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區 : 文藝 : 戲麯麯藝 : 歌麯音樂 : 北京地鐵站 : 濰坊 [顯示全部] > 梨園
目錄
No. 1
  【梨園概述】
  梨園,原是古代對戲麯班子的別稱。南音我國人民在習慣上稱戲班、劇團為“梨園”,稱戲麯演員為“梨園子弟”,把幾代人從事戲麯藝術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傢”,戲劇界稱為“梨園界”等等。
  【梨園的由來】
  梨園,中國唐代訓練樂工的機構。
  《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麯,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可知為玄宗時宮廷所設。梨園的主要職責是訓練樂器演奏人員,與專司禮樂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樂的內外教坊鼎足而三。後世遂將戲麯界習稱為梨園界或梨園行,戲麯演員稱為梨園弟子。
  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後來就與戲麯藝術聯繫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
  史載,唐明皇選樂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斯為梨園發軔之始。
  “梨園”的來歷,在清乾隆時的進士孫星衍與嘉慶九年(1804年)所撰寫的《吳郡老郎廟之記》中載;“……餘往來京師,見有老郎廟(:指玄宗)之神。相傳唐玄宗時,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賜姓李氏,恩養宮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值梨樹,因名曰梨園。後代奉以為樂之祖師。……”現代人李尤白撰寫的《梨園考論》中,考證了梨園的來歷。唐中宗(705-710年)時,梨園衹不過是皇傢禁苑中與棗園、桑園、桃園、櫻桃園並存的一個果木園。果木園中設有離宮別殿、酒亭球場等,是供帝後、皇戚、貴臣宴飲遊樂的場所。後來經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導,梨園的性質起了變化,有一個單純的果木園圃,逐漸成為唐代的一座“梨園子弟”演習歌舞戲麯的梨園,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集音樂、舞蹈、戲麯的綜合性“藝術學院”。李隆基自己擔任了梨園的崔公(或稱崖公),相當於現在的校長(或院長)。崔公以下有編輯和樂營將(又稱魁伶)兩套人馬。李隆基為梨園搞過創作,還經常指令當時的翰林學士或有名的文人編撰節目,如詩人賀知章、李白等都曾為梨園編寫過上演的節目。李隆基、雷海青、公孫大娘等人都擔任過樂營將的職務。他們不僅是纔藝極高的著名藝人,又是誨人不倦的導師。詩人杜甫在他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中,詠嘆公孫大娘的舞姿豪邁奔放,“如羿社九日落,矯如群帝驂竜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青光。”並在這首詩的序言中說過,有一位書法傢名張旭,自從看了公孫大娘的劍器舞,他的草書有了很大的長進。唐玄宗李隆基依靠這些傑出的創作人員和導演,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藝術傢。 唐玄宗時期(712-756年),也就是所謂的“開元盛世”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僅造就了一批中外聞名的文學家和詩人,在舞蹈和音樂等藝術領域裏也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在中國戲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梨園”,就産生在唐代這塊沃土之中。
  【梨園子弟分類】
  梨園子弟分為坐部、立部、小部和男部、女部。坐部一般是優秀演員,樂工坐在堂上演奏,舞者大抵為3至12人,舞姿文雅,用絲竹細樂伴奏;立部是一般演員,樂工立在堂下演奏,舞者60人至80人不等,舞姿雄壯威武,伴奏的樂器有鼓和鑼(即金鉦)等,音量宏大;小部為兒童演出隊。此外,還設有舞部,他又分為文舞和健舞。像這樣龐大的編劇,男女兼有的皇傢音樂、舞蹈、戲麯學院,出現在一千多年前,不能不說是世界罕見的。
  梨園究竟在什麽地方呢?由於時間久遠,現已找不出一確切的地址。有人認為,梨園在今西安市東的臨潼縣驪山秀嶺峽;有的人認為,在今西安市城東南隅麯江池附近,漢武帝所造的宜苑地址近旁的春臨村一帶,這裏植梨樹百株;有的人認為梨園在今西安城東北,唐大明宮東側附近,三華裏的午門村;有的人認為在“禁苑”之中或近旁,今(西安迤邐之北,渭河以南一帶);還有人為在今西安城北5華裏許的未央區、大白羊村村西等等說法,但不管梨園在什麽地方,他確實是培養和訓練藝人的場所。 教坊是與梨園相近似的組織,以排演歌舞、百戲為主。唐高祖李淵時設教坊於禁內。由於唐代的經濟繁榮,加上唐玄宗對音樂、舞蹈的喜好,豢養了樂工數萬人,其規模就現在來看,也是相當龐大的,開元二年(714年)玄宗將原來隸屬於太常寺的倡優中的音樂人才劃出來,專門設立了“左右教坊,以教俗樂”。左右教坊的責任不同,大致右多善舞者,左多善歌者。
  教坊的演員有男有女,女演員居多,像其中的宜春院,就都是女歌舞演員。宜春院中有不少演員是妓女,從《教坊記》中就可瞭解妓女們的一些生活情況。
  “妓女入宜春院,謂之‘內人’,亦曰‘前頭’——常在上(按;唐玄宗)前頭也。其傢猶在教坊,謂之‘內人傢’,四季給米。其得幸者,謂之‘十傢’,給第宅,賜無異等。出,特承恩寵者有十傢,後繼進者敕有司,給賜痛十傢。隨數十傢,猶故以十傢稱之。每月26日內人母得以女對,無母者則姐姑一人對。十傢就本落,餘內人並坐內教坊對。內人生日,則許其母、姑、姐、妹皆來對,其對所入是式。”
  妓女入了宜春院,衣食有一定保障,有的還有宅地,但生活不那麽自由,衹是每月的26日和自己生日那天,才能見到母親、姑姑、姐姐等親人。
  女優,初唐也叫“散妓”。唐玄宗李隆基貞順皇后傳曰:“初,帝在潞,趙麗妃以倡幸,有容止,善歌舞。”在《新唐書》王琚傳中雙記載:“山東倡人趙元禮有女,善歌舞,得幸太子(指玄宗)。
  教坊中最有名的男演員黃幡綽,纔藝品德在盛唐時首屈一指。開元年間,善於表演參軍戲,每寓匡諫,有人說:“黃幡綽,玄宗一日不見,竜顔為這不舒。”平日待從皇帝,亦常假戲謔,警惕其主,往往解紛救禍,世稱“滑稽之雄”。張野狐與黃幡綽是同時代的人,善弄參軍戲,又擅長觱篥(古代管樂器,用竹做管,用蘆葦做嘴,漢代從西域傳入)和箜篌(古代弦樂器),安祿山作亂,玄宗入蜀,曾與玄宗一起去四川,並一同返回京城,途中為玄宗製《雨霖鈴》和《還京樂》二麯。李可及為鹹通年間(860-874年)伶官,擅演參軍戲,精通音律,善歌唱,腔調凄婉麯折,京城中的少年,爭相模仿,稱之為“拍彈”,並編《嘆百年》等歌舞,覺得唐懿宗的歡心,曾授予以都知、都都知、威衛將軍等文武官職。李龜年、李謨、馬仙期、賀懷智等著名樂師。
  宋、元、明等朝代都設有教坊司,清雍正七年(1729年)廢止,改為“和聲署”,其任務與教坊司是相同的。
  【梨園行的附設業】
  馬良正鬍琴鋪
  馬良正鬍琴鋪 戲麯樂器店鋪。清宣統三年(1911年),京鬍技師馬良正於琉璃廠東口,創建了製作京劇的店鋪。開業後自任技師並經營,招收了史善明、傅歷山、張蓬達、張志敏等徒傳授技藝。1938年,由其子馬文元繼承父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於1956年合併入北京市民族樂器廠。
  馬良正(1892~1943年)京鬍製作技師,馬良正鬍琴鋪的創建人,出生於廣安門外菜戶營的一個農民家庭。因傢境貧睏,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經人介紹到琉璃廠文盛齋鬍琴鋪當學徒工。出師後,於宣統三年(1911年)在琉璃廠東口立店開業。他所製作的京鬍,聞名遐邇,並被譽為琴師始祖的孫佐臣以及庚一、鹿五、趙果園等交往甚密。馬對京劇樂器,從選料到工藝等方面都進行了創造和改革。他革除了琴桿上的三層頂,而且把原來琴桿加粗加長,琴筒縮短,增大直徑,從觀感到音質音量均進行了更新,達到了比較完美的程度。著名琴師徐蘭沅、楊寶忠、王少卿等都是定作馬製作的鬍琴。1943年,馬病逝於北京,享年五十一歲。
  史善朋和史善朋竹琴社
  史善朋和史善朋竹琴社 史善朋(1909~1961年)係京鬍製作師。原籍通縣西集史東儀。初年喪母,弟、妹相繼夭亡。12歲時,因貧睏,經姑母保薦,入京於琉璃廠馬良正鬍琴鋪學習製作京鬍的工藝。由於他專心緻志的學習和全神貫註的投入,所以是諸徒中之最優秀者。1930年,已經出師五年的史善朋被天津市久盛齋鬍琴鋪聘為京鬍製作師,二年後回京,在李鐵拐斜街西口,以史善朋竹琴社命名立店開業。他的經營宗旨是:營業上不貪重利,工藝上精益求精。嚴格執行用料精選,工藝精製,規格精確,樣式精美,價格合理這四精一合理的承諾,並且為名琴師義務修琴。為使京鬍給人以精美華貴的感覺,在選料和工藝上銳意求新,在要求質地堅實、紋理通順美觀的基礎上,發展了琴桿的品種。如:紫袍、虎皮、芝麻花、鱔魚黃和花腰橫玉帶等。為美化裝飾琴體,他創造了琴桿上漆,琴筒烤幹、整圓,琴軸選用黃楊或黃檀,並鐮成簪狀、雕以玉春棒花形,組成既適用而又美觀的京鬍。
  為使京鬍的音質純正、音量的適度,他經常到劇場觀衆席的各方位考證音色對劇情的襯托作用,與琴師切磋對京鬍改進思路。經過實踐他悟出了依據地理氣候、皮黃之別和琴師的把位力度不同等差異,分別施以工藝,均能達到盡善盡美的滿意結果,成為北京地區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來最著名的鬍琴製作師之一。琴師趙濟羹、瀋玉纔、屠楚材、劉浩亭、楊寶忠、何順信、薑鳳山、杜奎三、王富芝、周文貴等名傢均多操史派鬍琴。
  史善朋在授徒傳藝方面也做出了貢獻,他曾先後授徒譚顯德、史志義、鄭貴榮等八名。其子史緻賢在其培育下,在參加北京民族樂器工作的四十餘年中致力於研製京鬍,不斷改進操作方法,繼承和發展了史派京鬍製作藝術。1982年,史善朋之孫史優生高中畢業後承祖業,於南新華街挂牌開業。
  北京市第一樂器生産合作社
  北京市第一樂器生産合作社 戲麯樂器生産機構。1954年元月25日,在和平門外南新華街南口(今響銅樂器門市部)建店開業。始由董玉華、趙金華、高洪章、林萬祥、韓鳳儀、張國勤、司德文、梁壽昌倡議並創辦。隨即有虎恩林、蓋相東、大衆、文聲齋、史善朋、元音齋、新聲齋、聲和齋、明音齋、德盛永、德昌永、德利永、德盛昌等作坊和康雙全、周發岐、高洪凱、張榮明、劉廣巨、張耀清、傅寶利、楊天來、馬玉田、周永生、張寶林等二十餘名個體勞動者先後參加。政府派金福林任書記,公推韓鳳儀為主任。此店所生産的都是民族樂器。有二鬍、板鬍、京鬍、京二鬍、高鬍、中音鬍、低音鬍、四鬍、墜鬍、三弦、琵琶、月琴、秦琴、阮、笙、管、笛、簫、海笛、嗩吶、揚琴、木琴、板、鼓、梆子、鑼、鑔、鐃鈸、鐘、磬等三十餘個品種。1980年10月,並入北京民族樂器廠。
  民族樂器購銷聯營組 戲麯伴奏樂器聯合經營企業。1954年,在宣武區琉璃廠組建。由文盛齋、文興齋、馬良正、公和興、友聯、古源閣、陳韶軒等七戶樂器作坊自願結合而成。對所生産的樂器實行聯購、聯銷、聯合經營。1956年,並入北京民族樂器廠。
  把子魏和它的創始人 把子魏係戲麯刀槍把子道具的作坊,是忠山號和永平號兩個把子作坊的總名稱。把子魏善於承做難度大、工藝精的各種把子。
  魏忠山(1899~1982年),忠山號把子作坊、"把子魏"的創始人。生於河北省瀑河鄉樊村。因傢貧於1913年、14歲時,便行乞討飯來到北京。為了謀生,他步行討飯到口外張北縣等地以廉價購買百靈鳥,再用挑擔運回北京販賣,以次微利糊口。1915年,經人介紹到東曉市把子趙傢學徒,學習製作戲麯刀槍把子技術。由於他刻苦學習善於鑽研,很快地掌握並精通了各種把子製作程序。1921年出師後,從原籍接來全家,組織二弟永平、三弟永廷以及適齡傢屬,並招收通縣楊國強為徒,在留學路校尉營中段路南宅內建立起作坊,並在西草市107號立店為門市。1936年後,二弟另立永平號。由於忠山號及永平號係同胞兄弟,所以兩號均以"把子魏"為標記,加之兩號製作工藝精美,結構牢固,尺寸適度,很快得到京城梨園界諸多名傢及各地同行的贊譽。
  由於把子魏所承做的把子堅固耐用,所以演員對打揮舞都能得心應手。如:楊小樓的大槍、李洪春、李萬春、高盛麟的青竜刀、梅蘭芳的雙槍、李少春的熟銅雙鐧、關肅霜的靠旗桿和打出手的十多桿雙頭槍等,各部件都要求有一定的重量,因此必須選料嚴格、工藝精確,才能在組裝後的成品的總重量上不會有誤差。這些條件,把子魏都能保質保量,如期交活。
  在把子的改進和發展上,魏永廷是起着主要作用的,如:《西遊記》中的神仙魔怪、《白蛇傳》中的魚鱉蝦蟹、八仙人所用的八寶,還有白竜用的鹿筋槍、石秀用的扁擔槍以及帳子桿製作等絶活,從設計到製作均出自永廷之手。1956年7月,魏忠山率兩號合併入北京市劇裝廠。1960年退休,1982年病逝,享年83歲。
  寶安燈光布景社
  寶安燈光布景社 是戲麯燈光布景製作廠傢。1931年,由吳保安、吳長海父子在前門外陝西巷56號立號開業。原名稱保安布景社,於1940年擴建,增添了燈光布景,既接受承做加工項目,也經營産品出售和租賃業務,並嚮租用單位提供操作人員。先後曾為梅蘭芳京劇團、程硯秋京劇團、富連成社、永春社、華北評劇社,蓮劇團、中國旅行劇團、北京劇社、上海影劇團等文藝演出團體建立業務關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吳長海參加了中國京劇院工作,該社遂告歇業。
  德華燈光布景社
  德華燈光布景社 戲麯燈光布景製作廠傢。1944年,馬德山偕弟馬德富、馬毓辰及子馬增晃在南新華街前孫公園二號建廠開業,始稱德華電料行。於1952年增設了製景業務,正式改用該名。承做軟硬景片和立體布景、機關砌末,各類燈光以及節光器和配電盤等。他們還發明了以汽油燈為光源的聚光燈,為無電源場所提供了便利條件。該店既出售産品也設租賃業務、並為應用單位提供操作人員,常年與鳴春社、榮春社、再雯社及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馬連良、譚富英等京劇團體建立有業務關係。1960年,合併入三義永戲劇服裝租賃社。
  戲麯服裝設計製作師李春
  戲麯服裝設計製作師李春 北京第一個戲麯服飾設計製作師李春(1873~1943),字紫陽。祖居北京通縣喇嘛莊,後遷往本縣辛莊定居。十七歲來京,經人介紹到宣武門外一傢刺綉作坊拜姓韓者為師,學習繪畫和刺綉。韓師和齊白石交往甚密並很受其敬重,因而齊對李也很友善,時常給以指點。李學藝出師後在中華門(原址在天安門南側)擺攤出售自綉兜肚嘴和自畫的各種花樣兒。當時榮任文化殿大學士的李鴻章,見其技藝精湛,便邀他為本府作畫。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李鴻章推薦李為宣統帝登基設計並刺綉華貴可體的竜衣,為此竜顔見喜恩賜重賞。李將賞資投嚮京西某煤礦入股,因不善經營賠款倒閉,於是復又自行經營德春厚綉花局。民國八年(1919年),梅蘭芳第一次赴日本演出,所帶劇目是《天女散花》和《黛玉葬花》,因蘇州製作的戲麯傳統服飾與劇中人物不諧調,便請李春來設計製作,此次製作為北京承做戲麯服裝之始。此後有李書舫、李子厚等估衣行傢,發現承做戲衣這一行業有前途,便聘李春入股,在前門外西草市七號,開設了第一傢"三順戲衣莊"。李任服裝設計師(舊稱畫活的),收張斌祿和雲清山(雲是李的表弟)為徒以繼其設計事業。張、雲先後收徒何寶善、李小山、宋榮明、張福祿、宋善德、田喜孔、仝善柱、王月山、王恩澤、王敏正、李根等二十餘名。目前唯一被授予戲麯服裝大師的高級工藝美術師、七十多歲的老人尹元貞,即李春之再傳弟子。1937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七·七事變,李避亂回到通縣辛莊。1943年卒於傢中。
  三義永戲衣莊
  三義永戲衣莊 是戲麯服飾店鋪。1934年前後,由韓佩亭、韓文祥兄弟聘請服飾設計師何慶昌畫活,韓澤芳承做,收徒工李德林、劉林甫等數人,在煤市街78號立店開業。該戲衣莊曾為梅蘭芳、李玉茹、陸素娟等演員以及富連成、榮春社等科班承做戲麯服飾。1940年,增添租賃業務後,又增加了管箱的數人。1945年,由韓澤林接任經理。1957年轉為公私合營,改稱三義永戲麯服裝租賃社。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停止營業。
  裕鳴戲衣莊
  裕鳴戲衣莊 戲麯服飾商店。1935年,由徐德來掌櫃,服飾設計劉鴻瑞畫活,在鷂兒鬍同路南舊福山會館內立店開業。主要是製作和銷售戲麯服飾,於1947年倒閉。
  德聚盔頭店和李永平技師
  德聚盔頭店和李永平技師 盔頭店是為戲麯中的人物製作盔帽和頭飾的店鋪。北京的第一傢盔頭店是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由一曹姓者出資組建的,店名叫德聚盔頭店,地址在今宣武區陝西巷的中段路西。由於掌櫃的姓曹,所以人們都稱他為盔頭曹。德聚盔頭店組建後,聘李永平為製作技師,招收徒工數人,專門經營、承做戲麯生、旦頭飾、盔頭、髯口等。喜(富)連成、三樂社、斌慶社、榮春社、鳴春社等科班的頭飾用品,大多訂做於此店。
  李永平(1882~1958年)。北京戲麯盔頭製作技師。清光緒八年(1882年),生於京郊順義縣羊坊村一個農民家庭。十六歲時經人介紹,來北京市廊坊頭條同義紙活店學徒。1900年庚子之亂,生意蕭條回原籍務農。1903年,應陝西巷德聚盔頭鋪曹掌櫃邀請,任該鋪技師,負責盔頭的設計和授徒傳藝。從此,北京開始有了專門製作或經營戲麯盔頭的作坊和門市。李永平是當時京都中首屈一指的技師。此後,製作戲麯盔頭以及旦角頭飾,生、淨、醜的髯口等方面的技術工人大多出其門下。1906年,李永平又受聘於永聚盔頭鋪任技師。1945年,李永平又接受聚順盔頭鋪徐掌櫃之邀,任該鋪技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1955年,聚順盔頭鋪合併到北京市戲麯盔頭刀具生産合作社。入社後所有技術工人,按其技術高低標準、評為一至八級,工資也按級別劃分為八個等級,最高是八級,工資是八十二元。李永平被定為本行業全市唯一的特級,稱之為終身製的老技術工人,工資是一百元整。1958年,卒於本單位,享年七十六歲。
  天盛號盔頭鋪
  天盛號盔頭鋪 戲麯盔帽店鋪。1935年,由周文敏攜同全家在前門外趙錐子鬍同路北立店開業。經營軟硬頭巾,盔頭、髯口、旦角的各種頭飾等項目。於1955年並入北京市盔頭戲具生産合作社。
  隆盛齋與“靴子高”
  隆盛齋與“靴子高” 隆盛齋是北京市最先開設專門經營戲麯靴鞋的店鋪。此前是由鞋鋪或估衣行代為經營。1920年,有高姓者出資,在大齊傢鬍同內,以隆盛齋命名立店收徒開業。自任設計和製作技師,承做並經營厚底、薄底、彩鞋、打鞋、魚鱗灑鞋、僧道灑鞋、官尖、虎頭戰靴、方口皂、夫子履、登雲履等産品。凡該店所産靴鞋皆在內壁附有"靴子高"的標記,因此其同行和戲麯界均以"靴子高"稱之,隆盛齋反倒鮮為人知了。後來本市戲麯靴鞋店鋪和技術工人,大多出自高傢門徒。1948年前後,因時局動蕩而停止。
  【梨園義地】
  "梨園義地"解放前被稱之為"戲子墳",這些塋地都建在外城,如崇文區的"安慶義園"、"春臺義園";宣武區的"潛山義園"、"安蘇義園"和"梨園義地"等。
  著名徽班藝人高朗亭、安徽安慶人,曾掌"三慶班"多年,自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隨三慶徽班進京演出後,在京贏得很高聲譽,為徽班雄踞北京劇壇開了先聲。隨之徽劇在京迅速發展,相繼又出現了"四喜"、"和春"、"春臺"、"嵩祝"、"三合"、"金鈺"、"重慶"等戲班。各個徽班都各有所長,如三慶班的本戲多、四喜班的昆麯好、和春班的武戲優、春臺班的兒童演員多,故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麯子"、"和春的把子"、"春臺的娃子"之贊譽,時稱"四大徽班"。由於徽戲在京受到歡迎,演員也就在此安傢落戶,便於崇文門外夕照寺西南的四眼井原有的義園旁,又置辦了一塊塋地,名"安慶義園",它是京城最早的梨園義地。原義園旁有一關帝廟,年久失修已近荒廢,1827年(道光七年)集資重建,並立有碑記,上刻董事高郎亭等及捐資人員姓名、款數與建園過程和管理事宜等。因是三慶班出面置辦的,所以三慶班的演員病故後,大部分人員均埋葬於此。程長庚弟子傅芝秋、梅巧玲弟子朱霞芬(朱小芬、幼芬之父、斌仙祖父)等亦葬於此。
  "春臺班"陳孔蒸、蔣雲𠔌等倡議同業集資,於1835年(道光十五年)在左安門內南極廟左側,購置郭姓荒地16畝為"春臺義園"。該義園還建有院墻、門樓、神殿、廂房、井臺及界石等,後立有義園碑記,上刻陳長春、唐彩芝、吳桐仙、陳孔蒸、蔣雲𠔌、錢金福等40餘名捐資者姓名。1931年,蕭長華曾自己出資並親自監工修繕了"春臺義園"。
  由於來京的徽班演員越來越多,"安慶義園"已不敷用,1857年(鹹豐七年),在周瀛的倡議下,三慶班同仁程長庚、餘三勝等數十人積極響應,於右安門內盆兒鬍同,集資購置了"潛山義園"。"大老闆"程長庚於1880年(光緒六年)病故,但他卻葬於彰儀門外,沒爭占義園之地。
  徽劇演員來自安徽,昆麯演員來自蘇州,由於這些從藝人員在京城定居,亡故後靈柩不便運回原籍,故於1870年(同治九年),慷慨好義的徐蝶仙與朱蓮芬、程長庚發起同鄉藝員,亦集資置辦了塋地,以作安葬孤苦同鄉之地。此舉得到梅巧玲、朱蓮芬、陳蘭仙、杜蝶雲、張芷芳等衆人支持,衆人均慷慨解囊資助,於陶然亭迄西的鬆柏庵外購置了一塊塋地,其地東起許姓塋地,西至竜泉寺外大道;南迄陳姓塋地,北至官道馬路,此塋地名"安蘇義園"。並立有義園碑記。民國後,在此長年安息的既有一般演員,也有赫赫有名的藝術傢,如:1931年病故的醜角名傢王長林,1938年病故的"武生泰鬥"楊小樓和同年病故的名老旦文亮臣,1942年病故的"毛毛旦"宋永珍和童年病故的名老生高慶奎及父名醜高四保,1947年因飛機失事遇難的"四小名旦"李世芳,1948年病故的名淨金少山等諸多名傢。1932年病故的尚小雲之母張文通,"筱翠花"於連泉的父母雙親及夫人陸氏,姚玉芙的父親,孟小鼕的母親,譚富英的夫人宋氏,丁永利的女兒等也葬於此。
  1952年初,因當時梨園公會會長瀋玉斌,為創辦藝培戲麯學校,開闢練功場地,經梨園公會研究决定:成立由瀋玉斌、於永利等組成的遷墳委員會,通知各墓主傢屬,共同配合將該義園所埋靈柩,全部遷往了大紅門集賢村。另外,位於陶然亭的西南處,曾有一"梨園義地",亦因年久無人照管而逐漸消亡。至此,過去曾稱為"戲子墳"的幾處梨園義地,均已不存。
  【梨園軼事】
  俞振庭給侯喜瑞買大褂
  19歲的侯喜瑞已在搭班效力,一天隨班去應某王府的堂會戲,可巧兩位王爺都點錢金福的活,一個要聽他的煞神,一個要聽他的馬謖,而錢先生怕趕場不及,便把馬謖讓給了侯喜瑞,侯喜瑞圓滿唱完馬謖,便找到俞大老闆說:“我既然替了錢先生的活,那麽就該領錢先生的戲份”。當時氣得俞振庭心裏直駡“好你個小子”。可侯喜瑞領完錢並沒有裝入自己的腰包,而是親自送到了錢傢。
  俞大老闆知道真情後,很贊揚侯喜瑞的做法,於是便帶他去東來順吃飯,飯後又領着他到了一傢成衣店,指着挂滿的大褂說:“小子,揀好的挑,我送你,你做的對!”
  好學李萬春
  李萬春先生對藝術,嚮來是一絲不苟,謙虛好學。文革後,他終於回到北京,一次在中山堂演《鬧天宮》,請侯喜瑞聽戲。侯老早來了幾分鐘便到後臺看李萬春,這時李萬春已勾好了臉,見到侯老便請指教。侯老說:"別的地方不錯,就是嘴沒勾出來"(指神態)。李萬春二話沒說,抹掉後又重新勾,直到侯老滿意。
  【相關詞彙解釋】
  梨園弟子
  唐朝唐明皇(唐玄宗)建立的“梨園”,這個“梨園”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培訓演員的地方。除了請專門的人士來教習,還請當時有名的文人雅士為他們編撰節目,象唐朝著名的詩人李白、賀知章等人都為梨園編寫過節目。這裏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集歌、舞、戲於一體的練習場所。因此,在“梨園”這個地方培訓過表演行當的都叫“梨園行”。在這裏學習過的都叫“梨園弟子”。
  梨園世傢
  京劇界追根溯源就到了“梨園”這個地方,於是,就用了“梨園”的名稱,世代相傳,稱戲麯界叫“梨園界”,這一行業叫“梨園行”。戲麯演員們為“梨園弟子”,而有幾代人從事這個事業的家庭為“梨園世傢”。過去戲麯界大都是世代相傳,子承父業。這樣世世代代的傳了下來。因為老祖宗曾是“梨園行”的藝人,因此,這個傢族就被稱其為“梨園世傢” 。
  比如京劇界最負盛名的梅蘭芳先生的家庭——梅傢。第一代梅巧玲是唱旦角的,第二代梅竹芬也是唱旦角,梅蘭芳的伯父梅雨田為琴師,到了第三代梅蘭芳更是旦角裏的名角,梅蘭芳的兒子梅葆玖、女兒梅葆鑰,前者唱旦角、後者唱老生。 再舉一例:梨園界有名的譚傢。第一代譚志道是老旦,第二代譚鑫培唱老生,第三代譚小培唱老生,第四代譚富英也是唱老生,而第五代譚元壽則是文武老生,第六代譚孝增又是唱老生的。
  像這樣的例子在京劇界數不勝數,這些都是有名的“梨園世傢”,弟子們自然也都是“梨園弟子”了。
  【梨園奇才李寶櫆】
  京劇名傢李寶櫆先生,無論京、津、滬、寧,還是東北一帶,都知道他是位梨園界多才多藝的奇才。在他而立之年,北京《立言報》撰文道:“李寶櫆夙以聰明著稱,無所不能,無所不精,故得有‘萬能博士’之美譽。他在臺上臺下都是一個罕見的人才。為人尤其熱心,磊落不羈,舞臺經驗宏富,更具有研究性,別人不明白的事,經過他一番思索便能解釋清楚……”《中國京劇史》《上海京劇志》的人物專欄裏都有李寶櫆的單獨條目。
  登臺獻藝是多面手
  古都北京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曾經涌現出不少身懷絶技的梨園弟子。寶櫆的祖父壽山、父親菊笙均為京城一代名伶。傢學淵博,耳濡目染,在寶櫆咿呀學語時,心田就播下了京劇藝術的種子。而這種子的生命力,是那樣的頑強、持久、旺盛、喜人……
  一個稚氣未脫剛滿9歲的孩子,便跟隨父母到吉林、哈爾濱、黑竜江等地演出娃娃生和小醜,竟能脫穎而出,深為觀衆喜愛,被稱為“九歲紅”。
  有一次,到蒙古庫倫演出,途經滿洲裏,當地劇團請他們唱一出,李父因旅途勞累未能登臺。母親徐淑賢就和寶櫆同演了出《十八扯》。母親飾演妹妹孔鳳英,寶櫆扮哥哥孔懷。他的面部和腦後都畫臉,一出臺前後亮相,就引起了全場轟動。連演三天,場場爆滿。當地劇團送給他們幾百斤的大肥豬和幾十斤大面包,以作酬謝。
  京劇科班裏有句口頭禪,“要問夠不夠,先學三十六”,就是說進了科班,練功受訓,吃盡辛苦,由師傅口傳心記學會了三十六出戲,再練兩年紮實基本功,才能正式搭班唱戲。李寶櫆幼承傢學,功底深厚,並未因會了“三十六”而滿足。他勤奮苦學,又不恥下問。在藝無止境的坎坷歷程中,不停地探索進取,日積月纍,他所會的戲不知有多少個“三十六”了。
  李寶櫆腹笥淵博,“昆亂不擋”。他雖本工老生,但武生、小生、花臉、醜角等均能,尤擅老旦,戲裏需要他演什麽角色,他就扮什麽角色。他與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四大老生馬、楊、譚、奚以及金少山、小翠花、李玉茹、童芷苓、言慧珠等都合演過,與高盛麟、裘盛戎、李少春等更是老搭檔了。
  1933年8月一個晚上,李寶櫆乘着包車從北京的東長安街嚮西城急馳,原來戲劇傢王泊生在東長安街的吉祥大戲院演出新編歷史劇《大屠宮》,王泊生飾漢獻帝,請李寶櫆扮吉平。這天,正趕上尚小雲在西城哈爾濱戲院演出《奇雙會》,特邀李寶櫆扮李奇。兩邊都無法回絶,他衹好在吉祥大戲院演完了吉平,再趕到哈爾濱戲院上演李奇。他在乘車途中手腳麻利地喬裝打扮,做到兩不誤。
  為什麽好多名演員對李寶櫆如此厚愛,非他不可呢?因為不管什麽演出,衹要有他在就穩成功。例如李少春在東北演出《兩將軍》忽覺身體不適,欲藉中場改裝之際稍事休息,場上李寶櫆飾劉備僅有幾句唱,後臺暗示他“馬後”(即拖長些時間),他便現編了一段“二六”,可飾演馬超的李少春仍不能上場,他又即興編了段“垛板”,纔算救了場。類似這種“救場如救火”的舉動,在寶櫆來說是不勝枚舉的。
  因此梨園同仁對他寵愛有加,尊稱他為智多星、戲博士、活戲典等,他是京劇界十九世紀以來的“能”派演員。
  編排劇目是能手
  解放後的幾度政治風雲變幻,不僅給人們也給藝術權威李寶櫆帶來了諸多睏惑和災難。1958年反右期間,他被發配到安徽臨淮崗。後由梅蘭芳夫人出面,國傢文化部行文,組織上派我帶着文件三上安徽臨淮崗農場商調,1962年秋才調來南通專區京劇團,和夫人瀋酈明一起重操舊業當演員。
  其時,正值南通專區京劇團演得轟轟烈烈的《火燒紅蓮寺》受到批判而停演,一時間又拿不出新戲。正在萬般無奈之際,寶櫆先生來了。他一到,立即走馬上任組織大傢排練大型機關布景京劇《宏碧緣》。該劇很快搬上了舞臺,觀衆反響強烈。於是他又拿起筆來續寫二本,仍親自執導。這頭、二本《宏碧緣》久演不衰,紅遍大江南北。
  寶櫆先生每搭一班,都要寄才華於筆端,編排新戲。他先後創作、改編、與他人合作的劇本共有30多個,寫了幾百萬字唱詞與道白。凡是他寫的戲都能搬上舞臺,與觀衆見面,因為有戲可看。《劇本月刊》曾發表了他改編的《探陰山》,接着上海人民出版社又發行了單行本。
  初出茅廬的李少春,在北京一時沒戲演,打不開局面,便請教李寶櫆。怎麽辦?李先生一時也彳亍不前。他信步踱進大祖母佛堂,看到迎面壁上用十八尊羅漢形象組成的對聯,上聯是“紫竹林中觀自在”,下聯是“白蓮臺上現如來”。他由此得到啓發,編出了神話京劇《十八羅漢鬥悟空》,十八羅漢各顯神通,分別與孫悟空鬥法,好不熱鬧。李少春出演孫悟空,大有用武之地。李寶櫆在前半部戲裏飾太上老君,在猴戲老君時,他的許多老生撲技,瀟灑有緻,更襯托出李少春猴戲絶技。在戲的後半部,他演睡羅漢,更有創造,在“睡”字上大做文章。先打了一套似太極又似八卦的混合拳,接着連打哈欠,倒地“睡”了,又走了幾趟拳腳,再次撲地又“睡”。把睡羅漢的“睡”刻畫得淋漓盡致,具體入微。這出戲不僅在國內轟動,出國演出,也屢獲好評。
  1940年夏,嶄露頭角的童芷苓在青島演出時,正碰上已經成名的吳素秋在青島另一傢戲院上演《紡綿花》。眼看難以對付,便上北京求援李寶櫆。李先生因人編戲,連夜為她編了出《戲迷小姐》與吳素秋唱對臺戲,結果轉危為安,勝利收場。童芷苓的這出戲和李先生為她排的另一出戲《十八扯》,以後到了上海,曾紅極一時。
  抗美援朝時,李先生和唐韻笙根據《東周列國志》上《假途滅虢》的故事,編排了《唇亡齒寒》並和梅蘭芳進行義演,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製作工藝是巧手
  史無前例的“紅色風暴”颳得全國人民暈頭轉嚮,文藝團體固然難逃厄運,“反動藝術權威”李寶櫆自然成了活靶子。
  在那風雨如晦的日子裏,李寶櫆和夫人住在京劇團練功房的樓梯間裏。他在既吃飯又寫字的小桌上,放了盆曬不枯、幹不死的仙人球,以激勵自己。被批鬥回來,同樣手不釋捲,寒鼕酷暑,筆不停揮,敝衣糲食,艱難前進。寫戲劇典故、戲劇格言而自娛自樂。不能登臺演出,就為“革命樣板戲”做道具。他製作出來的東西,到臺上真假難辨。成天“舉旗抓綱”的工宣隊隊員看了《智取威虎山》形態逼真的酒壇、大碗,《沙傢浜》鮮蹦活跳的魚、蝦和螃蟹,不得不暗暗稱贊“這老頭兒確實有兩下子”。
  殊不知凡是舞臺上的事,李寶櫆沒有不精通的,除了製作道具外,他還能做服裝、盔頭。當年他為李少春編排《十八羅漢鬥悟空》,那十八尊羅漢的造型都是他反復琢磨而設計的,每尊羅漢的面具,所執兵刃、靶子等都是他精心創作的。十八尊羅漢形象各異,體態不同,活靈活現,滿臺生輝,致使觀衆目不暇接,嘆為觀止。他扮演現代京劇《洪湖赤衛隊》的彭霸天,人物造型也是他自行設計的。一出場,就引起觀衆的新奇之感。
  “文革”後期,一領導班子成員說:“李寶櫆表現不錯,可利用他一技之長,讓他到學員班教戲。”但在全團大會上宣佈了兩條:一、對他不許叫老師;二、不許教正面人物的戲,衹能教鳩山、欒平、鬍傳魁、刁得一、刁小三等反面角色。今天聽來令人啼笑皆非,但在當時確是事實。
  教戲育人是神手
  粉碎“四人幫”以後,年逾古稀的李寶櫆老先生意氣風發,再度煥發出藝術青春。1979年,上海京劇院來通特邀李老為其改編了全本《呂布與貂蟬》,著名表演藝術傢李麗芳前演貂蟬、後演呂布。李老飾王允並擔任藝術顧問。該劇同年秋在上海延安劇場公演,滬上各傢報刊及電視臺均作報道,又一次譽滿申城。
  1981年10月,《解放日報》和劇協上海分會舉辦梅派藝術演出活動。整個紀念演出盛況空前,梅葆玖、梅葆玥也到了上海。李老緬懷他曾為其配戲多年的藝術大師梅蘭芳,精神抖擻與著名表演藝術傢俞振飛演出了當年和梅蘭芳多次合作的《販馬記》。滬媒體特地作了報道:“著名的硬裏子老生,74歲的李寶櫆,近年來曾兩次來滬,身手、演技均不減當年,獲得內外行一致好評。”
  1982年春,江蘇省戲校多次來通特聘李老去戲校任教,南通市文化局從大局出發而同意。李老先到各地招生,接着到校執教。李老教唱戲,先講所教戲的時代背景、劇情簡介、該角色其時之心態,接着談如何唱,為什麽要這樣唱,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這樣學生唱時就能以情帶聲,做到聲情並茂,所塑造的角色,演來就能栩栩如生,逼真感人。
  李老在教戲時,尤其註重戲德教育。他編了許多有關格言告誡學生,他認為“戲是一棵菜,合攏纔可愛”。角色不分大小,都要入戲。“配戲不溫不火,不攪不搶不拖,見機生情靈活,做到珠聯璧合。”記得當年他配唐韻笙在上海天蟾舞臺演出連臺本戲《十二金錢鏢》,二人對唱“二黃散板”。唐韻笙使了個“苦薑絲”的拖腔,博得當場4000多觀衆齊聲喝彩。寶櫆緊接着也使了個“苦薑絲”,同樣掌聲四起。真是“鬥”煞臺上演員,喜煞臺下觀衆。是的,寶櫆在臺上時時、處處想着主角。主角嗓門兒脆,他就“冒上”;主角嗓子“毛了”,他就“悠着”,决不喧賓奪主。盡量把觀衆的註意力引到主角身上。
  李老教戲育人有方。他和其他老師一道,花了近3年時間,便使這批學生脫穎而出。他將瀕臨失傳的《太白醉寫》《雙投唐》《女斬子》等傳統劇目親授給學生。後這批娃娃到上海天蟾舞臺公演,連日滿座,十分火爆,廣大觀衆贊嘆不已:原來是李寶櫆先生教出來的學生,名師出高徒嘛!
  著名京劇評論傢江上行,對戲路寬、戲德好的李老進行了專訪,請他談談教育這批孩子的心得和體會。李老根據切身體會,談了十項高見,江先生逐一筆錄,以《李寶櫆談教學心得》為題,收在江的《六十年京劇見聞》裏。1986年12月,該書由上海學林出版社出版、發行。
  1987年7月,李老回北京老傢,不料溘然長逝,竟成永訣。噩耗傳來,情何以堪。著名劇作傢翁偶虹先生在輓幛中寫道:“故人辭我淚滂沱,藝海長航悲逝波。甘作股肱鑲整體,時刻肯綮獻宏謨。曾歌竜虎《風雲會》,更解貔貅《南北和》。劇業正需群宿輔,鬥魁何以沒銀河。”這既是對李老深切哀悼,也是對他藝術生涯的真實寫照
百科辭典
  Liyuan
  梨園
  Pear Garden
    中國唐代設置的培訓宮廷歌舞人員的機構。“梨園”原意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園圃。設有亭臺、球場,供皇帝及其貴戚遊玩。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將其作為教習歌舞的地方,從宮廷燕樂“坐部伎”中選出300人在此習藝,所排演的多是唐玄宗自己創作的法麯,這些藝人稱“皇帝梨園弟子”。唐玄宗另在宮女中選出數百人,學習音樂,居於宜春北院,亦名“梨園弟子”。梨園中還設有“小部音聲”,選15歲以下的30餘名少年組成。除宮中梨園外,還在長安設“梨園別教院”,演奏新創作的法麯,藝人多達1000人,別教院屬長安太常寺管理。據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載,在洛陽設有“梨園新院”,有藝人1500人,演奏俗樂,其技藝高者選入教坊。梨園在當時曾培養出大批優秀的音樂舞蹈表演人才,為盛唐音樂增加了光彩,在歷史上産生了深遠影響。後世戲麯班社多以“梨園”為其代稱,戲麯藝人亦稱“梨園弟子”。
     (劉東升)
    
英文解釋
  1. n.:  theatre
法文解釋
  1. n.  théâtre
近義詞
梨園
梨園社區
梨園居委會
梨園
梨園
梨園街道
相關詞
版本戲麯歷史文獻霸王別姬戲劇名詞人物演員京劇演員江蘇
京劇程派小說人物男旦汪增祺戲麯社團南廣
作傢滿族旅遊安徽風景碭山黃河雪景
更多結果...
包含詞
梨園鄉梨園戲鳳梨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