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柯氏喙鯨
  物種名稱→ 柯氏喙鯨
  拉丁文名→
  ziphius cavirostris
  英文名→
  shepherd's beaked whale
  科→ 喙鯨科
  現況→ 不詳
  現存→ 不詳
  背鰭位置→ 中央偏體後方
  初生重量→ 約250公斤
  成年重量→ 2-3噸
  族群大小→ 1-10(1-25)
  良好食區→
  落單的個體通常是老雄鯨
  簡介>>
  儘管柯氏喙鯨通常不易引人註意,而且少愛海上觀察到,但卻是分佈極廣,數目極多的喙鯨。主要資訊得自擱淺事件。由於體色及傷痕的個體的差異極大,幾乎沒有任何兩衹看起來是相似。可能與瓶鼻鯨混淆,但柯氏喙鯨的前額微斜,嘴喙較小而不明顯。還可能與其他的喙鯨與小須鯨混淆;但是其頭部和嘴喙形狀有時被比擬為鵝嘴,以及下顎前端的2顆小型牙齒(雄鯨纔有)等特徵頗為顯著;牙齒有時會覆滿藤壺。
  行為>>
  通常會避開船衹,但偶爾也會好奇,與人容易親近,尤其是夏威夷附近的族群。雖曾觀察到躍身擊浪,但應屬罕有的行為。軀體幾乎垂直升起,完全躍離海面,而後再笨拙地回落海中;噴氣略嚮前左傾,但是低矮而不明顯;長潛後,可能立即可見。潛水通常持續20至40分鐘;可能伴有間隔10至20秒的2至3次噴氣。柯氏喙鯨遊泳時似乎會東搖西晃;快速遊行時,頭部會外露;通常可以清楚地看到背鰭,且可能尾鰭揚離海面。比其他大多數的喙鯨更常擱淺。初生約2-3米,成年5.5-7米。
  別名>>
  (舊稱:柯維氏喙鯨),鵝嘴鯨,柯維氏鯨,鵝喙鯨
  雄/雌>>
  嘴喙不明顯(隨着年齡會更不明顯),前額,嘴喙與下巴呈乳白或白色,噴氣孔後方凹陷,老雄鯨背鰭前方的背部幾乎白色,許多個體身上有渦狀花紋,體型長而粗壯,背鰭小,呈鐮刀狀(有個體差異),閉嘴時剛好可以看到兩顆小牙齒,體側與背部都有白色的長疤痕,胸鰭小,體色不一,從黃褐,淡褐,乳白至藍灰或紫黑色豆油(在耀眼的陽光下可能呈現紅色調),白色或乳白色斑塊以及環狀疤痕主要出現在腹部與體側,寬大尾鰭的寬度可及體長的1/4。
  背鰭>>
  有些背鰭高聳,呈鐮刀狀,有些背鰭低矮且呈三角形,後緣或許幾乎平直
  牙齒>>
  厚實的下顎前端長有2顆錐狀牙齒
  尾鰭>>
  中央稍有或沒有凹刻,後緣嚮內凹
  體色差異>>
  體色因部位,性別或年齡而有差異。白色的老柯氏喙鯨可能與白鯨或裏氏海豚混淆。
  何處觀賞>>
  分佈的資料主要得自大量的擱淺事件,以及少數的目擊報告。似乎是所有喙鯨中分佈最廣者:廣泛分佈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衹有極地海域不見蹤跡(南,北半球均如此)。已知會出現在許多大樣中的群島附近,同時,地中海與日本海這類封閉海域也相當常見。夏威夷與若幹其他海域的族群為定棲性;未知有遷徙行為。除非是海底峽𠔌或狹窄的大陸架等岸邊水深夠的海域,否則極少在大陸沿岸出現。
  鑒別清單>>
  頭形呈鵝喙狀
  唇形短而嚮上彎
  頭部小,常呈蒼白
  軀體長而粗壯
  噴氣孔後方凹陷
  下顎前端有小牙齒
  疤痕呈長形與環狀
  遊過海面時會左右搖晃
  通常落單或組成小群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