了大量天敵,失去了天敵對棉鈴蟲種群的自然控製,是棉鈴蟲成災發生的主要原因。
綜合防治措施及防治辦法
  防治策略
  強化農業防治措施,壓低越鼕基數 堅持係統調查和監測,控製一代發生量;保護利用天敵,科學合理用藥,控製二、三代密度。
  農業技術措施
  秋耕鼕灌,壓低越鼕蟲口基數。秋季棉鈴蟲危害重的棉花、玉米、番茄等農田,進行秋耕鼕灌和破除田埂,破壞越鼕場所,提高越鼕死亡率,減少第一代發生量。
  優化作物佈局,避免鄰作棉鈴蟲的遷移和繁殖 在棉田田邊、渠埂點種玉米誘集帶,選用早熟玉米品種,每667平方米2200株左右。利用棉鈴蟲成蟲喜歡在玉米喇叭口棲息和産卵的習性,每天清晨專人抽打心葉,消滅成蟲,減少蟲源。可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護天敵,有利於棉田生態的改善。
  加強田間管理 適當控製棉田後期灌水,控製氮肥用量,防止棉花徒長,可降低棉鈴蟲危害。在棉鈴蟲成蟲産卵期使用2%過磷酸鈣浸出液葉面噴施,既有葉面施肥的功效,又可降低棉鈴蟲在棉田的産卵量。適時打頂整枝,並將枝葉帶出田外銷毀,可將棉鈴蟲卵和幼蟲消滅,壓低棉鈴蟲在棉田的發生量。
  誘殺棉鈴蟲
  利用棉鈴蟲成蟲對楊樹葉揮發物具有趨性和白天在楊枝把內隱藏的特點,在成蟲羽化、産卵時,在棉田擺放楊枝把誘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每667平方米放6~8把,日出前捉蛾捏死。
  高壓汞燈及頻振式殺蟲燈誘蛾具有誘殺棉鈴蟲數量大,對天敵殺傷小的特點,宜在棉鈴蟲重發區和羽化高峰期使用。
  防治方法
  當棉田棉鈴蟲百株蟲率一代為5~10頭、二代為15~20頭、三代25頭時可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以挑治為主,嚴禁盲目全面施藥。
  棉鈴蟲卵孵化盛期到幼蟲二齡前,施藥效果最好。二代卵多在頂部嫩葉上,宜采用滴心挑治或僅噴棉株頂部,三、四代卵較分散,可噴棉株四周。
  棉鈴蟲的防治應以生物性農藥或對天敵殺傷小的農藥為主。棉鈴蟲發生較重地塊,在産卵盛期或孵化盛期至三齡幼蟲前,局部噴灑拉維因、卡死剋、賽丹、BT製劑等防治。關鍵是抓住防治時期。
  防治試驗
  試驗地點:萊州市明波銀杏研究所苗圃(萊州市店子鎮東尹傢村北)。
  試驗方法:三種處理,四種農藥。三種處理為800倍、1000倍、1500倍液;四種農藥,分別取兩種混用,共試株數分別435(17.4m2)對照數相同,在幼蟲危害期噴霧防治作對照觀察。
  試驗材料:80%敵敵畏乳油。40%氧化樂果,5%高效順反式氯氰菊酯乳油。25%強殺淨乳油。
  試驗原理:DDV乳劑可胃毒、觸殺作用,氧化樂果有內吸作用。二者結合可提高藥效;5%高效反式氯氰菊 酯乳油具有強烈的胃毒、觸殺、拒食作用,25%強殺淨乳油具有內吸、觸殺、胃毒作用,二者皆為近年成面世的新農藥。棉鈴蟲對於以前常用農藥的抗藥性極強,而且蟲齡混雜,發育不整齊。根據蟲生物學特性及四種農藥性能,分別采取兩種混用以提高藥效。
  試驗結果:供試苗圃分別為一小畦17.4m2,約435株,供試蟲數包括捉到供試蟲並對蟲齡作了人為調整.7月11日、22日用藥對薊馬、紅蜘蛛殺滅效果良好。8月17日、18日兩次用藥對粘蟲、午毒蛾、薊馬等殺滅效果良好。1500倍液試用於農作物剎蟲效果良好。鄧蔬菜害蟲如菜青蟲、鑽心蟲等效果理想。
物種價值
  研究價值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植物介導的RNA幹擾技術,可以有效、特異地抑製昆蟲基因的表達,從而抑製害蟲的生長。這一研究成果公佈在國際著名雜志《自然—生物技術》,並被該雜志列為該期突出亮點論文之一。
  RNA幹擾是一種新發現的基因調控機製。該研究組以棉花和棉鈴蟲為研究對象。因為棉花中有一種主要毒素叫棉酚,它對大多數生物體有毒性。但棉鈴蟲對它有抗性,它以棉花為食物,為自己提供養料。研究組首先分離了棉鈴蟲參與棉酚解毒的基因———P450,用雙鏈RNA的轉基因植物喂食後,棉鈴蟲P450基因的表達顯著降低,對棉酚的耐受性大大減弱。再用含有棉酚的棉花葉子喂食,使這些棉鈴蟲生長緩慢,甚至死亡。
  藥用價值
  NPV率先實現突破
  棉鈴蟲病毒又稱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NPV),是棉鈴蟲專一性的病原微生物。
  棉鈴蟲NPV生物農藥防治效果好、藥效持久,對其他生物無任何毒副作用,是世界各國競相開發生産的昆蟲殺蟲劑産品,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登記註册的昆蟲病毒生物農藥。但長期以來,棉鈴蟲NPV必須通過“活體”生産,多項核心技術沒有得到根本突破,導致生産規模小、産品生産成本高,難以實現産業化。
  從2003年開始,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同河南省濟源白雲實業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協同攻關,在國際上首次采用了棉鈴蟲群養技術,使飼養規模和生産效率提高了數十倍;通過采用獨特的病毒分離純化技術,大幅度提高了原藥中的病毒含量。一舉突破了嚴重製約該産品産業化發展的主要技術瓶頸,顯著降低了生産成本,實現了大規模工廠化生産,促進世界昆蟲病毒生物殺蟲劑産業邁上一個新臺階。研發成功的新型超高含量昆蟲病毒殺蟲劑,每剋原藥中病毒含量高達5000億個病毒粒子,超過同類産品20多倍,是目前國際上已知的含量最高的病毒殺蟲劑産品,每畝棉田衹需2~3剋即能控製害蟲。
  棉鈴蟲病毒生物農藥2005年起在我國新疆棉區連續示範推廣,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在兵團農一師、農五師、農七師、農八師的十多個團場,總體防效均在80%左右。使用棉鈴蟲NPV生物農藥的地塊,天敵數量明顯多於使用化學農藥的地塊,很好地控製了後期棉蚜的危害,每年減少用藥次數2次以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十分明顯。2006年到2007年,纍计推廣應用200萬畝次。
棉鈴蟲室內飼養技術的改進
  在傳統人工飼料飼養技術的基礎上,對棉鈴蟲的卵、幼蟲、蛹和成蟲的飼養器材和操作方法進行了簡化和改進。將産於紗布上的卵經消毒晾幹後,直接放於塑料保鮮袋中孵化。 初孵幼蟲用毛筆移入特製的帶蓋10孔飼養盒,每孔1頭,孔徑和高度為2.5 cm×1.8 cm, 接蟲前每孔加人工飼料4~5 g,接蟲後加蓋,直至化蛹。幼蟲化蛹後用培養皿收集,直接放於成蟲飼養籠中,任其羽化、交配和産卵。采用這一改進飼養技術,幼蟲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等均有顯著提高,棉鈴蟲的病害明顯減少,同時節約飼養成本約50%。
常見疾病
  1995-1997年在河北省邯鄲、衡水、保定3個市對1-4代棉鈴蟲幼蟲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能夠抑製棉鈴蟲種群數量變動及導致疾病發生與流行的主要病原菌種類有病毒,包括核型多角體病毒、質型多角體病毒和顆粒體病毒;細菌為蘇雲金桿菌;真菌有緑僵菌和白僵菌。因感病致死的棉鈴蟲視年度、世代不同而差異顯著,平均死亡率為21.1%,高的可達57.1%。研究還表明:棉鈴蟲疾病的發生及流行與宿主種群、病原菌種群及環境因素關係密切。
其它
  棉鈴蟲有自相殘殺的習性,碰到一起會互相爭鬥,直到一方被另一方吃掉。中科院動物所秦啓聯博士領導的研究組,通過改進人工飼料,增加適口性,改善飼養條件等措施,終於讓棉鈴蟲“們”可以和平共處了。
  昆蟲病毒屬於微生物,要通過生物學的方法,用病毒感染活體的昆蟲進行增殖。首先要在廠房內大量培養活體昆蟲,待其長到適當大小,再使之感染病毒病。然後收集死亡蟲體。經過分離純化,獲得昆蟲病毒,再加工成病毒殺蟲劑。過去棉鈴蟲不能群養使得生産效率低、成本高。新技術使病毒殺蟲劑的生産規模和效率提高十多倍。按目前年産兩噸、每剋含5000億個病毒單位的生産規模,可以供給無公害防治1000萬畝次的農田,減少500—1000噸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
  棉鈴蟲群養技術的突破對生物農藥的生産意義重大,解决了限製棉鈴蟲病毒殺蟲劑産業化生産的瓶頸問題。昆蟲病毒殺蟲劑是一類重要的生物農藥。與傳統化學農藥相比,對人畜安全、不污染環境、不傷害天敵,害蟲不産生抗性。在田間造成害蟲世代之間病毒病的大面積流行,屬典型的緑色環保型農藥。
  此外,研究人員還獲得高含量的棉鈴蟲病毒原藥。病毒殺蟲劑生産工藝中要把病毒從死亡的蟲屍中提取出來,常規方法僅可獲得每剋200億病毒單位左右的産品;科研人員采用獨特的提取工藝,使産品純度大幅度提高,病毒含量高達每剋5000億病毒單位。1剋這樣的原藥可以加工成防治5畝農田害蟲的病毒殺蟲劑。應用該項成果而生産的生物農藥,於年初獲國傢發改委生産許可證。
百科大全
  mianlingchong
  棉鈴蟲
  Heliothis armi□era
  昆蟲綱鱗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俗稱青蟲、鑽桃蟲等作物害蟲,主要為害棉花蕾、鈴。世界性害蟲。在中國遍布於各棉區。黃河流域棉區為害較重,長江流域棉區有些年份發生也烈。與本種同屬的還有其他一些種類也為害棉花,如中國新疆的大棉鈴蟲(H.pelti□era);南北美洲的棉鈴蟲(H.zea)和煙芽夜蛾(H.virescens);大洋洲的H.puncti□era等。
  特徵 成蟲體長1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雌蛾赤褐色或黃褐色,雄蛾青灰色,前翅近外緣有一暗褐色寬帶,環狀紋圓形具褐邊,中央有一褐點。後翅外緣暗褐色寬帶中央常有兩個相連的灰白斑。卵近半球形,初産為白色,後呈黃色,□化前變為暗褐色。老熟幼蟲體長30~40毫米,體色變異較大,有緑色、淡緑色、黃白色、淡紅色等。體表有許多尖長的灰褐色小刺。蛹體長15~23毫米,紡錘形,初期緑色、後變為褐色。滯育蛹在化蛹後3~4天,頭部後頰部分仍有斜行黑點4個。
  寄主和危害 棉鈴蟲的寄主植物種類很多,除棉花外,還為害玉米、小麥、大麥、高粱、大豆、花生、豌豆、蠶豆、苜蓿、苕子、番茄、辣椒、芝麻、嚮日葵、南瓜、苘麻、紅麻、亞麻、煙草等作物,以及其他多種野生植物。幼蟲主要取食蕾、花、鈴,幼蕾稍受咬傷,苞葉即行張開,變黃脫落。為害棉鈴時,常從基部蛀入取食一空。 1頭幼蟲一生約為害10多個蕾、鈴,常從棉株上部嚮下部轉移或轉株為害。棉株受害後蕾鈴脫落,造成減産。
  生活習性 不同地區棉鈴蟲發生的代數不同。如在黃河流域棉區每年發生4代,以6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的第2、第3代為害較重;在長江流域棉區每年發生4至5代,以7月中至8月下旬的第3、第4代為害較重;遼河流域及新疆大部分棉區,每年發生3代,為害較重的是第2代。各地第1代棉鈴蟲幾乎都在棉田外其他寄主上為害。發生最適氣溫為25~28℃,相對濕度為70%左右。氣溫高過34℃時産卵量降低或産不育卵。羽化、交配和産卵都在夜晚進行,羽化當夜即可交配。每頭雌蛾平均産卵約1000多粒。卵散産。凡長勢好、現蕾早而多的棉田着卵量大。棉花生長後期多産卵在貪青晚熟的棉株上。在其他寄主作物上,卵多産於結實器官。若在棉花行間種植花期相同的玉米或高粱,作為誘集作物,可減少該代在棉株上的落卵量。成蟲善飛翔,能藉助氣流作遷移擴散。睛天黃昏時常到開花的蜜源植物上取食,黎明前即隱蔽潛伏,白天常棲息於棉花葉背、花冠或玉米、高粱心葉內。幼蟲□化後常取食卵殼和尚未□化的卵,3齡以上幼蟲取食量增大且有自相殘殺習性。幼蟲老熟後,在土表下3~5釐米深處,築土室化蛹。在中國大部分棉區,均以滯育蛹越鼕,滯育蛹入土比非滯育蛹深。
  發生與環境關係 氣候、天敵以及作物的佈局、品種、栽培技術等對棉鈴蟲的發生均有密切關係。如4、5月間的低溫,能減少第1、2代的發生量,蛹期連續遇雨,土壤含水量長期處於飽和狀態,能導致蛹的大量死亡。天敵也能起到一定的控製作用。第 4代棉鈴蟲發生期由於天敵的作用,一般可不進行防治。作物佈局不同,如實行麥棉套種、麥棉鄰作或玉米和棉花套種時,棉鈴蟲發生為害的程度不同。不同品種間的蕾鈴被害程度也有差異。棉田鬱閉、濕度較大,有利於棉鈴蟲的發生。
  防治方法 結合鼕耕鼕灌破壞越鼕蛹。選育種植抗蟲品種或種植短季節品種,保護利用天敵和適時噴藥防治幼蟲等方法。常用的藥劑有久效磷、甲基對硫磷、殺蟲脒、殺滅菊酯等。
  (齊兆生 林漢連)
相關詞
白蟻防治地下害蟲
包含詞
紅棉鈴蟲緑棉鈴蟲田棉鈴蟲
稻田棉鈴蟲美洲棉鈴蟲棉鈴蟲性引誘劑
水稻稻田棉鈴蟲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棉鈴蟲病毒基因工程株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