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 : 核技術 : 導彈核武器航天器 : 三防 : 污染源 > 核武器
目錄
hé wǔ qì hé wǔ qì
  利用核子反應的衝擊波和放射性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的武器,包括原子彈、氫彈和放射性戰劑。也叫“核子武器”或“原子武器”
No. 2
  核子武器、原子武器的通稱。即利用原子核反應所放出的能量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的武器。包括原子彈、氫彈和放射性戰劑。
No. 3
  利用核子反應所放出的能量造成殺傷和破壞的武器,包括原子彈、氫彈、中子彈和放射性戰劑等。也叫原子武器。
核武器概述
  核武器 nuclear weapon
  2010版最新世界核武器分佈圖 利用能自持進行核裂變或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産生爆炸作用,並具有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的總稱。其中主要利用鈾235(U-235) 或鈈239(239Pu)等重原子核的裂變鏈式反應原理製成的裂變武器,通常稱為原子彈;主要利用重氫(D,氘 {dāo})或超重氫(T,氚 {chuān})等輕原子核的熱核反應原理製成的熱核武器或聚變武器,通常稱為氫彈。
  煤、石油等礦物燃料燃燒時釋放的能量,來自碳、氫、氧的化合反應。 一般化學炸藥如梯恩梯(TNT)爆炸時釋放的能量,來自化合物的分解反應。在這些化學反應裏,碳、氫、氧、氮等原子核都沒有變化,衹是各個原子之間的組合狀態有了變化。核反應與化學反應則不一樣。在核裂變或核聚變反應裏,參與反應的原子核都轉變成其他原子核,原子也發生了變化。因此,人們習慣上稱這類武器為原子武器。但實質上是原子核的反應與轉變,所以稱核武器更為確切。
  核武器爆炸時釋放的能量,比衹裝化學炸藥的常規武器要大得多。 例如,1千克鈾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約8×10^13焦耳,比1千克梯恩梯炸藥爆炸釋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約大2000萬倍。因此,核武器爆炸釋放的總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釋放相同能量的梯恩梯炸藥量來表示,稱為梯恩梯當量。美、蘇等國裝備的各種核武器的梯恩梯當量,小的僅1000噸,甚至更低;大的達1000萬噸,甚至更高。
  核武器爆炸,不僅釋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應過程非常迅速,微秒級的時間內即可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圍不大的範圍內形成極高的溫度,加熱並壓縮周圍空氣使之急速膨脹,産生高壓衝擊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還會在周圍空氣中形成火球,發出很強的光輻射。核反應還産生各種射綫和放射性物質碎片;嚮外輻射的強脈衝射綫與周圍物質相互作用,造成電流的增長和消失過程,其結果又産生電磁脈衝。這些不同於化學炸藥爆炸的特徵,使核武器具備特有的強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核電磁脈衝等殺傷破壞作用。核武器的出現,對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産生了重大影響。
  核武器係統,一般由核戰鬥部、投射工具和指揮控製係統等部分構成,核戰鬥部是其主要構成部分。核戰鬥部亦稱核彈頭,並常與核裝置、核武器這兩個名稱相互代替使用。 實際上,核裝置是指核裝料、 其他材料、起爆炸藥與雷管等組合成的整體,可用於核試驗,但通常還不能用作可靠的武器;核武器則指包括核戰鬥部在內的整個核武器係統。
歷史
  核武器的出現,是20世紀40年代前後科學技術重大發展的結果。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O.哈恩和物理化學家F.斯特拉斯曼發表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幾個星期內,許多國傢的科學家驗證了這一發現,並進一步提出有可能創造這種裂變反應自持進行的條件,從而開闢了利用這一新能源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廣阔前景。但是,同歷史上許多科學技術新發現一樣,核能的開發也被首先用於軍事目的,即製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其進程受到當時社會與政治條件的影響和製約。從1939年起,由於法西斯德國擴大侵略戰爭,歐洲許多國傢開展科研工作日益睏難。 同年9月初,丹麥物理學家N.H.D.玻爾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反應過程,並指出能引起這一反應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鈾235。 正當這一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發表時,英、法兩國嚮德國宣戰。1940年夏,德軍占領法國。法國物理學家J.-F.約裏奧-居裏領導的一部分科學家被迫移居國外。英國曾製訂計劃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但由於戰爭影響,人力物力短缺,後來也衹能采取與美國合作的辦法,派出以物理學家J.查德威剋為首的科學家小組,赴美國參加由理論物理學家J.R.奧本海默領導的原子彈研製工作。
  在美國,從歐洲遷來的匈牙利物理學家齊拉德·萊奧首先考慮到,一旦法西斯德國掌握原子彈技術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經他和另幾位從歐洲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奔走推動,於1939年8月由物理學家A.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第32屆總統F.D.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纔引起美國政府的註意。但開始衹撥給經費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後,纔擴大規模,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為“曼哈頓工程區”的龐大計劃,直接動用的人力約60萬人,投資20多億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製成 3顆原子彈,使美國成為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傢。製造原子彈,既要解决武器研製中的一係列科學技術問題,還要能生産出必需的核裝料鈾235、鈈239。天然鈾中同位素鈾235的豐度僅0.72%,按原子彈設計要求必須提高到90%以上。當時美國經過多種途徑探索研究與比較後,采取了電磁分離、氣體擴散和熱擴散三種方法生産這種高濃鈾。供一顆“槍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高濃鈾,是靠電磁分離法生産的。建設電磁分離工廠的費用約3億美元(磁鐵的導電綫圈是用從國庫藉來的白銀製造的,其價值尚未計入)。鈈239要在反應堆內用中子輻照鈾238的方法製取。 供兩顆“內爆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鈈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卻型天然鈾反應堆及與之配套的化學分離工廠生産的。以上事例可以說明當時的工程規模。由於美國的工業技術設施與建設未受到戰爭的直接威脅,又掌握了必需的資源,集中了一批國內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夠較快地實現原子彈研製計劃。
  德國的科學技術,當時本處於領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國在核技術領域的水平與美、英大致相當,但後來落伍了。美國的第一座試驗性石墨反應堆,在物理學家E.費密領導下,1942年12月建成並達到臨界;而德國采用的是重水反應堆,生産鈈239,到1945年初纔建成一座不大的次臨界裝置。為生産高濃鈾,德國曾着重於高速離心機的研製,由於空襲和電力、物資缺乏等原因,進展很緩慢。其次,A.希特勒迫害科學家,以及有的科學家持不合作態度,是這方面工作進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國法西斯頭目過分自信,認為戰爭可以很快結束,不需要花氣力去研製尚無必成把握的原子彈,先是不予支持,後來再抓已睏難重重,研製工作終於失敗。
  胖子(投嚮長崎的原子彈) 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美國有不少知道“曼哈頓工程”內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學家J.弗蘭剋為首的一大批從事這一工作的科學家,反對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城市。當時,日本侵略軍受到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有力打擊,實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區的進攻,又幾乎全部摧毀日本海軍,海上封鎖使日本國內的物資供應極為匱泛。在日本失敗已成定局的情況下,美國仍於8月6日、9日先後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僅有的兩顆原子彈,代號分別為“小男孩” 和“胖子”。
  蘇聯在1941年6月遭受德軍入侵前,也進行過研製原子彈的工作。鈾原子核的自發裂變,是在這一時期內由蘇聯物理學家Г.Н.弗廖羅夫和Κ.А.佩特紮剋發現的。衛國戰爭爆發後,研製工作被迫中斷,直到1943年初纔在物理學家И.В.庫爾恰托夫的組織領導下逐漸恢復,並在戰後加速進行。1949年8月,蘇聯進行了原子彈試驗。1950年1月,美國總統H.S.杜魯門下令加速研製氫彈。1952年11月,美國進行了以液態氘為熱核燃料的氫彈原理試驗,但該實驗裝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蘇聯進行了以固態氘化鋰6為熱核燃料的氫彈試驗,使氫彈的實用成為可能。 美國於1954年2月進行了類似的氫彈試驗。英國、法國先後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進行了原子彈與氫彈試驗。
  中國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基礎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即着手準備研製原子彈。1959年開始起步時,國民經濟發生嚴重睏難。 同年6月,蘇聯政府撕毀中蘇在1957年10月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協定,隨後撤走專傢,中國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這一任務。中國首次試驗的原子彈取"596"為代號,就是以此激勵全國軍民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半年之後,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百萬噸級的氫彈空投試驗。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這兩個發展階段的任務。
  1945年8月6日和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夕,美國空軍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接連投擲了兩枚原子彈。這場人類有史以來的巨大災難,造成了10萬餘日本平民死亡和8萬多人受傷。原子彈的空前殺傷和破壞威力,震驚了世界,也使人們對以利用原子核的裂變或聚變的巨大爆炸力而製造的新式武器有了新的認識。
  目前,人們通常所說的核武器是指利用原子核的裂變或聚變所産生的巨大能量和破壞力製造的具有巨大殺傷力的武器,即指利用能自行維持原子核裂變或聚變鏈式反應瞬間釋放的能量産生爆炸作用,並具有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
  裂變核武器的基本原理是使一定量的鈾—235或鈈—239從亞臨界態嚮超臨界態轉變,也就是使核裝置産生中子的速度大於中子從核裝置逸出的速度。有兩種方法可以實現這種轉變:一種方法是把核裝置分成兩部分,而每一部分都小到不足以具有中子正增殖率,然後用炮式設備把兩部分擊成一塊;另一種方法是用烈性化學炸藥包住處於亞臨界態的球形核裝置,通過引爆將核裝置壓成超臨界態。
  聚變核武器是使氫的同位素氘或氚化鋰這類熱核燃料中産生起爆條件,用裂變核彈的方法使核武器中的熱核燃料具有10000000—20000000℃高溫,從而引起核聚變。
  原子彈和氫彈通常以千噸或兆噸梯恩梯(TNT)當量作為單位來表示。如1945年美國投在廣島的裂變核彈,不到50公斤的鈾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2萬噸化學炸藥。各種聚變核彈即熱核彈(氫彈),其威力最高可達60兆噸。據計算,在核武器爆炸時,1公斤鈾—235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萬噸TNT釋放的能量,而1公斤氘和氚的混合物完全聚變時放出的能量大約是1公斤鈾—235完全裂變所放出能量的3—4倍。
現狀和分類
  美國對日本投下的兩顆原子彈,是以帶降落傘的核航彈形式,用飛機作為運載工具的。以後,隨着武器技術的發展,已形成多種核武器係統,包括彈道核導彈、 巡航核導彈、 防空核導彈、反導彈核導彈、反潛核火箭、深水核炸彈、核航彈、核炮彈、核地雷等。其中,配有多彈頭的彈道核導彈,以及各種發射方式的巡航核導彈,是美、蘇兩國裝備的主要核武器
  通常將核武器按其作戰使用的不同劃分為兩大類,即用於襲擊敵方戰略目標和防禦己方戰略要地的戰略核武器,和主要在戰場上用於打擊敵方戰鬥力量的戰術核武器。蘇聯還劃分有“戰役戰術核武器”。核武器的分類方法,與地理條件、社會政治因素有關,並不是十分嚴格的。自70年代末以後,美國官方文件很少使用“戰術核武器”,代替它的有“戰區核武器”、“非戰略核武器”等,並把中遠程、中程核導彈也劃歸這一類。
  已生産並裝備部隊的核武器,按核戰鬥部設計看,主要屬於原子彈和氫彈兩種類型。至於核武器的數量,並無準確的公佈數字,有關研究機構的估計數字也不一致。按近幾年的資料綜合分析,到80年代中期,美、蘇兩國總計有核戰鬥部50000枚左右,占全世界總數的95%以上。其TNT當量,總計為120億噸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德國和日本投下的炸彈,總計約200萬噸TNT,衹相當於美國B-52型轟炸機攜載的2枚氫彈的當量。從這一粗略比較可以看出核武器庫貯量的龐大。美蘇兩國進攻性戰略核武器(包括洲際核導彈、潛艇發射的彈道核導彈、巡航核導彈和戰略轟炸機)在數量和當量上比較,美國在投射工具(陸基發射架、潛艇發射管、飛機)總數和TNT當量總值上均少於蘇聯,但在核戰鬥部總枚數上多於蘇聯。考慮到核爆炸對面目標的破壞效果同當量大小不是簡單的比例關係,另一種估算辦法是以一定的衝擊波超壓對應的破壞面積來度量核戰鬥部的破壞能力,即取核戰鬥部當量值(以百萬噸為計算單位)的2/3次方為其“等效百萬噸當量”值(也有按目標特性及其分佈和核攻擊規模大小等不同情況,選用小於2/3的其他方次的),再按各種核戰鬥部的枚數纍计算出總值。按此法估算比較美、蘇兩國的戰略核武器破壞能力,由於當量小於百萬噸的核戰鬥部枚數,美國多於蘇聯,兩國的差距並不很大。但自80年代以來,隨着蘇聯在分導式多彈頭導彈核武器上的發展,這一差距也在不斷擴大。而對點(硬)目標(見點目標)的破壞能力,則核武器投射精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由於在這方面美國一直領先,仍處於優勢。
  除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和中國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進行過一次核試驗。一般認為,掌握必要的核技術並具有一定工業基礎及經濟實力的國傢,也完全有可能製造原子彈。
研製和試驗
  除鈾235、鈈239等核材料的生産外,核戰鬥部本身的研製,必須與整個核武器係統的研製程序協調一致。研製過程大致如下:從設想階段開始;經過關鍵技術課題和部件的預先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形成包括重量、尺寸、形式、威力、核材料、核試驗要求、研製工期、經費等內容的幾種設計方案;再經過論證比較和評價,選定設計方案,確定戰術技術指標;然後進行型號研究設計、各種模擬試驗;工藝試驗與試製,通過核試驗檢驗設計的合理性,最後達到設計定型、工藝定型與批準生産。進行這些工作,要有專門的科技隊伍,並配備必要的試驗場所,包括核試驗場。武器交付部隊後,研製和生産部門還要提供維護、修理、更換部件等服務工作,按反饋的信息進行必要的改進,並負責其退役處理或更新。
  美國B57型原子彈要做好核戰鬥部的設計,必須深入瞭解其反應過程,弄清其必須具備的條件與各種物理參數,掌握其中多種因素的內在聯繫與變化規律。為此,要進行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高溫高壓凝聚態物理、超音速流體力學、爆轟學、計算數學和材料科學等多學科的一係列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而核戰鬥部的研製實踐又會反過來帶動和促進這些學科的發展。在研製過程中,以下環節起着重要作用:①要用快速的、大容量電子計算機進行反應過程的理論研究計算,這種計算應盡可能接近實際情況,以便從多種設想或設計方案中找出最優方案,從而節省費用與減少核試驗次數。20世紀40年代以來,推動電子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由於核武器研製的需要。②要按照方案或指標要求,反復進行多方面的模擬試驗,包括化學炸藥爆轟試驗,材料與強度試驗,環境條件試驗,控製、 點火與安全試驗等。 這些都是為達到核武器高度可靠和安全所必不可少的。③要進行必要的核試驗。無論是電子計算機上的大量計算,還是相應的模擬試驗,總不能達到百分之百地符合核武器方案的真實情況。特別是氫彈聚變反應所必需的高溫條件,還衹能由裂變反應來提供(利用激光或粒子束的慣性約束技術來創造這種模擬試驗條件,直到80年代初仍處於研究階段)。因此,能否達到設計要求,還必須通過核裝置本身的爆炸試驗進行檢驗。當然,核試驗所起的作用並不限於此。正是由於核試驗在核武器研製中起着關鍵作用,美、蘇兩國為限製其他國傢研製核武器,於1963年簽訂了一個並不禁止進行地下核試驗的《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1974年又簽訂了一個仍然適合它們需要的限製地下核試驗當量的條約。 大氣層實驗
  按爆炸的環境可分為:
  大氣層爆炸
  即在裸露的大氣層環境下進行核爆試驗,這種爆炸破壞性最大(體現在對人的影響)。在沒有很好的躲避設施的環境下十幾平方公裏內的人都會被造成嚴重創傷甚至死亡。
  地下核爆
  地下實驗一般屬於科學實驗,也有軍事專傢認為,可以通過地下核爆,人為的給敵對國造成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不過這種破壞是很難控製的,因此並沒有得到很多軍事專傢的認同。
  水下核爆
  主要是在大海裏進行試驗。美國在50年代曾經進行過,爆炸後所有的船衹都沒能抗住核彈的巨大爆炸威力,當然,核爆試驗也給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其惡劣的損傷。
發展趨勢
  由於核武器投射工具準確性的提高,自60年代以來,核武器的發展,首先是核戰鬥部的重量、尺寸大幅度減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威力與重量的比值)有了顯著提高。例如,美國在長崎投下的原子彈,重量約4.5噸,威力約2萬噸;70年代後期,裝備部隊的“三叉戟”Ⅰ潛地導彈,總重量約1.32噸,共8個分導式子彈頭,每個子彈頭威力為10萬噸,其比威力同長崎投下的原子彈相比,提高135倍左右。威力更大的熱核武器,比威力提高的幅度還更大些。但一般認為,這一方面的發展或許已接近客觀實際所容許的極限。自70年代以來,核武器係統的發展更着重於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和命中精度,如美國的“和平衛士/MX” 洲際導彈、“侏儒”小型洲際導彈、“三叉戟”Ⅱ潛地導彈,蘇聯的SS-24、SS-25洲際導彈,都在這些方面有較大的改進和提高。
  其次,核戰鬥部及其引爆控製安全保險分係統的可靠性,以及適應各種使用與作戰環境的能力,也有所改進和提高。美、蘇兩國還研製了適於戰場使用的各種核武器,如可變當量的核戰鬥部,多種運載工具通用的核戰鬥部,甚至設想研製當量衹有幾噸的微型核武器。特別是在核戰爭環境中如何提高核武器的抗核加固能力,以防止敵方的破壞,更受到普遍重視。此外,由於核武器的大量生産和部署,其安全性也引起了有關各國的關註。
  核武器的另一發展動嚮,是通過設計調整其性能,按照不同的需要,增強或削弱其中的某些殺傷破壞因素。“增強輻射武器”與“減少剩餘放射性武器”都屬於這一類。前一種將高能中子輻射所占份額盡可能增大,使之成為主要殺傷破壞因素,通常稱之為中子彈;後一種將剩餘放射性減到最小,突出衝擊波、光輻射的作用,但這類武器仍屬於熱核武器範疇。至於60年代初曾引起廣泛議論的所謂“純聚變武器”,20多年來雖然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例如大功率激光引燃聚變反應的研究,80年代也仍在繼續進行,但還看不出製成這種武器的現實可能性。
  核武器的實戰應用,雖仍限於它問世時的兩顆原子彈,但由於40年來核武器本身的發展,以及與它有關的多種投射或運載工具的發展與應用,特別是通過上千次核試驗所積纍的知識,人們對其特有的殺傷破壞作用已有較深的認識,並探討實戰應用的可能方式。美、蘇兩國都製訂並多次修改了強調核武器重要作用的種種戰略。
  有矛必有盾。在不斷改進和提高進攻性戰略核武器性能的同時,美、蘇兩國也一直在尋求能有效地防禦核襲擊的手段和技術。除提高核武器係統的抗核加固能力,采取廣泛構築地下室掩體和民防工程等以減少損失的措施外,對於更有效的偵察、跟蹤、識別、攔截對方核導彈的防禦技術開發研究工作也從未停止過。60年代,美、蘇兩國曾部署以核反核的反導彈係統。1972年 5月,美、蘇兩國簽訂了《限製反彈道導彈係統條約》。不久,美國停止“衛兵”反導彈係統的部署。1984年初,美國宣稱已製訂了一項包括核激發定嚮能武器、高能激光、中性粒子束、非核攔截彈、電磁炮等多層攔截手段的“戰略防禦倡議”。儘管對這種防禦係統的有效性還存在着爭議,但是可以肯定,美、蘇對核優勢的爭奪仍將持續下去。
  由於核武器具有巨大的破壞力和獨特的作用,與其說它可能會改變未來全球性戰爭的進程,不如說它對現實國際政治鬥爭已經和正在不斷地産生影響。70年代末,美國宣佈研製成功中子彈,它最適於戰場使用,理應屬於戰術核武器範疇,但卻受到幾乎是世界範圍的強烈反對。從這一事例也可以看出,核武器所涉及的鬥爭的復雜性。
  中國政府在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時即發表聲明:中國發展核武器,並不是由於相信核武器的萬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國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是為了防禦,為了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為了防止核戰爭,消滅核武器。此後,中國政府又多次鄭重宣佈: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並就如何防止核戰爭問題一再提出了建議。中國的這些主張已逐漸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傢和人民的贊同和支持。
參考書目
  趙忠堯、何澤慧、楊承宗主編:《原子能的原理和應用》,科學出版社,北京,1965。
  托馬斯·B.科剋倫等著,柯情山等譯:《核武器手册》,解放軍出版社,北京,1985。(Thomas B.Cochran,William M.Arkin,and Milton M.Hoenig,Nuclear Weapons Databook,U.S.Nuclear Forces and Capabilities,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Council Inc.,1984.)
  貝特朗·戈爾德施密特著,高強、路漢恩譯:《原子競爭1939~1966》,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84。(Bertrand Goldschmidt,Les Rivali tés Atomiques 1936~1966,Fayard,1967.)
  羅伯特·容剋著,何緯譯:《比一千個太陽還亮》,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80。(Robert Jungk,Heller als tausend Sonnen,1956.)
原子彈
  atomic bomb
  利用鈾-235或鈈-239等重原子核裂變反應,
  瞬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稱裂變彈。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梯恩梯當量,有巨大的殺傷破壞力。它可由不同的運載工具攜載而成為核導彈、核航空炸彈、核地雷或核炮彈等,或用作氫彈中的初級(或稱扳機),為點燃輕核引起熱核聚變反應提供必需的能量。
  原子彈主要由引爆控製係統、高能炸藥、反射層、由核裝料組成的核部件、中子源和彈殼等部件組成。引爆控製係統用來起爆高能炸藥;高能炸藥是推動、壓縮反射層和核部件的能源 ;反射層由鈹或鈾-238構成 。鈾-238不僅能反射中子,而且密度較大,可以減緩核裝料在釋放能量過程中的膨脹,使鏈式反應維持較長的時間,從而能提高原子彈的爆炸威力。核裝料主要是鈾-235或鈈-239。
  為了觸發鏈式反應,必須有中子源提供“點火”中子。核爆炸裝置的中子源可采用:氘氚反應中子源、釙-210-鈹源、鈈-238原子彈爆炸鈹源和鐦-252自發裂變源等。原子彈爆炸産生的高溫高壓以及各種核反應産生的中子、γ射綫和裂變碎片,最終形成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電磁脈衝等殺傷破壞因素。原子彈是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迅速應用到軍事上的一個突出例子。1939年10月,美國政府决定研製原子彈,1945年造出了3顆。一顆用於試驗,兩顆投在日本。其他國傢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的時間是:蘇聯——1949年8月29日;英國——1952年10月3日;法國——1960年2月13日;中國——1964年10月16日;印度——1974年5 月 18日。中國第一次核試驗以塔爆方式進行 ,用的是“內爆法”鈾彈。1965年5月14日第二次核試驗時 ,核裝置用飛機空投 。1966 年10月27日第四次核試驗時,核彈頭由導彈運載。
  自1945年原子彈問世以來 ,原子彈技術不斷發展,體積、重量顯著減小,戰術技術性能日益提高。原子彈小型化對於提高核武器的戰術技術性能和用作氫彈的起爆裝置(亦稱“扳機”)具有重要意義。為適應戰場使用的需要,發展了多種低當量和威力可調的核武器。為改進原子彈的性能,發展了加強型原子彈,即在原子彈中添加氘或氚等熱核裝料,利用核裂變釋放的能量點燃氘或氚,發生熱核反應,而反應中所放出的高能中子,又使更多的核裝料裂變,從而使威力增大。這種原子彈與氫彈不同,其熱核裝料釋放的能量衹占總當量的一小部分。高能炸藥的起爆方式和核爆炸裝置結構也在不斷改進,目的是提高炸藥的利用效率和核裝料的壓縮度,從而增大威力,節省核裝料。此外,提高原子彈的突防和生存能力以及安全性能,也日益受到重視。
原子彈的歷史
  ●二戰期間,科學家西拉德為防止德國人搶先造出原子彈,動員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上書美國總統羅斯福,闡述了研製原子彈對美國安全的重要性。
  ●1941年12月6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前一天),羅斯福纔批準了美國科學研究發展局全力研製原子彈。
  ●1942年8月,美國製訂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1943年7月,美國成立原子彈研究所。
  ●1945年3月,美國成立合併秘密的原子能委員會。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可德沙漠中進行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試驗。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嚮日本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
  ●1949年,蘇聯成功研製原子彈,英國、法國分別於1952年和1960年爆炸了自己研製的原子彈,1964年,中國也擁有了原子彈。
  原子彈分為“槍式”和“收聚式”兩種類型,核武器以其特有的方式産生毀滅性的力量
  根據原子彈引發機構的不同,可分為“槍式”原子彈和“收聚式”原子彈。“槍式”原子彈將兩塊半球形的小於臨界體積的裂物質分開一定距離放置,中子源位於中間。在核裝藥的球面上包覆了一層堅固的能反射中子的材料,其作用是將過早跑出來的中子反射回去,以提高鏈式反應的速度。在中子反射層的外面是高速炸藥、傳爆藥和雷管,再將雷管與起爆控製器相連接。起爆控製器自動地起爆炸藥。兩個半球形裂變物質在炸藥的轟擊下迅速壓縮成一個扁球形,達到超臨界狀態。中子源放出大量的中子使鏈式反應迅速進行,並在極短的時間內釋放出極大的能量,這就是殺傷破壞力巨大的原子彈爆炸。“收聚式”原子彈將普通烈性炸藥製成球形裝置,並把小於臨界體積的核裝藥製成小球置於炸藥球中。炸藥同時起爆,將核裝藥小球迅速壓緊並達到超臨界體積,從而引起核爆炸。“收聚式”原子彈的的結構復雜,但核裝藥利用率高。現代原子彈綜合了這兩種引發機構,使核裝藥的利用率提高到80%左右,從而獲得了極大的破壞力。
  核武器的殺傷破壞方式主要有光輻射、衝擊波、早期核輻射、電磁脈衝及放射性沾染。光輻射是在核爆炸時釋放出的以每秒30萬千米速度直綫傳播的一種輻射光殺傷方式。1枚當量為2萬噸的原子彈在空中爆炸後,距爆心7000米會受到比陽光強13倍的光照射,範圍達2800米。光輻射可使人迅速緻盲,並使皮膚大面積灼傷潰爛,物體會燃燒。衝擊波是核爆炸後産生的一種巨大氣流的超壓。一枚3萬噸的原子彈爆炸後,在距爆心投射點800米處,衝擊波的運動速度可達200米/秒。當量為2萬噸的核爆炸,在距爆心投影點650米以內,超壓值大於1000/釐米2。可把位於該地區域內的所有建築物及人員徹底摧毀。早期核輻射是在核爆炸最初幾十秒鐘放出的中子流和γ射綫。1枚當量2萬噸的原子彈爆炸後,距爆心1100米以內人員可遭到極度殺傷,1000噸級中子彈爆炸後,在這個範圍內的人員幾周內會致死,在200米以內的人員則當即致死。電磁脈衝的電場強度在幾千米範圍內可達1萬至10萬伏,不僅能使電子裝備的元器件嚴重受損,還能擊穿絶緣,燒毀電路,衝銷計算機內存,使全部無綫電指揮、控製和通信設備失靈。1顆5000萬噸級原子彈爆炸後破壞半徑可達190千米。放射性沾染是蘑菇狀煙雲飄散後所降落的煙塵,對人體可造成照射或皮膚灼傷,以致死亡。1954年2月28日,美國在比基尼島試驗的1500萬噸級氫彈,爆後6小時,沾染區長達257千米,寬64千米。在此範圍內的所有生物都受到致使性沾染,在一段時間內緩慢的死去或終身殘廢。
五核國傢核武力量對比
  美國:1945年首次核試驗成功。核試驗次數超過1030次。擁有約1.2萬枚核彈頭。導彈射程達13035公裏。
  蘇聯:1949年首次核試驗成功。核試驗次數超過715次。擁有約2.8萬枚核彈頭,其中約1.8萬枚將被拆除。導彈射程達10943公裏。
  英國:1952年首次核試驗成功。共進行45次核試驗。擁有約400枚核彈頭。導彈射程達5310公裏。
  法國:1960年首次核試驗成功。擁有約510枚核彈頭。導彈射程達5310公裏。
  中國:1964年首次核試驗成功。
核武器種類
  美國W87型氫彈核彈包括氫彈、原子彈、中子彈、三相彈、反物質彈等與核反應有關係的殺傷武器。
  第一代:原子彈:以重核鈾或鈈裂變的核彈。原子彈的原理是核裂變鏈式反應——由中子轟擊鈾-235或鈈-239,使其原子核裂開産生能量,包括衝擊波、瞬間核輻射、電磁脈衝幹擾、核污染、光輻射等殺傷作用。
  第二代:氫彈(一般指二相彈):氫彈是核裂變加核聚變——由原子彈引爆氫彈,原子彈放出來的高能中子與氘化鋰反應生成氚,氚和氘聚合産生能量。氫彈爆炸實際上是兩次核反應(重核裂變和輕核聚變),兩顆核彈爆炸(原子彈和氫彈),所以說氫彈的威力比原子彈要更加強大。如裝載同樣多的核燃料,氫彈的威力是原子彈的4倍以上。當然,不能用大當量的原子彈與小當量的氫彈來比較。 一般原子彈當量相當於幾千到幾萬噸TNT,二相彈可能達到幾千萬噸TNT當量。
  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核爆炸是蘇聯於1961年10月30日在新地島進行的熱核氫彈爆炸,當量5000萬噸(原定10000萬噸),爆炸威力的半徑700公裏,總覆蓋面積為8.26萬平方公裏。核爆炸後,4000公裏內的飛機、導彈、雷達、通訊等設備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由於太恐怖,對環境破壞太嚴重,威力過度沒有意義,以後再為如此瘋狂試驗。
  *【氫鈾彈】(三相彈)是核裂變--核聚變--核裂變——它是在氫彈的外層又加一層可裂變的鈾-238,破壞力和殺傷力更大,污染也更加嚴重,即為“髒彈”。也屬於第二代核武器
  第三代:中子彈(增強輻射彈):以氘和氚聚變原理製作,以高能中子為主要殺傷力的核彈 。中子彈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小型氫彈,是核裂變加核聚變——但不是用原子彈引爆,而是用內部的中子源轟擊鈈-239産生裂變,裂變産生的高能中子和高溫促使氘氚混合物聚變。它的特點是:中子能量高、數量多、當量小。如果當量大,就類似氫彈了,衝擊波和輻射也會劇增,就失去了“衹殺傷人員而不摧毀裝備、建築,不造成大面積污染的目的”。也失去了小巧玲瓏的特點。中子彈最適合殺滅坦剋、碉堡、地下指揮部裏的有生力量。
  威力排序:氫鈾彈>氫彈>原子彈>中子彈;
  輻射排序:中子彈>氫鈾彈>氫彈>原子彈;
  污染排序:氫鈾彈>氫彈>原子彈>中子彈
  第四代:即核定嚮能武器:正在研製中,因為這些核彈不産生剩餘核輻射,因此可作為“常規武器”使用,主要種類有:
  反物質彈、粒子束武器、激光引爆核炸彈、幹淨的聚變彈、同質異能素武器等。 第四代的另一特點是突出某一種效果,如突出電磁效應的電磁脈衝彈,使通訊信號混亂。他可以使高能激光束、粒子束、電磁脈衝等離子體定嚮發射,有選擇地攻擊目標,單項能量更集中,有可控製的特殊殺傷破壞作用。
世界核武器持有形勢
  ·目前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有核國傢是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國,5國的核地位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
  ·冷戰剛結束,白俄羅斯、烏剋蘭、哈薩剋斯坦、南非等一批國傢都主動放棄現有核武器核武器發展計劃,成為無核國傢。
  ·一些沒有核武器的國傢千方百計謀求核武器,成為“核門檻”國傢。印度、巴基斯坦進行了核爆炸試驗。以色列和日本雖未公開進行核爆試驗,但以色列是公認的具有核武器的國傢,而日本則完全具備生産核武器的技術條件。此外,在美國的壓力下,利比亞放棄了核計劃,把相關資料和離心機運往美國。
  ·除了“核門檻”國傢,謀求核武器的還有各種恐怖組織。
  美國:第一個試爆核武器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試爆核武器的國傢,也是唯一一個將核武器應用於實戰的國傢。 1945年8月,美軍派出2架B-29戰略轟炸機分別在日本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瞬間造成數十萬人傷亡。
  美國擁有1.06萬件核武器,是世界上擁有核武器數量最多的國傢,平均每年要花費大約46億美元來維持其核武庫。美國的核武器有7000至8000件處於實戰部署狀態,其中有6480枚戰略核彈頭。
  ☆ 俄羅斯:核武數量一度超越美國
  前蘇聯是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掌握核武技術的國傢,於1949年首次試爆。冷戰期間,蘇聯核武數量一度超越美國,並在戰略洲際核導彈與戰略核潛艇的技術上處於領先。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雖經費捉襟見肘,但不放鬆對核武的投入,其新研製的“白楊-M”核導彈號稱能擊穿任何防禦係統。
  俄羅斯近日傳出已掌握遠程戰略巡航導彈技術的消息。這種導彈可由戰略轟炸機搭載,對數千公裏外的目標實施精確打擊。俄方說,這打破了美國在這一先進武器上的壟斷地位
  ☆ 英國: 第三個爆炸氫彈並具有核作戰能力
  1952年10月3日,英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澳大利亞蒙特貝洛沿海的船上試爆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傢。1956年,英國在空軍裝備原子彈。3年後又爆炸了氫彈,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爆炸氫彈並具有核作戰能力的國傢。[
  ☆ 法國: 把核導彈瞄準“流氓國傢”
  1960年2月13日,法國在西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賴加奈的一座100米的高塔上爆炸成功了第一顆原子彈。這顆原子彈獲得了6萬噸當量的核裂變能量。法國因此面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傢。1962年6月,法國政府又提出耗資達300多億法郎的“軍事裝備計劃法案”,其中60多億法郎用來建立核威懾力量。法國很快便建立起了由陸基導彈。潛艇導彈、飛機攜帶的核導彈所組成的三位一體的獨立核力量。
  法國《解放報》透露,法國正在對其核戰略進行具有歷史性的調整,準備把核導彈瞄準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所謂“流氓國傢”。
  ☆ 中國: 不對無核武器國傢使用核武器
  自1964年中國首次試爆原子彈,數十年來,中國的核武技術水準與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要遠遠小於常規武器與世界的差距。目前中國具有與美、俄一樣的空、地、潛全方位投射打擊能力,核彈頭數量估計在400枚左右。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參加軍事同盟和軍備競賽。中國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中國明確承諾不對無核武器國傢和地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也不會改變這一政策。
  ☆ 印度: 擁有核武器已是衆所周知
  1998年進行了數次地下核試驗,之後宣稱擁有核武,外界估計其約有100枚左右射程在4000公裏內的核導彈。
  ☆ 以色列: 對是否有核武器采取回避態度
  世界上媒體一再報導說以色列是繼中國以後第六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傢,但以色列一致保持沉默。雖然以色列研製核武器一直秘而不宣,但是,從上世紀50年代後期以色列的核武器計劃就已經開始起步了,到60年代進入了正式研製階段,並竊取到原子彈的核材料深縮鈾,80年代被叛逃的本國技術人員泄露出去,纔真相大白。
  ☆ 朝鮮:分別在2006年10月9日和2009年5月25日成功進行核試驗
  朝鮮官方通訊社10月9日稱,朝鮮成功進行了首次核武試驗。另據韓聯社報道,韓國政府有關人士同一天透露,接到朝鮮於當天上午進行核試驗的情報,目前在觀察。
  朝鮮中央通訊社稱,“這次核試驗是一個歷史性事件,為我們的軍隊和人民帶來了幸福歡樂”。
  2009年5月25日,朝鮮不顧各國反對,僅在1個小時前通知其他國傢自己將進行一次地下核試驗,試驗目的是增強朝鮮自衛核威懾能力。 受到各國強烈反對。
核武器史話
  ·德國是最早從事核武器研究與試驗的國傢
  ·1945年7月16日,美國研製的人類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爆炸成功
  ·1945年8月,美國嚮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從而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9年8月29日,蘇聯爆炸試驗成功了自己的原子彈,成為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傢
  ·1952年10月,英國在澳大利亞沿海的一艘船上試爆原子彈成功
  ·日本的核武器研究
  ·1952年11月1日,美國在太平洋比基尼島核試驗基地爆炸成功了世界上的第一顆氫彈
  ·1960年2月13日,法國成為了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傢
  ·中國擁有了核武器
  ·以色列造出了原子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因反對繼續研製核武器在美國受到迫害
  ·1977年6月,美國宣佈研製出以貫穿輻射為殺傷方式的中子彈,各國也相繼投入研製
  ·2006年10月9日,朝鮮宣佈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地下核試驗。朝鮮此舉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註。
  ·2009年5月25日實施一次地下核試驗。這是朝鮮第二次實施此類試驗。朝鮮中央通訊社報道,試驗取得“成功”,核爆炸威力“比前一次更大”,試驗目的是增強朝鮮自衛核威懾能力。
核武器製造
  那麽,如今核武器可以輕易製造出來嗎?誰宣佈擁有核武器就是真的事實嗎?據專傢分析,各國研製核武器在技術上首先要過四關:核燃料、起爆裝置、核試驗、投擲技術。
  ☆ 第一關:核燃料
  想研製核武器的國傢把目光都盯嚮了核電站的核反應堆廢料。日本就是一個賦予和平利用核能以特定任務、旨在完善和發展核技術最典型的國傢。據報道,它首先是以建設核電站的需要為名,大力收購美、英、法等國總量達40多噸的核廢料,然後對核廢料進行處理和鈈再回收,曾揚言幾周內就可生産出核武器。為了絶對安全起見,國際社會已把防擴散作為核反應堆改進的一個方向,嚴禁擴散3項敏感技術,它們是:鈾的同位素分離技術(又叫鈾濃縮技術)、乏燃料的後處理技術(可從核廢料中提取鈈239的技術)和重水生産技術(可以用來生産氫彈的原料——氘和氚)。
  ☆ 第二關:起爆裝置
  製造一枚原子彈不僅需要有用作裂變燃料的原材料,更要有觸發裝置,以及一種能在核彈發生爆炸前使大部分燃料發生裂變的技術(否則核彈會失敗)。起爆裝置關最大技術難題是高爆炸藥的合理配置。起爆時,在百萬分之一秒的時間內同時引爆快速燃燒和慢速燃燒的兩種常規炸藥,才能實現真正的核爆炸。如果定時誤差超過上述要求,或者兩種炸藥配比不對,就會大幅度降低常規爆炸所産生的壓縮效果,致使核爆炸威力減半,甚至形不成核爆炸。一些暗中研製原子彈的國傢,就是在這一關面前一籌莫展。
  ☆ 第三關:核試驗
  1996年9月10日,聯合國第50屆大會全體會議以壓倒多數通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後,用計算機模擬取代傳統核爆試驗可以達到同等試驗效果的介紹就層出不窮。可這種在已有核爆炸試驗的基礎上將各種參數編程輸入超大型計算機,用化學爆炸、實驗室、計算機對核爆炸物理過程和核爆炸效應進行模擬的方法,對今天那些急於造出核武器的國傢無疑是一個比造一顆原子彈更難達到的目標。自1945年7月16日美國首次核試驗到1996年9月《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通過為止,全世界共進行了2047次核試驗。其中美國715次,前蘇聯715次,法國210次,英國45次,中國45次,印度1974年進行了一次。由此可見,真正完成完整的核武器物理設計,沒有強大豐富的試驗數據庫的支持是難以想象的。
  ☆ 第四關:投擲技術
  真正的核武器由三部分組成,即核戰鬥部、運載工具和指揮控製係統。有了核武器就必須擁有相應的投擲手段。核爆成功後,接下來的小型化和武器化的問題仍然是繞不過去的一關。核武器搭載試驗同樣必不可少。一般來講,戰略原子彈主要裝在導彈、航空炸彈上,發射平臺包括各種射程的彈道導彈、巡航導彈、核潛艇、戰略轟炸機等。不過,隨着彈道導彈攔截係統的飛速發展,弱國憑藉自己那有限的運載手段,究竟還有多少機會把得之不易的原子彈扔到對手的頭上,實在是大有疑問。扔不出去的原子彈其實際意義上的威懾能力必定大打折扣。
核武器種類
  ·原子彈:是最普通的核武器,也是最早研製出的核武器,它利用原子核裂變反應所放出的巨大能量,通過光輻射、衝擊波、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電磁脈衝起到了殺傷破壞作用。
  ·氫彈:是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等輕原子核的聚變反應,産生強烈爆炸的核武器,又稱熱核聚變武器。其殺傷機理與原子彈基本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彈大幾十甚至上千倍。
  ·中子彈:又稱弱衝擊波強輻射工彈。它在爆炸時能放出大量致人於死地的中子,並使衝擊波等的作用大大縮小。在戰場上,中子彈衹殺傷人員等有生目標,而不摧毀如建築物、技術裝備等設備,“對人不對物”是它的一大特點。
  ·電磁脈衝彈:它是利用核爆炸能量來加速核電磁脈衝效應的一種核彈。它産生的電磁波可燒毀電子設備,可造成大範圍的指揮、控製、通信係統癱瘓,在未來的“電子戰”中將會大顯身手。
  ·伽瑪射綫彈:它爆炸後儘管各種效應不大,也不會使人立刻死去,但能造成放射性沾染,迫使敵人離開。所以它比氫彈、中子彈更高級,更有威懾力。
  ·感生輻射彈:是一種加強放射性沾染的核武器,主要利用中子産生感生放射性物質,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空間上造成放射性沾染,達到阻礙敵軍和殺傷敵軍的目的。
  ·衝擊波彈:它是一種小型氫彈,采用了慢化吸收中子技術,減少了中子活化削弱輻射的作用,其爆炸後,部隊可迅速進入爆炸區投入戰鬥。
  ·紅汞核彈:它用紅汞(氧化汞銻)作為中子源,由於不用原子彈作為中子源,所以體積和重量大大減少,一般小型的紅汞核彈衹有一個棒球大小,但當量可達萬噸。
  ·三相彈:用中心的原子彈和外部鈾-238反射層共同激發中間的熱核材料聚變,以得到大於氫彈的效力。
新世紀核武器路在何方
  ·減少數量 廢舊留新:有核國傢(特別是美俄)裁掉了過時的、性能不夠先進的核武器,但保留了性能較好的核武器
  ·另闢蹊徑 變廢為寶:一是改舊翻新。二是改大為小。
  ·提高質量 推陳出新:新的世紀,核武器在數量急劇減少的同時,質量將不斷得到提高。
  ·從長計議 挑戰軍控:隨着《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影響的不斷擴大,繼續發展傳統核武器受到的製約越來越大。
  ·以退為進 攻防兼備:核大國在核力量的發展上大力推行導彈防禦係統,使核武器由純進攻型嚮攻防兼備型發展。
中國面臨的核威脅
  美國對中國的核威脅
  2002年1月8日,美國國防部嚮國會提交《核態勢評估報告》,第一次將冷戰後美國可能進行核攻擊的對象明確為7個國傢,中國首當其衝。美國人認為,如果發生臺海戰爭等情況時,美國根據需要,可能動用核武。其實,美國早在1997年,就提出“美國必須通過核威懾和常規威懾挫敗中俄野心”。其實美國對中國的核威脅的核心是中美能否開展和平利用核能技術合作的意嚮。
  ☆ 中國內戰的核威脅
  中國臺灣是中國統一大業的一塊心病。然而,分裂勢力竟然利用核威脅以其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2004年1月,一篇由譚慎格執筆的發表在《中國簡報》最新一期上的《臺灣核武,北韓核武》一文,引起了強烈關註。文中披露,1995年,李登輝一度主張重視研發核武。文章也指出,直到現在,臺灣仍保有核武計劃所需的完整藍圖及數據。實際上,在此之前,就有專傢指出,臺灣有研發核武器的能力,是潛在的準核地區。10年前,甚至有人預言了臺海爆發核戰的一幕。香港媒體稱,如果有一天,陳水扁鋌而走險,宣稱臺灣已擁有核武器,大陸將作何應對?
  ☆ 周邊核戰爭的核威脅
  如果朝鮮擁有核武器,朝鮮半島的平衡將被打破。除此以外,南亞是另外一處核戰爭的火藥桶。印度、巴基斯坦雙方事實上存在“安全兩難”睏境,使得南亞地區仍可能因為對抗失控,引發核戰爭。
  1、放射性的基本概念
  某些物質的原子核能發生衰變,放出我們肉眼看不見也感覺不到,衹能用專門的儀器才能探測到的射綫。物質的這種性質叫放射性。
  2、放射性污染來源及分類
  1)、核武器試驗的沉降物(在大氣層進行核試驗的情況下,核彈爆炸的瞬間,由熾熱蒸汽和氣體形成大球(即蘑菇雲)攜帶着彈殼、碎片、地面物和放射性煙雲上升,隨着與空氣的混合,輻射熱逐漸損失,溫度漸趨降低,於是氣態物凝聚成微粒或附着在其它的塵粒上,最後沉降到地面。
  2)、核燃料循環的“三廢”排放原子能工業的中心問題是核燃料的産生、使用與回收、核燃料循環的各個階段均會産生“三廢”,能對周圍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的污染。
  3)、醫療照射引起的放射性污染 目前,由於輻射在醫學上的廣泛應用,已使醫用射綫源成為主要的環境人工污染源。
  4)、其它各方面來源的放射性污染 其它輻射污染來源可歸納為兩類:一 工業、醫療、軍隊、核艦艇,或研究用的放射源,因運輸事故、遺失、偷竊、誤用,以及廢物處理等失去控製而對居民造成大劑量照射或污染環境;二是一般居民消費用品,包括含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的産品,如放射性發光表盤、夜光表以及彩色電視機産生的照射,雖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很低,但也有研究的必要。
  3、放射性對人體的危害
  在大劑量的照射下,放射性對人體和動物存在着某種損害作用。如在400rad的照射下,受照射的人有5%死亡;若照射650rad,則人100%死亡。照射劑量在150rad以下,死亡率為零,但並非無損害作用,住往需經20年以後,一些癥狀纔會表現出來。放射性也能損傷遺傳物質,主要在於引起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使一代甚至幾代受害。
  4、放射性“三廢”處理
  放射性廢物中的放射性物質,采用一般的物理、化學及生物學的方法都不能將其消滅或破壞,衹有通過放射性核素的自身衰變才能使放射性衰減到一定的水平。而許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十分長,並且衰變的産物又是新的放射性元素,所以放射性廢物與其它廢物相比在處理和處置上有許多不同之處。
  1).放射性廢水的處理
  放射性廢水的處理方法主要有稀釋排放法、放置衰變法、混凝沉降法、離子變換法、蒸發法、瀝青固化法、水泥固化法、塑料固化法以及玻璃固化法等。
  2).放射性廢氣的處理
  (1)鈾礦開採過程中所産生廢氣、粉塵,一般可通過改善操作條件和通風係統得到解决。
  (2)實驗室廢氣,通常是進行預過濾,然後通過高效過濾後再排出。
  (3)燃料後處理過程的廢氣,大部分是放射性碘和一些惰性氣體。
  3)、放射性固體廢物的處理和處置
  放射性固體廢物主要是被放射性物質污染而不能再用的各種物體
  (1)焚燒 (2)壓縮 (3)去污 (4)包裝
  5、放射性物質的分類
  為了放射性貨物的安全運輸,將放射性物質分為五類:
  a.低比活度放射性物質
  b.表面污染物體
  c.可裂變物質
  d.特殊形式放射性物質
  e.其他形式放射性物質
核武器的厲害:事例
  1945年8月6日,美國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在日本廣島上空投下了一枚綽號"小男孩"的原子彈.需要說明的是,用於實戰的原子彈並不是掉在地上纔爆炸.為了增強殺傷效果,這顆原子彈是被設定在空中爆炸的.原子彈從9600米高空被扔下來,在距離地面600米高度上爆炸.
  "小男孩"肚子裏裝有50千克鈾235,起爆時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萬噸TNT炸藥爆炸的威力.如此巨大的能量,從一個白色亮點瞬間變成巨大的火球,火球中心的溫度超過1000萬度.原子彈爆炸正下方投影點附近區域內,溫度立即上升到3000~4000度,連房屋的瓦片都紛紛"起泡",木製房屋則立即被"烤"得燃燒起來!據事後調查,原子彈釋放的大量熱量讓距離投影點1千米內的人,全部受到了5度的嚴重燒傷,裸露表皮幾乎全部炭化,其中90%的人沒能活過7天.距離投影點305千米的木製房屋都因光輻射自燃,讓內部居民遭受了二次燒傷.
  原子彈爆炸時,爆炸影響區域內的氣壓急劇升高,引起了恐怖的衝擊波和氣浪.爆炸中心區域的風速驚人,比12級臺風還高10倍,達每秒440米,超過了聲音傳播的速度!高速氣流和衝擊波一起嚮外擴散,將大部分建築夷為平地.被衝擊波摧毀的建築物碎片,會像彈片一樣高速飛出,殺傷附近的人員.在強烈的衝擊波作用下,據說有些暴露的人的眼球和內臟甚至直接從身體裏飛了出去!
  原子彈爆炸産生的蘑菇雲內部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塵埃,蘑菇雲竄到上萬米的高空,和雲中的水汽混合,産生黑色的降雨落到地面.這種恐怖"黑雨"流到河流,污染了河流,如果不慎飲用了這樣的水,就會受到嚴重輻射,嚴重者幾天內就會死亡.核爆炸産生的大量放射綫是無形的殺手.遭受了大劑量放射綫傷害,一般不會立即有所感覺,但急性放射病會慢慢地産生作用,患者會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瀉,發熱,頭髮脫落,皮下出血,或者患上白血病.嚴重的會在幾日到一個月內死亡.據統計,僅在1945年8到12月,"小男孩"就奪去了近12萬人的生命.
  原子彈是裂變核武器,而氫彈則是聚變核武器.核聚變不象核裂變,它的要求很高,需要溫度在1400萬度以上纔可能實現.怎樣才能把聚變材料加熱到這樣的溫度呢?人們想到了原子彈,原子彈爆炸時不就能達到這個溫度麽?有了這個想法,人們把原子彈作為氫彈的起爆裝置.換句話說,氫彈裏面本身就含有一顆原子彈,氫彈爆炸前,先引爆原子彈,利用裂變産生的高溫引起輕核聚變反應,釋放出更多的能量.1952年美國試驗第一顆氫彈時,爆炸産生的巨大能量在地面炸出了一個深50米,直徑6000米的大坑,爆炸的威力相當於1000萬噸TNT炸藥,是廣島原子彈的500倍!
  再來說說中子彈.中子彈是一種設計難度很大的小型氫彈,它在爆炸時能産生大量高能中子,這些中子能穿透30釐米厚的鋼板,可以毫不費力地穿過坦剋,掩體和磚墻等,殺傷裏面的人,卻不會毀壞其設施.即使是一枚1000噸TNT當量的中子彈在200米高空爆炸,也能讓半徑200米內的任何生命死亡.但中子彈對周圍的建築和裝備破壞較小,因此,算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核武器.
  核武器是人類發明的,但它也能消滅人類自己.如果世界上真的發生核戰爭,頻繁的核爆炸在瞬間殺死千百萬人的同時,還會産生大量恐怖的核煙雲,這恐怖的核煙雲將會把地球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讓太陽光照不到地面,地表溫度會驟降到零下幾十度.沒有陽光,植物無法生長,動物也沒有食物,在核爆炸中殘餘的人類自然也無法生存,這就是恐怖的"核鼕天".為了人類自己,我們需要抵製,限製和禁止核武器的使用.
殺傷能力
  核彈殺傷力計算公式:
  有效殺傷距離 = C * 爆炸當量^(1/3)................ (C為比例常數,^(1/3)為求立方根)
  一般取比例常數為1.493885
  當量為10萬噸時,
  有效殺傷半徑 = 1.493885 * 10^(1/3) = 3.22千米
  有效殺傷面積 = pi * 3.22 * 3.22 = 33平方千米
  當量為100萬噸時,
  有效殺傷半徑 = 1.493885 * 100^(1/3) = 6.93千米
  有效殺傷面積 = pi * 6.93 * 6.93 = 150平方千米
  當量為1000萬噸時,
  有效殺傷半徑 = 1.493885 * 1000^(1/3) = 14.93千米
  有效殺傷面積 = pi * 14.93 * 14.93 = 700平方千米
  當量為1萬萬噸時,
  有效殺傷半徑 = 1.493885 * 10000^(1/3) = 32.18千米
  有效殺傷面積 = pi * 32.18 * 32.18 = 3257平方千米
百科辭典
  hewuqi
  核武器
  nuclear weapon
    利用核裂變或核聚變反應,在有限空間內急劇放出大量能量而産生爆炸,以起破壞、殺傷作用的武器。按其構造原理,可以分成原子彈和氫彈兩類。
    分類 原子彈 以釋放裂變能的方式而産生核爆炸的核武器。它是利用鈾235或鈈239等重核素核炸藥發生裂變鏈式反應而釋放裂變能量的。為增大爆炸威力,在核炸藥層之外,可包以重核素材料做的惰層。惰層的作用是:反射中子並約束住超臨界狀態的核炸藥以增加鏈式反應的幾率和時間。如采用鈾238做惰層,還可發生次級裂變,增加釋放裂變能。內爆型原子彈的結構見圖內爆型原子彈的結構。
    在有良好惰層的情況下,鈾233、鈾235和鈈239球體的臨界質量分別約為 6千克、16千克和5~8千克。原子彈的威力範圍在1噸~50萬噸TNT(三硝基甲苯)當量之間。由於受核炸藥用量不能低於臨界質量的限製,低當量原子彈的核炸藥利用率極低。如對於1噸TNT當量的原子彈來說,其利用率小於5×10-6。
    氫彈 以主要釋放聚變能的方式而産生核爆炸的核武器。它利用原子彈爆炸所産生的高溫來點燃聚變反應,釋放聚變能産生核爆炸。由於它的核炸藥是氘、氚等氫的同位素,所以稱為氫彈。實際上,氫彈的核炸藥采用氘化鋰6,它不僅能在原子彈爆炸時生成氚,而且是易於操作的固體物質。(見彩圖氫彈爆炸──氫同位素的核聚變反應)
    氫彈的爆炸威力不受臨界質量的限製,所以原則上可以無限地加大氫彈的爆炸威力。迄今為止,氫彈爆炸試驗的最高記錄為5000萬噸TNT當量。
    在氫彈中加入鈾238,利用聚變反應産生的高能中子使鈾238發生裂變,可以提高氫彈的爆炸威力。由於這種武器的核反應過程是:原子彈的裂變反應引發氫彈的聚變反應,聚變反應産生的中子再引發裂變反應,即裂變-聚變-裂變反應交替發生,所以稱為三相彈(3-F-bomb)。
    另外還有一種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手段,而其他破壞效應很小的核武器──中子彈。(見輻射)
    破壞效應 核武器具有比化學炸藥武器更大和更持久的破壞效應。它的作用可分瞬時效應和延緩效應兩種。前者指爆炸時發生的爆震波、熱輻射及早期核輻射;後者指爆炸後武器殘餘物的放射性及環境物質的感生放射性在爆炸點附近的延緩核輻射和相當長時間內在廣大範圍發生的放射性沉降。不同 TNT當量的核武器在大氣層爆炸時的瞬時破壞效應見表核武器爆炸時的瞬時破壞效應。延緩效應延續時間長,面積大,但其危害性比瞬時效應小。
    雖然核武器的破壞力很大,但衹要有一定的防禦知識,采取適當的措施,就能大大降低其對人員的殺傷效應。如在地下 1米處用鋼筋混凝土建築的防火掩蔽體就能保護距爆炸點3公裏的人員不受100萬噸 TNT當量氫彈的瞬時效應傷害;1米厚的泥土足以將早期核輻射劑量降低至1/30。
    參考書目 孟先雍著:《原子能工業》,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78。
    格拉斯頓主編,姚琮等譯:《核武器效應》,國防工業出版社,北京,1965。(S.Glasstone,ed.,The Effects of Nuclear Weapons,3rd ed., USAEC. 1962.)
     (王方定)
    
英文解釋
  1. n.:  bomb,  nuke,  stockpile,  Nuclear weapons,  nuclear weapon
法文解釋
  1. n.  arme nucléaire
近義詞
核子武器, 原子武器
相關詞
軍事國防核聚變戰術武器百科大全條約武器物理
核物理自然天體宇宙非洲和平百科辭典日本
原子彈長崎廣島核技術更多結果...
包含詞
指核武器熱核武器
有核武器非核武器
裁減核武器儲備核武器
無核武器區小型核武器
撤除核武器非核武器化
核武器數量核武器材料
發展核武器核武器試驗
核武器損傷戰術核武器
戰略核武器槍式核武器
核武器安全核武器效應
核武器殘片導彈核武器
核武器威力核武器係統
骯髒核武器幹淨核武器
擁有核武器爆縮型核武器
核武器的裁減使非核武器化
核武器的國傢以核武器攻擊
以核武器摧毀用核武器攻擊
第三代核武器核武器安全性
第四代核武器核武器製勝論
內爆式核武器核武器更可怕
小當量核武器大當量核武器
核武器剩留物中當量核武器
爆炸性核武器核武器發展史
海底核武器試驗反對核武器運動
鼓動反對核武器核武器研製計劃
防止核武器擴散核武器防護器材
核武器襲擊警報整個核武器係統
核武器突防係統核武器攔截係統
特小當量核武器特大當量核武器
核武器防護指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導彈核武器航天器威力無比的核武器
核武器與外交政策禁止核武器生成或試驗
禁止核武器試驗條約削減戰略核武器會談
核武器引爆控製係統核武器戰術技術性能
防止核武器擴散條約禁止使用核及熱核武器宣言
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組織非洲無核武器區條約
核武器殺傷破壞效應《防止核武器擴散條約》
美蘇限製戰略核武器條約戰術核武器——中子彈
我國的核武器、核物理資料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條約
禁止在海底試驗核武器條約核武器研製基地展覽館
歐洲中程核武器談判核武器殺傷破壞因素
戰略核武器互不瞄準對方任何環境進行一切方式的釋放核能的核武器試驗保爆炸
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美蘇限製地下核武器試驗條約
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中國第一枚導彈核武器誕生記
為什麽計算機病毒武器比核武器更厲害蘇法防止意外或未經授權使用核武器協定
禁止在海底和洋底及其下面設置核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條約
分類詳情
原子彈氫彈放射性戰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