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科幻小說 > 梵音
目錄
《梵音 Pure Sound》
詩人: 鄭愁予 Zheng Chouyu

  雲遊了三千歲月
  終將雲履脫在最西的峰上
  而門掩着 獸環有指音錯落
  是誰歸來 在前階
  是誰沿着每顆星托鉢歸來
  乃聞一腔蒼古的男聲
  在引罄的丁零中響起
  
  反正已還山門 且遲些個進去
  且念一些渡 一些飲 一些啄
  且返身再觀照
  那六乘以七的世界
  (啊 鐘鼓 四十二字妙陀羅)
  首日的晚課在拈香中開始
  隨木魚遊出舌底的蓮花
  我的靈魂
  不即不離
梵唄 Chanting
梵音 梵呗
  梵唄。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經師論》:“詠經則稱為轉讀,歌讚則號為梵音。” 唐 宋之問 《奉和幸三會寺應製》:“梵音迎漏徹,空樂倚雲懸。” 明 何景明 《再至寺》詩:“古壁棲金象,花宮出梵音。” 清 袁於令 《西樓記·捐姬》:“聽鬆風梵音,偶來蕭寺,看他疏寫千張紙。” 李涵秋 《廣陵潮》第六七回:“一面命小和尚替太太們點齊香燭,請大傢拜佛。霎時鐃鈸叮當,梵音高唱。”
佛教謂大梵天王所出的音聲 King of the Buddhism that Brahman voice out
  佛教謂大梵天王所出的音聲。亦指佛、菩薩的音聲。《法苑珠林》捲四九:“何等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徧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三藏法數》捲三二:“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聲,而有五種清淨之音也。”
猶梵語 Utah Sanskrit
  猶梵語。亦泛指 印度 的語言。 唐 黃滔 《靈山塑北方毗沙門天王碑》:“夫 毗沙門 ,梵音, 唐 言多聞也。” 五代 齊己 《贈念<法華經>僧》詩:“更堪誦入陀羅尼, 唐 音梵音相雜時。” 明 王鏊 《震澤長語·音韻》:“華音論讀,必以一音為一讀;梵音論諷,雖一音,而一音之中,自有抑揚高下。” 郭沫若 《文藝論集·太戈爾來華的我見》:“我雖然不曾躬聆他的梵音,但是我在印刷物上看見過他《從印度帶去的使命》。”
No. 5
  【梵音
  (一)又作梵聲。佛菩薩之音聲。即佛報得清淨微妙之音聲,亦即具四辯八音之妙音。佛三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據大智度論捲四,佛之梵音如大梵天王所出之聲,有五種清淨之音:(一)甚深如雷。(二)清徹遠播,聞而悅樂。(三)入心敬愛。(四)諦了易解。(五)聽者無厭。〔法華經捲七妙音菩薩品、無量壽經捲下〕
  (二)為梵唄之一種。 (參閱‘四個法要’1827)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梵音”解釋如下:
  【梵音】 (術語)大梵天王所出之音聲有五種清淨之音,佛之音聲亦如是,故三十二相中有梵音相。法華經序品曰:‘梵音微妙,令人樂聞。’法華文句曰:‘佛報得清淨音聲最妙,號為梵音。’華嚴經曰:‘演出清淨微妙梵音,宣暢最上無上正法。聞者歡喜,得淨妙道。’長阿含五闍尼沙經曰:‘時梵童子告忉利天曰: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其音遍周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三藏法數三十二曰:‘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聲,而有五種清淨之音也。’[囗@又](儀式)音韻屈麯升降,歌頌佛,諷詠法者,雲梵音。又曰梵唄,唄匿。以聞者得淨信,而佛聽之,在世中鈴聲比丘,唄聲第一。見唄比丘條。魏陳思王曹子建,遊魚山,聞岩𠔌水聲,寫之,製梵唄之譜。是為東土梵唄之始。[囗@又]單稱讀經之聲為梵音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對“梵音”解釋如下:
  【梵音】 1.指佛的聲音,佛的聲音有五種清淨相,即正直、和雅、清徹、清滿、周遍遠聞,為佛三十二相之一。2.指讀經的聲音。
佛教百科
  【梵音】  1、指佛的聲音,佛的聲音有五種清淨的相,即正直、和雅、清澈、清滿、周遍遠聞,為佛三十二相之一。
    2、指讀經的聲音。
佛教百科
  【梵音】 (術語)大梵天王所出之音聲有五種清淨之音,佛之音聲亦如是,故三十二相中有梵音相。法華經序品曰:“梵音微妙,令人樂聞。”法華文句曰:“佛報得清淨音聲最妙,號為梵音。”華嚴經曰:“演出清淨微妙梵音,宣暢最上無上正法。聞者歡喜,得淨妙道。”長阿含五闍尼沙經曰:“時梵童子告忉利天曰: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其音遍周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三藏法數三十二曰:“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聲,而有五種清淨之音也。”【又】(儀式)音韻屈麯升降,歌頌佛,諷詠法者,雲梵音。又曰梵唄,唄匿。以聞者得淨信,而佛聽之,在世中鈴聲比丘,唄聲第一。(參見:唄比丘)。魏陳思王曹子建,遊魚山,聞岩𠔌水聲,寫之,製梵唄之譜。是為東土梵唄之始。【又】單稱讀經之聲為梵音
相關詞
宗教佛教佛門用語佛教百科劉颯撞上天敵二次方印度瑜伽
搖滾At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