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欒樹 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
科屬:無患子科 欒樹屬
形態:落葉喬木。高達15m;樹冠近圓球形。樹皮灰褐色,細縱裂;小枝稍有圓棱,無頂芽,皮孔明顯。奇數羽狀復葉。小花金黃色。蒴果三角狀卵形,成熟時桔紅色或紅褐色。花期6-7月,果期9月。落葉喬木,高達20m,樹冠近圓球形,樹皮灰褐色,細縱裂;小枝稍有棱,無頂芽,皮孔明顯,奇數羽狀復葉,有時部分小葉深裂而為不完全的二回羽狀復葉,長達40cm,小葉7-15cm,卵形或長卵形,邊緣具鋸齒或裂片,背面沿脈有短柔毛。頂生大型圓錐花序,花小金黃色。蒴果三角狀卵形,頂端尖,紅褐色或桔紅色。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産地及習性:原産於我國北部及中部。日本、朝鮮 也有分佈。欒樹是一種喜光,稍耐半蔭的植物;耐寒;耐幹旱和瘠薄,喜歡生長於石灰質土壤中。喜光,耐半陰,耐寒,耐幹旱、瘠薄。適應性強,喜生於石灰質土壤,耐????漬及短期水澇。深根性,萌蘖力強,生長速度中等,幼樹生長較慢,以後漸快,有較強抗煙塵能力。
繁殖:以播種繁殖為主,分蘖或根插亦可,秋季果熟時采收,及時晾曬去殼。因種皮堅硬不易透水,如不經處理第2年春播常不發芽,故秋季去殼播種,可用濕沙層積處理後春播。一般采用壟播,壠距60-70cm,因種子出苗率低,故用種量大,播種量30-40kg/畝。分蘖、根插亦可
應用:樹形端正,枝葉茂密而秀麗,是很好的庭蔭樹和行道樹種;春季嫩葉多為紅色,而入秋葉變黃色,是理想的觀賞樹木。同時欒樹也是很好的水土保持及荒山造林樹種.
栽培管理欒樹栽培管理較為簡單,移植時適當剪短主根及粗側根,這樣可以促進多發須根,容易成活。
適生範圍全國多有分佈,而以華北較為常見,多分佈在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及平原,最高可達海拔2600m。
園林用途宜作庭蔭樹、行道樹及園林景觀樹,也可用作防護林水土保持及荒山緑化樹種。葉可提製栲膠;花可作黃色染料;種子可榨油,供製肥皂及潤滑油。
欒樹(koelreuteriapaniculata)又稱大夫樹、燈籠樹,為無患子科欒樹屬樹種。欒樹為落葉喬木,樹形高大而端正,枝葉茂密而秀麗,春季紅葉似醉,夏季黃花滿樹,秋葉鮮黃,入秋丹果滿樹,是極為美麗的行道觀賞樹種。欒樹適應性強、季相明顯,是理想的行道、庭蔭等景觀緑化樹種,也是工業污染區配植的好樹種。
生物學特性
形態學特徵欒樹高達15m,胸徑最大可達1米;樹冠近圓球形,樹皮灰褐色,細縱裂;奇數羽狀復葉互生,有時部分小葉深裂而成不完全的2回羽狀復葉,小葉卵形或卵狀橢圓形,先端尖或漸尖,葉緣具粗鋸齒,近基部常有深裂片;葉片表面深緑色,葉背有時沿脈有毛;6~7月開花,花小,金黃色,大型圓錐花序,長可達30cm左右,着生在枝條的頂端;8~9月果熟,果實為蒴果,中空,外面有像紙一樣的三片果皮包裹着,每片果皮三角形,整個果實像小燈籠一樣,一串串的圓錐形燈籠果挂滿樹冠,燈籠果未成熟時淡黃緑色,遠遠望去黃果滿樹,成熟時褐色,鼕季落葉後還在樹上懸挂着。
生態習性欒樹是一種陽性樹種,喜光、稍耐半陰;耐寒(黃山欒較差);耐幹旱和瘠薄,也耐低濕、????鹼地及短期澇害。深根性,根強健,萌蘖力強,生長中速,幼時較緩,以後漸快,適生性廣,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微酸及鹼性土壤上都能生長,較喜歡生長於石灰質土壤中。抗風能力較強,可抗零下25℃低溫,對粉塵、二氧化硫和臭氧均有較強的抗性。病蟲害少,栽培管理容易。
欒樹適生範圍廣,原産於我國北部及中部,日本、朝鮮也有分佈。為我國溫帶、亞熱帶樹種,多分佈於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及平原,最高可達海拔2600m。
以播種繁殖為主,分蘖或根插亦可。
觀賞特性欒樹春季觀葉、夏季觀花,秋鼕觀果,目前已大量將它作為庭蔭樹、行道樹及園景樹,同時也作為居民區、工廠區及村旁緑化樹種。
同屬其它常見種質資源
欒樹屬有五種,我國産四種。北方常見的一種欒樹亦稱北方欒樹,華北分佈居多。
黃山欒樹另一常見的分佈較廣的欒樹為黃山欒樹(var.intergrifola),又名山膀胱、全緣葉欒樹,主産江南,中南西部地區。落葉喬木,小枝棕紅色,密生皮孔。小葉7~9片,全緣或有稀疏鋸齒。花黃色。蒴果膨大,入秋變為紅色。黃山欒樹主産安徽、江蘇、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區,多生於丘陵、山麓及𠔌地。喜光幼年期稍耐蔭。喜溫暖濕潤氣候,肥沃土壤。對土壤ph值要求不嚴,微酸性、中性、????鹼土均能生長,喜生於石灰質土壤。具深根性,萌蘖強,壽命較長,不耐修剪。耐寒性一般,適合在長江流域或偏南地區種植。病蟲害較少,生長速度中上,有較強的抗煙塵能力。其耐寒性不及欒樹,但頂芽梢較欒樹發達,故假二叉分枝習性沒有欒樹明顯,因此較易培養良好的樹形。黃山欒樹因其生長速生性(當年播種苗可長至80~100cm,3年至5年開花結果)、抗煙塵及三季觀景的特點,正迅速發展成為長江流域的風景林樹種。而欒樹因幼年生長較慢,樹形也較差,近年來在園林應用上不及黃山欒樹。
復羽葉欒樹復羽葉欒樹(koelreuteriabipinnata)分佈於我國中南、西南部,落葉喬木,高達20m,花黃色,果紫紅色,二回羽狀復葉。8月開花,蒴果大,秋果呈紅色,觀賞效果佳。
秋花欒樹秋花欒樹(koelreuteriapaniculata‘september’)是欒樹的一個栽培變種,落葉大喬木,高達15m左右,是地地道道的北京鄉土樹種。主産我國北部,是華北平原及低山常見樹種,朝鮮、日本也有分佈。葉片多呈一回覆葉,每個小葉片較大,8月至9月開花,易於與欒樹區分。枝葉繁茂,晚秋葉黃,是北京理想的觀賞庭蔭樹及行道樹,也可作為水土保持及荒山造林樹種。
繁殖與培育
欒樹可用播種、分蘖、根插等方法繁殖,而以播種為主。
播種繁殖
(1)種子採集:欒樹果實於9月至10月成熟。選生長良好,幹形通直,樹冠開闊,果實飽滿,處於壯齡期的優良單株作為採種母樹,在果實顯紅褐色或橘黃色而蒴果尚未開裂時及時採集,不然將自行脫落。但也不宜采得過早,否則種子發芽率低。
由於不同種源的種子抗寒性差異較大,要盡量選用當地的種子育苗。
(2)果實處理:果實採集後去掉果皮、果梗,應及時晾曬或攤開陰幹,待蒴果開裂後,敲打脫粒,用篩選法淨種。種子黑色,圓球形,徑約0.6cm,出種率約20%,千粒重150g左右,發芽率60%~80%。
(3)種子貯藏與播前處理:欒樹種子的種皮堅硬,不易透水,如不經過催芽理,第二年春播常不發芽或發芽率很低。因此,最好當年秋季播種,讓種子在土壤中完成催芽階段,可省去種子貯藏、催芽等工序。經過一鼕後第2年春天幼苗出土早而整齊,生長健壯。
但秋季播種,種子放置田間時間過長,播種地管理工作較麻煩。因此,生産上也采用層積催芽法。
在晚秋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背風嚮陽處挖坑。坑寬l~1.5m,深在地下水位之上,凍層之下,大約lm,坑長視種子數量而定。坑底可鋪1層石礫或粗沙,約10~20cm厚,坑中插1束草把,以便通氣。將消毒後的種子與濕沙混合,放入坑內,種子和沙體積比為1∶3或1∶5,或1層種子1層沙交錯層積。每層厚度約為5cm左右。沙子濕度以用手能握成團、不出水、鬆手觸之即散開為宜。裝到離地面20cm左右為止,上覆5cm河沙和10~20cm厚的稭稈等,四周挖好排水溝。翌年3月取出種子直接播種。
幹藏的種子播種前40天左右,用80℃的溫水浸種後混濕沙催芽,當裂嘴種子數達30%以上時即可條播。
(4)播種:欒樹一般采用大田育苗。播種地要求土壤疏鬆透氣,保水和排水性能良好,具一定的肥力,無地下害蟲和病菌。春季播種的,其播種地最好在秋鼕翻耕1遍至3遍,以促進土壤風化,蓄水保墒,消滅雜草和病蟲。整地要平整、精細,對幹旱少雨地區,播種前宜灌好底水。
欒樹種子的發芽率較低,用種量宜大,一般每平方米需50~100g。
春季3月播種,在選擇好的地塊上施基肥,撒呋喃丹顆粒劑或鋅硫磷顆粒劑每畝3000g至4000g用於殺蟲。采用闊幅條播,既利於幼苗通風透光,又便於管理。種子播種後,覆一層1~2cm厚的疏鬆細碎土,以防種子乾燥失水或受鳥獸危害。隨即用小水澆一次,然後用草、稭稈等材料覆蓋,以提高地溫,保持土壤水分,防止雜草滋長和土壤板結。約20天後苗出齊,撤去稻草。
扦插育苗常采用硬枝扦插育苗。
(1)插條的採集:在秋季樹木落葉後,結合l年生小苗平茬,把基徑0.5~2cm的樹幹收集起來作為種條,或採集多年生欒樹的當年萌蘖苗幹、徒長枝作種條,邊採集邊打捆。整理好後立即用濕土或濕沙掩埋,使其不失水分以備作插穗用。
(2)插穗的剪取:取出掩埋的插條,剪成15cm左右的小段,上剪口平剪,距芽1.5cm,下剪口在靠近芽下剪切,下剪口斜剪。
(3)插穗的鼕藏:鼕藏地點應選擇不易積水的背蔭處,溝深80cm左右,溝寬和長視插穗而定。在溝底鋪一層深約2~3cm的濕沙,把插穗竪放在沙藏溝內。註意葉芽方向嚮上,單層擺放,再覆蓋50~60cm厚的濕沙。
(4)扦插:插壤以含腐殖質較豐富、土壤疏鬆、通氣性、保水性好的壤質土為好,施腐熟有機肥。插壤秋季準備好,深耕細作,整平整細,翌年春季扦插。株行距30cm×50cm,先用木棍打孔,直插,插穗外露1~2個芽。
(5)插後管理:保持土壤水分,適當搭建蔭棚並施氮肥、磷肥,進行適當灌溉並追肥,苗木硬化期時,控水控肥,促使木質化。
苗期管理
(1)遮蔭:遮蔭時間、遮蔭度應視當時當地的氣溫和氣候條件而定,以保證其幼苗不受日灼危害為度。進入秋季要逐步延長光照時間和光照強度,直至接受全光,以提高幼苗的木質化程度。
(2)間苗、補苗:幼苗長到5~10cm高時要間苗,以株距10~15cm間苗後結合澆水施追肥,每平方米留苗12株左右。間苗要求間小留大,去劣留優,間密留稀,全苗等距,並在陰雨天進行為好。結合間苗,對缺株進行補苗處理,以保證幼苗分佈均勻。(3)日常管理:要經常鬆土、除草、澆水,保持床面濕潤,秋末落葉後大部分苗木可高達2m,地徑粗在2cm左右。將苗子掘起分級,第二年春移植,移植前將根稍剪短一些,移植結束後從根莖處截去苗幹,即從地表處平茬,隨即澆透水。發芽後要經常抹芽,衹留最強壯的一芽培養成主幹。生長期經常鬆土、鋤草、澆水、追肥,至秋季就可養成通直的樹幹。
(4)移植:芽苗移栽能促使苗木根係發達,一年生苗高50~70cm。欒樹屬深根性樹種,宜多次移植以形成良好的有效根係。播種苗於當年秋季落葉後即可掘起入溝假植,翌春分栽。
由於欒樹樹幹不易長直,第一次移植時要平茬截幹,並加強肥水管理。春季從基部萌蘖出枝條,選留通直、健壯者培養成主幹,則主幹生長快速、通直。第一次截幹達不到要求的,第二年春季可再行截幹處理。以後每隔3年左右移植一次,移植時要適當剪短主根和粗側根,以促發新根。欒樹幼樹生長緩慢,前兩次移植宜適當密植,利於培養通直的主幹,節省土地。此後應適當稀疏,培養完好的樹冠。
(5)施肥:施肥是培育壯苗的重要措施。幼苗出土長根後,宜結合澆水勤施肥。在年生長旺期,應施以氮為主的速效性肥料,促進植株的營養生長。入秋,要停施氮肥,增施磷、鉀肥,以提高植株的木質化程度,提高苗木的抗寒能力。鼕季,宜施農傢有機肥料作為基肥,既為苗木生長提供持效性養分,又起到保溫、改良土壤的作用。隨着苗木的生長,要逐步加大施肥量,以滿足苗木生長對養分的需求。第一次追肥量應少,每畝2500g至3000g氮素化肥,以後隔15天施一次肥,肥量可稍大。
大苗培育一般當樹幹高度達到分枝點高度時,留主枝,3年至4年可出圃。一年生苗幹不直或達不到定幹標準的,翌年平茬後重新培養。一般經兩次移植,培養3年至6年,胸徑就可達到4~8cm。
定植密度:胸徑4~5cm的每畝600棵左右,胸徑6~8cm的每畝200至300棵,選留3至5個主枝,短截至40cm,每個主枝留2至3個側枝,冠高比1∶3。
培育幹徑8~12cm的全冠苗,每畝栽植160~170株,即株行距2m×2m;培育幹徑12cm以上大苗,每畝栽植130株,即株行距2m×2.5m。結合撫育管理,修剪幹高1.5m以下的萌芽枝,以促進主幹通直生長。
苗木整形與修剪欒樹樹冠近圓球形,樹形端正,一般采用自然式樹形。因用途不同,其整形要求也有所差異。行道樹用苗要求主幹通直,第一分枝高度為2.5~3.5m,樹冠完整豐滿,枝條分佈均勻、開展。庭蔭樹要求樹冠龐大、密集,第一分枝高度比行道樹低。在培養過程中,應圍繞上述要求采取相應的修剪措施。一般可在鼕季或移植時進行。
病蟲害防治
欒樹流膠病此病主要發生於樹幹和主枝,枝條上也可發生。發病初期,病部稍腫脹,呈暗褐色,表面濕潤,後病部凹陷裂開,溢出淡黃色半透明的柔軟膠塊,最後變成琥珀狀硬質膠塊,表面光滑發亮。樹木生長衰弱,發生嚴重時可引起部分枝條幹枯。
該病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大致可分為生理性流膠,如凍害、日灼,機械損傷造成的傷口,蟲害造成的傷口等;還有侵染性流膠,細菌、真菌都可引起流膠,目前致病病菌尚不清楚。
防治措施:(1)颳疤塗藥。用刀片颳除枝幹上的膠狀物,然後用梳理劑和藥劑塗抹傷口。(2)加強管理,鼕季註意防寒、防凍,可塗白或塗梳理劑。夏季註意防日灼,及時防治枝幹病蟲害,盡量避免機械損傷。(3)在早春萌動前噴石硫合劑,每10天噴1次,連噴兩次,以殺死越鼕病菌。發病期噴百菌清或多菌靈800至1000倍液。
欒樹蚜蟲欒樹蚜蟲為同翅目、蚜科,是欒樹的一種主要害蟲,主要危害欒樹的嫩梢、嫩芽、嫩葉,嚴重時嫩枝布滿蟲體,影響枝條生長,造成樹勢衰弱,甚至死亡。發生規律:一年數代,以卵在芽縫、樹皮裂縫處過鼕。次年4月上旬欒樹剛發芽時,過鼕卵孵化為若蚜,此時多棲息在芽縫處,與樹芽顔色相似。4月中旬無翅雌蚜形成,開始胎生小蚜蟲;4月下旬出現大量有翅蚜,進行遷飛擴散,蟲口大增;4月下旬至5月份危害最嚴重,枝條嫩梢,嫩葉布滿蟲體,吸食樹木養分,受害枝梢彎麯,葉片捲縮,樹枝、樹幹、地面都灑下許多蟲尿,既影響樹木生長,又影響環境衛生;6月中旬後,蟲量逐漸減少;至10月中下旬有翅蚜遷回欒樹,並大量胎生小蚜蟲,危害一段時間後,産生有翅胎生雄蚜和無翅胎生雌蚜,交尾後産卵過鼕。
防治方法:(1)於若蚜初孵期開始噴灑蚜虱淨2000倍液、40%氧化樂果乳油、土蚜鬆乳油或吡蟲啉類藥劑。(2)於初發期及時剪掉樹幹上蟲害嚴重的萌生枝,消滅初發生尚未擴散的蚜蟲。(3)註意保護和利用瓢蟲、草蛉等天敵。(4)幼樹可於4月下旬,在根部埋施15%的涕滅威顆粒劑,樹木幹徑每釐米用藥1~2g,覆土後澆水;或澆樂果乳油,幹徑每釐米澆藥水1.5kg左右。
六星黑點豹蠹蛾一年一代,以幼蟲越鼕。4月上旬越鼕幼蟲開始活動為害,5月中旬陸續化蛹,6月上旬成蟲羽化交尾産卵,6月下旬幼蟲孵化。幼蟲可由葉柄基部、葉片主脈後部或直接蛀入枝條內,被蛀枝條先端枯萎。幼蟲可轉移為害,也可在蟲道內掉頭,10月份幼蟲蛀入二年生枝條越鼕。該蟲鑽蛀危害時排出大量顆粒狀木屑。受害植株八九月份出現大量枯枝,嚴重破壞景觀。
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人工剪除帶蟲枝、枯枝。也可在幼蟲孵化蛀入期噴灑觸殺藥劑,如見蟲殺1000倍液,或用吡蟲啉2000倍液等內吸藥劑防治。
桃紅頸天牛主要危害木質部。卵多産於樹勢衰弱枝幹樹皮縫隙中,幼蟲孵出後嚮下蛀食韌皮部。次年春天幼蟲恢復活動後,繼續嚮下由皮層逐漸蛀食至木質部表層,初期形成短淺的橢圓形蛀道,中部凹陷。6月份以後由蛀道中部蛀入木質部,蛀道不規則。隨後幼蟲由上嚮下蛀食,在樹幹中蛀成彎麯無規則的孔道,有的孔道長達50cm。仔細觀察,在樹幹蛀孔外和地面上常有大量排出的紅褐色糞屑。
用藥劑註幹防治桃紅頸天牛效果較好,可選用內吸性殺蟲劑。 |
|
欒樹 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
英文名: goldenrain tree
科屬:無患子科 欒樹屬
形態:落葉喬木。高達15m;樹冠近圓球形。樹皮灰褐色,細縱裂;小枝稍有圓棱,無頂芽,皮孔明顯。奇數羽狀復葉。小花金黃色。蒴果三角狀卵形,成熟時桔紅色或紅褐色。花期6-7月,果期9月。落葉喬木,高達20m,樹冠近圓球形,樹皮灰褐色,細縱裂;小枝稍有棱,無頂芽,皮孔明顯,奇數羽狀復葉,有時部分小葉深裂而為不完全的二回羽狀復葉,長達40cm,小葉7-15cm,卵形或長卵形,邊緣具鋸齒或裂片,背面沿脈有短柔毛。頂生大型圓錐花序,花小金黃色。蒴果三角狀卵形,頂端尖,紅褐色或桔紅色。花期6-7月,果期9-10月。
欒樹産地分佈:
原産於我國北部及中部。日本、朝鮮 也有分佈。現江蘇欒樹基地,浙江欒樹基地都大量人工培育。
河北定州盛妝緑化苗木場欒樹習性:
它是一種喜光,稍耐半蔭的植物;耐寒;耐幹旱和瘠薄,喜歡生長於石灰質土壤中。喜光,耐半陰,耐寒,耐幹旱、瘠薄。適應性強,喜生於石灰質土壤,耐????漬及短期水澇。深根性,萌蘖力強,生長速度中等,幼樹生長較慢,以後漸快,有較強抗煙塵能力。
繁殖:以播種繁殖為主,分蘖或根插亦可,秋季果熟時采收,及時晾曬去殼。因種皮堅硬不易透水,如不經處理第2年春播常不發芽,故秋季去殼播種,可用濕沙層積處理後春播。一般采用壟播,壠距60-70cm,因種子出苗率低,故用種量大,播種量30-40kg/畝。分蘖、根插亦可
應用:樹形端正,枝葉茂密而秀麗,是很好的庭蔭樹和行道樹種;春季嫩葉多為紅色,而入秋葉變黃色,是理想的觀賞樹木。同時欒樹也是很好的水土保持及荒山造林樹種.
栽培管理 欒樹栽培管理較為簡單,移植時適當剪短主根及粗側根,這樣可以促進多發須根,容易成活。
適生範圍 全國多有分佈,而以華北較為常見,多分佈在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及平原,最高可達海拔2600m。
欒樹 |
觀賞價值及園林用途: Ornamental value and landscape uses: |
樹形端正,枝葉茂密而秀麗,春季嫩葉多為紅葉,夏季黃花滿樹,入秋葉色變黃,果實紫紅,形式燈籠,十分美麗,是理想的緑化,觀葉樹種。宜做庭蔭樹,行道樹及園景樹,此外,也可提製栲膠:花可作黃色染料,種子可榨油
欒樹(Koelreuteria paniculata)又稱大夫樹、燈籠樹,為無患子科欒樹屬樹種。欒樹為落葉喬木,樹形高大而端正,枝葉茂密而秀麗,春季紅葉似醉,夏季黃花滿樹,秋葉鮮黃,入秋丹果滿樹,是極為美麗的行道觀賞樹種。欒樹適應性強、季相明顯,是理想的行道、庭蔭等景觀緑化樹種,也是工業污染區配植的好樹種。 |
|
形態學特徵欒樹高達15m,胸徑最大可達1米;樹冠近圓球形,樹皮灰褐色,細縱裂;奇數羽狀復葉互生,有時部分小葉深裂而成不完全的2回羽狀復葉,小葉卵形或卵狀橢圓形,先端尖或漸尖,葉緣具粗鋸齒,近基部常有深裂片;葉片表面深緑色,葉背有時沿脈有毛;6~7月開花,花小,金黃色,大型圓錐花序,長可達30cm左右,着生在枝條的頂端;8~9月果熟,果實為蒴果,中空,外面有像紙一樣的三片果皮包裹着,每片果皮三角形,整個果實像小燈籠一樣,一串串的圓錐形燈籠果挂滿樹冠,燈籠果未成熟時淡黃緑色,遠遠望去黃果滿樹,成熟時褐色,鼕季落葉後還在樹上懸挂着。
生態習性欒樹是一種陽性樹種,喜光、稍耐半陰;耐寒(黃山欒較差);耐幹旱和瘠薄,也耐低濕、????鹼地及短期澇害。深根性,根強健,萌蘖力強,生長中速,幼時較緩,以後漸快,適生性廣,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微酸及鹼性土壤上都能生長,較喜歡生長於石灰質土壤中。抗風能力較強,可抗零下25℃低溫,對粉塵、二氧化硫和臭氧均有較強的抗性。病蟲害少,栽培管理容易。
欒樹適生範圍廣,原産於我國北部及中部,日本、朝鮮也有分佈。為我國溫帶、亞熱帶樹種,多分佈於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及平原,最高可達海拔2600m。
以播種繁殖為主,分蘖或根插亦可。
觀賞特性欒樹春季觀葉、夏季觀花,秋鼕觀果,目前已大量將它作為庭蔭樹、行道樹及園景樹,同時也作為居民區、工廠區及村旁緑化樹種。
同屬其它常見種質資源
欒樹屬有五種,我國産四種。北方常見的一種欒樹亦稱北方欒樹,華北分佈居多。
黃山欒樹另一常見的分佈較廣的欒樹為黃山欒樹(var.intergrifola),又名山膀胱、全緣葉欒樹,主産江南,中南西部地區。落葉喬木,小枝棕紅色,密生皮孔。小葉7~9片,全緣或有稀疏鋸齒。花黃色。蒴果膨大,入秋變為紅色。黃山欒樹主産安徽、江蘇、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區,多生於丘陵、山麓及𠔌地。喜光幼年期稍耐蔭。喜溫暖濕潤氣候,肥沃土壤。對土壤pH值要求不嚴,微酸性、中性、????鹼土均能生長,喜生於石灰質土壤。具深根性,萌蘖強,壽命較長,不耐修剪。耐寒性一般,適合在長江流域或偏南地區種植。病蟲害較少,生長速度中上,有較強的抗煙塵能力。其耐寒性不及欒樹,但頂芽梢較欒樹發達,故假二叉分枝習性沒有欒樹明顯,因此較易培養良好的樹形。黃山欒樹因其生長速生性(當年播種苗可長至80~100cm,3年至5年開花結果)、抗煙塵及三季觀景的特點,正迅速發展成為長江流域的風景林樹種。而欒樹因幼年生長較慢,樹形也較差,近年來在園林應用上不及黃山欒樹。
復羽葉欒樹復羽葉欒樹(Koelreuteriabipinnata)分佈於我國中南、西南部,落葉喬木,高達20m,花黃色,果紫紅色,二回羽狀復葉。8月開花,蒴果大,秋果呈紅色,觀賞效果佳。
秋花欒樹秋花欒樹(Koelreuteriapaniculata‘September’)是欒樹的一個栽培變種,落葉大喬木,高達15m左右,是地地道道的北京鄉土樹種。主産我國北部,是華北平原及低山常見樹種,朝鮮、日本也有分佈。葉片多呈一回覆葉,每個小葉片較大,8月至9月開花,易於與欒樹區分。枝葉繁茂,晚秋葉黃,是北京理想的觀賞庭蔭樹及行道樹,也可作為水土保持及荒山造林樹種。 |
繁殖與培育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
欒樹可用播種、分蘖、根插等方法繁殖,而以播種為主。
播種繁殖
(1)種子採集:欒樹果實於9月至10月成熟。選生長良好,幹形通直,樹冠開闊,果實飽滿,處於壯齡期的優良單株作為採種母樹,在果實顯紅褐色或橘黃色而蒴果尚未開裂時及時採集,不然將自行脫落。但也不宜采得過早,否則種子發芽率低。
由於不同種源的種子抗寒性差異較大,要盡量選用當地的種子育苗。
(2)果實處理:果實採集後去掉果皮、果梗,應及時晾曬或攤開陰幹,待蒴果開裂後,敲打脫粒,用篩選法淨種。種子黑色,圓球形,徑約0.6cm,出種率約20%,千粒重150g左右,發芽率60%~80%。
(3)種子貯藏與播前處理:欒樹種子的種皮堅硬,不易透水,如不經過催芽理,第二年春播常不發芽或發芽率很低。因此,最好當年秋季播種,讓種子在土壤中完成催芽階段,可省去種子貯藏、催芽等工序。經過一鼕後第2年春天幼苗出土早而整齊,生長健壯。
但秋季播種,種子放置田間時間過長,播種地管理工作較麻煩。因此,生産上也采用層積催芽法。
在晚秋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背風嚮陽處挖坑。坑寬l~1.5m,深在地下水位之上,凍層之下,大約lm,坑長視種子數量而定。坑底可鋪1層石礫或粗沙,約10~20cm厚,坑中插1束草把,以便通氣。將消毒後的種子與濕沙混合,放入坑內,種子和沙體積比為1∶3或1∶5,或1層種子1層沙交錯層積。每層厚度約為5cm左右。沙子濕度以用手能握成團、不出水、鬆手觸之即散開為宜。裝到離地面20cm左右為止,上覆5cm河沙和10~20cm厚的稭稈等,四周挖好排水溝。翌年3月取出種子直接播種。
幹藏的種子播種前40天左右,用80℃的溫水浸種後混濕沙催芽,當裂嘴種子數達30%以上時即可條播。
(4)播種:欒樹一般采用大田育苗。播種地要求土壤疏鬆透氣,保水和排水性能良好,具一定的肥力,無地下害蟲和病菌。春季播種的,其播種地最好在秋鼕翻耕1遍至3遍,以促進土壤風化,蓄水保墒,消滅雜草和病蟲。整地要平整、精細,對幹旱少雨地區,播種前宜灌好底水。
欒樹種子的發芽率較低,用種量宜大,一般每平方米需50~100g。
春季3月播種,在選擇好的地塊上施基肥,撒呋喃丹顆粒劑或鋅硫磷顆粒劑每畝3000g至4000g用於殺蟲。采用闊幅條播,既利於幼苗通風透光,又便於管理。種子播種後,覆一層1~2cm厚的疏鬆細碎土,以防種子乾燥失水或受鳥獸危害。隨即用小水澆一次,然後用草、稭稈等材料覆蓋,以提高地溫,保持土壤水分,防止雜草滋長和土壤板結。約20天後苗出齊,撤去稻草。
扦插育苗常采用硬枝扦插育苗。
(1)插條的採集:在秋季樹木落葉後,結合l年生小苗平茬,把基徑0.5~2cm的樹幹收集起來作為種條,或採集多年生欒樹的當年萌蘖苗幹、徒長枝作種條,邊採集邊打捆。整理好後立即用濕土或濕沙掩埋,使其不失水分以備作插穗用。
(2)插穗的剪取:取出掩埋的插條,剪成15cm左右的小段,上剪口平剪,距芽1.5cm,下剪口在靠近芽下剪切,下剪口斜剪。
(3)插穗的鼕藏:鼕藏地點應選擇不易積水的背蔭處,溝深80cm左右,溝寬和長視插穗而定。在溝底鋪一層深約2~3cm的濕沙,把插穗竪放在沙藏溝內。註意葉芽方向嚮上,單層擺放,再覆蓋50~60cm厚的濕沙。
(4)扦插:插壤以含腐殖質較豐富、土壤疏鬆、通氣性、保水性好的壤質土為好,施腐熟有機肥。插壤秋季準備好,深耕細作,整平整細,翌年春季扦插。株行距30cm×50cm,先用木棍打孔,直插,插穗外露1~2個芽。
(5)插後管理:保持土壤水分,適當搭建蔭棚並施氮肥、磷肥,進行適當灌溉並追肥,苗木硬化期時,控水控肥,促使木質化。 |
|
(1)遮蔭:遮蔭時間、遮蔭度應視當時當地的氣溫和氣候條件而定,以保證其幼苗不受日灼危害為度。進入秋季要逐步延長光照時間和光照強度,直至接受全光,以提高幼苗的木質化程度。
(2)間苗、補苗:幼苗長到5~10cm高時要間苗,以株距10~15cm間苗後結合澆水施追肥,每平方米留苗12株左右。間苗要求間小留大,去劣留優,間密留稀,全苗等距,並在陰雨天進行為好。結合間苗,對缺株進行補苗處理,以保證幼苗分佈均勻。(3)日常管理:要經常鬆土、除草、澆水,保持床面濕潤,秋末落葉後大部分苗木可高達2m,地徑粗在2cm左右。將苗子掘起分級,第二年春移植,移植前將根稍剪短一些,移植結束後從根莖處截去苗幹,即從地表處平茬,隨即澆透水。發芽後要經常抹芽,衹留最強壯的一芽培養成主幹。生長期經常鬆土、鋤草、澆水、追肥,至秋季就可養成通直的樹幹。
(4)移植:芽苗移栽能促使苗木根係發達,一年生苗高50~70cm。欒樹屬深根性樹種,宜多次移植以形成良好的有效根係。播種苗於當年秋季落葉後即可掘起入溝假植,翌春分栽。
由於欒樹樹幹不易長直,第一次移植時要平茬截幹,並加強肥水管理。春季從基部萌蘖出枝條,選留通直、健壯者培養成主幹,則主幹生長快速、通直。第一次截幹達不到要求的,第二年春季可再行截幹處理。以後每隔3年左右移植一次,移植時要適當剪短主根和粗側根,以促發新根。欒樹幼樹生長緩慢,前兩次移植宜適當密植,利於培養通直的主幹,節省土地。此後應適當稀疏,培養完好的樹冠。
(5)施肥:施肥是培育壯苗的重要措施。幼苗出土長根後,宜結合澆水勤施肥。在年生長旺期,應施以氮為主的速效性肥料,促進植株的營養生長。入秋,要停施氮肥,增施磷、鉀肥,以提高植株的木質化程度,提高苗木的抗寒能力。鼕季,宜施農傢有機肥料作為基肥,既為苗木生長提供持效性養分,又起到保溫、改良土壤的作用。隨着苗木的生長,要逐步加大施肥量,以滿足苗木生長對養分的需求。第一次追肥量應少,每畝2500g至3000g氮素化肥,以後隔15天施一次肥,肥量可稍大。
大苗培育一般當樹幹高度達到分枝點高度時,留主枝,3年至4年可出圃。一年生苗幹不直或達不到定幹標準的,翌年平茬後重新培養。一般經兩次移植,培養3年至6年,胸徑就可達到4~8cm。
定植密度:胸徑4~5cm的每畝600棵左右,胸徑6~8cm的每畝200至300棵,選留3至5個主枝,短截至40cm,每個主枝留2至3個側枝,冠高比1∶3。
培育幹徑8~12cm的全冠苗,每畝栽植160~170株,即株行距2m×2m;培育幹徑12cm以上大苗,每畝栽植130株,即株行距2m×2.5m。結合撫育管理,修剪幹高1.5m以下的萌芽枝,以促進主幹通直生長。
苗木整形與修剪欒樹樹冠近圓球形,樹形端正,一般采用自然式樹形。因用途不同,其整形要求也有所差異。行道樹用苗要求主幹通直,第一分枝高度為2.5~3.5m,樹冠完整豐滿,枝條分佈均勻、開展。庭蔭樹要求樹冠龐大、密集,第一分枝高度比行道樹低。在培養過程中,應圍繞上述要求采取相應的修剪措施。一般可在鼕季或移植時進行。
病蟲害防治
欒樹流膠病此病主要發生於樹幹和主枝,枝條上也可發生。發病初期,病部稍腫脹,呈暗褐色,表面濕潤,後病部凹陷裂開,溢出淡黃色半透明的柔軟膠塊,最後變成琥珀狀硬質膠塊,表面光滑發亮。樹木生長衰弱,發生嚴重時可引起部分枝條幹枯。
該病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大致可分為生理性流膠,如凍害、日灼,機械損傷造成的傷口,蟲害造成的傷口等;還有侵染性流膠,細菌、真菌都可引起流膠,目前致病病菌尚不清楚。
防治措施:(1)颳疤塗藥。用刀片颳除枝幹上的膠狀物,然後用梳理劑和藥劑塗抹傷口。(2)加強管理,鼕季註意防寒、防凍,可塗白或塗梳理劑。夏季註意防日灼,及時防治枝幹病蟲害,盡量避免機械損傷。(3)在早春萌動前噴石硫合劑,每10天噴1次,連噴兩次,以殺死越鼕病菌。發病期噴百菌清或多菌靈800至1000倍液。
欒樹蚜蟲欒樹蚜蟲為同翅目、蚜科,是欒樹的一種主要害蟲,主要危害欒樹的嫩梢、嫩芽、嫩葉,嚴重時嫩枝布滿蟲體,影響枝條生長,造成樹勢衰弱,甚至死亡。發生規律:一年數代,以卵在芽縫、樹皮裂縫處過鼕。次年4月上旬欒樹剛發芽時,過鼕卵孵化為若蚜,此時多棲息在芽縫處,與樹芽顔色相似。4月中旬無翅雌蚜形成,開始胎生小蚜蟲;4月下旬出現大量有翅蚜,進行遷飛擴散,蟲口大增;4月下旬至5月份危害最嚴重,枝條嫩梢,嫩葉布滿蟲體,吸食樹木養分,受害枝梢彎麯,葉片捲縮,樹枝、樹幹、地面都灑下許多蟲尿,既影響樹木生長,又影響環境衛生;6月中旬後,蟲量逐漸減少;至10月中下旬有翅蚜遷回欒樹,並大量胎生小蚜蟲,危害一段時間後,産生有翅胎生雄蚜和無翅胎生雌蚜,交尾後産卵過鼕。
防治方法:(1)於若蚜初孵期開始噴灑蚜虱淨2000倍液、40%氧化樂果乳油、土蚜鬆乳油或吡蟲啉類藥劑。(2)於初發期及時剪掉樹幹上蟲害嚴重的萌生枝,消滅初發生尚未擴散的蚜蟲。(3)註意保護和利用瓢蟲、草蛉等天敵。(4)幼樹可於4月下旬,在根部埋施15%的涕滅威顆粒劑,樹木幹徑每釐米用藥1~2g,覆土後澆水;或澆樂果乳油,幹徑每釐米澆藥水1.5kg左右。
防治措施1.過鼕蟲卵多的樹木,於早春木發芽前,噴30倍的20號石油乳劑。2.於4月份及時剪掉帶蟲嫩枝,消滅初發生的蚜蟲。3.幼樹可於4月下旬,在根部埋施15%的涕滅威顆粒劑,樹木幹徑每釐米用藥1至2剋,覆土後澆水;或澆樂果乳油,幹徑每釐米澆藥水1.5公斤左右。4.可噴1500至2000倍的40%氧化樂果乳油或土蚜鬆乳油等。
六星黑點豹蠹蛾一年一代,以幼蟲越鼕。4月上旬越鼕幼蟲開始活動為害,5月中旬陸續化蛹,6月上旬成蟲羽化交尾産卵,6月下旬幼蟲孵化。幼蟲可由葉柄基部、葉片主脈後部或直接蛀入枝條內,被蛀枝條先端枯萎。幼蟲可轉移為害,也可在蟲道內掉頭,10月份幼蟲蛀入二年生枝條越鼕。該蟲鑽蛀危害時排出大量顆粒狀木屑。受害植株八九月份出現大量枯枝,嚴重破壞景觀。
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人工剪除帶蟲枝、枯枝。也可在幼蟲孵化蛀入期噴灑觸殺藥劑,如見蟲殺1000倍液,或用吡蟲啉2000倍液等內吸藥劑防治。
桃紅頸天牛主要危害木質部。卵多産於樹勢衰弱枝幹樹皮縫隙中,幼蟲孵出後嚮下蛀食韌皮部。次年春天幼蟲恢復活動後,繼續嚮下由皮層逐漸蛀食至木質部表層,初期形成短淺的橢圓形蛀道,中部凹陷。6月份以後由蛀道中部蛀入木質部,蛀道不規則。隨後幼蟲由上嚮下蛀食,在樹幹中蛀成彎麯無規則的孔道,有的孔道長達50cm。仔細觀察,在樹幹蛀孔外和地面上常有大量排出的紅褐色糞屑。
用藥劑註幹防治桃紅頸天牛效果較好,可選用內吸性殺蟲劑。
黃山欒樹:欒樹又稱大夫樹、燈籠樹,學名Koelrenteria Paniculata。為無患子科欒樹屬樹種。欒樹為落葉喬木,樹形端正,冠多傘形。枝葉繁茂秀麗,春季嫩葉紅色,夏花滿樹金黃色,入秋蒴果似盞盞燈籠,果皮紅色,絢麗悅目,在微風吹動下似銅鈴嘩嘩作響,故又名“搖錢樹”。種子可製成佛珠,故寺院中尤為常見。 欒樹為溫帶,亞熱帶樹種。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光,亦稍耐半蔭;喜生長於石灰岩土壤,也能耐????漬性土,耐寒耐旱耐瘠薄,並能耐短期水澇。深根性,生長中速,幼時較緩,以後漸快。對風、粉塵污染、二氧化硫、臭氧均有較強的抗性。枝葉有殺菌功能;花為優良的蜜源,並可提取黃色染料。 欒樹適應性強、季相明顯,是理想的行道、庭蔭等景觀緑化樹種,也是工業污染區配植的好樹種。被臺灣林學家推崇為應大力推廣的亞洲寶樹。 欒樹屬有五種,我國産四種,江蘇欒樹基地常見的分佈較廣的欒樹為黃山欒樹,在浙江和江蘇地區最多,衹要搜索欒樹基地就可以找到便宜的緑化用欒樹,其耐寒性稍不及欒樹,但頂芽梢較欒樹發達,故假二叉分枝習性沒有欒樹明顯,;因此較易培養良好的樹形。近年來被業內人士普遍看好。
欒樹棗龜蠟介的發生規律及防治
棗龜蠟介(Ceroplastes japonicus Gr)屬同翅目,蠟介科,又名日本蠟介、棗包甲蠟介、俗稱棗虱子。在欒樹上大面積發生時嚴重者全樹枝葉上布滿蟲體,枝條上附着雌蟲遠看像下了雪一樣,若蟲在葉上吸食汁液,排泄物布滿全樹,造成了樹勢衰弱,也嚴重影響了緑化景觀。通過兩年的調查研究,摸清的該蟲發生規律,找到了令人滿意的防治方法。
該蟲一代一代,以受精雌成蟲密集在一、二年生小枝上越鼕,卵就産在雌蟲下,每衹雌蟲可産卵1500至2000 粒,越鼕雌成蟲3、4月間開始取食,4月中、下旬蟲體迅速增大,5月中、下旬開始産卵,卵期長達25至30天,若蟲6月下旬開始發生,初孵化的若蟲多靜伏在雌蟲的介殼下,經數日後才分散外出,多爬到葉片的葉脈兩側危害,數日後即分泌蠟質,形成介殼,固定不動。雌蟲發育成熟後再由葉片遷回枝上,並與雄蟲交配,以後即在枝上固定越鼕。雄性若蟲8月上、中旬開始化蛹,蛹期15天左右,8月下旬、9月上旬羽化為成蟲、雌、雄蟲交尾後,雄蟲即死亡,以雌蟲越鼕。
在卵孵化期間,遇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氣溫正常,卵的孵化率和幼蟲成活率都很高,可達100%,當年為害重。反之,在此期間缺雨、氣溫高、乾燥、大量卵和初孵若蟲會幹死在母殼下,當年危害就輕;雌成蟲越鼕期間,雨雪較多,枝條上結成冰凌情況下,自然死亡率就高。
防治措施
1.人工防治:從11月到第二年3月,可颳除越鼕雌成蟲,配合修剪,剪除蟲枝。
2.打冰棱消滅越鼕雌成蟲,嚴鼕時節如遇雨雪天氣,枝條上有較厚的冰凌時,及時敲打樹枝震落冰凌,可將越鼕蟲隨冰凌震落。
3.若蟲大發生期噴40%氧化樂果+40%水胺硫磷1000 至1500倍,噴2至3次,間隔7至10天。
4.呋喃丹灌根:用25%的可濕性粉劑200至300倍在5月份灌根2次,對殺死若蟲效果很好。 |
|
栾树 花木百科 栾树 花木百科
欒樹介紹
欒樹 (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
科屬:
無患子科
別名:
搖錢樹、燈籠果、木欄芽
形態特徵:
欒樹為落葉喬木,樹高可長到15米左右;葉為羽狀復葉,在枝條上對生,葉緣有鋸齒,有時有二回羽狀復葉;大型圓錐花序,長可達30釐米左右,着生在枝條的頂端,花的顔色為黃色,在6-7月開放;果實為蒴果,中空,外面有象紙一樣的三片果皮包裹着,每片果皮三角形,整個果實象小燈籠一樣,一串串的圓錐形燈籠果挂滿樹冠,燈籠果未成熟時淡黃緑色,遠遠望去黃果滿樹,成熟時褐色,鼕季落葉後,燈籠果還在樹上懸挂着。
分佈與習性:
欒樹喜光、耐寒、耐瘠薄土壤,在我國東北、華北、華東、西南等地都有分佈。
繁殖與栽培:
可用播種、分蘖、根插等方法繁殖,而以播種為主。
應用:
欒樹早春的嫩芽,經水泡加工後,是營養豐富的野菜食品;欒樹花期、果期觀賞性強,是很好的園林緑化樹種。
圖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