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渚古城聯繫方式地址:臺州臨海市桃渚鎮城裏村郵編317012
電話:0576-57800955780229桃渚古城投訴電話臺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76-8535755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桃渚古城是坑倭英雄戚繼光將軍在此大敗倭寇而聞名,她建於明正統八年,由戶部右侍郎焦宏親自督造,是古代從海上進入臺州府城的要衝,軍事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極其險要。當時浙江東南沿海為抗倭而設的衛所,所城有41座,桃渚城就是其中之一。明朝的軍隊按衛、所編製,大致112人為百戶所,長官叫百戶,1120人為千戶所,屬於海門衛管轄,古城原高二丈一尺,周圍二裏七十步,城上有臺,臺上有樓,極其堅固。現在平均高度4.5米,周長1400米,城基寬10米。有東、南、西三座城門,城門外築有甕城,又開城門,即都是兩進城門。東西城門上原各長有大小一樣,形狀相似的娑樸樹,造型雅緻,為大自然造化,東甕城邊這棵娑樸樹雖顯蒼老,但仍蒼勁挺拔。據雲,東西城邊兩棵娑樸樹身高30餘米,樹幹直徑1.5米,呈傘蓋形。它歷經500多年風雨,如今生機勃勃,象徵桃渚的萬古昌盛,所以後人謂之“風水樹”。抗倭陳列館是為了紀念抗倭名將戚繼光轉戰南北,蕩平倭寇,保衛國疆,保衛人民的不朽功勳,激發愛國主義情懷,加強革命傳統教育,發揮歷史文物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作用而建立的。陳列館建於1993年4月,面積900多平方米。四周圍墻仿明建築的臺門,由著名書法傢盧樂群先生書額:“桃渚抗倭陳列館”,兩邊對聯由椒江市戚繼光紀念館王及先生篆對:“建敵臺桃渚啓萬裏長城先導,平倭寇閩浙為中華民族英雄”。內門橫額“砥礪山河”,是臺州地委副書記李成昌題寫;門聯“懷古何須遊赤壁,禦侮誰不憶桃渚”,係張崇文將軍的手跡。走進陳列館,迎面立着是戚繼光塑像,襯着背景桃渚城的遠山近水的壁畫,煞是英姿豪爽。陳列館分成五室,東一室為文物史料,展出城磚,戚繼光表功碑、軍刀、鴛鴦陣等。東二室是名人書畫,陳列以臺州為主的名傢書畫作品;西一室為“戚繼光臺州抗倭”組畫,係統簡要地反映戚繼光在臺州抗倭的全過程,共20幅,西二室為桃渚風光,它陳列桃渚秀美的海濱風光,共43幅彩擴組畫。城內後所山的東麓,因山坡隆起似嶠,並且常有鶴群在此棲息,所以稱鶴嶠。在這裏建起的書院,自然地便叫鶴嶠書院了。鶴嶠書院,始建於清朝乾隆十五年,嘉慶二十五年焚於火,城裏人郎正齋重建,現在古楓侵空,翠柏森森,遺址靜謐清幽,衹是不見了當年書院規模。這裏曾出過不少現代著名教育傢,國傢教委顧問林迪生,曾就學於這個書院,臺州辛亥革命傑出人物楊鎮毅,曾在這裏擔任書院山長。這裏的位置正處在抗倭陳列館上方,天妃宮東南側,行書“勝景”兩大字,是原鐵道兵政治部副主任張宗文將軍於1990年題寫的。天妃宮始建於明正統初年,屢建屢焚。現在保存的天妃宮,有廟宇三間,坐東朝西。天妃宮古時地處海崖之巔,面對浩瀚大洋,有利海上商賈、捕撈者,時多為福建人。他們十分信奉海神——天妃,為避風暴,祈求天妃保護,故天妃宮初時為福建人所建。在五百多年過去了,滄海桑田,虔誠群衆信奉天妃威靈與日俱增,朝暮焚香,四時供祭,香火興盛。緊靠天妃宮後墻東側的石柱天燈,柱高2.8米,體正方,邊寬20公分。柱端裝有正方石塊,石高15公分,邊寬45公分,用以置放燈具,石柱四邊刻有“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涇”,“南無大乘妙法蓮華涇”、“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四佛號,以祈求上佛保護。因久經風雨浸淋,苔蘚青黝,字跡侵蝕,但細琢可辨。據雲,石柱天燈立於元末明初,專為商賈、捕撈者設置。它暮時點燃,徹夜通明:一用提示方位、地名;二用揭示礁石,註意安全。前面便是東敵臺遺址,她是桃渚城的製高點,俗稱“蚶蒂”。敵臺即燎望臺,可燎望敵人動態,東、西敵臺,臺上有樓,據說是北京的敵臺還是戚繼光從桃渚帶過去,東敵臺遺址高聳,四周古跡風光,可盡收眼底:一能遙看那傲空獨立於上塘山巔的烽火臺,又稱烽堠,是古代戰爭報警設施;二能俯瞰桃江十三渚,可觀五竜搶珠的水鄉風光;三能極目城郊北山的將臺山。在桃渚城頭嚮東眺望,那傲空獨立於上塘山巔的石堡,便是烽火臺。烽火臺,又稱烽堠,是古代戰爭中報警的設施。發現敵人來了,日城燒煙,夜裏燃光,迅速傳遞信息,與桃渚城相關的烽火臺有7座,都是明代為抗倭而設置的上塘烽火臺。當時她隸屬於桃渚千戶所,是現存最完整的一座,一斂下寬,臺基9米見方,臺口6米見方,都用石塊砌築而成。這裏是摩崖石刻“眺遠”兩個大字的遺址,題款係“明楚將軍鬍海”,鬍海,字海洋,定遠人,洪武進隨大將軍徐達攻打盧州,英勇善戰,遍體金瘡,而鬥益力,立了大功。對於“眺遠”岩前人曾有描述:“山頂有一巨石如盤,擎出雲表,憑虛一覽,則海闊天低,茫茫天際。時天光開霽,數十裏一目可鑒”。並賦詩道:滄海扶桑一目空,摩崖記勝有鬍公。銀鈎鐵畫真顔柳,猶見當年下筆工。位於“眺遠”崖西側的護碑亭,於1986年專為保護明《新建敵臺碑記》的石碑而建。亭子在危崖上翼然凌空,突兀奇巧。她是仿明式建築,結構古雅精巧。亭子中間,端然立着一座石碑,基座高0.31米,碑身高1.6米,寬0.83米,厚0.11米,鎸刻着《新建敵臺碑記》。在護碑亭西南萬鬆徑中,楷書“鎮海”兩大字,旁無題款,但字體風格大小均與“眺遠”相似。據考查係明代書法傢鮑大謀手跡,主要歌頌戚將軍轉戰爭南北,蕩平倭寇的功績,前人曾有賦詩:鎮定岩疆數百春,竜盤虎踞勢崢嶸。鮑公健筆千秋在,半為苔痕蘚影縈。在城此遊步道邊有一棵在同一根基上長兩棵樹幹的150餘歲夫妻鬆,此樹在距地面0.3米處分叉,兩樹高20餘米,樹幹直徑0.4米,呈凵形生長,傾斜彎麯嚮上,遍體竜鱗斑痕,但情趣橫生。兩樹樹枝、樹冠縱橫交錯,相依顧盼。雌樹幹挺枝勁針葉翠,在分叉9米處長出兩枝彎麯如臂的枝幹,欲攔腰摟抱雄樹;雄樹在分叉12米處長出一枝幹似長臂高高伸嚮雌樹,你攙我扶互呵護,遠看渾然一樹,如緑形一堆,正可謂一對“壽星夫妻”。好了,現在我們往北看,這是清代左營守備衙門的舊址。清代緑營統兵官,位在都司之下,係五品武官,稱營守備,鹹豐辛酉年間,郡城左營守備衙門遭火災,同治七年,郡守劉王敖清移駐到此,並撥款建署,校場過去是演武場,現在辦成了鄉鎮企業,這裏存有“左營大校場界”界碑一塊。不知不覺的,我們便來到了“化竜渠”,六百多年前,桃渚城墻未建時,溪水徑後所山流出。城建後,溪水改道從西面穿城東出,就在西城腳下,原有一橋名化竜橋,相傳橋下有一巨石,石上刻有“化”字,為神竜點化,此石已埋沉渠底。為解開這千古之謎,村民組織發掘,果然發現有一巨石,南北架嚮,衹不過三、五尺,石上“化”字,端正雄渾,旁無題款,確有奇異。這裏還有個神話故事。接着,我們去參觀一下桃渚城的古街古建。桃渚城是一座明代人文景觀,古街古建,古色古香,明代建築大抵簡樸大方,但那些豪門大傢又不央為典雅堂皇。我們現在走的這條街便是桃渚古街,它還保留着明代街巷古道原有格局。古街貫穿東、西城,似緩遊竜形,跟通在衙門與南門的主巷道成十字交叉,交叉點鼓樓高聳,次地有古巷10條,南北各有5條,隨街排列,插穿交叉。古道一條,呈弧形,環繞東南,西城內側,在桃渚城內有許多古建,它們大抵是明代建築簡樸大方,但那些豪門大傢又不央為典雅堂皇。在城內保存得較好的古建築一是郎德豐,一是郎傢裏,三便是柳宅。郎德豐古宅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由郎氏第九代後裔,郎公子恆建造。古宅共有樓屋30間,平屋22間,屋套環繞東、北,西呈凵形,中間一座完整的四合院,規模宏大,占地面積3200平方公尺。郎傢裏古宅建於清道光年間,由郎氏第八代後裔,郎公一昌滁建造。古宅係兩進臺門,寬敞高大,前庭開闊,東、北、西建有屋套,這座完整四合院占地2500平方公尺。這個院子最大的特點建築古樸莊重,雕梁畫棟,飛檐翹角,尤其是窗欞,梁坊的木雕。雕琢細膩,特別是廊柱頭木刻高浮雕,如回頭鹿,騰竜走獅,麒麟等顯得沌樸、繞練,它連偏門檻石兩旁都沒有門枕石,牢固方便雅緻,足見其大傢氣魄。不過,今天我們觀賞這些古建築,無不充分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睿智和高超的技藝。柳氏古宅建於明末期間,由柳氏第五代後裔所建,至清同治年間,其第十二代後裔柳公——子翰考取“武舉”原東臺門上方懸有“武魁”二字匾額,臺門兩旁竪有二柱,原裝有星鬥的旗桿。柳氏古宅為三進臺門,這與郎宅是不同的,大臺門中開,分上下二層,內有堂號,北、西建有屋套,大臺門沒有外障屏風,東、西又開臺門,呈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它係明代建築,顯得蒼古。每根柱呈鼓形,柱頭有星鬥。凡梁坊、窗欞及廊柱上的木雕,造作細膩,雕藝精湛,墻窗的石雕如郎氏古宅,令人滿目亮麗,噴噴稱奇。還有天井地面的石板橫擱貫串,狀如一幅圖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