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中草藥 : 中醫藥 : 中藥 : 笑話 > 柳枝
目錄
《柳枝 osier》
詩人: 李煜 Li Yu

柳枝
  風情漸老見春羞,
  到處芳魂感舊遊;
  多謝長條似相識,
  強垂煙穗拂人頭。
《柳枝 osier》
詩人: 張泌 Zhang Bi

  膩粉瓊妝透碧紗,雪休誇。金鳳搔頭墜鬢斜,發交加¤
  倚著雲屏新睡覺,思夢笑。紅腮隱出枕函花,有些些。
《柳枝 osier》
詩人: 朱敦儒 Zhu Dunru

柳枝
  江南岸,柳枝
  江北岸,柳枝
  折送行人無盡時,恨分離,柳枝
  
  酒一杯,柳枝
  淚雙垂,柳枝
  君到長安百事違,幾時歸,柳枝
《柳枝 osier》
詩人: 許棐 Xu Fei

  冷迫春宵一半床。
  懶熏香。
  不如屏裏畫鴛鴦。
  永成雙。
  
  重疊衾羅猶未暖。
  紅燭短。
  明朝春雨足池塘。
  落花忙。
  
更多詩歌...
請鑒賞:

  文同 Wen Tong:柳枝 osier
侍姬名 Shi Ji Name
柳枝 侍姬名
  侍姬名。唐韓愈侍姬之名。 6.侍姬名。唐白居易侍姬小蠻善舞,腰似柳枝,樊素善歌《楊柳枝》,因以為兩人的昵稱。
柳樹的枝條 Willow branches
  柳樹的枝條。 唐 岑參 《送懷州吳別駕》詩:“ 灞上 柳枝黃,壚頭酒正香。” 元 貫雲石 《殿前歡》麯:“夜啼烏,柳枝和月翠扶疎。”《紅樓夢》第二六回:“不期這一哭,那些附近的柳枝花朵上宿鳥棲鴉,一聞此聲,俱‘忒楞楞’飛起遠避,不忍再聽。” 巴金 《抹布集·第二的母親》:“白的衣服、紅的淨水瓶、緑的柳枝,我都記得很清楚。”
古樂府麯調名 Gu Yue tune name
柳枝 古乐府曲调名
柳枝 古乐府曲调名
  古樂府麯調名。又稱《楊柳枝》。 後蜀 何光遠 《鑒誡錄·亡國音》:“《柳枝》者,亡 隋 之麯。 煬帝 將幸 江都 ,開 汴河 ,種柳……有是麯也。” 宋 張先 《武陵春》詞:“看著嬌妝聽《柳枝》,人意覺春歸。”
No. 9
  詞調名。又稱《楊柳枝》。蓋由樂府橫吹麯《折揚柳》演變而來。有三體:(1)單調,二十八字,四句,句七字。平韻。形似七言絶句,聲律較靈活,平仄不拘定。 前蜀 牛嶠 《柳枝》詞五首即用此調。(2)雙調,四十字。上、下片各以七、三、七、三字為句。平韻。 前蜀 張泌 《柳枝》詞即三、七、三字為句,共三十二實字;另在第一、二、四句之下各加和聲(亦稱“ 和歌 ”)“柳枝”,共十二虛字,合為四十四字。參閱 清 萬樹 《詞律》捲一。
詞麯歌唱時的和聲,無義 Lyrics when singing harmony, no sense
柳枝 词曲歌唱时的和声,无义
  詞麯歌唱時的和聲,無義。 宋 朱敦儒 《柳枝》詞:“ 江 南岸(柳枝), 江 北岸(柳枝),折送行人無盡時,恨分離(柳枝)。酒一杯(柳枝),淚雙垂(柳枝),君到 長安 百事違,幾時歸(柳枝)!”
No. 11
柳枝
  侍姬名。 唐 韓愈 侍姬之名。 宋 陳師道 《後山詩話》:“﹝ 韓愈 ﹞老有二妓,號 絳桃 、 柳枝 。”
侍姬名 Shi Ji Name
  侍姬名。 唐 白居易 侍姬 小蠻 善舞,腰似柳枝, 樊素 善歌《楊柳枝》,因以為兩人的昵稱。 唐 白居易 《別柳枝》詩:“兩枝楊柳小樓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歸歸去後,世間應不要春風!” 唐 白居易 《對酒有懷寄李十九郎中》詩:“往年江外拋 桃葉 ,去歲樓中別 柳枝 。”自註:“ 樊 蠻 也。”
No. 13
柳枝
  柳枝,原名李文珊,河北武安人。中共黨員。初師畢業。1945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武安縣教育科科員、督學,《太行新華日報》、《山西日報》和《西藏日報》記者、編輯組長、記者站長、編輯部副主任及主任、副總編輯、總編輯、黨委書記,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部長,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副書記,中共河北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河北海外聯誼會會長。中共第十四、十五大代表,全國第八、九屆政協委員。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曾先後率團出訪日本、意大利、瑞士、保加利亞、南斯拉夫、法國、巴西、摩納哥、英國、美國、韓國等國和香港地區。1947年開始發表作品。
  【柳枝的功效介紹】:
  柳枝 (《本草拾遺》)
  【異名】楊柳條(《摘元方》),柳條(《芷園臆草》)。
  【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垂柳的枝條。
  【植物形態】垂柳,又名:小楊(《說文》),楊柳(《本草拾遺》),青絲柳(《本草求原》),綫柳、吊柳(《草木便方》),水柳、清明柳。
  落葉喬木,高10~12米。
  有長而下垂的枝,小枝褐色無毛,幼時微有毛。
  葉披針形至綫狀披針形,長9~16釐米,寬5~15毫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緑色,下面帶白色,側脈15~30對;葉柄長6~12毫米。
  花單性,雌雄異株;葇荑花序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總梗有短柔毛;雄花序長1.5~2釐米,雌花序長達5釐米;苞片圓形至綫狀披針形,早落;雄花有2腺體,雄蕊2,分離,基部具長柔毛;雌花有一腺體,子房無毛,無柄,花柱極短,柱頭2裂。
  蒴果長3~4毫米,帶緑褐色,成熟後2裂。
  種子有綿毛。
  花期3~4月。
  果期4~5月。
  生於水邊濕地。
  分佈長江流域及華南各地。
  本植物的根及須根(柳根)、枝和根的韌皮(柳白皮)、葉(柳葉)、花(柳花),具毛的種子(柳絮)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全年可采。
  【化學成分】木質部含水楊甙。
  【藥理作用】水楊甙與稀????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為水楊甙元及葡萄糖。
  水楊甙可作苦味劑(局部作用於胃),吸收後部分變為水楊酸(解熱止痛),隨即很快水解。
  由於水楊甙轉變為水楊酸之程度不恆定,故臨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後者。
  水楊甙元4~10%濃度可作局部麻醉用,幾乎無毒。
  【性味】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寒,無毒。
  ②《滇南本草圖說》:氣味苦辛。
  【歸經】《得配本草》:入足陽明、厥陰經。
  【功用主治-柳枝的功效】祛風,利尿,止痛,消腫。
  治風濕痹痛,淋病,白濁,小便不通,傳染性肝炎,風腫,疔瘡,丹毒,齒齲,齦腫。
  ①《本草拾遺》:治小兒一日五日寒熱,煮柳枝浴之。
  ②《日華子本草》:可消食。
  ③《滇南本草圖說》:主治血凝氣滯,風寒外束;小兒痘癥,有烏頭陷頂,漿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
  ④《綱目》:煎服,治黃疸,白濁;酒煮,熨諸痛腫,去風,止痛消腫。
  ⑤《得配本草》:去風熱,除濕痹。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兩。
  外用:煎水含漱或熏洗。
  【選方】①治小便淋濁不清:柳枝一握,甘草三錢。
  煎湯飲之。
  (《肘後方》) ②治小兒胎火不尿:柳枝,幹者一握,煎湯服之。
  (《濟急方》) ③治尿梗:枯柳(枝)一大把。
  折碎煎湯,傾坐桶內,被圍住熏。
  再內服。
  (《綱目拾遺》) ④治黃疸:柳枝三大升。
  以水一鬥,煮取濃汁,搦半升,一服令盡。
  (《外臺》) ⑤治急、慢性肝炎:一寸以內嫩柳枝二兩,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日一付,分二次服。
  (《新疆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⑥治疔毒及反花瘡:煎柳枝葉作膏塗之。
  (《獨行方》) ⑦治漏瘡腫痛:楊柳條,罐內燒煙,熏之出水。
  (《摘元方》) ⑧治陰卒腫痛:柳枝三尺長二十枚。
  細銼,水煮極熱,以故帛裹包腫處,仍以熱湯洗之。
  (《婉僧坦集驗方》) ⑨治天竈丹毒,赤從背起:柳木灰水調塗之。
  (《外臺》) ⑩治牙齒風齲:柳枝(銼)一升,大豆一升。
  合炒,豆炮盡,於磁器盛之,謂酒三升漬之,經三日,臺之頻吐。
  (《古今錄驗方》) ⑾治齒斷腫,連耳腦腫疼:垂柳枝、槐白皮、白楊皮各一握。
  上藥細銼,每用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入????一錢,攪令勻,熱含冷吐。
  (《聖惠方》柳枝湯)
  【臨床應用】①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以柳枝製成糖漿,每100毫升含鮮生藥6兩;服後有胃腸道反應者可加入適量麥芽(每100毫升1兩)。
  每次50毫升,日服3次,2個月為一療程。
  觀察40例,其中31例心絞痛患者,服藥後消失14例,減輕13例,無變化4例;心悸、胸悶,氣急、頭痛、肢麻等癥,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減輕或消失。
  癥狀改善時間短者2天,長者8周。
  部分病例尿量增多,浮腫消退,睡眠改善。
  24例伴有高血壓者,多數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心電圖35例復查結果,有改善者15例,對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全患者療效似較好。
  膽甾醇的升降,38例分析,無明顯影響。
  副作用:部分患者服藥後有便稀、便次增加等現象,1~2周內自行消失。
  少數出現蕁麻疹、皮膚瘙癢,個別出現皮膚青紫現象。
  可加服抗過敏藥物,在1~2周內即消失。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對咳、痰、喘均有一定近期效果,但以對單純型療效較好。
  82例觀察,用藥後近期控製34例,顯效26例,好轉21例,無效1例。
  服藥後普遍反映食欲增加,睡眠好轉。
  僅個別患者因服藥過顯産生腹瀉、腹痛反應,但為時較短,不需處理可白行消失。
  用法:柳枝4兩,切碎洗淨,水煎服,每日1劑,10天為一療程。
  ③治療傳染性肝炎用帶葉的柳樹枝2兩(幹品1兩),加水1斤,煎至300毫升兩次分服。
  治療急性肝炎(黃疸型為主)253例,有效率為96.3%,平均用藥28.5天。
  主要癥狀消失時間:食欲不振3.7天,惡心嘔吐2.7天,腹脹7天。
  大部分服藥後上腹堵悶脹感及食欲迅速改善,其他消化道癥狀也隨之緩解,尿色變淺,尿量增加。
  用鮮柳枝和楓楊樹枝各10斤,製成註射液1200毫升,每日肌註4毫升(小兒減半);另用柳葉、楓楊葉各1.5斤,以蒸餾法製成註射液1500~1800毫升,每日肌註2次,每次3毫升(小兒減半)。
  前者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主要作用是退黃疸、改善中毒癥狀;後者用於急性傳染性肝炎,主要作用是降酶、降絮。
  亦可每日取柳枝、楓楊枝各3兩,柳葉、楓楊葉各1.5兩,製成煎劑兩次分服。
  臨床以註射劑共治218例,達臨床痊愈者208例(占95.4%);療效不佳(治程在51天以上而加用其它中藥)者10例(占4.6%)。
  實踐證明,發病時間越短(1個月內),治愈率越高。
  用藥後奏效較快:黃疸退淨在3~12天者占74.8%;麝濁、麝絮試驗30天內恢復正常者占83.1%,轉氨酶30天內恢復正常者占83.1%;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在3~7天基本消失。
  對肝硬化引起的黃疸、肝功能異常,則無效果。
  用帶葉鮮嫩柳枝2兩或楊、柳樹枝各2兩(鮮品),水煎頓服或分2次服,連服1周,對傳染性肝炎亦有預防作用。
  ④治療燒燙傷取新鮮柳樹枝燒成炭(不可燒成灰)研細末,過篩,用香油調成稀膏狀,塗敷創面,每日1~2次,不包紮。
  換藥時不必擦去前藥,任其自行脫痂。
  上藥後約3~4小時創面漸幹,結成焦痂,隨着出現疼痛。
  此時可在藥癡上塗以香油使之軟潤,切不可擦掉原藥。
  應用3例小面積Ⅱ度燒傷,效果良好,經3~14天痊愈。
No. 14
  柳枝
  (《本草拾遺》)
  【異名】楊柳條(《摘元方》),柳條(《芷園臆草》)。
  【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垂柳的枝條。
  【植物形態】垂柳,又名:小楊(《說文》),楊柳(《本草拾遺》),青絲柳(《本草求原》),綫柳、吊柳(《草木便方》),水柳、清明柳。
  落葉喬木,高10~12米。有長而下垂的枝,小枝褐色無毛,幼時微有毛。葉披針形至綫狀披針形,長9~16釐米,寬5~15毫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緑色,下面帶白色,側脈15~30對;葉柄長6~12毫米。花單性,雌雄異株;葇荑花序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總梗有短柔毛;雄花序長1.5~2釐米,雌花序長達5釐米;苞片圓形至綫狀披針形,早落;雄花有2腺體,雄蕊2,分離,基部具長柔毛;雌花有一腺體,子房無毛,無柄,花柱極短,柱頭2裂。蒴果長3~4毫米,帶緑褐色,成熟後2裂。種子有綿毛。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於水邊濕地。分佈長江流域及華南各地。
  本植物的根及須根(柳根)、枝和根的韌皮(柳白皮)、葉(柳葉)、花(柳花),具毛的種子(柳絮)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全年可采。
  【化學成分】木質部含水楊甙。
  【藥理作用】水楊甙與稀????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為水楊甙元及葡萄糖。水楊甙可作苦味劑(局部作用於胃),吸收後部分變為水楊酸(解熱止痛),隨即很快水解。由於水楊甙轉變為水楊酸之程度不恆定,故臨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後者。水楊甙元4~10%濃度可作局部麻醉用,幾乎無毒。
  【性味】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寒,無毒。"
  ②《滇南本草圖說》:"氣味苦辛。"
  【歸經】《得配本草》:"入足陽明、厥陰經。"
  【功用主治】祛風,利尿,止痛,消腫。治風濕痹痛,淋病,白濁,小便不通,傳染性肝炎,風腫,疔瘡,丹毒,齒齲,齦腫。
  ①《本草拾遺》:"治小兒一日五日寒熱,煮柳枝浴之。"
  ②《日華子本草》:"可消食。"
  ③《滇南本草圖說》:"主治血凝氣滯,風寒外束;小兒痘癥,有烏頭陷頂,漿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
  ④《綱目》:"煎服,治黃疸,白濁;酒煮,熨諸痛腫,去風,止痛消腫。"
  ⑤《得配本草》:"去風熱,除濕痹。"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兩。外用:煎水含漱或熏洗。
  【選方】①治小便淋濁不清:柳枝一握,甘草三錢。煎湯飲之。(《肘後方》)
  ②治小兒胎火不尿:柳枝,幹者一握,煎湯服之。(《濟急方》)
  ③治尿梗:枯柳(枝)一大把。折碎煎湯,傾坐桶內,被圍住熏。再內服。(《綱目拾遺》)
  ④治黃疸:柳枝三大升。以水一鬥,煮取濃汁,搦半升,一服令盡。(《外臺》)
  ⑤治急、慢性肝炎:一寸以內嫩柳枝二兩,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日一付,分二次服。(《新疆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⑥治疔毒及反花瘡:煎柳枝葉作膏塗之。(《獨行方》)
  ⑦治漏瘡腫痛:楊柳條,罐內燒煙,熏之出水。(《摘元方》)
  ⑧治陰卒腫痛:柳枝三尺長二十枚。細銼,水煮極熱,以故帛裹包腫處,仍以熱湯洗之。(《婉僧坦集驗方》)
  ⑨治天竈丹毒,赤從背起:柳木灰水調塗之。(《外臺》)
  ⑩治牙齒風齲:柳枝(銼)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炮盡,於磁器盛之,謂酒三升漬之,經三日,臺之頻吐。(《古今錄驗方》)
  ⑾治齒斷腫,連耳腦腫疼:垂柳枝、槐白皮、白楊皮各一握。上藥細銼,每用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入????一錢,攪令勻,熱含冷吐。(《聖惠方》柳枝湯)
  【臨床應用】①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
  以柳枝製成糖漿,每100毫升含鮮生藥6兩;服後有胃腸道反應者可加入適量麥芽(每100毫升1兩)。每次50毫升,日服3次,2個月為一療程。觀察40例,其中31例心絞痛患者,服藥後消失14例,減輕13例,無變化4例;心悸、胸悶,氣急、頭痛、肢麻等癥,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減輕或消失。癥狀改善時間短者2天,長者8周。部分病例尿量增多,浮腫消退,睡眠改善。24例伴有高血壓者,多數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心電圖35例復查結果,有改善者15例,對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全患者療效似較好。膽甾醇的升降,38例分析,無明顯影響。副作用:部分患者服藥後有便稀、便次增加等現象,1~2周內自行消失。少數出現蕁麻疹、皮膚瘙癢,個別出現皮膚青紫現象。可加服抗過敏藥物,在1~2周內即消失。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
  對咳、痰、喘均有一定近期效果,但以對單純型療效較好。82例觀察,用藥後近期控製34例,顯效26例,好轉21例,無效1例。服藥後普遍反映食欲增加,睡眠好轉。僅個別患者因服藥過顯産生腹瀉、腹痛反應,但為時較短,不需處理可白行消失。用法:柳枝4兩,切碎洗淨,水煎服,每日1劑,10天為一療程。
  ③治療傳染性肝炎
  用帶葉的柳樹枝2兩(幹品1兩),加水1斤,煎至300毫升兩次分服。治療急性肝炎(黃疸型為主)253例,有效率為96.3%,平均用藥28.5天。主要癥狀消失時間:食欲不振3.7天,惡心嘔吐2.7天,腹脹7天。大部分服藥後上腹堵悶脹感及食欲迅速改善,其他消化道癥狀也隨之緩解,尿色變淺,尿量增加。
  用鮮柳枝和楓楊樹枝各10斤,製成註射液1200毫升,每日肌註4毫升(小兒減半);另用柳葉、楓楊葉各1.5斤,以蒸餾法製成註射液1500~1800毫升,每日肌註2次,每次3毫升(小兒減半)。前者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主要作用是退黃疸、改善中毒癥狀;後者用於急性傳染性肝炎,主要作用是降酶、降絮。亦可每日取柳枝、楓楊枝各3兩,柳葉、楓楊葉各1.5兩,製成煎劑兩次分服。臨床以註射劑共治218例,達臨床痊愈者208例(占95.4%);療效不佳(治程在51天以上而加用其它中藥)者10例(占4.6%)。實踐證明,發病時間越短(1個月內),治愈率越高。用藥後奏效較快:黃疸退淨在3~12天者占74.8%;麝濁、麝絮試驗30天內恢復正常者占83.1%,轉氨酶30天內恢復正常者占83.1%;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在3~7天基本消失。對肝硬化引起的黃疸、肝功能異常,則無效果。
  用帶葉鮮嫩柳枝2兩或楊、柳樹枝各2兩(鮮品),水煎頓服或分2次服,連服1周,對傳染性肝炎亦有預防作用。
  ④治療燒燙傷
  取新鮮柳樹枝燒成炭(不可燒成灰)研細末,過篩,用香油調成稀膏狀,塗敷創面,每日1~2次,不包紮。換藥時不必擦去前藥,任其自行脫痂。上藥後約3~4小時創面漸幹,結成焦痂,隨着出現疼痛。此時可在藥癡上塗以香油使之軟潤,切不可擦掉原藥。應用3例小面積Ⅱ度燒傷,效果良好,經3~14天痊愈。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柳枝 佛教百科
  【柳枝】 (物名)唐土北地之俗,有插柳枝於淨水以攘邪鬼者。釋氏要覽下曰:“北人風俗,每至重午等毒節日,皆以盆盛水,內插柳枝,置之門前闢惡。按灌頂經云:昔維耶黎城民遭疫,有一少年比丘,名禪提。奉佛教持摩訶神咒,往為闢之,疫人皆愈。其禪提往彼國二十九年民安,至其遷化,民復遭疫。民思禪提,遂往其住處。但見所嚼齒木擲地成林,林下有泉。民酌其水,折楊枝,掃拂灑。病者皆愈。毒氣銷亡。”
英文解釋
  1. n.:  osier,  sallow
近義詞
柳枝
相關詞
俄羅斯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