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柯氏鼠兔
目錄
分類信息
  中文名: 柯氏鼠兔
  拉丁文名: ochotona koslowi
  中文學名: 柯氏鼠兔
  中文目名: 兔形目
  中文科名: 鼠兔科
  中文屬名: 鼠兔屬
  同物異名: lagomys koslovi bvchner,
  中文俗名: 突顱鼠兔
  拉丁文目名: lagomorpha
  拉丁文科名: ochotonidae
  拉丁文屬名: ochotona
  拉丁文種名: koslowi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büchner, 1894)
  英文俗名: koslov's pika
瀕危信息 Endangered Information
  cites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en b1+2abd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分佈信息 Distribution of information
  主要分佈省份:新疆
  分佈在以下保護區:阿爾金山
  分佈在以下山脈湖泊:阿爾金山 昆侖山-東段 阿其剋庫勒湖
識別特徵 Recognition feature
  體型係本屬之大型種之一,體長200mm左右,體重150-180g。唇周圍非黑褐色。眼睛較大。耳殼短而圓,其長不逾30mm,耳背面黃白色或淡黃色。前肢短,後肢較長,無尾。軀體上面毛色呈淡黑色或淺黃褐色,下面灰白色或淺黃白色。分佈為我國青藏高原特有種。記載於西藏北部、新疆東南和青海西北交界的地區,約在昆侖山脈東段北坡。1984年在昆侖山的阿其剋庫勒河北岸的丁字口(88° 11′e;37°09′)獲得7衹標本(4雄,3雌)(鄭昌琳,1986;1989)。
生境與習性 Habitat and Habits
  棲息於海拔4200m以上的高寒草原和荒漠化高寒草原,優勢植物為紫花針茅、羽柱針茅、硬葉苔草和墊狀駝絨藜等。群居營晝間活動,每年繁殖1-2胎。
種群現狀 Population status
  柯氏鼠兔又稱突顱鼠兔,是以第一發現人沙俄軍官柯茲洛夫的名字命名的。它是非兔非鼠的另一類動物,屬鼠兔科,主要食野草。從現有資料表明,它的分佈範圍在世界上極為有限,在中國主要分佈在東昆侖山一帶。柯氏鼠兔是現有二十餘種鼠兔中最古老的遺留種。
  自1884年作為新種發現後,國外僅保存2衹標本,近百年無新記錄。1984年重新獲得7衹標本,但對種群密度和分佈情況不明。已知分佈範圍不超過10 km2。緻危因素本種化石柯氏鼠兔見於北京周口店的中更新世地層中,而今,僅局限於青藏高原北緣的昆侖山極狹小地帶,其分佈範圍縮小,以及原始的頭骨特徵,被認為是現存 20多種鼠兔中最古老的孓遺留物種(馬鳴等,1995),其發展已趨衰退,故被認為是瀕臨絶滅的物種。
  柯氏鼠兔1884年首次發現於中國新疆和西藏的交界處。在此後的一個世紀中,科研工作者再沒有找到其蹤跡。在動物學界,認為其已滅絶或處於瀕危狀態。其實,在這一百年中,它並非首次露面,但由於將它誤認為其他物種,未引起衆人的關註。據有關專傢稱,柯氏鼠兔走嚮衰退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環境進一步惡化,對它們的生存構成了威脅。199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其定為漸危級瀕危物種。1998年,柯氏鼠兔又被列為《中國瀕臨動物紅皮書》,被中國定為稀有級種類。但由於物種分佈和數量有限,國際學術界一直對該物種是否存在表示質疑。
  目前,對柯氏鼠兔的研究幾乎為零,這次新疆發現柯氏鼠兔,無疑給國際學術界一個震驚。
現有保護措施 Existing protection measures
  1984年所獲記錄地區已劃入“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內。但國內未列入感覺重點保護動物名錄。而國際iucn/ssc兔形目動物專傢組的保護行動計劃將其列入保護對象。
保護措施建議 Protection measures
  1、鑒於對該種的資料幾屬空白,應進行現狀調查研究,以利製訂相應的保護對策和措施;
  2、在調查結果的基礎上,確定應在發現地區采取一定的保護措施。該地區生境已遭到嚴重破壞,必須對該地區加強管理(champman, et al.,1990);
  3、本種分佈區極窄,數量不多,是我國稀有動物,可能是較古老的遺留物種,應加強調查研究(李德浩等,1989),如種群生態、數量控製因素等。
瀕危信息 Endangered Information
  CITES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EN B1+2abd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