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 梨莖蜂
[別名] 梨梢莖蜂、梨莖鋸蜂、折梢蟲、截芽蟲
[學名] janus piri okanota et muramatsu
[ 目 ] 膜翅目
[ 科 ] 莖蜂科
[寄主] 梨 沙果
[為害特點] 新梢生長至6~7釐米時,上部被成蟲折斷,下部留2~3釐米短橛。在折斷的梢下部有一黑色傷痕,內有卵一粒。幼蟲在短橛內食害。
[特徵描述]
成蟲 體長9~10毫米,細長、黑色。前胸後緣兩側、翅基、後胸後部和足均為黃色。翅淡黃、半透明。雌蟲腹部內有鋸狀産卵器。卵 長約1毫米,橢圓形,稍彎麯,乳白色、半透明。幼蟲 長約l0毫米,初孵化時白色漸變淡黃色。頭黃褐色。尾部上翹,形似"~"形。蛹 全體白色,離蛹,羽化前變黑色,復眼紅色。
[發生規律]
一年發生1代,老熟幼蟲在被害枝橛下二年生小枝內越鼕。翌年3月中下旬化蛹,梨樹花期時成蟲羽化。成蟲在晴朗天氣10~13時之間活躍,飛翔、交尾和産卵。低溫陰雨天和早晚在葉背靜伏不動。當新梢長至5~8釐米,即4月上中旬開始産卵。産卵前先用鋸狀産卵器在新梢下部留3~4釐米處,將上部嫩梢鋸斷,但一邊皮層不斷,斷梢暫時不落,萎蔫幹枯,成蟲在鋸斷處下部小橛2、3毫米的皮層與木質部之間産l粒卵,然後再將小橛上1、2片葉鋸掉。成蟲産卵為害期很短,前後僅lo天左右。卵期l周。個體産卵量30~50粒。幼蟲孵化後嚮下蛀食,受害嫩枝漸變黑幹枯,內充滿蟲糞。5月下旬以後蛀入二年生小枝繼續取食,幼蟲者熟調轉身體,頭部嚮上作膜狀薄繭進入休眠,10月份以後越鼕。
[防治方法]
1. 梨樹落花期,成蟲喜聚集,易於發現,即時在清晨不活動時振落捕殺。 2. 落花後即時噴布藥劑。常用藥劑有50%對硫磷乳油,90%敵百蟲1500倍;或40%氧樂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梨蚜時兼治。 3. 幼蟲為害的斷梢脫落前易於發現,及時剪掉下部短橛。鼕季修剪時,註意剪掉幹橛內的老熟幼蟲。
[地理分佈]
在我國各梨産區均有此蟲為害。 |
|
梨莖蜂
[別名] 梨梢莖蜂、梨莖鋸蜂、折梢蟲、截芽蟲
[學名] Janus piri Okanota et Muramatsu
[ 目] 膜翅目
[ 科] 莖蜂科
[寄主] 梨 沙果 |
|
新梢生長至6~7釐米時,上部被成蟲折斷,下部留2~3釐米短橛。在折斷的梢下部有一黑色傷痕,內有卵一粒。幼蟲在短橛內食害。 |
|
成蟲 體長9~10毫米,細長、黑色。前胸後緣兩側、翅基、後胸後部和足均為黃色。翅淡黃、半透明。雌蟲腹部內有鋸狀産卵器。卵 長約1毫米,橢圓形,稍彎麯,乳白色、半透明。幼蟲 長約l0毫米,初孵化時白色漸變淡黃色。頭黃褐色。尾部上翹,形似"~"形。蛹 全體白色,離蛹,羽化前變黑色,復眼紅色。 |
|
犁莖蜂發育過程圖一年發生1代,老熟幼蟲在被害枝橛下二年生小枝內越鼕。翌年3月中下旬化蛹,梨樹花期時成蟲羽化。成蟲在晴朗天氣10~13時之間活躍,飛翔、交尾和産卵。低溫陰雨天和早晚在葉背靜伏不動。當新梢長至5~8釐米,即4月上中旬開始産卵。産卵前先用鋸狀産卵器在新梢下部留3~4釐米處,將上部嫩梢鋸斷,但一邊皮層不斷,斷梢暫時不落,萎蔫幹枯,成蟲在鋸斷處下部小橛2、3毫米的皮層與木質部之間産l粒卵,然後再將小橛上1、2片葉鋸掉。成蟲産卵為害期很短,前後僅lo天左右。卵期l周。個體産卵量30~50粒。幼蟲孵化後嚮下蛀食,受害嫩枝漸變黑幹枯,內充滿蟲糞。5月下旬以後蛀入二年生小枝繼續取食,幼蟲者熟調轉身體,頭部嚮上作膜狀薄繭進入休眠,10月份以後越鼕。 |
|
1. 梨樹落花期,成蟲喜聚集,易於發現,即時在清晨不活動時振落捕殺。
2. 落花後即時噴布藥劑。常用藥劑有50%對硫磷乳油,90%敵百蟲1500倍;或40%氧樂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梨蚜時兼治。
3. 幼蟲為害的斷梢脫落前易於發現,及時剪掉下部短橛。鼕季修剪時,註意剪掉幹橛內的老熟幼蟲。 |
|
在我國各梨産區均有此蟲為害。 |
|
昆蟲綱膜翅目(Hymenoptera)莖蜂科(Cephidae)。又名梨莖鋸蜂,俗稱折梢蟲。果樹害蟲,主要為害。成蟲體長約10毫米,翅展14~16毫米,全體黑色有光澤。雌蟲腹部末端有鋸齒狀産卵梨莖蜂黑白正面圖器。卵長約 1毫米,長橢圓形,稍彎麯,淡灰白色。幼蟲體長10~11毫米,黃白色。蛹長約9毫米,復眼紅色。廣泛分佈於中國各梨産區和朝鮮。寄主植物除梨外,尚有棠梨和沙果等。年發生1代,以熟幼蟲和蛹在被害梢內越鼕。在中國中部3月化蛹,4月羽化為成蟲,梨樹抽新梢時成蟲出現,4~5月在新梢上産卵為害。成蟲取食花蜜、露水等為補充營養,上午10時後氣溫較高時,飛翔交尾。雌蟲産卵時在嫩梢上伸出産卵器鋸斷新梢,並在斷面下方産卵一粒於組織內,隨將斷口下方2、3個葉柄鋸斷,産卵孔不久即成黑色小點。卵經7天化,幼蟲在新梢髓部內嚮下方蛀食。5~6月為幼蟲為害盛期,幼蟲糞便堆積在身體後方,不排出,6月間即蛀食到2年生枝處,此時幼蟲老熟,反轉身體,在原蛀道中咬一羽化孔,但並不咬穿,然後作一褐色膜狀薄繭進入休眠。每一被害梢僅有幼蟲一頭。不同受害程度有差異,凡抽梢期與成蟲出現高峰相吻合的品種受害都重。幼蟲天敵有白僵菌和寄生蜂等。梨樹被害新梢很易發現,防治時應結合鼕季修剪,除去被害枝以減少蟲源。成蟲盛發期可用蟲網捕殺,或噴灑、敵敵畏等。 |
|
- lat.: janus pyri okamota
|
|
梨莖鋸蜂, 梨梢莖蜂, 截芽蟲, 折梢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