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大陸鸚鵡族 : 牡丹鸚鵡屬 > 桃臉情侶鸚鵡
目錄
No. 1
桃脸情侣鹦鹉
  【物種名稱】 桃臉情侶鸚鵡
  【又 名】 桃面愛情鳥、桃臉牡丹鸚鵡、小鸚
  【拉丁學名】 agapornis roseicollis
  【英文名稱】 peach-faced lovebird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非洲鸚鵡族
  【整體概述】
  身長:15公分(6吋)
  亞種:目前有一種已知亞種為angola peach-faced lovebird(agapornis r. catumbella)
  外型:這種鸚鵡鳥體為緑色,前額、眼睛後方的細窄條狀羽毛為紅色;頭頂、鳥喙和眼睛之間、臉頰、喉嚨和胸部上方為粉紅色;身體兩側、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黃緑色;尾部為亮藍色,尾巴上方緑色,內側藍色;翅膀內側覆羽為緑色,並帶點淺藍;鳥喙黃白色,虹膜深棕色。幼鳥的鳥喙會帶有黑色,頭部為灰粉紅色,要4個月後才能長成和成鳥一般的體色。
  桃臉情侶鸚鵡是國內最普遍的小型鸚鵡之一,也是最體型最大的愛情鳥(體重約50至60公剋),體長略短於黑翅情侶鳥鸚鵡,但體重較重,有各式各樣不同色係的變種,也是一般入門者最常選購的鳥種之一,叫聲雖不大,但是聲音尖銳,常會吵雜,個性十分活潑、愛玩與好奇,與主人從小有良好互動的手養鳥喜愛親近人,有些也會很調皮、捉摸不定,行動很敏捷,一不小心常常會逃脫,可以修剪羽毛防範飛走的可能性,在野外共有2種亞種。
  棲息環境和習性:桃面愛情鳥主要棲息於海拔1600米充滿灌木叢和樹木的乾燥多岩地區,偶爾會前往棕櫚樹叢區、農耕區和沿著水源流過的棲息地,平常活動的地區不會離水源太遠。平時他們大多組成12衹左右的群體,偶爾會聚集比較龐大的族群;平時在群體中總是喜歡彼此爭吵不休,非常吵雜;平時會漫無目的的覓食,遇到水源處就會停下來,等到水源幹涸以後,鳥群就會繼續移動尋找下一個水源,他們非常依賴水源,一天之中往往要前往水源處好幾次;有時候農作物成熟時他們會大批聚集覓食,被當地農民視為害鳥。
  桃臉情侶鸚鵡主要棲息在海拔1500m以下的乾燥林地內,從次沙漠地帶的乾燥草原、熱帶草原林地、岩石地形區、河流旁的林地、棕櫚樹林到農作物區都是常活動的範圍,主要的棲息處都在水源區附近,一般都是5至20衹左右一起活動,但在覓食時與至水源地喝水時會數百衹聚集,主要食物為種子,有時會在地上吃草類種子,也常至農田內吃小米慄及玉米,或到果園及花園吃葵花子,在許多地區被視為嚴重破壞農作物的害鳥,天氣冷時會數衹棲於樹枝上緊靠在一起,通常築巢在岩石裂縫中或占據別種鳥的巢。
  食物:桃面愛情鳥主要以種子、漿果、水果為食。會定期前往農耕區覓食成熟的𠔌類作物,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害。
  桃臉情侶鸚鵡多年在人工飼養的培育下,有了很多不同羽色的品種。
  以羽色變體分類:
  1. 荷蘭藍(dutch blue)
  2. 白麵藍(white face blue)
  3. 海水緑(seagreen)
  4. 橙面(orange-face)
  5. 淡棕(fallow)
  6. 美國黃(american yellow)
  7. 日本黃(japanese yellow)
  8. 澳洲雜色australian receive pied)
  9. 美國玉桂(american cinnamon)
  10. 澳洲玉桂(australia chinnamon
  11. 美國銀(american silver)
  12. 橙面黃身(lutino)
  13. 草蛉緑 (lacewing)
  14. 美國紫羅蘭(american violet)
  15. 丹麥紫羅蘭(danish violet)
  16. 翡翠係 (jade)
  17. 橄欖係 (olive)
  【地理分佈】
  棲息地:納米比亞南部的橘河、南非開普省北部、東非的博茨瓦納等地。非洲西南方,包括安哥拉等國
  【繁殖】
  在2-3月及4-10月會進入繁殖季,僅母鳥孵蛋,窩卵數約4-6顆;人工培育出的桃面愛情鳥變種非常的多,價位也隨着其稀少程度而不同,籠養鳥十分活潑好動,是很健壯的鳥兒,喜愛鳴叫,有時很吵雜,愛啃咬,玩具及新鮮樹枝可酌量提供,除了一般提供的混合種子外,蔬菜水果、𠔌物等食物的提供可以使它們更健康。
  繁殖難度低,適合剛入門者做繁殖嘗試,群養繁殖也能有不錯的效果,全年均能繁殖,可提供築巢所需之稻草、樹枝、樹葉等供它們使用,約在交配後10天會生下第一顆蛋,每隔一天下一顆蛋,一窩約産4-6顆蛋,在6、7天後即可檢查蛋有無受精,孵化期約21-23天,30-35天後幼鳥羽毛長成,親鳥有時可能因礦物質缺乏而拔幼鳥的羽毛,在雛鳥孵出後的期間宜提供營養且豐富的食物,抓出手養最佳天數約10-14天,不宜太晚將幼鳥移出巢外。
名稱種類 Name Type
  【物種名稱】 桃臉情侶鸚
  【中文別名】 桃面愛情鳥、桃臉牡丹鸚鵡、小鸚
  【拉丁學名】 Agapornis roseicollis
  【英文名稱】 Peach-faced Lovebird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非洲鸚鵡族
No. 3
  【物種名稱】 桃臉情侶鸚鵡
  【又名】 桃面愛情鳥、桃臉牡丹鸚鵡、小鸚
  【拉丁學名】 agapornis roseicollis
  【英文名稱】 peach-faced lovebird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非洲鸚鵡族
  【整體概述】
  身長:15公分(6吋)
  亞種:目前有一種已知亞種為angola peach-faced lovebird(agapornis r. catumbella)
  外型:這種鸚鵡鳥體為緑色,前額、眼睛後方的細窄條狀羽毛為紅色;頭頂、鳥喙和眼睛之間、臉頰、喉嚨和胸部上方為粉紅色;身體兩側、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黃緑色;尾部為亮藍色,尾巴上方緑色,內側藍色;翅膀內側覆羽為緑色,並帶點淺藍;鳥喙黃白色,虹膜深棕色。幼鳥的鳥喙會帶有黑色,頭部為灰粉紅色,要4個月後才能長成和成鳥一般的體色。
  桃臉情侶鸚鵡是國內最普遍的小型鸚鵡之一,也是最體型最大的愛情鳥(體重約50至60公剋),體長略短於黑翅情侶鳥鸚鵡,但體重較重,有各式各樣不同色係的變種,也是一般入門者最常選購的鳥種之一,叫聲雖不大,但是聲音尖銳,常會吵雜,個性十分活潑、愛玩與好奇,與主人從小有良好互動的手養鳥喜愛親近人,有些也會很調皮、捉摸不定,行動很敏捷,一不小心常常會逃脫,可以修剪羽毛防範飛走的可能性,在野外共有2種亞種。
  棲息環境和習性:桃面愛情鳥主要棲息於海拔1600米充滿灌木叢和樹木的乾燥多岩地區,偶爾會前往棕櫚樹叢區、農耕區和沿著水源流過的棲息地,平常活動的地區不會離水源太遠。平時他們大多組成12衹左右的群體,偶爾會聚集比較龐大的族群;平時在群體中總是喜歡彼此爭吵不休,非常吵雜;平時會漫無目的的覓食,遇到水源處就會停下來,等到水源幹涸以後,鳥群就會繼續移動尋找下一個水源,他們非常依賴水源,一天之中往往要前往水源處好幾次;有時候農作物成熟時他們會大批聚集覓食,被當地農民視為害鳥。
  桃臉情侶鸚鵡主要棲息在海拔1500m以下的乾燥林地內,從次沙漠地帶的乾燥草原、熱帶草原林地、岩石地形區、河流旁的林地、棕櫚樹林到農作物區都是常活動的範圍,主要的棲息處都在水源區附近,一般都是5至20衹左右一起活動,但在覓食時與至水源地喝水時會數百衹聚集,主要食物為種子,有時會在地上吃草類種子,也常至農田內吃小米慄及玉米,或到果園及花園吃葵花子,在許多地區被視為嚴重破壞農作物的害鳥,天氣冷時會數衹棲於樹枝上緊靠在一起,通常築巢在岩石裂縫中或占據別種鳥的巢。
  食物:桃面愛情鳥主要以種子、漿果、水果為食。會定期前往農耕區覓食成熟的𠔌類作物,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害。
  桃臉情侶鸚鵡多年在人工飼養的培育下,有了很多不同羽色的品種。
  以羽色變體分類:
  1. 荷蘭藍(dutch blue)
  2. 白麵藍(white face blue)
  3. 海水緑(seagreen)
  4. 橙面(orange-face)
  5. 淡棕(fallow)
  6. 美國黃(american yellow)
  7. 日本黃(japanese yellow)
  8. 澳洲雜色australian receive pied)
  9. 美國玉桂(american cinnamon)
  10. 澳洲玉桂(australia chinnamon
  11. 美國銀(american silver)
  12. 橙面黃身(lutino)
  13. 草蛉緑 (lacewing)
  14. 美國紫羅蘭(american violet)
  15. 丹麥紫羅蘭(danish violet)
  16. 翡翠係 (jade)
  17. 橄欖係 (olive)
  【地理分佈】
  棲息地:納米比亞南部的橘河、南非開普省北部、東非的博茨瓦納等地。非洲西南方,包括安哥拉等國
  【繁殖】
  在2-3月及4-10月會進入繁殖季,僅母鳥孵蛋,窩卵數約4-6顆;人工培育出的桃面愛情鳥變種非常的多,價位也隨着其稀少程度而不同,籠養鳥十分活潑好動,是很健壯的鳥兒,喜愛鳴叫,有時很吵雜,愛啃咬,玩具及新鮮樹枝可酌量提供,除了一般提供的混合種子外,蔬菜水果、𠔌物等食物的提供可以使它們更健康。
  繁殖難度低,適合剛入門者做繁殖嘗試,群養繁殖也能有不錯的效果,全年均能繁殖,可提供築巢所需之稻草、樹枝、樹葉等供它們使用,約在交配後10天會生下第一顆蛋,每隔一天下一顆蛋,一窩約産4-6顆蛋,在6、7天後即可檢查蛋有無受精,孵化期約21-23天,30-35天後幼鳥羽毛長成,親鳥有時可能因礦物質缺乏而拔幼鳥的羽毛,在雛鳥孵出後的期間宜提供營養且豐富的食物,抓出手養最佳天數約10-14天,不宜太晚將幼鳥移出巢外。
外形特徵 Shape features
桃脸情侣鹦鹉 外形特征
  身長:15公分(6吋)
  亞種:目前有一種已知亞種為Angola Peach-faced Lovebird(Agapornis r. catumbella)
  外型:這種鸚鵡鳥體為緑色,前額、眼睛後方的細窄條狀羽毛為紅色;頭頂、鳥喙和眼睛之間、臉頰、喉嚨和胸部上方為粉紅色;身體兩側、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黃緑色;尾部為亮藍色,尾巴上方緑色,內側藍色;翅膀內側覆羽為緑色,並帶點淺藍;鳥喙黃白色,虹膜深棕色。幼鳥的鳥喙會帶有黑色,頭部為灰粉紅色,要4個月後才能長成和成鳥一般的體色。
  桃臉情侶鸚鵡是國內最普遍的小型鸚鵡之一,也是最體型最大的愛情鳥(體重約50至60公剋),體長略短於黑翅情侶鳥鸚鵡,但體重較重,有各式各樣不同色係的變種,也是一般入門者最常選購的鳥種之一,叫聲雖不大,但是聲音尖銳,常會吵雜,個性十分活潑、愛玩與好奇,與主人從小有良好互動的手養鳥喜愛親近人,有些也會很調皮、捉摸不定,行動很敏捷,一不小心常常會逃脫,可以修剪羽毛防範飛走的可能性,在野外共有2種亞種。
分佈範圍 Distribution
  棲息地:納米比亞南部的橘河、南非開普省北部、東非的博茨瓦納等地。非洲西南方,包括安哥拉等國。
生活環境 Environment
  桃面愛情鳥主要棲息於海拔1600米充滿灌木叢和樹木的乾燥多岩地區,偶爾會前往棕櫚樹叢區、農耕區和沿著水源流過的棲息地,平常活動的地區不會離水源太遠。平時他們大多組成12衹左右的群體,偶爾會聚集比較龐大的族群;平時在群體中總是喜歡彼此爭吵不休,非常吵雜;平時會漫無目的的覓食,遇到水源處就會停下來,等到水源幹涸以後,鳥群就會繼續移動尋找下一個水源,他們非常依賴水源,一天之中往往要前往水源處好幾次;有時候農作物成熟時他們會大批聚集覓食,被當地農民視為害鳥。
生活習性 Habits
桃脸情侣鹦鹉 生活习性
  桃臉情侶鸚鵡主要棲息在海拔1500m以下的乾燥林地內,從次沙漠地帶的乾燥草原、熱帶草原林地、岩石地形區、河流旁的林地、棕櫚樹林到農作物區都是常活動的範圍,主要的棲息處都在水源區附近,一般都是5至20衹左右一起活動,但在覓食時與至水源地喝水時會數百衹聚集,主要食物為種子,有時會在地上吃草類種子,也常至農田內吃小米慄及玉米,或到果園及花園吃葵花子,在許多地區被視為嚴重破壞農作物的害鳥,天氣冷時會數衹棲於樹枝上緊靠在一起,通常築巢在岩石裂縫中或占據別種鳥的巢。
  食物:桃面愛情鳥主要以種子、漿果、水果為食。會定期前往農耕區覓食成熟的𠔌類作物,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害。
生長繁殖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在2-3月及4-10月會進入繁殖季,僅母鳥孵蛋,窩卵數約4-6顆;人工培育出的桃面愛情鳥變種非常的多,價位也隨着其稀少程度而不同,籠養鳥十分活潑好動,是很健壯的鳥兒,喜愛鳴叫,有時很吵雜,愛啃咬,玩具及新鮮樹枝可酌量提供,除了一般提供的混合種子外,蔬菜水果、𠔌物等食物的提供可以使它們更健康。
  繁殖難度低,適合剛入門者做繁殖嘗試,群養繁殖也能有不錯的效果,全年均能繁殖,可提供築巢所需之稻草、樹枝、樹葉等供它們使用,約在交配後10天會生下第一顆蛋,每隔一天下一顆蛋,一窩約産4-6顆蛋,在6、7天後即可檢查蛋有無受精,孵化期約21-23天,30-35天後幼鳥羽毛長成,親鳥有時可能因礦物質缺乏而拔幼鳥的羽毛,在雛鳥孵出後的期間宜提供營養且豐富的食物,抓出手養最佳天數約10-14天,不宜太晚將幼鳥移出巢外。
種群現狀 Population Status
  桃臉情侶鸚鵡多年在人工飼養的培育下,有了很多不同羽色的品種:
  1. 荷蘭藍(Dutch Blue)
  2. 白麵藍(White Face Blue)
  3. 海水緑(Seagreen)
  4. 橙面(Orange-Face)
  5. 淡棕(Fallow)
  6. 美國黃(American Yellow)
  7. 日本黃(Japanese Yellow)
  8. 澳洲雜色Australian Receive Pied)
  9. 美國玉桂(American Cinnamon)
  10. 澳洲玉桂(Australia Chinnamon
  11. 美國銀(American Silver)
  12. 橙面黃身(Lutino)
  13. 草蛉緑 (Lacewing)
  14. 美國紫羅蘭(American Violet)
  15. 丹麥紫羅蘭(Danish Violet)
  16. 翡翠係 (Jade)
  17. 橄欖係 (olive)
英文解釋
  1. lat.:  Agapornis roseicol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