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中國 >西藏 >山南 >紮囊縣 > 桑耶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桑耶寺投訴電話 拉薩市旅遊投訴電話:0891-6650808 0891-6324691
  西藏旅遊投訴電話:0891-683419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從澤當沿雅魯藏布江至紮囊縣,那裏江闊水深,便於舟渡,以前,人們過江衹能靠牛皮船擺渡,如今用上了機動船,連汽車也可搭船過江,過江以北的海不日山上便是著名的桑耶寺所在,南岸便是敏珠林寺。
  桑耶寺始建於公元762年,是藏傳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廟,歷史上著名的古印度佛教與漢地佛教教義之爭便發生在這裏。桑耶寺是以古代印度婆羅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烏達波寺為藍本而建造的,經過歷代增修擴建,占地面積為4900多平方米,規模宏偉。
  歷史上著名的印度佛教與漢地佛教教義之爭便發生在這裏。桑耶寺是以古代印度婆羅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烏達波寺為藍本而建造的。主殿建成以後,歷代增修擴建,占地面積為4900多平方米,規模宏偉。
  
  整個建築群完全按照佛經中的大千世界佈局:宏偉的烏策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須彌山;太陽、月亮兩殿象徵宇宙中的日、月兩輪;烏策大殿四角的四座佛塔代表四大天王;大殿周圍均勻分佈有四大殿、八小殿,表示四鹹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環繞寺廟的圓形圍墻象徵世界外圍的鐵圍山。建築群占地面積11萬餘平方米。烏策大殿門口有一“興佛盟誓”碑。多吉德殿大門外右側有一吐蕃石碑,高3.8米,座高0.8米,碑文為古藏文(漢文為“吐蕃金石錄”)。主殿門前有石獅一對,獅高1.2米、寬0.47米、高0.76米,石座為方形,上雕有方形蓮花紋。
  
  寺內還有一對漢白玉石象,高1.05米,造型古樸、綫條柔美,富有唐代雕刻之風,是該寺現存石雕藝術的珍品。寺內還有一口大銅鐘,鐘高1.1米,直徑0.55米,鐘上鑄有古藏文,十分罕見。據《賢者喜宴》載,此銅鐘是西藏地區所鑄的第一口鐘。桑耶寺主殿回廊及配殿均有年代久遠的精美壁畫。
桑耶寺簡述
  素有“西藏第一座寺廟”美稱的桑耶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南紮囊縣雅魯藏布江北岸的紮瑪山麓,距離澤當鎮38公裏,是藏傳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廟。乘拉薩往澤當的便車,在桑耶渡口下車,需時3小時。亦可從澤當坐車到桑耶渡口,渡口距離澤當約30公裏。下車後乘機動船橫渡雅魯藏布江。
  桑耶寺建造年代大約是公元8世紀中葉, 吐蕃王朝第5代贊普赤鬆德贊時期,是藏傳佛教歷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廟,偏居於雅魯藏布江北岸海布日神山腳下。
  第5代贊普赤鬆德贊為唐朝金城公主之子,據說其出生後還曾圍繞着他上演了一出藏族版本的《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可正所謂少時蹉跎日後卻必成大器——赤鬆德贊後來成為一代明君,在藏族歷史上被稱為”師君三尊”之一。
  公元754年赤鬆德贊執政,為鞏固政權設計除掉了崇苯的大臣,並大力在雪域高原弘揚佛法抑製苯教。為此,他曾經先後兩次延請“外國專傢”——從印度迎請了高僧寂護,從烏杖那國請來了密宗大師蓮花生入藏傳經,使佛教由此開始在雪域高原紮下根來。
  桑耶寺於公元762年開始興建。寺院選址於藏王赤鬆德贊的出生地,藏王赤德祖贊的鼕宮附近。由蓮花生大師主持桑耶的建設,建築仍保持寂護大師的原設計,赤鬆德贊親自主持了奠基。
  寺院於公元779年建成後,赤鬆德贊邀請印度、漢地、於闐等地僧人住寺講經弘法,為寺廟做了許多工作。剃度七名貴族子弟出傢為僧為其中之一,這七人因而成為西藏第一批真正的住寺僧人。剃度為僧的數年後,這七人都被委任為講經的規範師,被後人奉為西藏藏傳佛教的先驅者,聲名顯赫於佛教界和西藏的歷史,史稱“桑耶七覺士”。赤鬆德贊弘佛抑苯,並宣佈吐蕃全民信仰佛教。
  這個名字的由來還很有意思。據說,為了滿足一下國王急於見到寺廟建好後景象的迫切之心,蓮花生大師再展神功,在自己的手心變幻出了寺院的幻影,赤鬆德贊驚呼一聲:“桑耶” (“出手意料”的意思),於是該寺也就因國王一聲驚語而被命名為桑耶寺。不過,比起前面那些繁瑣的名字來,藏王的這聲驚呼倒還容易上口一些。贊普赤鬆德贊除了驚呼出一個寺名以外還讓7名貴族子弟出傢為僧,這7人因而成為西藏第一批真正的住寺僧人,史稱”桑耶七覺士”,被後人奉為西藏藏傳佛教的先驅者,聲名顯赫於佛教界和西藏的歷史。
  桑耶寺以其殿塔林立,樓閣高闊,規模宏大,融合了藏、漢、印三種風格而造型完美的建築和題材廣博,技藝高超,繪塑精湛的壁畫造像,以及衆多木雕石刻、唐嘎等文物瑰寶而馳名於世。桑耶寺周圍緑樹成蔭,河渠縈繞,是國傢級雅礱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區之一。
桑耶寺的佈局
  桑耶寺-藏文意為"無邊寺"、"存想寺"或"超出想象寺院",因藏王赤鬆德贊創建時融合了藏、漢、印三種建築風格,所以被稱為"三樣寺"。位於紮朗縣雅魯藏布江北岸的桑耶鎮近內,始建於公元八世紀中葉,是藏族文物古跡中歷史悠久的著名寺院,也是有正規僧人的第一座完整的寺院。寺院內珍藏着西藏自吐蕃王朝以來各個時期的歷史、宗教、建築、壁畫、雕塑等多方面的遺産,集西藏古代文明之大成。《賢者喜宴》中曾贊道:"此寺是難以想象之建築,此世間無以倫比之寺院"。赤鬆德贊為了吸取父王赤德祖贊禁止苯教宏揚佛教而遭到暗害身亡的教訓,為了利用佛教來鞏固王室的統治和權益,赤鬆德贊用各種辦法除去了崇拜苯教的大臣,接着又先後從印度迎請著名佛學家寂護和著名佛教密宗大師蓮花生來藏傳播佛法,並决定興建桑耶寺桑耶寺地點由蓮花生選定,結構佈局由寂護設計,赤鬆德贊親自奠基動
  整個寺院的佈局,是按照佛經中的"大千世界"的結構佈局設計而成,是依照密宗的曼陀羅建造的:烏孜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須彌山,大殿周圍的四大殿表示四鹹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太陽、月亮殿象徵宇宙中的日、月兩殿,寺廟圍墻象徵世界外圍的鐵圍山;主殿四周又建紅、白、緑、黑四塔,以鎮服一切兇神邪魔,防止天災人禍的發生。圍墻四面各設一座大門,東大門為正門。寺院建成後,蓮花生在這裏剃度第一批藏人出傢為僧,號稱"七覺士"。此寺因而成為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齊全的佛教寺院。
  桑耶寺建築規模宏大,大小殿塔鱗次櫛比,其中以金碧輝煌的"烏孜"大殿為主體,代表釋迦牟尼出生、成佛、講法、捏盤的紅、白、緑、黑四塔和代表佛教中四大洲、八小洲的十二座神殿為輔體,組成一個宏大而完整的建築群,總面積約25000平方米。烏孜大殿是桑耶寺的中心主殿,面積達6000餘平方米。大殿正門南側墻邊有石碑一方,據傳說為赤鬆德贊所立,碑上有古藏文,反映了赤鬆德贊的興佛的情況。大門門廊上的額仿上,懸有一口唐式挂鐘,鐘上鑄有古藏文,據有關資料記載,此鐘為虔誠的佛教徒赤鬆德贊的第三妃所獻。
  大殿坐西朝東,高三層,式樣別緻。大殿和甬道回廊裏均繪滿了各種題材的壁畫。除了一些你在其他寺廟裏也能看到的傳統的宗教繪畫外,在桑耶寺烏孜大殿內圍墻中層廊道上有著名的“西藏史”壁畫,畫中記載了從遠古傳說的羅剎女與神猴結合繁衍藏族開始,一直到宗喀巴創立格魯派,止於9世達賴業績。壁畫長92米,洋洋灑灑,恢弘壯麗,被譽為西藏的“繪畫史記”。此外在烏孜大殿1層和2層有“桑耶寺史記”,2層的南側有“蓮花生傳記”等精美的壁畫。
  每層殿堂的空間很高,一般5.5米到6米之間。烏孜大殿的建築風格十分獨特,大殿底層采用藏式建築風格,中層采用漢式建築風格,上層采用印度建築風格。各層的壁畫和塑像也都按照各自的方式進行繪畫和雕塑。這種融藏、漢、印合壁的建築格調,在建築史上是非常罕見的。大殿內壁畫內容十分豐富,題材廣泛,題材除其它寺廟常見者外,還有“西藏史畫”、“桑耶史畫”、“蓮花生傳”、“舞蹈雜技”等等,其中“西藏史畫”自遠古傳說的羅薩女與神猴成婚,繁衍西藏最早人類畫起,直至九世達賴喇嘛的業績。整個畫面長達92米,被譽為西藏史記,在古今中外壁畫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桑耶寺的傳說
  第五代贊普赤鬆德贊為唐朝金城公主之子,據說其出生後還曾圍繞着他上演了一出藏族版本的《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可正所謂少時蹉跎日後卻必成大器--赤鬆德贊後來在藏族歷史上被稱為“師君三尊”之一。
  公元754年赤鬆德贊執政以後為鞏固政權的需要,設計除掉了崇苯的大臣,大力在雪域高原弘揚佛法抑製苯教。為此,他曾經先後兩次延請“外國專傢”一從印度迎請了高僧寂護,從烏杖那國請來了密宗大師蓮花生入藏傳經,使佛教由此開始在雪域高原紮下了根來。
  赤鬆德贊後又授命寂護建造西藏歷史上第一座寺廟桑耶寺,但建寺過程中卻屢建屢垮,原因據說是此地妖氣很盛,鬼魔橫行。想來寂護大師大概屬於書捲氣較重空有滿腹經綸那類“文化人”,對於這些邪魔外道就好像是“秀纔遇上了兵”,一點兒招也沒有。看着寺廟老是建不起來,英明的赤鬆德贊國王那個急的,慌忙就把精通密宗咒術擅長降魔伏妖的蓮花生請來幫忙,估計是病急亂投醫,國王就當大師是一柔道黑帶高手使了。不過大師也拽的厲害,和邪魔外道們飛沙走石一頓開打,其間自然免不了在四處空中來水裏去的(要不然現在桑耶和山南一帶怎麽會留下那麽多“戰鬥遺址”),街邊混混們玩真的哪兒玩得過武林正派,何況還是一“外援”,最後終於邪不壓正,妖魔們被一頓暴扁打的是鼻青瞼腫落花流水,最後有的是流落異鄉,逃到了偏僻的藏東崇山峻嶺中;有的是“陣前起義”,被大師招安改編成“政府軍”--成了佛教的護法神。
  桑耶寺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桑耶寺,藏文意為“吉祥永固天成桑耶大伽藍”,又或者“無邊寺”、“超出意想寺”、“三樣寺”等名稱,但一般總稱為“桑耶寺”。相傳,赤鬆德贊請來蓮花生大師為其建寺傳法後,為了滿足一下國王急於見到寺廟建好後景象的迫切之心,蓮花生施展法術,在自己的手心變幻出了寺院的幻影,赤鬆德贊見此景大驚,驚呼:“桑耶!”(“出乎意料”的意思)於是該寺得名“桑耶寺”。
桑耶寺旅遊
  參觀需時:2-3小時
  除了大殿裏的有些地方,在整個“鐵圍山”環繞的寺廟裏,大部分地方是可以拍攝的,當然為穩妥起見,最好能徵詢一下在場的僧侶,不用擔心,他們即使拒絶你也是滿面笑容的。拍攝桑耶獨特的圓形造型的最佳地點在桑耶寺前面的海布日神山上,體力不好的話就不用爬上山頂,在山腰一座佛塔處就可以了,當然由於樹木蔥籠,你看到的寺廟圓形造型不如在山頂上的那麽清晰。
  佛門聖地,最是清靜不過。要是和來朝聖的老鄉住在一個房間裏,你會發現自己都市裏養成的警惕之心在他(她)們真摯的笑容下是多麽的可笑和可憐。把你的擔心和包裹都放在房裏吧,儘管放心出去玩。
  乘拉薩往澤當的便車,在桑耶渡口下車,需時3小時。亦可從澤當坐車到桑耶渡口,渡口距離澤當約30公裏。下車後乘機動船橫渡雅魯藏布江。上岸後可坐貨車到桑耶寺門口。這裏的船傢及司機有時會多要錢,上車和上船前應問清楚收費。離開時,可循原路折返桑耶渡口,在路邊等候來往拉薩或澤當的便車及長途汽車。
佛教百科
  【桑耶寺】  西藏建造的第一座僧伽組織的佛教寺院。位於西藏札囊縣雅魯藏布江北岸,臨近吐蕃贊普鼕宮所在地紮瑪宮。由赤鬆德贊親自主持奠基修建,賜名為“貝紮瑪桑耶敏久爾倫吉主貝祖拉康”,意譯為吉祥紅岩思量無際不變頓成神殿。據《桑耶寺志》記載,桑耶寺係“卯年奠基,至卯年竣工”;《布敦佛教史》作“丁卯年奠基,己卯年竣工”,歷時十二年。其他史籍對建寺時間說法各異,大致在8世紀後半期。
    印度佛教僧人寂護和蓮花生仿印度的奧坦陀布黎寺形製,設計修建此寺。主殿三層象徵須彌山;四方有四殿,象徵四大洲;四殿又各有兩配殿,象徵八小洲;主殿之南北兩處又各建一殿,象徵日、月二輪;主殿四角建有白、青、緑、紅四色捨利塔,象徵四大天王;外有垣墻圍繞,象徵鐵圍山。以佛教對世界結構的想象,具體化為寺院建築的形式,這種建築藝術,對西藏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主殿為金頂三層樓閣,內部結構分別具有藏(下)、漢(中)和印度(上)三種建築式樣和雕塑風格,因此也有“三樣寺”之稱。這一特點反映了當時漢族地區和印度佛教勢力並存和在文化上彼此吸收的歷史事實。主殿內有塑像七十八尊,佛教畫圖十四幅,其他殿堂內的塑像和壁畫也很多。該寺的建成,象徵極力扶植佛教的吐蕃王室在與維護本教地位的舊貴族之間長期鬥爭的初步勝利,意味着吐蕃王室權力的加強。建寺後,由寂護任堪布,迎請高僧講經傳法,並剃度七名貴族子弟出傢,史稱“七覺士”,為吐蕃社會建立僧伽制度之始。隨後王室又規定了對寺院和僧人的供養,製訂教戒法規,更在寺內建立興佛證盟碑,以誓文確定佛教的主導地位。建寺後不久即在寺內建立譯場,由來自印度和漢地的高僧和藏族譯師共同翻譯大量的顯密經籍,譯經事業甚為發達。據說《丹噶目錄》即編製於這一時期。
    由於該寺是最早傳播舊密法的寺院,藏傳佛教寧瑪派興起後,該寺屬寧瑪派。後因薩迦派曾出資修復,寺政又由薩迦派掌管一部分。該寺原有多種造型的殿堂和佛塔,但因多次火災及年久失修,許多殿宇已蕩然無存,目前僅存建築主體及遺址二十餘處。(孫文景)
百科大全
  Sangyesi
  桑耶寺
  西藏建造的第一座僧伽組織的佛教寺院。位於西藏札囊縣雅魯藏布江北岸,臨近吐蕃贊普鼕宮所在地紮瑪宮。由赤鬆德贊親自主持奠基修建,賜名為“貝紮瑪桑耶敏久爾倫吉主貝祖拉康”,意譯為吉祥紅岩思量無際不變頓成神殿。據《桑耶寺志》記載,桑耶寺係“卯年奠基,至卯年竣工”;《布敦佛教史》作“丁卯年奠基,己卯年竣工”,歷時十二年。其他史籍對建寺時間說法各異,大致在8世紀後半期。
  印度佛教僧人寂護和蓮花生仿印度的奧坦陀布黎寺形製,設計修建此寺。主殿三層象徵須彌山;四方有四殿,象徵四大洲;四殿又各有兩配殿,象徵八小洲;主殿之南北兩處又各建一殿,象徵日、月二輪;主殿四角建有白、青、緑、紅四色捨利塔,象徵四大天王;外有垣墻圍繞,象徵鐵圍山。以佛教對世界結構的想象,具體化為寺院建築的形式,這種建築藝術,對西藏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主殿為金頂三層樓閣,內部結構分別具有藏(下)、漢(中)和印度(上)三種建築式樣和雕塑風格,因此也有“三樣寺”之稱。這一特點反映了當時漢族地區和印度佛教勢力並存和在文化上彼此吸收的歷史事實。主殿內有塑像七十八尊,佛教畫圖十四幅,其他殿堂內的塑像和壁畫也很多。該寺的建成,象徵極力扶植佛教的吐蕃王室在與維護本教地位的舊貴族之間長期鬥爭的初步勝利,意味着吐蕃王室權力的加強。建寺後,由寂護任堪布,迎請高僧講經傳法,並剃度七名貴族子弟出傢,史稱“七覺士”,為吐蕃社會建立僧伽制度之始。隨後王室又規定了對寺院和僧人的供養,製訂教戒法規,更在寺內建立興佛證盟碑,以誓文確定佛教的主導地位。建寺後不久即在寺內建立譯場,由來自印度和漢地的高僧和藏族譯師共同翻譯大量的顯密經籍,譯經事業甚為發達。據說《丹噶目錄》即編製於這一時期。
  由於該寺是最早傳播舊密法的寺院,藏傳佛教寧瑪派興起後,該寺屬寧瑪派。後因薩迦派曾出資修復,寺政又由薩迦派掌管一部分。該寺原有多種造型的殿堂和佛塔,但因多次火災及年久失修,許多殿宇已蕩然無存,目前僅存建築主體及遺址二十餘處。
  (孫文景)
包含詞
山南桑耶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