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紅頸天牛
分類地位 昆蟲綱insecta 鞘翅目coleoptera 天牛科 cerambycidae
桃紅頸天牛體黑色,有光亮;前胸背板紅色,背面有4個光滑疣突,具角狀側枝刺;鞘翅翅面光滑,基部比前胸寬,端部漸狹;雄蟲觸角成蟲有兩種色型:一種是身體黑色發亮和前胸棕紅色的“紅頸型”,另一種是全體黑色發亮的“黑頸”型。據初步瞭解,福建、湖北有“紅頸”和“黑頸”兩型的個體,而長江以北如山西、河北等地衹見有“紅頸”個體。成蟲體長約28-37毫米,體黑色發亮,前胸背面大部分為光亮的棕紅色或完全黑色。頭黑色,腹面有許多橫皺,頭頂部兩眼間有深凹。觸角藍紫色,基部兩側各有一葉狀突起。前胸兩側各有刺突一個,背面有4個瘤突。鞘翅表面光滑,基部較前胸為寬,後端較狹。雄蟲身體比雌蟲小,前胸腹面密佈刻點,觸角超過蟲體5節;雌蟲前胸腹面有許多橫皺,觸角超過蟲體兩節。
卵卵圓形,乳白色,長約6-7毫米。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約42-52毫米,乳白色,前胸較寬廣。身體前半部各節略呈扁長方形,後半部稍呈圓筒形,體兩側密生黃棕色細毛。前胸背板前半部橫列4個黃褐色斑塊,背面的兩個各呈橫長方形,前緣中央有凹缺,後半部背面談色,有縱皺紋;位於兩側的黃褐色斑塊略呈三角形。胴部各節的背面和腹面都稍微隆起,並有橫皺紋。
蛹體長35毫米左右,初為乳白色,後漸變為黃褐色。前胸兩側各有一刺突。
生物學特性此蟲一般二年(少數三年)發生l代,以幼齡幼蟲(第1年)和老熟幼蟲(第2年)越鼕。成蟲於5-8月間出現;各地成蟲出現期自南至北依次推遲。福建和南方各省於5月下旬成蟲盛見;湖北於6月上中旬成蟲出現最多;成蟲終見期在7月上旬。河北成蟲於7月上中旬盛見;山東成蟲於7月上旬至8月中旬出現;北京7月中旬至8月中旬為成蟲出現盛期。
成蟲羽化後在樹幹蛀道中停留3-5天後外出活動。雌成蟲遇驚擾即行飛逃,雄成蟲則嘧弒芑蜃允魃獻瓜攏淙氬葜小3沙嬙獬齷疃?-3天後開始交尾産卵。常見成蟲於午間在枝條上棲息或交尾。卵産在枝幹樹皮縫隙中。幼壯樹僅主幹上有裂縫,老樹主幹和主枝基部都有裂縫可以産卵。一般近土面35釐米以內樹幹産卵最多,産卵期5-7天。産卵後不久成蟲便死去。
卵經過7-8天孵化為幼蟲,幼蟲孵出後嚮下蛀食韌皮部,當年生長至6-10毫米,就在此皮層中越鼕。次年春天幼蟲恢復活動,繼續嚮下由皮層逐漸蛀食至木質部表層,先形成短淺的橢圓形蛀道,中部凹陷;至夏天體長30毫米左右時,由蛀道中部蛀入木質部深處,蛀道不規則,入鼕成長的幼蟲即在此蛀道中越鼕。第3年春繼續蛀害,4-6月幼蟲老熟時用分泌物沾結木屑在蛀道內作室化蛹。幼蟲期歷時約一年又11個月。蛹室在蛀道的末端,成長幼蟲越鼕前就做好了通嚮外界的羽化孔,未羽化外出前,孔外樹皮仍保持完好。幼蟲由上而下蛀食,在樹幹中蛀成彎麯無規則的孔道。蛀道可到達主幹地面下2-3寸。幼蟲一生鑽蛀隧道全長約50-60釐米。在樹幹的蛀孔外及地面上常大量堆積有排出的紅褐色糞屑。受害嚴重的樹幹中空,樹勢衰弱,以致枯死。
防治方法成蟲出現期(5-7月)在一個果園一般不超過10餘天,並且比較整齊,在此期間捕打成蟲,收效較大。河北懷來縣群衆發現,桃紅頸天牛12一13時從樹冠下到樹幹基部,群集休息,可以捕捉,連續數天,基本可以控製為害。
桃黃頸天牛專門蛀食桃樹,它與桃紅頸天牛的區別就在於該種的前胸背面為黃色,足末端也為黃色。
超過體長4~5節,雌蟲超過1~2節。它體長28~37mm。主要分佈於北京、東北、河北、河南、江蘇等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