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術 : 體育 > 梅花螳螂拳
目錄
No. 1
  梅花螳螂拳
  以其究出手成撮,多是三、五個動作連貫為伍,強調招招相連、一招三變、以活為上,迂回為主,加之步法的靈活變換,恰似朵朵梅花,意似梅花五瓣,故名。又以此拳動作連綿不斷,勁力較柔,稱為"太極螳螂拳"或"太極梅
  梅花螳螂拳的文獻記載始於清代李秉霄。據萊陽縣志所記,李秉霄是清朝乾隆萊陽赤 山史傢河人,是清朝順治年間兵部右侍郎李贊元第十七代後人。據李贊元的第十五支傢譜 載:「李姓是從福建遷至海陽縣鳳城西關,其子則分佈萊陽、海陽各地。」傳李秉霄於乾 隆年間隨父宦遊南中,有大盜某甲於獄中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獄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醫理,過試其脈,買藥飲之,盜汗出而蘇,夜半伺隙潛循。其後大盜將生平所學傳授, 藝成而盜不復至。而其藝正是王郎所創之螳螂拳,師承過程史無記載。李秉霄原從文考取 貢生,後棄文從武,苦練經年而成螳螂拳一代宗師。因其使用雙鈎出神入化,故人稱「李二鈎」或「二鈎爺」。根據「縣志」和「螳螂拳譜」記載及有關傳說,李秉霄是螳螂拳的 主要傳播人。
  廣州還有一支梅花螳螂拳精英,由霍耀池先賢傳授,霍師承鮑光英,身材雖瘦小但其力無窮,出拳速度驚人,許多江湖人士不敢得罪他。其入室弟子霍明彬、潘孝滔、黃孝泉、嚴孝良等。個個能繼承霍的衣本,武術和醫術都相當精通。
師承發展
  王郎善於吸取別傢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他把太極拳、通背拳、狸拳等拳法的精華,融進螳螂十八湊,使它在技擊手法、勁路和發勁上不斷改進。因此,它活動起來陰陽分明,上下肢時時旋轉、劃弧,很具太極拳的特點。上肢上下旋轉,四面環繞,手的招勢像朵朵梅花;發勁時“張如弛”發勁結束或靜止時“縮如珠”,兼有螳螂活動之長。所以,後來改名為“太極梅花螳螂拳”,後人簡稱為“太極螳螂”,也有人簡稱“梅花螳螂”。
  趙珠是此拳的第二代繼承人。他是山東省萊陽縣趙傢疃人,從小攻文習武,才華橫溢,武技超人。明末文科會試得中進士,被放到陝西省淳化縣任縣令。其妹嫁王郎為妻,因係至親,王郎把螳螂拳傳授給趙珠。當時,社會上武風敗壞,王郎不滿於世,决心不再傳人,趙珠把此拳帶回了萊陽,從此,螳螂拳在陝西淳化一帶滅跡。後來,趙珠又汲取了“崩補”、“八肘”和其他拳種的精華加以變化,遵循着螳螂拳的勁路特點,編創了“亂截”。亂截之名就是“截取”他拳之招的意思。後人稱它為“亂接”或“攔接”,是不準確的。
  螳螂拳自趙珠後盛行於山東省萊陽縣。萊陽縣的李秉霄、梁學香、薑化竜,以及近代的李昆山、王玉山、崔壽山等,都是螳螂拳的傳繼人。尤其是後三位,功精藝純,名揚天下,是武壇上著名的萊陽“三山”。
  1933年,萊陽縣續寫縣志,曾找當時的萊陽縣國術館館長李昆山瞭解螳螂拳的師承關係,不巧,李到青島去了,無奈,找到他的大徒弟李淑栽,李淑栽把趙珠和李秉霄說顛倒了,因此,現有的縣志記載李秉霄為趙珠的師傅,這給後人留下了一個錯誤的依據。縣志還把“梁學香”寫成了“梁夢香”,也是不對的。
  第三代傳人李秉霄是山東省萊陽縣小赤山一帶人。他從小習醫,醫術高深,醫德高尚,給貧窮者看病分文不取。一年深秋,有一盜賊高成在野外病危,秉霄把他救到傢中,親自配藥醫治。高成病愈後為了報恩,在他傢住了一年,將自己的武技傳給了秉霄,從此,秉霄踏進了武行之門。至於高成所授屬哪傢功夫,史無記載。
  明朝滅亡,趙珠回到原籍,李秉霄棄醫習武,拜他為師。趙珠見李品德高尚,便苦心傳授,使秉霄成為一代螳螂拳大師。李秉霄晚年又擇取“崩補”、“八肘”、“亂截”和高成所授技藝中的要招,博採衆藝之長,編創了“摘要”。“摘要”成了螳螂拳的精華,過去歷代拳師不輕易傳授予人。
  梁學香是山東省海陽縣於山夼村(在海陽縣與萊陽縣交界之處)人。他出身貧睏,童年時給李秉霄傢放牛,稍大時看樹林,以後給李秉霄傢當了長工。他從小聰明好學,李秉霄夜間練功,他夜夜在身邊伺候,並暗暗偷學技法。李睡了之後,他再偷偷去練,經常通宵達旦。李秉發現些事後很受感動,便收他為徒,親授技藝。後來,梁學香成為一代螳螂拳宗師。
  薑化竜是山東省萊陽縣黃金溝村人。他原先練過地功拳,比武敗在他人手下,深感武功不足,後來拜梁學香為師,苦練螳螂拳,藝成後,他到煙臺教拳。當時,同縣趙格莊的宋子德住在煙臺,是煙臺有權勢的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稱宋二爺。宋二爺好武,拜在薑化竜門下學藝,萊陽縣還有一位羅漢拳和地功拳名師李仲祥(字丹伯),也在煙臺教拳。這三人同是武林名手,通過交往,拜為結義兄弟,李仲祥為長,薑化竜次之,宋子德為三。三人親如手足。薑化竜傳藝於宋子德,毫不保留;李仲祥和薑化竜互相交流,取長補短。薑化竜把李種祥的“翻車”、“一肘遮半身”“轆轆錘”等幾十個要招,都融進了螳螂拳之中。他又遵循着螳螂拳的特點和勁路,創編了一套“地功拳”,這就是後人所說的螳螂門中的“地功”。這一時期螳螂拳的內容和招法已達到了最高價段。薑化竜在煙臺住了八年,見宋子德功滿藝成,便辭別了李、宋二人,回到原籍。
  當時,煙臺還有一位著名武師紀春亭。他甚愛螳螂拳,棄本門之藝,拜宋子德為師。宋子德用六個月把螳螂拳傳給了他。後來,宋子德也回到了原籍。
  薑化竜和宋子德都在原籍設場教拳。李仲祥的侄兒李昆山拜薑化竜為師,萊陽縣崔疃的王玉山和諸陸的崔壽山也先後拜在宋子德門下。李、王、崔在嚴師的指教下,完整地把螳螂拳繼承下來,苦練十餘年,功夫達到爐火純青。三人為了取人之長,到處訪友,從未遇到敵手,從此萊陽“三山”名揚天下,威震全國。
  李昆山從小喜愛大槍,曾練過“獅子不離母”。此槍沒有套路,衹是些實戰的單槍法。後來,他把螳螂拳的特點融到槍法之中,使之神出鬼沒。在搏鬥中,能點對方“擡頭紅”,即朝對方前額一刺,讓他微微出血而不傷骨肉;能把對方的扣子全部挑開而不使其察覺。1933年,南京舉行全國武術擂臺賽,明令“打死無論,發靈樞歸返原籍”,武藝稍差者不敢登臺。李昆山參加了比賽。他用了“鳳凰三點頭”、“紅娘子叫門”、“底漏槍”等槍法,奪得大槍的冠軍,獲得了金盾。南京和一些地方報紙登載:“李昆山的大槍使人眼花繚亂,躲閃不及,真神槍也。”他還獲贈一塊金字大匾,為蔣中正先生所親書,內容是:“一支幹戈震東洋,半世英雄傳天下。”張炳鬥是李昆山的外孫,炳鬥幼年即跟李昆山習武。昆山1949年去臺灣,去臺灣前親托摯友王玉山續教炳鬥。
勁路特點
  太極梅花螳螂拳的運動,手臂時時以弧形、圓形、內纏外纏、內旋外旋為主,腰部不斷的作着扭、擰、纏、轉、旋,配合着身軀和四肢的活動,勇猛激烈,剛柔相濟,四面旋繞,上下蠃旋,似蜻蜓點水,如蝴蝶穿花,如下山猛虎,似取水的蛟竜,動如閃電,不動如山,動作陰陽分明,發力囫圇,手無單行,招式連貫,講究招也打,不招也打,連招帶打,環環緊扣。發力時四肢要達到最大限度的長,發力結束屈而不展,故有“張如弛,縮如球”之說。活動時要意集神發,以意為先,發力於腰,根基於腳,枝搖於手,枝搖根固,“七長八短”,“八剛十二柔”。
門派
  梅花螳螂拳的文獻記載始於清代李秉霄。據萊陽縣志所記,李秉霄是清朝乾隆萊陽赤 山史傢河人,是清朝順治年間兵部右侍郎李贊元第十七代後人。據李贊元的第十五支傢譜 載:「李姓是從福建遷至海陽縣鳳城西關,其子則分佈萊陽、海陽各地。」傳李秉霄於乾 隆年間隨父宦遊南中,有大盜某甲於獄中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獄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醫理,過試其脈,買藥飲之,盜汗出而蘇,夜半伺隙潛循。其後大盜將生平所學傳授, 藝成而盜不復至。而其藝正是王郎所創之螳螂拳,師承過程史無記載。李秉霄原從文考取 貢生,後棄文從武,苦練經年而成螳螂拳一代宗師。因其使用雙鈎出神入化,故人稱「李二鈎」或「二鈎爺」。根據「縣志」和「螳螂拳譜」記載及有關傳說,李秉霄是螳螂拳的主要傳播人。
  李秉霄傳於趙珠,字起祿,清嘉慶年間萊陽赤山村人。趙珠自小攻文習武,文才橫溢,武藝超群,盡得李秉霄真傳。趙珠的螳螂拳環環相繞,招招相扣,恰似梅花朵朵,瓣瓣相連,故此稱為「梅花螳螂拳」。據「萊陽縣志」記載:「大赤山趙珠,其(李秉霄)高弟子也。珠年老,嘗跌坐床上。劇盜衛三素耳其名,遽入爪探其睛,珠手揮之,跌床下,不敢少動。」趙珠傳藝於梁學香。
  梁學香,字書圃,海陽縣發城鄉榆山夼人,生於清道光年間(1810年)。外號「梁一 眼」,傢中堂號「德順堂」。其身材瘦小,但極為靈敏,因聰明勤奮,博學多才,故武學 造詣非凡。曾在比武中一拳置對方於死地,因此亦有「梁鐵錘」之稱,並從此聲名大振。
  梁學香半生以保鏢為業,憑螳螂拳旗號闖蕩江湖無敵手。梁學香不但精通「梅花螳螂拳」,他對「太極拳」也有極深的研究。他將「梅花螳螂拳」的主要技法與「太極拳」的精要融合,創編了「摘要」拳,「摘要」成了螳螂拳的精華,歷代拳師不輕易外傳。從此時起,「梅花螳螂拳」又稱為「太極梅花螳螂拳」或簡稱「太極螳螂拳」。梁學香不但將「梅花螳螂拳」技法創新,同時也是「梅花螳螂拳」蓬勃發展的奠基人。他打破螳螂拳單傳習慣,傳藝極廣,先後在海陽、萊陽、棲霞、黃縣、文登、芝罘、榮成、牟平等地授徒。其在煙臺地區的部分徒弟有:梁敬川(梁學香之子)、郝宏,薑化竜、李明環、孫碤、石古都、王承志、王桂芳、蔣老七、修坤善等人。而據香港趙竹溪太極螳螂門人所載,趙竹溪師承遲守進、任豐瑞,而遲、任二人師從孫元昌,而孫元昌正是師承梁學香(香港記載為梁樹香)。由此可見,香港趙竹溪太極螳螂其源流也是出自梁學香。梁學香將生平所學,寫下了「螳螂拳譜」一書,為「梅花螳螂拳」的發展奠下了理論基礎。筆者在去年與山東省煙臺武術協會的交流活動中,有幸見到了梁學香所寫的「螳螂拳譜」。「拳譜」除了論述螳螂拳理外,主要有三套拳譜,就是「棚補」(崩補)、「亂接」、「分身八肘」,從中可以看到梅花螳螂拳發展過程中的根據。自梁學香之後,「梅花螳螂拳」發展至今已如浩瀚大海,傳人不計其數。在此謹列山東省郝宏、薑化竜二大主流及趙竹溪、鮑光英南傳發展的概況。
  (一) 太極梅花螳螂郝傢門(郝宏一脈流傳概況)郝宏,字蓮茹,(1986-1914)煙臺牟平萊山區初傢廟後人。盡得梁學香真傳,創辦「螳螂郝 宏」拳坊,是煙臺近代極負盛名的三大拳坊之一。郝宏武功超群,在北京比武時,因其槍 術出色,人稱「神槍郝」。郝宏對「太極梅花螳螂拳」的技術理論進行了係統的整理,着有「精神」拳論,精闢地闡述了拳理技法,使之達至完美的極高境界。其子郝恆議、郝恆祿、郝恆常、郝恆信、郝恆坡、郝恆祥俱得父傳絶學,武功精湛。郝傢兄弟傳人極廣,桃李滿天下,形成了現今山東省、東北各省和海外各國影響極大的「郝傢門太極梅花螳螂拳」。
  郝恆祿,字綏唐,道號「雲𠔌子」,外稱「二老道」,是郝宏第子.自幼隨父習武 ,終生研究武學,在郝傢兄弟中功力最為深厚。郝恆祿依據螳螂劍法,吸取各傢劍法精華,創出飲譽武林的「螳螂達摩劍」,其劍法出神入化,技擊性極強,風格獨特。郝恆祿生平禪佛修道,悟性極高,文韜武略、博學多才,他在一九二六年重修拳譜,發表了「太極梅花螳螂拳論」,奠定了郝傢門太極梅花螳螂拳的全面理論體係。郝恆祿曾任吳佩孚部隊的武術教官和蓬萊國術館長,並先後在煙臺、青島、蓬萊、哈爾濱、上海、北京等地授藝,傳人多不勝數。其著名的弟子主要有丁香亭、宋浩禮、曹德坤、何世光、葛德安及其子郝斌等。郝傢兄弟各有傳人。長子郝恆議(1815-1929),先後在北京、哈爾濱、濟南等地傳藝,曾任張宗昌部隊武術教官。其傳人主要有賈百勝、賈百竜、張玉成、楊典傑、賈世林、賈其雲、賈玉坤、譚炳章等。三子郝恆常,主要傳人有孫若康、楊學敏、賈世善、王化亭、畢樹財、張瑞卿、邵明光、牟傳清、陽玉等。四子郝恆信,(1892-1957)外號「郝四彪子」,以氣硬功著稱,在煙臺授藝數年,曾任煙臺特區國術館教練。主要傳人有郝忠嶽、蘇世昌、劉繼須、王明儒、宋肇德、劉忠 齊、劉忠訓、張思秀、劉吉田、劉封鏡、紀忠德、張楷堂、薑沂等。五子郝恆坡,外號「五猴子」,功夫紮實,靈活如猴。先後在濟南、蓬萊、青島、大連等地授藝,曾任青島市國術講習所所長。主要傳人有郝貢、薑炳祥、陳淑海、周鳳嶺、騰培熙、張萬福、袁惠琴、葛殿升、陳炳超、孟憲雲、孫振先等。六子郝恆祥,主要傳人有郝永傑、賈世善、薑勤方、薑保方、薑萬景等。郝傢兄弟一門六傑,由此而衍生的傳人不計其數。郝斌,(又名郝賓)字善卿,(1906-1984)是郝恆祿之子。自幼隨父親、祖父習武, 十八歲時已獲山東省國術决賽冠軍,終生以授拳為業,是「太極梅花螳螂拳」的代表人物。其最擅長「螳螂達摩劍」及「摘要」,精於技擊,藝高功純。生平與人較技無數,未嘗 敗績。他曾任牟平縣國術館最後一任館長,並傳藝於牟平、煙臺、青島、東北三省等地。他為了發揚中華武學,不辭勞苦走南闖北,毫無保留地言傳身教,是武林中的典範。回想 當年筆者往煙臺拜郝斌為師學藝,千辛萬苦歷盡艱難,郝斌師父有感於筆者誠意,盡將武功傳授,其情景至今歷歷在目,刻骨銘心,師父對我可謂恩重如山!郝斌傳人不計其數遍及海內外,連續四屆的「青島國際武術錦標賽」,其承辦者正是其門下「青島太極梅花螳螂拳委員會」。在歷屆比賽中,其傳人均能勇奪螳螂拳、械冠軍。筆者有幸參與近兩屆賽事,去年取得螳螂拳、螳螂劍及傳統拳三面金牌。因參與國傢和地區衆多,是難得的高水平國際傳統武術大賽。為紀念郝斌,青島孫德竜已開辦「郝斌螳螂拳武館」;煙臺麯滋君成立了「煙臺太極梅花螳螂拳研究總會」;筆者身為郝斌弟子,先在廣州傳播,近年在香港發揚光大,已成立了「香港太極梅花螳螂拳總會」;南韓金寅來也成立了「韓國梅花螳 螂拳總會」。現山東省、東北三省及全國各地和海外傳人均以郝傢門太
  曹德坤,(1885-1959) 是郝恆祿的得意弟子。於一九一五年由煙臺到哈爾濱授藝,是東北三省太極梅花螳螂拳的主要傳播人,創有「德坤武術館」。東北三省螳螂拳的發展是非常蓬勃的,其流行程度比海外甚至發源地山東省有過之而無不及。有所謂「發源在山東,發展在東北」之說,可見東北三省螳螂拳盛況。曹德坤在東北傳播數十年,傳人多不勝數,主要有齊志崗、張炳熙、張鬆岺、盛風洲、董子剛、劉占幫、齊立德、顧雲召、張徑鬆、張傳進、馮照明、劉長功等。曹德坤的徒孫即張炳熙之子張同濱,在哈爾濱創辦「梅花太極螳螂拳武術館」;曹德坤的另一弟子劉長功在東北也成立了「梅花太極螳螂拳委員會」。至今,俄羅斯、東歐各國相繼邀請其傳人出外教授螳螂拳,使螳螂拳的發展走嚮另一高峰。
  郝宏一脈的「太極梅花螳螂拳」,至今也稱「梅花螳螂拳」,又名「梅花太極螳螂拳」。在近百年的發展中,已形成非常龐大的體係,建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在螳螂拳的歷史裏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二) 薑化竜一脈流傳概況 薑化竜,(1855-1924)山東萊陽黃金溝人,深得梁學香真傳,是「梅花螳螂」係統的另一主要傳播人。在清末民初年間,世有「打得硬薑化竜」美譽,為當時山東武林泰鬥之一。據萊陽縣志載:「化竜身不滿五尺,又癡肥,若無能者,及試其技則靈巧若猴。」薑化竜三下滄洲無敵手,名震武林。其時,萊陽有習羅漢拳和地功拳的名師李仲祥、字丹伯,他和薑化竜交流武藝,互補長短,將其精要納入螳螂拳,為螳螂拳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薑化竜授拳足跡遍及膠東,晚年在煙臺、萊陽設館授徒,弟子衆多,有名望的主要有宋子德、李昆山、劉祖源、薑東洋、紀雷山、袁子、於振江、崔羅亭.宋子德,字耀坤,萊陽趙格莊人,生於一八五五年,與薑化竜同齡,卒於薑化竜之後 。因傢境富裕,人稱宋二爺。宋子德原習猴拳與長拳,後拜薑化竜門下研習螳螂拳,與薑化竜和李丹伯結義為兄弟,情同手足。宋子德全面繼承了薑化竜武學,並遍閱各派武典,訪友論武,吸取各派武學精華,對薑化竜所傳「梅花螳螂拳」進行充實發展,從而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太極螳螂拳」。其傳人亦確定為「太極螳螂拳」始於宋子德。宋子德富有文采,故能對薑化竜所傳梁學香的拳譜重新整理,形成了理論體係更為完整的「螳螂拳譜」,對螳螂拳的發展貢獻良多。螳螂拳在薑化竜、宋子德時代盛況空前,其開設的武館遍布膠東及以外地區。宋子德武功超卓,相傳與人過招,對方鮮有能擋其鋒者。宋子德先後在萊陽、煙臺等地授拳,其主要傳人都是名震一時之輩,如:王玉山、崔壽山、趙石亭、宋環亭、薑吉和、紀春亭、薑玉竜等。
  李昆山,字進玉,(1890-1982)萊陽縣沽匯鄉由各莊人。十二歲時隨伯父李丹伯習長拳,至十七歲時李丹伯感染沉痾,彌留前將其托咐結義兄弟薑化竜。李昆山拜薑化竜為師,苦練六年,將「梅花螳螂拳」中精華「摘要」六段、「八肘」、「攔截」、「梅花路」等盡得真傳,而薑化竜所精擅之氣功,如「達摩易筋經」、「氣功八段錦」及「三回九轉內功」等,均能承繼衣鉢。一九三三年春天,先與同門王玉山、劉祖遠、宋舉竜共四人往 濟南參加山東省國術考試,李昆山獲長兵組第一名。同年秋天赴南京參加國考,連戰連勝,最終獲得長兵組冠軍。李昆山先在李景林於濟南所創辦的山東國術館任教,後返萊陽,籌組萊陽縣國術館。當時李昆山曾任黃縣警察隊長,認識了黃縣首富也是六合螳螂拳名傢丁子成,其後武館就設於丁子成所開但已歇業的北當鋪內。不久,參加了抗日戰爭,後來隨軍到了臺灣,成了臺灣「梅花螳螂拳」的開山始祖。李昆山在臺灣的主要傳人有李登五、孫鶴豐、李鴻傑、於峨一、李純德、崔維國等。在萊陽傳人有張壽山、張繼先等。張壽山再傳張炳鬥,張炳鬥是李昆山外孫,得到真傳,後曾跟螳螂名傢王玉山深造,着有「太極梅花螳螂拳體用全書」及長篇小說「螳螂拳史演義」,一九八二年擔任山東電視臺「武 鬆」電視劇武打設計;一九九二年開辦「青島市萊西市昆山武術學校」 嘌 霾簧偃瞬摹崔壽山,彭年,(1890-1969) 萊陽諸陸人。師承宋子德,傳煙臺一脈。其對螳螂 拳造詣頗深,他的最大貢獻在於重新編寫「螳螂拳譜」,該譜一脈相傳,是螳螂門的武學 經典。崔壽山曾任教於萊陽國術館,後到大連傳播,三十年代初到煙臺設館授徒,晚年回 家乡萊陽。其主要傳人有張楷堂、孫相庭、麯伸、徐鳳岐等。張楷堂,煙臺所城裏人,曾 師承煙臺武林赫赫有名的郝恆祿、郝恆信兄弟習「郝傢梅花螳螂拳」。三十年代初拜師崔 壽山學「太極螳螂拳」,苦練六年盡得真傳。張楷堂卒於一九九三年,終年八十三歲。繼 承其衣鉢者有周振東,現在煙臺發揚光大,是崔壽山一脈「太極螳螂拳」的嫡係傳人。另 徐鳳岐有傳人孫德等,也在煙臺傳播。最近出版了不少「太極螳螂」的影碟,對發展螳螂 拳作出了貢獻。麯伸,遼寧大連人,出生於一九一九年,原師承趙培起、王子章習秘宗拳 ,一九三四年拜崔壽山門下習太極螳螂拳,主傳東北吉林省一脈。
  王玉人,萊陽崔疃人,(1892-1976)宋子德之得意弟子,武功超卓,享有盛名。主傳 青島一脈,有太極螳螂青島派之稱,其武館設於青島,傳人遍布膠東。他兩個兒子王元亮 、王元幹盡得真傳,在青島、萊陽設館授徒,桃李滿門,主要傳人有呂國堂、劉美傑、李 飛林等。王傢兄弟在日本、俄羅斯等國傢也有傳人,其日本弟子有「螳螂拳大要」巨著問 世,是第一部由海外講述現今山東省太極螳螂拳係統的代表作,內容豐富精彩,可見其日 本傳人研究螳螂拳已達至登峰造極之境界。
  袁子(址),字紹周,師承薑化竜,是「梅花螳螂」傳播東北三省的另一支脈。主要 傳人有頂門弟子李端祿以及女兒袁俠。現今遼寧省丹東傳人最多。在二零零零年山東青島 國際武術錦標賽,筆者親眼目睹袁俠前輩下場表演,果然老當益壯,功力深厚。其主要傳 人有衣海峰、王寶吉、徐再興、王孝東等。 薑化竜一脈的「梅花螳螂拳」或名「太極螳螂拳」,在近百年的發展中是非常蓬勃的 。教授螳螂拳的武館遍布山東,名聲遠播,流傳極廣,成為山東省第一拳種。經歷幾代名 師的努力,寫下了螳螂拳發展的光輝歷史!
  (三) 趙竹溪太極螳螂 趙竹溪,字長青,(1900-1991)山東掖縣沙河鎮路旺村趙傢莊人。少年時在平度縣大 澤山智藏寺隨清泉和覺東大師習太祖門武藝。至十八歲時回沙河鎮德勝鑣局任鑣師,期間 遇青峰觀道士張萬秋學得太極「摩雲掌」。後離開鑣局返鄉,先後跟任豐瑞、遲守進習「 太極螳螂拳」。任、遲兩人師承孫元昌,而孫元昌是師承梁學香。(香港記載梁樹香,梁 樹香師承俠盜馬強,馬強師承侯傑,侯傑師承其兄候智遠,而侯智遠則師承王郎)趙竹溪 年約三十歲時南下廣州、香港、澳門經商,後闖蕩江湖賣藝,四海為傢,期間歷盡滄桑, 一言難盡!終憑其高強武功打出江山,在南方、海外竪起「太極螳螂」旗號。趙竹溪先後 在澳門、越南、香港等地傳播,至九十年代已是桃李滿天下,號稱傳人七萬之衆。其主要 傳人有煙臺一同南下的薑密齡,德高望重的鄺群威及其子趙漢麟以及「竹溪太極螳螂同學 會」歷屆主席及幹事計有:王秀英、陳國燊、許拱辰、鄧成安、葉德滋、鄧成寧、陳啓基 、黃添、黃清標、袁乃照、曹柏鏗、邱添、盧俊文、餘定邦、麥福馨、黃亮群、畲紹福、 謝永銘等。流傳於海外的美國有:鄧通治、吳秋、李火煙、方國梁、王林陵、蔣耀輝、鄭 華秋等,澳洲有謝賜榮、林子強等,加拿大有霍偉樂、黃傑漢、李智偉等。
  鄺群威,廣東人,卒於二零零三年二月,享年九十一歲。三十年代在澳門學藝,是趙竹溪的得意弟子。一九四四年獲派到「趙竹溪國術館」新橋分館執教。一九四五年趙竹溪 遠赴越南後,鄺群威便承擔起發揚「太極螳螂」的重任,在澳門、香港傳播數十年,桃李 滿門,是發展「竹溪太極螳螂」的主要功臣。在香港設有「群威太極螳螂國術會」,積極 參與各地的武術活動,在港、澳及海外的傳統武術界,建立了受人尊敬的地位!在二零零 二年元旦,筆者有幸與鄺師傅到廣州參加廣東省武協精武會武術表演,鄺師傅以年近九旬 高齡,還身體力行參與武術交流活動,這種難能可貴的尚武精神,永為武林人士所敬仰。 其主要傳人有:郭耀華、黃錦波、黃權、梁漢華、梁漢明、樊天華、吳國祥、謝延虎等。
  趙竹溪的「太極螳螂」是糅合了少林太祖門的精華及太極摩雲掌,已形成了自己的風 格和體係。尤其在器械方面,與現今山東省的「太極螳螂」已有很大區別。趙竹溪將許多 奇門兵器融合自己的體係,而拳術套路卻相對較山東同門為少。他在澳門期間,吸取了南 派詠春的優點,創編了「少林佛樁」一百零八式,豐富發展了本身的體係,故其傳人改稱 「竹溪太極螳螂」,以茲識別。而亦有稱作「山東少林太極螳螂門」。
  (四) 鮑光英梅花螳螂
  鮑光英,煙臺人。原習太祖長拳,後學梅花螳螂拳。先在煙臺當鏢師,九一八事件後南下香港,在荷李活道設館授徒與行醫,傳授「梅花螳螂」。其館頗有北路英雄氣慨,門前挂 有大帥旗上綉「教鬥山東螳螂武藝」幾個大字。鮑光英名望雖高,但擇徒甚嚴,故傳人不 多,主要有劉談峰、陳錦昌、霍耀池幾人。
  劉談峰學成於三十年代,後參加國內革命工作,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直至解放後往北京 任職,主要傳人有孟正源等人。據孟正源所稱,其師承武學為「梅花摔手螳螂」。劉談峰 留有鮑光英所傳「梅花摔手螳螂拳法要論」七篇;「秘傳梅花螳螂手法圖譜」一捲;「秘 傳雙手連環單手迴旋起點落點拍位圖譜」一捲;「秘傳螳螂拳劍單雙梅花絞絲圖譜」、「 秘傳陰陽交合五點梅花圖譜」等珍貴資料。這些資料據講為鮑光英前輩師叔所傳,是誰所 寫並無說明。劉談峰一脈主要流傳於北京。
  霍耀池,廣東順德人,其父在港經商,因此出生於香港。十餘歲時便師承鮑光英習武學醫 ,文武雙修。在香港淪陷後,以行走江湖賣藝為生,因實戰功夫了得,名冠省、港、澳, 人稱「江湖狀元霍耀池」。其後在廣州定居,設館於長壽西路,名叫「霍耀池中醫師螳螂 國術健身學院」,行醫授武,是「梅花螳螂」早期在南方的主要傳播人。其授武多年,傳 人無數,早年有所謂「十虎」之徒者如歐潛雲、蕭錦添、羅牛,黃梓芬等,至今能繼承衣 鉢發揚光大者有其兒子霍明森、霍明彬、霍明剛、霍明東等霍傢兄弟,徒弟有潘禮滔、黃 廣泉、嚴孝良等。一九八四年廣州成立「螳螂拳學會」,其傳人均積極參與,近幾年亦參 加「廣東省武協精武會」活動。潘禮滔、黃廣泉及霍傢兄弟傳人多不勝數,流傳於廣東、 香港一帶。
  鮑光英的「梅花螳螂」主要由劉談峰、霍耀池傳播。劉談峰主傳北京,故至今未見其風格 。而觀霍耀池一脈的「梅花螳螂拳」,其風格類似長拳,其理論基礎「四擊、八法、十二 型」等也是出於長拳、與劉談峰所傳理論頗不同。與現今山東之「梅花螳螂拳」風格區別 較大,套路亦各有不同。故雖然同名而其實質有別。另有關師承關係亦未能明確,劉談峰 、霍耀池二脈均無提到鮑光英師承何人?承傳體係如何?筆者在八四年曾請教當時出國訪 問路經廣州的中國武術團團長即原山東武術隊教練周永福,他分析講煙臺鮑光英、鮑光發 二兄弟原習長拳,其梅花螳螂拳應是出於薑化竜一脈的,至於是否屬實?有待鮑光英傳人考證。
拳術套路
  預備:雙腳並攏,腳尖朝前,直腿站立。兩臂自然下垂,雙手是掌,掌指朝下,掌心朝內。目視前方。(圖228)
  1.動作分解:(1)右腳嚮右跨一步,腳尖朝前,左腿微彎。頭嚮左轉,目視左方。(圖229)(2)嚮右轉腰調膀,雙手隨着轉腰調膀屈肘嚮左——上——右方劃弧擺動變鈎,右鈎位於頭的右側,比頭稍高,左鈎位於頭的右前側,高與肩平,雙鈎尖朝右前方,雙肘尖朝下;同時,左腳嚮右跨一步,位於右腳內側,成左丁步。目視左方。(圖230)2.用法:敵方用右手直着嚮我上部打來,我嚮右閃身,用右手刁他的手腕,左手拿他的肘部。3.力點:力點在五指。
  1.動作分解:(1)左腳嚮左跨一步,腿成四六步。嚮左轉身90°,左鈎變掌,隨着轉身嚮前左方劃弧,擺動到身前左側變鈎,鈎尖朝左後方,高與肩平,肘部微彎,肘尖朝左。目視左鈎。(圖231)(2)嚮左轉腰擰胯調膀,身嚮前探。右鈎內旋轉,隨着轉腰探身直臂嚮前方衝出,鈎尖朝右,高與眉平,左鈎變掌,外旋轉,屈肘收到右肘內側,腕嚮拇指邊彎麯,掌指朝上,掌心朝右,肘尖朝左下方;同時,腿變左麒麟步。目視右鈎頂。(圖232)
  2.用法:敵方用手嚮我上或中部直着打來,我左手采他來手之腕或小臂,用右手擊打他面部。
  3.力點:采敵方的腕或小臂時,力點在左手五指,擊打敵方面部時,力點在右鈎頂。
  1.動作分解:(1)接前式,身嚮後坐,嚮右轉腰擰胯調膀,腿變四六步。左拳變掌,外旋轉,隨着轉腰調膀嚮右後方劃弧,擺動到頭前,腕嚮拇指邊彎麯,掌指朝上,掌心朝右,高與頭平,肘部彎麯,肘尖朝下;同時,右拳外旋轉,嚮右後方劃弧,擺動到腹前,拳面朝前,拳心朝左,肘部彎麯,肘尖朝右下方。目視左掌。(圖244)(2)嚮左轉腰擰胯調膀,身嚮前探。右拳變掌,隨着轉腰探身嚮前——上——左方劃弧,擺動到頭前左側,腕嚮拇指邊彎麯,掌指朝上,掌心朝左,高與頭平;同時,左掌屈肘嚮右——下——後方劃弧擺動到腹前,腕嚮拇指邊彎麯,掌指朝前上方,掌心朝右,肘尖朝下。目視右掌。(圖245)(3)嚮左轉腰擰胯調膀,腿變左麻花步。雙掌各內旋轉,隨着轉腰調膀同時嚮下後方劃弧,擺動到身前,右掌在左掌前,雙腕朝掌背邊彎麯,雙掌指朝前,掌心朝下,高與胯平,雙肘微彎,左肘尖朝後,右肘尖朝右後方。目視右掌。(圖246)(4)腰嚮右轉。雙掌變拳,右拳外旋轉,雙拳隨着轉腰嚮後——上——前方劃弧,擺動到身前,右拳腕嚮拳心邊彎麯,拳面朝上,拳心朝後,高與頭平,肘部微彎,肘尖朝下,左拳位於右肘下方,拳面朝右前方,拳心朝下,肘部彎麯,肘尖朝左下方;同時,右腳嚮前上一步,腿成右麒麟步。目視右拳。(圖247)2.用法:敵方用雙拳連擊我面部,我用雙掌左右裏合,招出來拳,然後進右步,用右拳擊打他頭部。3.力點:招敵方來拳時,力點在左右掌心。擊打敵方頭部時,力點在右拳背。
包含詞
太極梅花螳螂拳少林梅花螳螂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