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術拳種之一。有母子、行手、飛腳、升平、關東、埋伏、梅花、連環、竜擺尾、串拳等十個套路。每路有三十至六十個動作。基礎功有炮拳、滑拳、洪拳、腿拳。 |
|
拳術的一種。相傳創始於明代,是回族人查尚義所傳留,故稱。這種拳術有十路:頭路母子拳,二路行手,三路飛腳,四路查拳,五路關東,六路埋伏,七路梅花,八路連環,九路竜擺尾,十路串拳。練法講究短拳長用,出手較含蓄,步武講究扣襠,動作緊湊,節奏鮮明。要求"行如風,站如釘",特別註重精﹑氣﹑神的結合。 |
|
查拳(zhā-) : 武術拳種之一。有母子、行手、飛腳、升平、關東、埋伏、梅花、連環、竜擺尾、串拳等十個套路。每路有三十至六十個動作。基礎功有炮拳、滑拳、洪拳、腿拳。 |
|
查拳起源於山東冠縣張尹莊(又名一裏莊),由回族人查尚義(查密爾)、滑宗岐、武殿璋等人創編並在回民中傳播。據查拳拳譜和歷代繼承人相傳,明朝西域回民查尚義為抗擊倭寇侵略我國沿海,應徵到內地,行至山東冠縣因病療養,當地百姓對這位愛國義士愛戴尊敬,精心護理,他病愈後為感激當地百姓的恩情,遂將周身武藝留傳給冠縣一代人民。從此,當地人民為了紀念他,將查密爾(查尚義)所傳身法武拳命名為“查拳”。
滑宗岐與查尚義為師兄弟。滑宗岐所使架子拳命名為“滑拳”,總稱為“查滑拳”。另查拳譜上有武殿璋創腿拳和滑鏜、滑鈎的記載。如“說腿論乃武殿璋,至今二佰餘年,盤師武爺爸所傳——武殿璋乃西域人也”。
查拳創始人查密,魯西冠邑有故居,
流傳民間數百年,歌頌前人留絶技,
係統套路十二路,正副剛柔兼相濟,
二十八路彈腿勢,槍刀棍術各有十。 |
|
關於查拳的起源,說法不一。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在明朝末年,倭寇經常侵擾我國東南沿海,明帝命戚繼光為抗倭大將,並詔書天下,聚兵東徵,抗倭保國。新疆回族查密爾(尚義),出於愛國,應徵東來抗倭。但是由於路途遙遠,氣候多變,長途跋涉中,經魯西染病。後經當地回族人民的精心照料,逐漸康復。為報答關照之情,查尚義將自己武藝悉心傳授給回族鄉親。他逝世後,人們方便把他傳授的武藝命名為查拳,以資紀念。而滑拳乃是他的師弟滑宗歧所傳,故有“查滑不分”之說。
在查拳的發展歷史上,早期應推清雍正時的"飛腿"沙亮。在《冠縣志》中記載"沙亮,字智公,雍正五年武進土改侍衛,授巡捕營守備,歷升陝西延綏鎮標左營遊擊,乾隆十三年徵大金川力戰陣之……。"
清末山東冠縣張其維武藝精湛,手指功夫如鋼似鐵,力穿牛腹,一指點在對方身上,莫不指到人倒,數人圍攻休想得手。他還練就一支虎尾閑,如遊竜飛鳳,快如電掣,勇如猛虎,堪稱絶技。
張其維終生好武,授拳嚴格有方,培養出了一大批查拳名手,如張西彥、張鳳嶺、張英振、張英健、張錫太、李超群、常振昔、何振全、宋義洲、何亭英……大槍楊鴻修也是清末一代查拳名師,他身材高大卻非常靈活,又;快拳楊",名噪武林。他培養出了大批高足,如打敗外國大力上的"神力王"王子平、"山東雙馬"馬金標和馬永奎以及於振聲、何振江、米廣亭、馬格甫等。另有以濟寧人李恩 聚為代表的"李式"查拳,由於收徒甚嚴,授徒拔少。其拳剛勁有力,勢勢連貫。
在北京地區早有查拳流傳,其中比較有影響的號稱"大槍劉"的劉昆,回族,字世安,原籍山東省臨 清縣劉傢莊人,生於1868年,卒於1965年,享年97歲。其祖父在慶王府當差,是清朝八旗總教頭 。其父為清朝北守備。劉昆曾任北營(右營)武術教頭,兼教四王爺。後在東直門北小街清真寺武術學校,經朱慶蘭介紹給少帥張學良,又去國立東北大學任教授。解放後,在日壇西門立場教授武術。劉老師1957-1959年是朝陽區政協委員。劉老師文武才學淵博,他曾以八母大桿子之徒戰勝衆多高手,以"大槍劉"名揚海內外。劉老師武功精湛,套路繁多,僅傳下來的有十路彈腿(包括單練 、對練),查拳、洪拳、短打二路、二十四勢、燕青拳、六架勢、楊式太極拳、盤竜劍和五聖三環刀、鈎、鐝、閑、帶、八法大桿子等。其弟子有趙德樸、楊玉成、鄭天祥、薑祥祿、董興華、李光福、李兆祥、劉竹岩(子)、王庫、劉鴻池、杜劍堂、鬍西材、朱長友等。真正比較廣泛係統地流傳北京的查拳應首推1956年應國傢體委邀請來京傳藝的常振芳。著名武術傢常振芳(1898-1979 ),自幼酷愛武術,苦練不輟,深得張其維老師的器重。所以,青少年時就以武藝超群而聞名邏爾,成為張氏查拳門下的佼佼者。常老師一生致力於武術教學研究,造詣深透,使查拳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風格特點更加突出,內容更加豐富。他不但精通查拳,而且通曉諸傢拳術,尤其劍術早在南京國術館時,就深得館長張之江的嘗識,享譽黃河南北。其動作出神入化,成為衆多武技名手追求的模式。1928年在山東省濟南擺擂比武,常老師"順手牽羊"、"靠身拳"輕取山東省警察局武術教習。
1937年日寇侵入華北。"七七蘆溝橋事變",億萬民衆一致要求抗日,常老師目睹國難當頭,義 憤填膺,毅然投身從戎,加入了抗日大刀隊(即馮玉祥部四十四旅武術隊)並任隊長,在房山區硫璃河一帶的戰鬥中,殺得日寇魂喪膽破。
常老師在京期間,先後任北京市總工會、工人體育場、公安部等處武術教練。1960年任北京市武術協會副主席。多次參加全國武術運動會、出任裁判和總裁判長等職。出版了《四路查拳》,參加國傢武術甲、乙、丙組刀、槍、劍、棍、拳套路的編寫工作。
常老師一生曾傳藝於山東、河南、河北、江蘇、江西、天津等地,培養了大批人才。其中有中國第一位武術教授張文廣為最傑出者,現任北京體育大學顧問。常老師在北京期間首次打破不收漢族人為徒的慣例,開始吸收漢族學員入門共毫無保留地精心地係統傳授查拳技藝。較有成績的學生有:齊謀業、翟金生、董世明、孫長立、邢寶仁(故)、路景臣、曹崇柱、楊茂林、張旭初(已故)、馬金竜、張汝志、張汝維、李全坤、張忠良、白德金、黃雲貴、王少昆、王守仁、王立田、王立英、楊思俊(故)、宋雲培、王世新、劉鴻池、董秉章、李國瑞、韓勇、毛淑英等。
查拳是中國傳統武術中的優秀拳種之一。盛行於山東、河北、河南、北京,山西後遍及海內外,尤以在回族中流傳更為廣泛。
歷經數百年的實踐和演變,查拳形成了現今的冠縣的"張式"查拳,冠縣的'楊式"查拳,任城的"李式" 查拳三大流派。三派的套路內容不同,練法也各有其妙,但其拳理相同,其要求也大體一致。查拳的風格特點是:姿勢舒展挺拔,發力迅猛,動靜有緻,剛柔兼備,節奏鮮明,步活靈活多變,結構嚴謹,功架整齊。無論往返進退,上下起伏,力求協調配合,整個套路表現出一種瀟灑驃悍矯捷的形態,是長拳類型中較為係統的拳種。 |
|
查拳經過幾百年的歷史繁衍,技藝木斷得到充實與提高,逐漸形成了集查、滑、炮、洪、腿(彈腿)於一個體係。其技術係統完整,內容豐富,功法全面,藝理俱精。
查拳最初器械衹有刀、槍、棍套路,並各有十路。現在已經很難見到全貌,以後在不斷與其它門派交流中逐漸補充進劍術套路。而鈎、閑、撅、帶乃是查拳門中拿手器械,稱之為"四絶"。
查拳的徒手和器械對練包羅萬象,比較流行的有四路查拳對練、板搭銬子對練、單刀進槍、撲刀進槍、大刀擒槍、雙劍進槍、雙勾進槍、大鏟進槍、對紮中平大搶、對劈刀、對刺劍、閑進槍、雙刀進槍、撲刀進大刀、棍進槍、空手奪刀……
查拳的基本技法、特點:
查拳重視腿法練習,內容豐富,如:低踢、平踢、低踩、斜踩、蹬腿、闖腿、掃腿、纏腿、雙飛腿、旋風腿、鷂子腳等,都適當的分佈在每一趟拳路中,錯綜而緊密的配合在必要的動作中。綜合其腿法歸結為十五個字,它們是:跺、彈、踢、踹、潑、掃、勾、挂、排、纏、點、撩、截、拐。
查拳的基本功套路,包括以腿法見長的"彈腿",以"僕步穿掌"為主要動作的"滑步抄"的以拳法為主的"搗捶"組成。這些基本套路均為十路,基本動作簡單易學,左右對稱,即可單練,又可串連對練。
彈腿是查拳的主要基本功,它以彈腿和其它腿法為主要內容,接回文二十八個字母排列組成的二十八個基本動作組合,叫二十八路彈腿。目前流行的是前十路,後十八路比較復雜,為了便於記憶,把它編成兩套類似拳套的套路叫腿拳勢,分為一趟腿拳勢,二趟腿拳勢。因此,世人常雲"南京到北京,彈腿出在教門中"。 |
|
頭路順步如擔扁,二路十字似拉鑽,
三路劈盍夜行犁,四路撐紮左右盤,
五路挑打鑽封閉,六路僕摟是單坎,
七路雙砍緊掩肘,八路?跺腿連環,
九路捧鎖鴛鴦腿,十路箭彈勢歸原,
世人莫看勢法單,多踢多練妙無邊,
能測其中奧妙義,打開難關獻絶技。
傳統查拳較高級套路有十路,又因在第一,二路中又各有一正一付兩路,實為十二路。它們名稱分別是:一路母子,二路行手,三路飛腳,四路升平,五路關東,六路埋伏,七路梅花,八路連環,九路竜擺尾,十路串拳。
查拳中很多攻防動作,都歸納在踢、打、摔、拿之中。在運用時,還要靈活掌握"十字要决":即: 縮、小、綿、軟、巧、挫、速、硬、脆、滑。
縮如張弓蓄巨力。發力如放矢;
綿而不斷意力隨,變化分虛實;
軟能剋剛隨機變,藉力出奇計;
巧生智力靈活用,巧技打拙遲;
挫則側身跟步進,閃展騰挪擊;
速如閃電莫遲疑,快打出不意;
硬如鋼錐戳軟泥,衝撞莫鬆弛;
脆如爆竹發寸力,剋堅如摧壁;
滑能化消敵人力,乘虛再進擊。
查拳的動作采用了五種動物形象的特點,即:竜,虎,蛇,鶴、猴。
竜:升降自如,能隱能現,婉蜒繚繞,變化萬千。
虎:勇猛善撲,伏坐縱躍,目光如電,不動自威。
蛇:無足善竄,見孔即入,摺叠盤轉,麯伸自然。
鶴:動中有靜,動靜互換,衹身獨立,耐久穩健。
猴:攀登跳躍,靈活輕便,機警性敏,竄蹦閃展。 |
|
黑虎查拳以一百單八掌著稱,是清末民初魯南著名武術傢蕭羲之先生創編的。他采用少林虎拳的步法清晰、臂堅腰實、擊打猛烈的長處,以及長拳中的手、眼、身、法、步,動、靜、起、落、站等擡式配合緊密、布滿全場的特點。逐步演練成了有代表性的魯南查拳——黑虎查。
黑虎查拳套路結構嚴謹,動作舒展大方,快速敏捷,勁路順達,剛柔上濟,手腿相隨,神形兼備,可謂風格鮮明。
黑虎查拳在動作組合與銜接上,要求大動作與小動作互鑒、高動作與低動作相同,開合起伏貫穿套路之中,使之整體連貫,天衣無縫,顯示出其舒展、圓滑、大方的氣度,給人一種協調美的享受。
黑虎查拳動作以快領先,並能巧妙地與慢、頓、停、翻、閃、跌、僕結合一致,體現出動靜與虛實的對立統一,極富陰陽轉換互為根的哲理。黑虎查拳勁從腰發,貫於腿臂,行於手足,自然流暢;挺胸收腹,擰腰順肩,動作順達,意隨着行,力隨意發,無僵滯,不呆板,忌拙力,節奏明快;竄騰跳躍輕巧、靈活,砸拳擊響爆脆。拳諺曰:“起如鴿、落如貓、砸拳如爆竹、擊響如巨雷”。演練布滿全場,迂回、穿插在四正、四隅。
黑虎查拳的技擊特點是以快製勝,以快為先,講究以快打慢,慢打遲,拳打人不知,出手如閃電,回手如燒灼。黑虎查拳很重視腿法與步法,有“手是兩肩門,全憑腳打人,寧挨兩拳,不挨一腿”之說。技擊中以腿為主,拳為次。其手法中的衝、擺、劈、撩、頂、撞、靠與腿法的彈、掃、截、跺、擺、蹬、挂結合使用。手引腳踢,腳彈手擊、上下合一、虛實連環,以腳取勝。勁力是技擊之本,拳諺曰:“拳不打力,力不打功”,所以有“練拳不練力,交手不堪擊”之說。
黑虎查拳摔法係快摔法,沾衣即跌。如:大別子、倒口袋、古樹盤根、臂靠摔、搖出摔、背胯摔、抹面摔等。技擊中的拿法、分肋、錯骨、點穴、反關節是黑虎查拳的絶技。蕭羲之先生把黑虎查拳的技擊方法總結為10個字:縮、小、軟、巧、錯、速、硬、脆、滑、綿。並遺留下技擊歌訣:
遠打近摔貼身率,靠身貼打刁手纏。
快打慢來慢打遲,避實擊虛順手沾。
明拳暗腿手並用,連環短打腿取勝。
拿法點穴反關節,分肋錯骨能治命。
黑虎查拳共54式,加上過渡動作共計一百單八掌。歌訣:
黑虎查拳羲之法,生根發芽在魯南。
猛虎下山托掌式,上步壓掌頭頂天,
嚮左邁步左平拳,踏步劈掌看掌尖。
背後洗臉丁子步,震腳推掌力嚮前。
退步跨虎左反勾,斜手單鞭接右轉。
孤行五步退跨虎,左右踏步右登山。
帶腿彎弓射猛虎,雙峰掌立震拳壇。
風擺荷葉為敗式,騰空穿掌刺哽喉。
步虛掌實嚮左擺,孤行跨虎架要圓。
左踏右踏右登山,帶腿彎弓射猛虎。
雙帶騰雲架霧式,擊膝右轉左弓步。
嚮右合步左反勾,左擊右帶側衝拳。
震腳提蘆右栽拳,葉底藏桃左拳鑽。
鴿子騰空回頭看,左提丁步下栽拳。
登山左式雙峰掌,風擺荷葉手腳忙。
魚躍竜門朝前穿,回馬轉頭馬步拳。
退步跨虎掌嚮上,提膝擊掌不可擋。
哪吒鬧海運兩掌,單掌推碑震四方。
高虛雙峰嚮左擺,孤行五步退跨虎。
左右踏步右轉身,帶腿彎弓射猛虎。
騰空躍起奔左方,鴿子翻身拳似槍。
浪子踢球退跨虎,左右踏步右轉忙。
帶腿右弓側衝拳,飛天臥佛如泰山。
振右腿蘆左拳栽,葉底偷桃右拳鑽。
黑虎掏心雙推掌,鴿子翻身拳似槍。
退步跨虎掌朝上,左右踏步右轉忙。
帶腿彎弓射猛虎,猛虎回頭再衝拳。
浪子踢球接後按,順水行舟拳似電。
上步擾袖劈掌式,振右提蘆左拳栽。
擊響飛腳退壓掌,上前一步目前方。 |
|
查拳是中華武術的優秀拳種之一,它以站樁開始、彈腿入門、套路求法、散打求真,循序漸進;以求藝度形的技藝特色引導習武者逐漸進入刻意求真的練功境地;以提倡"習藝尚德,學拳明理,藝德並舉",開拓思維,啓發悟性的查拳思想和獨特的風格,瀟灑的姿態,深受習武者的青睞。至於查拳起源,因至今仍是說法不一,我未作考證,亦不便在此爭鳴。衹知查拳於清代康熙年間,已在黃河流域盛傳,並經過歷代拳師的辛勤傳播與發展、演變,在清代乾隆年間,已在山東的冠縣、任城(今濟寧市)逐漸形成了三個不同的技術流派,分別是以張其維為代表的,動作快速敏捷,拳法嚴謹的冠縣"張氏"查拳;以楊鴻修為代表的,動作舒展大方,勢正招圓的冠縣"楊氏"查拳;以李恩聚為代表的,動作剛勁有力,招勢連貫的任縣"李氏"查拳。我所習練的查拳,據恩師所憶,雖未能考證源於何派,但貌似"張氏"查拳,而又因地域、年代和傳習者的變遷,已有所不同。但不管其源為何,其宗必歸一。 |
|
查拳是很講究習武者道德品行的,要求"學拳先明理,習藝先尚德"。我因自幼在傢中父母的培育下便以"明理尚德"為本,在惠陽崇雅中學求學期間又深得學校信任,擔任衆多學生職務,在老師們的教導下學習、工作頗有"成就",特別是傢父胃疾久治不愈後,在朋友介紹下,常以孝子之心,帶傢父到陳老師傢求醫,在陳老師氣功治療下,傢父胃疾半年便愈,我的孝行也感動了陳老師,得到他的賞識和認可,當下便收我為徒。師說,"明理尚德"是查拳的先决要求,也是中華武術傳習的基本要求。武術之所以成為一種長盛不衰的文化繼承下來,其"明理尚德"的武德精神便是武術存在的內在支柱。 |
|
查拳重視彈腿,拳套共分10路,每路有30~60個動作。第1、2路又各有副拳一套,正、副套路又有一剛一柔的技術要求。10 路查拳的名稱是1 路母子、2路行手、3路飛腳、4路升平、5路關東、6 路埋伏、7 路梅花、8路連環、9 路竜擺尾、10路串拳。查拳的基礎功有炮拳、滑拳、洪拳、腿拳。查拳還分長短單(雙)練器械以及對練(徒手對練、器械對練、徒手與器械對練等)。構成查拳體係基本動作和技擊方法的有步型、步法、手型、手法、腿法、平衡、跳躍旋轉、擊、刺、劈、砍等。
查拳的特點概括起來有以下4點:
①姿勢舒展,動作緊湊。肢體關節活動範圍較大,對肌肉和韌帶的柔韌性和關節的靈活性要求較高,有助於發展肌肉、韌帶和關節的靈活性。
②動迅靜定。要做到拳似流星眼似電,腰似蛇行腳賽鑽,行如風,站如釘,亦即在練功過程中,不論大動作或小手法都必須非常快速、敏捷,同時在異常快速旋轉、閃躲或衝、蹬、踢等技擊方法進行時,又能突然地靜止而穩定。
③發力順達,節奏鮮明。查拳發力的順序是上肢起於腰,傳於肩、肘,達於手;下肢起於胯,傳於膝,達於足。在完成這個發力順序的同時,還要做到節奏分明,即在整個套路演練過程中要求剛柔相濟,快慢相間,一氣呵成,自然順達。
④協調完整。人體內外要協調完整,對於動作中的手法、身法、步法必須上下照顧,前後連貫。有些比較復雜的動作,如轉身、拍腳、跳躍、起伏、轉折等技術動作,必須有良好的平衡能力,同時眼神、意識、呼吸必須與動作密切配合,做到眼到手到,神形合一。這種內外配合的練法有助於增強大腦的調節作用,使呼吸和內臟器官得到鍛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查拳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項目。 |
|
查拳起源於山東冠縣張尹莊(又名一裏莊),由回族人查尚義(查密爾)、滑宗岐、武殿璋等人創編並在回民中傳播。據查拳拳譜和歷代繼承人相傳,明朝西域回民查尚義為抗擊倭寇侵略我國沿海,應徵到內地,行至山東冠縣因病療養,當地百姓對這位愛國義士愛戴尊敬,精心護理,他病愈後為感激當地百姓的恩情,遂將周身武藝留傳給冠縣一代人民。從此,當地人民為了紀念他,將查密爾(查尚義)所傳身法武拳命名為“查拳”。
滑宗岐與查尚義為師兄弟。滑宗岐所使架子拳命名為“滑拳”,總稱為“查滑拳”。另查拳譜上有武殿璋創腿拳和滑鏜、滑鈎的記載。如“說腿論乃武殿璋,至今二佰餘年,盤師武爺爸所傳——武殿璋乃西域人 |
|
(一) 關於查拳的起源,說法不一。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在明朝末年,倭寇經常侵擾我國東南沿海,明帝命戚繼光為抗倭大將,並詔書天下,聚兵東徵,抗倭保國。新疆回族查密爾(尚義),出於愛國,應徵東來抗倭。但是由於路途遙遠,氣候多變,長途跋涉中,經魯西染病。後經當地回族人民的精心照料,逐漸康復。為報答關照之情,查尚義將自己武藝悉心傳授給回族鄉親。他逝世後,人們方便把他傳授的武藝命名為查拳,以資紀念。而滑拳乃是他的師弟滑宗歧所傳,故有“查滑不分”之說。
(二) 在查拳的發展歷史上,早期應推清雍正時的"飛腿"沙亮。在《冠縣志》中記載"沙亮,字智公,雍正五年武進土改侍衛,授巡捕營守備,歷升陝西延綏鎮標左營遊擊,乾隆十三年徵大金川力戰陣之……。"
清末山東冠縣張其維武藝精湛,手指功夫如鋼似鐵,力穿牛腹,一指點在對方身上,莫不指到人倒,數人圍攻休想得手。他還練就一支虎尾钂,如遊竜飛鳳,快如電掣,勇如猛虎,堪稱絶技。
張其維終生好武,授拳嚴格有方,培養出了一大批查拳名手,如張西彥、張鳳嶺、張英振、張英健、張錫太、李超群、常振昔、何振全、宋義洲、何亭英……大槍楊鴻修也是清末一代查拳名師,他身材高大卻非常靈活,又;快拳楊",名噪武林。他培養出了大批高足,如打敗外國大力上的"神力王"王子平、"山東雙馬"馬金標和馬永奎以及於振聲、何振江、米廣亭、馬格甫等。另有以濟寧人李恩 聚為代表的"李式"查拳,由於收徒甚嚴,授徒拔少。其拳剛勁有力,勢勢連貫。
在北京地區早有查拳流傳,其中比較有影響的號稱"大槍劉"的劉昆,回族,字世安,原籍山東省臨 清縣劉傢莊人,生於1868年,卒於1965年,享年97歲。其祖父在慶王府當差,是清朝八旗總教頭 。其父為清朝北守備。劉昆曾任北營(右營)武術教頭,兼教四王爺。後在東直門北小街清真寺武術學校,經朱慶蘭介紹給少帥張學良,又去國立東北大學任教授。解放後,在日壇西門立場教授武術。劉老師1957-1959年是朝陽區政協委員。劉老師文武才學淵博,他曾以八母大桿子之徒戰勝衆多高手,以"大槍劉"名揚海內外。劉老師武功精湛,其弟子有趙德樸、楊玉成、鄭天祥、薑祥祿、董興華、李光福、李兆祥、劉竹岩(子)、王庫、劉鴻池、杜劍堂、鬍西材、朱長友等。真正比較廣泛係統地流傳北京的查拳應首推1956年應國傢體委邀請來京傳藝的常振芳。著名武術傢常振芳(1898-1979 ),自幼酷愛武術,苦練不輟,深得張其維老師的器重。所以,青少年時就以武藝超群而聞名邏爾,成為張氏查拳門下的佼佼者。常老師一生致力於武術教學研究,造詣深透,使查拳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風格特點更加突出,內容更加豐富。他不但精通查拳,而且通曉諸傢拳術,尤其劍術早在南京國術館時,就深得館長張之江的嘗識,享譽黃河南北。其動作出神入化,成為衆多武技名手追求的模式。1928年在山東省濟南擺擂比武,常老師"順手牽羊"、"靠身拳"輕取山東省警察局武術教習。
1937年日寇侵入華北。"七七蘆溝橋事變",億萬民衆一致要求抗日,常老師目睹國難當頭,義 憤填膺,毅然投身從戎,加入了抗日大刀隊(即馮玉祥部四十四旅武術隊)並任隊長,在房山區硫璃河一帶的戰鬥中,殺得日寇魂喪膽破。
常老師在京期間,先後任北京市總工會、工人體育場、公安部等處武術教練。1960年任北京市武術協會副主席。多次參加全國武術運動會、出任裁判和總裁判長等職。出版了《四路查拳》,參加國傢武術甲、乙、丙組刀、槍、劍、棍、拳套路的編寫工作。
常老師一生曾傳藝於山東、河南、河北、江蘇、江西、天津等地,培養了大批人才。其中有中國第一位武術教授張文廣為最傑出者,現任北京體育大學顧問。常老師在北京期間首次打破不收漢族人為徒的慣例,開始吸收漢族學員入門共毫無保留地精心地係統傳授查拳技藝。較有成績的學生有:齊謀業、翟金生、董世明、孫長立、邢寶仁(故)、路景臣、曹崇柱、楊茂林、張旭初(已故)、馬金竜、張汝志、張汝維、李全坤、張忠良、白德金、黃雲貴、王少昆、王守仁、王立田、王立英、楊思俊(故)、宋雲培、王世新、劉鴻池、董秉章、李國瑞、韓勇、毛淑英等。
查拳是中國傳統武術中的優秀拳種之一。盛行於山東、河北、河南、北京,山西後遍及海內外,尤以在回族中流傳更為廣泛。
歷經數百年的實踐和演變,查拳形成了現今的冠縣的"張式"查拳,冠縣的'楊式"查拳,任城的"李式" 查拳三大流派。三派的套路內容不同,練法也各有其妙,但其拳理相同,其要求也大體一致。查拳的風格特點是:姿勢舒展挺拔,發力迅猛,動靜有緻,剛柔兼備,節奏鮮明,步活靈活多變,結構嚴謹,功架整齊。無論往返進退,上下起伏,力求協調配合,整個套路表現出一種瀟灑剽悍矯捷的形態,是長拳類型中較為係統的拳種。 |
|
(一) 基礎套路:五步拳 六路轉 十路抄滑 十路彈腿
(二) 查拳正拳十路: 查拳副拳兩路(也有十路流派的)腿拳兩路 滑拳三路 洪拳四路 炮拳三路
(三) 查刀 二路查刀 五虎群羊刀 纏絲雙刀 春秋大刀 關公十八刀 昆吾劍 三纔劍 二竜劍 盤竜棍 五虎群羊棍 鎖喉槍 六趟槍 鏜 雙鈎
(四) 對練:破彈腿 六路短打 十二拿 四路查拳對練 |
|
查拳經過幾百年的歷史繁衍,技藝木斷得到充實與提高,逐漸形成了集查、滑、炮、洪、腿(彈腿)於一個體係。其技術係統完整,內容豐富,功法全面,藝理俱精。
(一) 查拳的基本技法、特點:
查拳重視腿法練習,內容豐富,如:低踢、平踢、低踩、斜踩、蹬腿、闖腿、掃腿、纏腿、雙飛腿、旋風腿、鷂子腳等,都適當的分佈在每一趟拳路中,錯綜而緊密的配合在必要的動作中。綜合其腿法歸結為十五個字,它們是:跺、彈、踢、踹、潑、掃、勾、挂、排、纏、點、撩、截、拐。
查拳的基本功套路,包括以腿法見長的"彈腿",以"僕步穿掌"為主要動作的"滑步抄"的以拳法為主的"搗捶"組成。這些基本套路均為十路,基本動作簡單易學,左右對稱,即可單練,又可串連對練。
(二) 彈腿是查拳的主要基本功,它以彈腿和其它腿法為主要內容,接回文二十八個字母排列組成的二十八個基本動作組合,叫二十八路彈腿。目前流行的是前十路,後十八路比較復雜,為了便於記憶,把它編成兩套類似拳套的套路叫腿拳勢,分為一趟腿拳勢,二趟腿拳勢。因此,世人常雲"南京到北京,彈腿出在教門中"。 |
|
|